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澀味化合物代謝 關鍵基因首次被發現

2020-12-16 環京津網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安徽農業大學獲悉,該校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夏濤課題組,首次從植物體內發現並鑑定了參與植物單寧化合物降解的單寧醯基水解酶(Tannase,TA)基因。該項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國際植物學權威學術期刊《新植物學家》上。

植物單寧是植物界普遍存在的酚類化合物,是植物在生存適應過程中為了抵禦病毒、菌類等微生物或環境的脅迫而形成的一種次生代謝產物,它們廣泛積累於茶葉、水果、蔬菜等各種植物性食品中,是決定澀味的主要化合物。長期以來,有關控制植物單寧化合物的合成及水解途徑的關鍵基因尚不清楚,成為國內外植物界高度關注的研究熱點。

課題組經過十餘年的潛心研究,利用多種酶純化手段結合質譜分析,從茶樹中分離純化鑑定了茶樹單寧酶,並有針對性地從茶樹中純化該酶,對候選基因進行逐一功能驗證,最終找到單寧醯基水解酶,確定了編碼該酶的基因序列。

進一步分析表明,單寧醯基水解酶屬於單寧醯基水解酶家族,該家族酶普遍存在於柿子、葡萄、草莓等富含單寧的植物中;通過基因功能驗證證實它們參與澀味化合物酯型兒茶素、沒食子單寧和鞣花單寧的代謝;進化證據表明,編碼這些蛋白質的單寧酶基因家族不同於微生物單寧酶基因,在植物中具有獨立的系統進化起源。

據夏濤介紹,植物單寧酶基因的鑑定發現,為茶樹、柿子、葡萄、草莓等富含單寧化合物的作物品質調控和優良品種選育提供了理論依據。「茶樹中的多酚類物質(酯型兒茶素)能夠抗氧化、抗腫瘤,但如果含量過多,就導致茶葉很澀,影響風味,現在通過分子輔助育種的方式,可以選育適量酯型兒茶素含量的茶樹,讓茶既能風味品質好,又具有保健作用。」夏濤說。

相關焦點

  • 安徽農業大學發現「澀味」水解關鍵基因
    安徽農業大學發現「澀味」水解關鍵基因 2020-02-21 16:58:10 安徽農業大學供圖   中新網合肥2月21日電 (吳蘭 曹雷)安徽農業大學21日消息:該校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參與植物澀味化合物水解關鍵基因。  安徽農業大學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夏濤課題組,首次從植物體內發現並鑑定了參與植物單寧化合物降解的單寧醯基水解酶基因。
  • 科學家發現啤酒花中的化合物可緩解代謝症候群
    圖片來源:Oregon State University  近日,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OSU)的一項研究表明,啤酒花中的化合物可以通過改變腸道微生物組和肝臟產生的酸代謝來對抗代謝症候群  這項發表在《分子營養與食品研究》上的研究是我們理解黃腐酚及其衍生物如何發揮作用的關鍵進展。黃腐酚是一種化合物,有助於啤酒花的味道。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萜類化學防禦與形成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萜類化合物是天然產物中最大的類群,結構多樣、活性廣泛,具有重要的藥用和經濟價值。植物合成萜類化合物目的通常被認為是調節其自身生長發育(如植物激素赤黴素、脫落酸和獨腳金內酯)以及抵禦各種生物脅迫(如昆蟲拒食劑印楝素和除蟲菊酯)。倍半萜為萜類化合物中的一個重要家族,具有豐富的化學結構和生物功能雙重多樣性。
  • 《阿凡達》神樹成真,科學家創造出可終生發光的植物
    「幽靈蘑菇」帶來的新發現據記載,早在 1840 年,英國植物學家喬治加納德在巴西首次發現了螢光蘑菇,當時他看到孩子們拿著這種蘑菇在街上遊嬉,最初還以為是孩子們在玩熒火蟲,而當時這一發現也沒有引起科學界的重視。
  • 胖是禍害,科學家首次發現肥胖會重塑腫瘤微環境代謝
    本周,哈佛醫學院科研團隊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成果首次為我們系統地分析了飲食誘導的肥胖如何改變TME的代謝[4]。利用多組學方法,科學家們發現,在高脂飲食的條件下,癌細胞可以靈活地上調游離脂肪酸途徑,更多地攝取脂質,間接地抑制了CD8+T細胞的腫瘤浸潤和抗腫瘤功能。
  • 高質量中國李基因組圖譜首次發布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何業華帶領的李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研究團隊首次正式發布了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中國李基因組圖譜,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Gigascience上。研究團隊綜合利用PacBio和Illumina測序及Hi-C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中國李參考基因組序列。組裝後的中國李基因組大小約284.2 Mb,其中274.4Mb的序列被錨定在8條染色體上,scaffold N50 為32.3Mb,contig N50為1.8Mb,BUSCO分析結果為95.70%。
  • 生物學家發現一種基因對物種的「關鍵創新」發展至關重要
    科學家稱這些為「關鍵創新」。了解「關鍵創新」的發展對於理解地球上有機體的進化至關重要。其中大多數發生在遙遠的過去,使它們很難從遺傳學角度進行研究。幸運的是,在過去的幾百萬年中,有一組植物獲得了這種特性。帶有花蜜刺的耬鬥菜,為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機會,來研究支持一項關鍵創新的遺傳變化。
  • 薇甘菊:「瘋狂」的植物殺手—新聞—科學網
    「不分晝夜 全身發力」 該研究構建了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薇甘菊參考基因組,利用比較基因組學、代謝組學、轉錄組學和土壤宏基因組學等技術,從多方面揭示了薇甘菊環境適應性進化與快速生長的分子機制。 研究發現,薇甘菊有著較強的光合能力。 「薇甘菊是一種很『勤奮』的植物,它在別的植物休息時間『加班加點』吸收CO2」。
  • Chem.Sci.昆明植物所首次闡明天然稀有弩箭子糖的生物合成機制
    弩箭子糖(antiarose)是一類六碳脫氧糖,最初於1896年由水解劇毒木本植物見血封喉樹汁液中的天然毒素——α-弩箭子甙(α-antiarin)得到。 2016年初,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天然藥物化學前沿交叉團隊黃勝雄研究組闡明了託酚酮吡啶生物鹼類化合物rubrolones生物合成過程涉及二型聚酮合酶和氧化酶介導的複雜氧化重排形成託酚酮環的化學機制(Org. Lett. 2016, 18, 1254)。
  • 微生物所葉健課題組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植物雙生病毒衛星DNA編碼的βC1蛋白可以通過靶向光信號途徑的PIF轉錄因子家族調控的蟲媒病毒抗性,促進蟲媒病毒的快速傳播,揭示了光調節雙生病毒-煙粉蝨-植物三者互惠共生的新機制。
  • 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團隊完成世界首個蘭花全基因組測序
    蘭科植物(蘭花)作為植物界種類最豐富的家族之一,是植物多樣性保護的旗幟物種,素有「植物界大熊貓」之稱。很多蘭花具有獨特的吸引昆蟲完成傳粉的機制,吸引了自達爾文以來無數的演化生物學家和植物學家對蘭花進行大量細緻的觀察和研究。全世界大量的蘭花愛好者也沉醉於這個至今仍不斷有新物種發現的植物大家族。然而蘭花生物多樣性的遺傳基礎,一直是懸而未決的問題。
  • 科研人員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已有研究表明,βC1是病毒編碼的關鍵決定因子;進一步利用單色光LED燈箱進行昆蟲雙選擇實驗,發現βC1轉基因植物只有在紅光和含有紅光的白光條件下發生,在黑暗、遠紅光和藍光條件下無顯著差異(圖1C)。煙粉蝨等大多數昆蟲的視覺系統缺乏紅光受體,是「紅色色盲」,因此,這種光依賴的煙粉蝨選擇行為改變主要是病毒感染植物後影響了昆蟲嗅覺識別植物。
  • Nat Genet |(IF:27.6)LC-MS非靶向代謝組學和轉錄組聯合分析揭示野生番茄果實成熟代謝及抗病性的遺傳框架
    這些觀察結果強調了遺傳關聯隨果實發育到成熟階段的代謝過渡而發生變化的時間動態。所觀察到的mQTL常與關鍵調控或酶促基因位點相關。Bin 424的mQTL是代謝變化最大的hotspot區域,共有249個代謝物差異積累。其中至少22種黃酮類化合物在紅果期顯著下調,蘆丁和4種山奈酚苷上調。
  • 腸道菌群與脂質代謝
    我們知道,在我們的胃腸道中生活著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它們的數量遠遠超過人體自身細胞的數量,它們所編碼的基因數量超過人類自身基因的150倍。腸道菌群參與宿主的許多生理和病理過程,包括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某些營養物質和藥物化合物的代謝、宿主免疫的發育、腸道炎症狀態等等。腸道菌群失調與多種人類代謝性疾病有關,比如肥胖、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
  • Blood:植物成分能夠提高基因療法的速度與有效性
    但是,目前基因療法的標準流程需要將健康基因傳遞到患者血液幹細胞中,這些操作既昂貴又費時,許多患者因此難以承受。最近,在來自Scripps Research的科學家在《Blood》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發現中,他們找到了一種方法來避開當前的一些難題,從而可以節省成本並改善治療效果。
  • NBT|「CANOPUS」計算工具可用於對未知化合物進行分類
    撰文 | Qi責編 | 兮液相色譜質譜(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LC-MS)可以以非靶向方式通過一次分析檢測數百至數千種代謝物,已在代謝組學領域廣泛應用
  • ...4在脂代謝過程中的關鍵作用|脂代謝|衰老|研究|脂肪|細胞|-健康界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SPATA4在衰老相關脂代謝失調中的關鍵作用,為衰老相關或其它代謝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幹預靶點。維持皮下脂肪細胞分化功能是減緩衰老相關脂肪丟失和體重降低的關鍵。因此研究者構建了SPATA4過表達小鼠模型探究該基因對於機體代謝、細胞分化等生理功能的影響。SPATA4過表達小鼠和野生小鼠在年輕階段體重上無明顯差異,然而在年老階段,野生小鼠體重呈顯著下降,SPATA4過表達小鼠卻可以維持正常體重。解剖後發現,相較於老年野生小鼠。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揭示了山梨醇-果糖代謝在蘋果糖含量與代謝調控中的作用
    在植物中,碳水化合物(CHO)不僅是植物生長發育的基礎,也是植物產量和品質形成的基礎,尤其可溶性糖含量是果實品質的重要組成。與大多數植物(運輸的CHO以蔗糖為主)相比,在蘋果等薔薇科植物中,葉片光合長距離運輸的產物包括了山梨醇和蔗糖,其中山梨醇佔到近80%。
  • 基因組團跨界 打造植物固氮「超人」
    雖然植物的葉綠體被認為來源於藍細菌,但這一發現距離讓植物擁有固氮能力,還有著尚難預測的諸多挑戰。  「這一工作還沒有突破出『原核生物』的界限。自然界只有部分原核生物能夠進行生物固氮作用,中國農業大學陳三鳳教授團隊和北京大學王憶平教授團隊分別在前幾年已經通過合成生物學等手段實現了讓大腸桿菌進行生物固氮,而且使用的固氮相關基因數量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