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巖,想「出圈」不容易
策劃/趙亦平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林琳
最近,攀巖逐漸走進大眾視野,街邊的攀巖俱樂部和商場裡的攀巖設施成了健身愛好者和年輕人休閒鍛鍊的新選擇。入選東京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之後,攀巖甚至有了「出圈」的機會。但是在不少巖館老闆和從業者眼中,經營攀巖行業卻仍然要靠「熬」。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對廣州攀巖市場進行獨家調查走訪時被告知,大多數巖館生存艱難,有的巖館經營者甚至只能「打工養館」,為的是情懷和熱愛。「攀巖無法被普遍接受,與它一直被認為是娛樂體驗項目而不是競技運動項目有關。」 廣東省攀巖協會秘書長王兵說,但更多的原因是大眾對於攀巖的安全性存有誤解,「我們希望更多人能正確認知攀巖運動,使攀巖運動能更好地發展。」
歷史:1980年代進入國內,但發展緩慢
陳志文「一入攀巖深似海」,20多年來無法「掙脫」攀巖的魅力,從1999年就開始推廣攀巖。作為資深攀巖教練的他,曾經為國家隊培養輸送了多名廣東青少年攀巖運動員。如今,他依然懷著愛才惜才之心,以攀巖教練的身份繼續挖掘廣東的好苗子:「這一行很苦,不是賺錢的活。」
據王兵介紹,20世紀80年代,攀巖就已作為一項運動進入中國市場,但發展緩慢,主要原因是其未能進入競技體育,推廣困難。20世紀90年代,一批攀巖愛好者出現,其中一部分留了下來,進入市場。廣州的攀巖行業從1999年左右開始起步。一開始,巖壁只被作為小區會所或商場的配套設施,後來慢慢出現一兩間由巖友開辦的攀巖館。
近幾年,攀巖被發展為競技項目,進入大型運動會,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度,巖友們認為行業發展時機已到,開始考慮開設攀巖館。「廣州今年已經開始專業隊的培養了。」王兵告訴記者:「項目運動的發展一定要跟競技體育掛鈎,如果靠自然發展,步伐太慢。」
記者了解到,目前廣東有近30家攀巖館,其中廣州有近10間。「這個數量還是太少了。」陳志文說,相比北京和上海,廣州的數量還比較少。國內發展較好的北京、上海,均有30家以上的巖館,且近兩年以每年10家以上的速度在增加。
問題:攀巖業面臨「粥少僧也少」的難題
儘管只有近10間攀巖館,廣州也並沒有出現「僧多粥少」的現象。「每家巖館都在熬。」某攀巖館負責人靜文教練告訴記者:「我們都在打工養巖館」。從業者茂哥也表示,明年還得繼續打工,才能把巖館維持下去:「上周我發了200份免費攀爬券,結果一個人也沒來。」在佛山經營巖館的波哥一副見怪不怪的表情:「我在佛山的一家報紙上登了體驗券,報紙發行量7萬多,最後到館體驗的就3個人。」攀巖俱樂部負責人歐星朋教練告訴記者,他的巖館在非周末早上基本不營業,下午2:00營業至晚上10:00。
巖友坤侖認為,很少人願意參與,跟初入攀巖的體驗感比較差有關:「大部分人第一次沒辦法上頂,無法獲得滿足感。就算能克服這個失落感,也會發現自己的進步非常緩慢,而且總是會面臨瓶頸期,一個瓶頸期甚至長達兩三年。只有很少一部分新手有天賦,能較快有大的進步。」王兵說,100人體驗攀巖,其中有1%願意繼續下去就非常不錯,後續流失更大,堅持了兩三年後仍願意玩的不到10%。
「我做了10年,到現在也只有20個會員。」波哥曾經做過很多嘗試,如今為了生存下去,他不得不把經營轉向快餐式消費模式,在佛山的商場建巖壁,招攬體驗者,5分鐘費用30元,周末能吸引不少商場的客流。即便如此,他在佛山三個商場都進行嘗試,目前只有其中一個活了下來。
經營:行業仍需尋找合適的商業模式
記者調查發現,攀巖行業還未形成有效的商業模式,許多巖館的經營者都認為諸如健身行業的「會籍銷售+私教」模式,雖然市場化,但這種模式在攀巖行業很難沿用。坤侖告訴記者,自己在這個圈子裡「混」了多年,從來沒有付過「私教費」:「大多數巖友、從業者都是愛好者,互相認同攀巖的理念,互相溝通、指導。」
資深巖友林澤創認為,請教練上體驗課是最好的入門方式,最起碼教練會傳授系統的安全課程,以降低攀爬風險,獲得更好體驗,但大多數巖館都不會硬性推銷,而是由消費者自己決定。
攀巖館館長陳俊義所學專業就是攀巖,本身也是攀巖教練,他發現相比以往,今年願意請教練教攀巖的消費者慢慢增多:「可能他們在接觸後發現攀巖確實有技術含量,有許多技巧需要學習。」但他自稱「很佛系」,不願意向會員推銷,也不會借用健身房的運營模式。
大多數從業者認為,最關鍵的是解決普及教育和推廣問題。「體教融合是攀巖項目的發展趨勢。」王兵說,目前要解決的是群眾參與性問題。他認為,影響大眾參與的原因還是認知問題:「大多數外行對攀巖的印象是危險性大、門檻高。」
從業者說攀巖不是冒險,風險是「可預測的」
「在野外或在人工巖壁,只要每一步操作都符合規範,攀巖的風險其實是可預測的。」林澤創強調,在抱石館,有厚度達40釐米的海綿墊做保護,只要攀巖者不做不規範的動作,按照要求正確跳落,不存在危險。
廣東省攀巖協會副秘書長白玲解釋稱,攀巖屬於高危險性體育項目,有相當高要求的行業標準和人員上崗要求,在國家職業資格裡,也有攀巖的專項考核認證,從培訓師、考證員,到初級攀巖指導員、中級攀巖指導員的培訓體系早已成熟。另外,場地經營需獲得屬地管理單位頒發的經營許可證,必須強制性購買場地責任險,日常比賽、培訓、活動的開展都要按要求購買包含攀巖內容的保險。記者在採訪現場就看到牆壁上張貼著《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經營許可證》。
「即使是有經驗的巖友,沒有獲得相關資格證,我們都不會允許他上崗。」王兵說,攀巖有一套非常規範的操作流程,「大多數安全事故的發生是安全流程的不規範和忽視導致的。」他建議消費者到巖館體驗前,一定要確認場地有《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經營許可證》,工作人員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證」方可進行體驗。
攀巖要專業設備,但不是「貴族運動」
大眾認為攀巖「門檻高」,一是能力門檻高,二是消費成本高。「大眾認為攀巖入門就需要很強的上肢力量,事實上並非如此。」林澤創說,初學者只要有一定的運動能力就可以嘗試。另一方面,白玲稱,消費成本方面,比起其他項目的專業設備,攀巖頗為「親民」:「攀巖主要是需要在特定場地,包括自然巖壁,成本不高。」而裝備方面,雖然一條繩子價格在1000元以上,一個鎖扣100元左右,但一套裝備也不過數千元,而且可以使用5年至10年。林澤創說,除了「骨灰級」的裝備黨,玩攀巖根本就不是「燒錢」的運動。「安全性有保障,能力門檻、消費門檻不高,只要解決認知問題,進一步規範行業,攀巖的潛力可期。」王兵說。
不過,在裝備選擇上還是有講究。「我們建議攀爬者要選用有認證的器材,並在使用期間注意管理和保養,遵從使用規則。」白玲介紹稱,規範的器材商都會取得UIAA或者CE的認證,國產的器材也有GB認證。從事攀巖裝備工作的林澤創解釋道,攀巖裝備的行業統一度很高,只要認準認證購買合格的裝備,就沒有問題。但他強調,操作規範仍然最為重要:「沒有遇到事故很可能不是因為操作正確,而是認證標準高的器材容錯能力很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