現如今,串兒這個物件兒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了,我們總能在各種場所看見佩戴它們的人。其實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的,串兒在它們家族中的輩分是最低的,串兒是從朝珠演變而來的,串兒見了朝珠應該叫一聲「爸爸」,朝珠又是佛珠演變而來的,串兒見了佛珠自然而然地應該叫聲「爺爺」。
早期和尚念經時,他們會在山裡找一些植物的種子串成串兒,一邊念經一邊盤串兒,後人把這種串兒和盤的過程叫「念珠」或者是「數珠」,念珠這件兒事也被後人寫到了佛經裡。《數珠功德經》裡面講,若用菩提子為數珠,天天持著念,會福報無量、功德無量等等。所以說呢,山上這些曾經無人問津的植物種子就被賣家叫成了各種菩提子。
我們在電視劇裡經常有看到老和尚或者老太太,他們手上拿著佛珠,見到別人殺人了、造孽了,不報警就跟那兒擼串,一邊擼一邊還念叨: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這個劇情四目哥真是不知道怎麼吐槽,善哉善哉是好啊好啊的意思,你在那一邊兒看著別人殺人一邊在那兒好啊好啊的,這是什麼鬼?
清朝的人非常信奉佛教,所以說,佛珠是用來保佑平安的東西。努爾哈赤送過皇太極,皇太極送過順治,順治送過康熙,送來送去呢,由家人互相送變成了皇上送臣子,慢慢的送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上朝呢都佩戴佛珠,所以慢慢就改叫朝珠。你要是一個一品大員上朝的時候脖子上是空的,就好像沒人喜歡你沒人送你珠子似的,倍沒面兒。
男人帶串兒女人肯定也戴,但是一百多個小石頭往小姑娘的脖子戴屬實太沉又不美觀,所以就有了「十八子」這樣的獨特小串兒,這種小串兒就是咱們手串兒的雛形。
清朝時期什麼樣的串兒是很牛的串呢?造辦處做的東西就是非常牛的串兒,那有玩家會問,造辦處是什麼地方?它可以叫做「紫禁城中央辦公廳皇宮用具製造局」,它的地下設下很多處級單位,由一個二品大員直接領導,這個二品大員又直接受命於皇帝,他每天的本職工作就是「作」,比如說有木作、金銀作、琺瑯作、玉器作等等。因為是給皇家用,所以都是超一流的工匠和作品,用料是鋪張浪費,公益是窮奢極巧。
明朝的第一「聖經」《長物志》這本書是這麼說數珠的,用「人頂」、「龍充」、南紅、瑪瑙、琥珀、金珀、水晶、珊瑚、硨磲者皆俗。其實四目哥覺得沒有必要這麼說嘛,作者這是把咱們市場上基本上所有流行的東西全給罵俗了,像是瑪瑙啊、硨磲啊,還是有藝術價值的東西在裡面的。明朝的時候,還沒有大規模的流行使用青金石和綠松石,這個作者就沒有黑它們,如果作者活到清朝的話,那它們也會列入到俗物當中。
說到這裡四目哥覺得,串兒這個東西主要是自己玩的開心,符合一定的美學規則,跟服飾跟個人風格配就很好,那麼如果能佩戴像沉香、竹木這樣的東西,有一些清雅的生活志趣,寄託於飾品裡面那就更好了。不用太在意古人說什麼,也不用太在意市場流行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