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燈佛舍利塔位於京杭大運河北端西畔,通州古城北垣「三教廟」(儒教的「文廟」亦稱「學宮」、佛教的「佑勝教寺」亦俗稱「塔庵」、道教的"紫清宮"亦俗稱"紅孩兒廟")之內,為八角形十三層磚木結構密簷式塔。此塔初建於北周,唐貞觀七年(633)復建,遼重熙年間(1032-1054)重建,元大德、明成化、清康熙九年(1670)都曾經修繕。康熙十八年(1679)地震身圮,康熙三十七年(1698)再建塔身。1976年唐山烈震波及北京,古塔塔剎被毀,1987年重修塔頂。燃燈佛舍利塔由雙束腰須彌座、十三層塔身與二層蓮臺塔剎組成,全高56米,乃北京地區最高之塔。
佑勝燃燈今愈明
文/圖 陶克圖
冬天的北京,寒凝大地,北風呼嘯。12月11日一大清早(舊曆十月二十七),季文淵、李立祥、董傑、凱朝幾位先生帶我一道前往位於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運河北岸的燃燈舍利塔所在地通州佑勝教寺參觀訪問。
佑勝教寺住持然教法師(中)與季文淵(右二)、李立祥(左二)、董傑(右一)、嘉木揚·凱朝(左一)幾位先生手持嘉木揚·凱朝先生書法作品在禪堂合影留念。
一枝塔影認通州,此話不虛。幾年前曾在通州通惠河畔小住,駐地因離主城區很近,很難感覺到通州與古運河的氛圍,只有東去數裡看到巍峨佇立的燃燈佛舍利塔才有了通州的感覺,也才會記起少年時長掛嘴邊上的那句「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的車軲轆話,繼而想起有「大運河之子」作家劉紹棠先生筆下的《瓜棚柳巷》與《蒲柳人家》。那一段「夏日的傍晚,運河上的風景像一幅瑰麗的油畫。殘陽如血,晚霞似火,給田野、村莊、樹林、河流、青紗帳鍍上了柔和的金色。荷鋤而歸的農民,打著鞭花的牧童,歸來返去的行人,奔走於途,匆匆趕路。村中炊煙嫋嫋,河上飄蕩著薄霧似的水氣。鳥入林,雞上窩,牛羊進圈,騾馬回棚,蟈蟈在豆叢下和南瓜花上叫起來。月上柳梢頭了……」時代發展的腳步實在是太快,隨著北京城市副中心東移,眨眼間「蒲柳人家」和「瓜棚柳巷」就沒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遍地高樓,滿眼大廈,只有這座燃燈佛舍利塔和那古老的運河還依舊巍峨著、流淌著,向後人講述著通州往事今生。
佑勝教寺住持然教法師
然教法師在那間不很寬敞卻頗為精緻殊勝的禪堂,十分喜悅地和幾位先生聊起寺院的往事。
根據資料記載,佑勝教寺是通州修建較早的古寺,地處京杭大運河北端西畔,通惠河南岸,是座千年古佛道場,寺內燃燈寶殿內供奉著燃燈古佛,院內的燃燈佛舍利塔建於北周末期(577-581),與之共存的還有一株古槐,它們共同見證了1400餘年的血雨腥風,歷史興衰。
佑勝教寺
然教法師陪同幾位先生在寺院參觀考察
佑勝教寺住持然教法師是位年輕有為的佛教中人。授比丘戒的他祖籍河北泊頭,自幼敦信佛教,潛心佛學,心靜如水,荷擔如來家業,弘法利生,深得國家和信眾嘉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然教法師那間不很寬敞卻頗為精緻殊勝的禪堂,他十分喜悅地和我們聊起了寺院的往事。他說,寺院歷史很長,可謂經風雨見世面,很不容易,眼下寺院只有七八位和尚,由於整個整個寺院正在修繕沒有開放,只靠國家給予的一些補助度日,也是舉步維艱,苦苦堅守了。說到這裡,他燦然一笑道:「一開春寺廟就會修葺一新,到時候一切都會好的,修繕的這段日子少有人來,每日裡就我和徒弟們吃齋打坐,誦經修行,季局長今天能和朋友一起來小廟坐坐,大家見見面喝杯茶聊聊天,實在是殊勝吉祥,我心裡真是喜悅。」聊到佑勝教寺歷史時他說,這座寺院始建於北齊,歷經北周、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直至今日。院子裡的燃燈佛舍利塔因塔內安放有燃燈佛舍利,塔前供奉燃燈佛像而得名,當地人習慣稱「燃燈塔」「通州塔」,也是京杭大運河北京這邊起點的象徵。古時候,各種物資都是順著大運河由南方運往北京城,燃燈塔就是船工心裡的目標,就像是海上航行的燈塔,正是因為這個緣由,當地人就把風調雨順、行船順利的心願都匯聚在了塔上。據文字記載,燃燈佛舍利塔是一座八角形十三層磚木結構密簷式實心塔,通高56米,基座周長38米,由須彌座、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塔身八面磚雕精美,造型優美,氣勢巍峨,在京津冀一代很有些名氣,舊時「通州八景」之一的「古塔凌雲」就是指這塔有高聳入雲的高度。明代詩人王宣就曾用「冰虯峭立依雲霄,雲際層巒勢比高。一柱界空分曉色,八窗飛雨響秋濤」的詩句來形容這塔巍然屹立的景象。塔上銅鈴共有2248枚,每個銅鈴上面都鐫刻著「善男信女」的姓名,有的還寫著詩文、祝語和年月。
佑勝教寺僧舍
禪堂幽靜松愈青
然教法師一邊說一邊起身為大家剝桔子遞水果。「你們能來我實在高興,這麼殊勝的日子理應多嘗幾口鮮果,也好讓我一表感恩之心。」他說:「那個時候季局長在市宗教局擔任局長,是您對政策把握的準理解得透,才有了宗教局、佛教協會、區政府的共同關懷和大力支持,寺廟才逐漸恢復了佛事活動,才有了眾多信眾和遊客前來觀光、參拜、繞塔,香火不斷,共沐佛光的景象。」「2012年11月29日舉行的宗教活動場所頒證儀式和全堂佛像開光盛典那該是多麼殊勝喜悅啊!」說到這裡,然教法師深情喜悅之情難以言表,眸子間映出慈祥幸福的光。「也就是從那一天開始,佑勝教寺正式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成為北京市佛教協會所屬的第22個宗教活動場所,也是通州區第一個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的佛教寺院。」擔任過北京市宗教局領導的季文淵先生對佑勝教寺和燃燈佛舍利塔有著鮮活的記憶,按照他當年的打算,通州這片土地會形成一片以燃燈舍利塔及佑勝教寺為文化凝聚,以京杭大運河北京通州段通惠河為歷史文化遺產背景的通州文化景觀了。「文化自信是四個自信的靈魂,堅守文化自信既要繼承好傳承好,還要與時俱進搞好創新,宗教文化中國化不是句空話,要付諸於行動,要從中華文明、中國文化的視野和高度把握和開展宗教實踐,既要把宗教看成是文化,看成是歷史,還要看成是中國人精神的守望」。他還高興的聊起寺院的發展變化:「這廟原先就在一胡同裡,周圍都是民居,人來人往,特別熱鬧,今兒一來居然找不到了原來那條胡同了,老遠望著塔就是進不來,周遭環境變化太大了。」同去的李立祥、嘉木揚·凱朝兩位先生還將事先準備好的書法作品分別贈送給法師,以示紀念。專門從事佛教研究的嘉木揚·凱朝先生還就書法作品中用藏文、巴利文書寫的佛經內容與法師悉心交流,共享殊勝。一致表示今後要常來常往,再續前緣,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偉大復興,為佛教中國化共襄盛舉。
冬月裡這株與寺院同齡的古槐又在孕育新的生命
燃燈寶殿外景
傳印大和尚為佑勝教寺燃燈寶殿題寫的寶匾
燃燈寶殿內供奉著的燃燈佛像殊勝喜悅萬德莊嚴
天王殿外景
三聖殿外景
乘著友人和法師聊得熱絡,我抽身走出禪堂,圍著巍峨的寶塔和散開的院落開始了拍攝。佑勝教寺有山門、天王殿、燃燈寶殿、三聖殿、觀音殿、地藏殿、燃燈佛舍利塔、僧舍等幾部分組成數間,一色的紅牆黛瓦在正午明媚陽光愈加殊勝莊嚴。高聳的寶塔直衝雲霄,仰頭望去映襯在瓦藍瓦藍的蒼穹,猶如偉岸的釋迦尊者俯瞰著芸芸眾生,慈祥安寧,和善空淨。在燃燈寶殿前院,我一眼就認出了那株與寺同齡共生的古槐。雖是冬日,但它粗壯巨大的枝幹讓你依然會看到從古至今曾有多少人在它的蔭福下念佛誦經,遮陽避雨,打坐參悟。然教法師有詩云:「無情亦有佛性在,為擋夏日葉成蔭。多少眾生槐下過,唯贈清涼不留痕。」
立於塔影之下的石碑清晰記錄了大運河及燃燈佛舍利塔的前世今生。
陽光下,寶塔向大地投去長長的塔影,猶如歲月遺落下的片片記憶,如夢如歌,揮之不去……
通州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在加緊建設,也為佑勝教寺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正在施工修繕的古剎,幾位工人師傅忙碌的身影和施工現場看上去雖顯凌亂,但久經風雨後的興盛之勢卻不能掩飾。巖石鋪就的小徑、精心栽培的花木、紅門白牆黛瓦的廟舍、漢白玉雕鑿的橋欄、大成殿前佇立的至聖先師孔子造像、巍峨聳立的燃燈佛舍利塔,還有伴著引擎巨大轟鳴聲一架接一架掠塔飛過的客機,無不彰顯著新時代中華文明的再度繁榮。「雲光水色潞河秋,滿徑槐花感舊遊。無恙蒲帆新雨後,一枝塔影認通州。」百多年前的詩人怎麼也不會想到當年他筆下的通州會日新月異變換成今天的模樣,如果詩人地下有知,或長生不老活到今日,一定會棄船登機鳥瞰通州,再發詩興,為新時代的通州再續新詞,期盼佑勝燃燈今愈明。(2020·12·14於京華增光閣)
備註:然教法師,佑勝教寺住持,丘戒。祖籍河北泊頭,自幼敦信佛教,2004年披剃於北京廣化寺,2005年圓具於香港大嶼山寶蓮寺。承嗣法脈為天台宗第46世,臨濟宗第42世,賢首兼慈恩宗第42世,得唐密穢跡金剛法北京派傳承。參學諸方,求學於中國佛學院,北京市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生班。佛學廣博的他幾十年如一日潛心佛學,心靜如水,不忘初心,報答四恩,荷擔如來家業,建寺安僧,講經說法,積極參與社會工作,弘法利生,深得國家和信眾嘉許。查閱資料我還了解到然教法師曾歷任北京廣化寺知客,北京市通州區佑勝教寺住持,河北霸州澤生寺住持,並當選北京市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什剎海書院理事,通州區政協委員、常委,通州區青聯委員,北京市青年聯合會委員。
——————————————
陶克圖,攝影家;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聯合國哥本哈根攝影作品展金獎得主;中國畫報協會副秘書長、學術研究部主任;北京絲路文化發展協會副會長;北京雜文學會會員、名家進校園特聘專家導師;
出版圖書主要有《跨越》、《走出大山》、《興水富民》、《豐碑》、《今日黃花》、《UNDP在寧夏》、《陶克圖作品·告別貧困紀事》等;
榮獲中國攝影家協會頒發的"中國優秀攝影工作者"稱號;
2018年1月獲北京大學·北清智庫商學院年度人物功勳獎;
一、二、三屆全國「講好節能故事」攝影大賽專家評審團主任評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