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攀巖》劇照
錢海英也喜歡攀巖 但她不「徒手」
來自美國加州的「85後」小夥AlexHonnold在搜尋引擎上輸入自己的名字時,自動關聯匹配的後綴是——「死了沒?」
這個全世界都在關注「死了沒」的人,是一名徒手攀巖者,也是美國攀巖圈的傳奇人物。他花了4個小時爬上攀巖者的終極夢想——高達3200英尺(975米)的酋長峰,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徒手攀巖》記錄了這一過程。
9月6日,獲得第91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的《徒手攀巖》在國內上映,截至記者發稿,該片票房已突破3500萬。這是中國引進的第一部戶外運動紀錄電影,也是進口紀錄片票房最高的電影。近日,該片被中紀委微信公眾號發文點讚,稱「對理想的極致追求和勇敢精神令人震撼」。
中紀委點讚:
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去尊重生命,而不是用生命冒險
區別於傳統攀巖,所謂徒手攀巖(freesolo),就是在沒有繩索、安全帶等機械類輔助攀登裝備的保護下,利用巖石上的裂縫、洞穴、突起等天然把手攀登陡峭巖壁的運動。除了攀登鞋和防滑的鎂粉,攀登者完全依賴個人的身體。
在幾百米高空進行極限冒險,其風險也是致命的——一陣微風、一塊碎石,或一隻意外撞上來的小鳥都可能令攀巖者失去平衡墜落身亡。半數左右的死亡率,讓大多數保險公司都不願給徒手攀巖者承保。
現在,當AlexHonnold再度打開瀏覽器輸入自己的名字時,「酋長峰」也成了匹配關聯的後綴之一。AlexHonnold還活著,但同行死去的意外一直都在發生。「我不想成為一個幸運的攀巖者,我只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攀巖者。」Alexhonnold在影片《徒手攀巖》中說。
中紀委微信公眾號文章以「《徒手攀巖》是盲目冒險嗎?」為標題,對紀錄片中AlexHonnold展現的勇氣表示讚嘆,稱「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去尊重生命,而不是用生命冒險。正因為生命如此寶貴,才更要懂得在人生中選擇做什麼、為什麼目標去努力。」
幕後
比起商業回報更在意這類影片在中國的未來
事實上,除了有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支持、阿里影業的推動外,能成功將這部由美國國家地理出品的紀錄片引入中國,班夫中國功不可沒。45歲的班夫中國創始人錢海英(英文名Tina)向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分享了引進這部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的幕後故事。
突破3500萬國內進口紀錄片票房第一
9月13日,《徒手攀巖》上映一周,北京班夫中國辦公室內,錢海英和同事開了第五瓶青島啤酒——票房每增加500萬,錢海英會開一瓶啤酒慶祝。兩天後,影片票房突破3000萬。這一成績對普通觀眾來說可能是「相當慘澹」,但對於錢海英和中國紀錄片市場來說,卻是一個制高點。錢海英打開網頁,確認了粉絲口中所說「該片成了國內進口紀錄片票房第一的電影」,那一刻,她覺得這一年多來的辛苦沒有白費。截至記者發稿,該片票房已突破3500萬。
錢海英此前做了十年的戶外運動紀錄片影展,但影展能到的城市、影響的觀眾有限,她在等一部能搬上大熒幕、讓全國人都能看到的戶外運動紀錄大片。去年八月,錢海英了解到《徒手攀巖》,那時起她就開始和出品方美國國家地理洽談,希望將影片引進中國。「你確定嗎?你可能連龍標(電影片公映許可證)都拿不到。」對方問她。
事實上,在中國,紀錄片,尤其是戶外運動紀錄片一直都很小眾,儘管此前班夫中國有十年引進戶外優秀紀錄片到中國的經驗,但錢海英坦言,「大家實際上都喜歡看有明星的大製作商業片。」去年十一月,在加拿大班夫山地電影節看到這部影片時,錢海英更有信心了,「非常確定這就是我等了十年的電影。」彼時,該片還未獲奧斯卡獎。
搬上大熒幕
「可能沒辦法收回成本」
「那時和出品方談這部片子的人,都在談網絡版權。我告訴出品方,我可能是中國最有誠意把這部片子推到大熒幕上的那個人。」錢海英告訴記者,網絡可以掙錢,但商業院線卻是一個殘酷的市場,「把紀錄片帶到商業院線,通常來說,票房幾十萬、幾百萬都很正常。」而幾百萬的票房,意味著「大家都沒有辦法收回成本」。
後來阿里影業對片子表現出很強的興趣,就這樣,班夫中國和阿里影業一起,正式把《徒手攀巖》帶到了中國。
即便有阿里影業的加持,由於與其他引進的商業電影期待值不一樣,紀錄片的預期票房註定了影片的低宣發。在宣發上,阿里影業負責大宣發,班夫中國負責戶外行業和自身建立開發的渠道。錢海英和朋友同事組建了一個智囊團,確定在低宣發的前提下打圈層,並把最容易在精神上和影片契合的目標人群細分成八類,根據細分人群有目的地生產內容。
錢海英告訴記者,《徒手攀巖》拿過奧斯卡後,圈內很多人都在互傳「種子」,「在小熒幕上看過盜版的人大概有2000萬」,那時候這部分人還不知道班夫中國正在和片方籤約。「我相信只要給他們機會,他們更願意走進電影院,因為那才是欣賞這部真實震撼電影的最佳方式。」
「如果失敗,相當於給這類影片未來在中國的發展關上了門」
對錢海英來說,引進《徒手攀巖》就像一場豪賭。最近幾個月裡,錢海英和團隊停掉了手頭所有工作全力投入這部影片。她還記得重慶場點映開始前,她和影院負責人打了一通40多分鐘的電話,希望對方在映後給出20分鐘,讓他們和觀眾做一個分享,但對方拒絕了,「付錢都不願意」。當時正值《速度與激情7》上映第二周,對方不想放棄後者可能的票房。
比起商業回報,錢海英更在意這類影片在中國的未來。「這麼好的一部影片放到中國,如果都不能有一個相對來說不錯的成績,實際上相當於給這類電影在未來中國的發展關上了門。」
不負期待的是,《徒手攀巖》在不斷給錢海英帶來驚喜。除了破3500萬的票房,近日,繼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後,《徒手攀巖》在第71屆創意藝術艾美獎頒獎禮上七提七中,一舉攬獲包括「紀錄片/非虛構影片最佳導演」等在內的七項重量級獎項。
《徒手攀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錢海英認為與影片傳遞的精神有關。「Alex知道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所以在已有的能力基礎上謹慎決定,挑戰極限,這是《徒手攀巖》傳遞的精神,也是當下中國社會很需要的一種精神,」錢海英說。
《徒手攀巖》背後的女人:
中國戶外運動最好的時代已經到來
源於加拿大的班夫山地電影節有著「戶外奧斯卡」之稱,是全球著名的戶外運動電影節,已有44年歷史。這裡有全世界最新最好的戶外探險題材影片,每年巡展的國家和地區有40多個。十年前,錢海英將班夫山地電影節引入中國,成為將戶外紀錄片引入中國的第一人。
現在,班夫中國旗下有十大影節展項目,還開設班夫戶外嘉年華、班夫中國海洋嘉年華、班夫中國訓練營。班夫中國創始人錢海英也見證了中國戶外紀錄片從無到有。
「要在中國做班夫影展,在千人劇院裡播放」
2009年11月,錢海英第一次坐在加拿大班夫中心的千人劇院裡,電影裡的主角、導演就坐在觀眾席中。每場電影結束,現場都會掌聲雷動。那個瞬間,錢海英做了一個決定,「要在中國做班夫影展,在千人劇院裡播放,聽到掌聲從四周響起。」
十年前,戶外運動在中國非常小眾,錢海英要推廣戶外紀錄片,必須培養觀眾。前幾年裡,錢海英的工作幾乎是固定的:從班夫山地電影節上選擇適合的影片引進翻譯拷貝,並在國內尋找院線播放。
沒錢做宣發,很難拿贊助,錢海英就從街邊小店到媒體公司,挨個兒登門拜訪。「我一天能在北京不同地方見六七撥人,做夢都在想工作,沒有周末假期。」
經過大半年籌備,2010年10月,首屆班夫山地電影節中國展在北京三裡屯美嘉電影院黃金時段開幕,440人的影廳座無虛席。為保證影院收入,當年錢海英將票價定到了一百元一張。第二年,錢海英將班夫帶到了上海。「2012年上海UME6個廳爆滿,隊伍從影樓五層一直排到地下一層車庫。」當年,深圳、成都也成了巡展的城市,後來又增加了廣州站。
10年成長將戶外電影搬上大熒幕
影展雖得到市場熱烈反饋,但錢海英還有大量帳單要付。為節省費用,前幾年她一直沒有正式組建團隊,現場都是志願者,短時間內看不到盈利希望,錢海英賣掉了北京的房子。
在最艱難的時候,有人建議錢海英向班夫電影節主辦方申請版權費用減免,但她從沒這樣做過。「班夫電影節主要通過出讓版權的方式,用版權費去支持更多的探險家和導演拍更多更好的紀錄片。既然在其他地方班夫電影節可以生存,我想在中國也一定可以。」
2015年,班夫中國有了些微盈利,錢海英開始做班夫中國出品。為製作中國戶外探險電影,錢海英請來探險電影大師,做了班夫中國探險電影大師班,打造國內獨立戶外運動紀錄片團隊。從在班夫中心種下第一顆種子到將戶外電影搬上大熒幕,班夫中國用了10年時間成長。現在,班夫中國的目標群眾也發生了很多變化:不再只是戶外運動者,一些企業家、商學院校友都會找錢海英做包場,用影片來激勵員工。
未來五年將把重心放在內容製作與線上活動中
錢海英一直在通過文化的方式,將戶外運動這種生活方式推向大眾。在她看來,十年來,中國的戶外運動和戶外紀錄片市場發生了很大改變。
「觀眾的關注度一直在上升。隨著班夫中國影響力增強,觀眾不僅限於戶外運動愛好者。」錢海英提到,「更多人感興趣這種題材的電影,也感興趣這種生活方式。」錢海英對國內市場抱有很大期待。
未來五年,錢海英將把重心放在內容製作與線上活動中。班夫中國已採購代理了一些版權,希望將優秀的探險題材戶外紀錄片帶到網絡平臺。同時班夫中國正在與國際優秀團隊合作拍攝探險影片,希望在垂直領域做得更垂直。錢海英也希望有機會和政府合作,打造中國本土的國際戶外電影節。
「現在很多人熱愛跑步、攀巖等戶外運動,我認為這不僅和經濟發展水平有關,也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大家希望脫離城市,親近自然。很多人都在問何時才是中國戶外運動最好的時代,我覺得已經到來了。」錢海英說。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彭祥萍王垚圖據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