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報網訊 2020南京創新周將於6月22日—26日線上舉行。記者採訪了解到,去年首屆南京創新周舉辦一年來,王澤山、丁文江、趙東元等一批兩院院士領銜建設新型研發機構,依託高校創新資源產業化,聘職業經理人闖市場,讓南京創新名城建設這張名片熠熠生輝。
今年,位於江寧開發區的南京惟新環保裝備技術研究院實現「開門紅」,通過市級備案僅兩個月就接下了2000萬元訂單。研究院負責人劉軍介紹,南京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的體制機制讓創新成果迅速落地並產業化,目前,研究院正在主導制定工信部中空纖維納濾淨水國家標準。
這家環保領域新型研發機構的快速發展正是南京新型研發機構量質齊升的一個縮影。兩年多來,南京依託高校院所資源優勢,支持人才團隊持大股,建設了356家市場化、「老母雞」式新型研發機構,致力於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裡」,累計孵化引進企業5105家。
增量:今年新籤約78家,五大產業地標佔一半
今年1—5月南京創新名城建設成績單上,新型研發機構光芒耀眼,全市新籤約新型研發機構78家,涉及五大產業地標領域的有39家,佔50%,新增孵化引進企業1204家。
南京理工大學王澤山院士等多個科研團隊發起成立的江蘇智仁景行新材料研究院就是78家新型研發機構之一,研究院瞄準世界材料科學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建設國際一流水平的材料研發與製備技術平臺,取得了積極效果。
自2017年底首批31家新型研發機構籤約以來,全市舉行了多次大規模的新型研發機構集中簽約活動,推進速度快,參與範圍廣。今年雖然受到疫情影響,各區各板塊依然不放鬆,一批聚焦五大產業地標的新型研發機構相繼落地,為創新注入澎湃動力。
「在創新名城建設中,新型研發機構不僅是產學研的橋梁和紐帶,更是可以持續孵化出創新型企業的『老母雞』。」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專業所、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知名高校院所積極響應,包括1名圖靈獎獲得者、5名諾貝爾獎獲得者、98名中外院士等一大批科技專家參與新型研發機構建設,集聚科研和管理人才近萬人,申請專利5454件。
南京新型研發機構正在向高質量發展邁進,已成為創新名城建設的新名片、新亮點。
提質:抬起頭盯市場謀合作,孵化一批創新主體
將「學術論文」變成「產品專利」,將「技術發明」變成「產業公司」——這些新型研發機構抬起頭盯市場謀合作,孵化了一大批高科技企業,為創新名城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新主體,增添了發展新動能。
位於江北新區的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膜科學技術研究所是南京首批成立的新型研發機構。今年5月,研究院孵化企業——南京久盈膜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高性能MBR(膜生物反應器)膜組件應用於中國石化上海石化股份公司環保水務部汙水處理車間,成功替換了原有的進口膜組件,為企業節約成本約1600萬元,同時,經過深度處理後的外排汙水升級成為可供裝置生產使用的工業水,一年可回用汙水876萬立方米。
「研究院組建以來,我們一直堅持產業化導向。」研究院負責人郭百濤介紹,目前,研究院合計孵化、引進企業共67家,其中培育孵化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5家,2019年在孵及畢業企業銷售收入超過11億元。
位於江寧開發區的南京盛濱環境研究院是去年新組建的新型研發機構,僅一年時間,就累計孵化引進企業13家。研究院負責人介紹,目前他們已經建立起集環境數據採集、分析和綜合治理的智慧環境信息化平臺,孵化了一支環境監測硬體設備專業團隊,自主研發了多種類型的智能終端設備,在水體監測、大氣監測等方面為社會提供精準快速的服務。
一大批企業高管、優秀管理人才作為職業經理人加入,為南京新型研發機構管理賦能。
南京信大氣象科學技術研究院位於江北新區,該院聘任的副院長張越,在國內一家電子行業頂尖科研企業工作了30多年,曾任上市公司分管銷售的副總經理。作為一名職業經理人,張越彌補了這個創業團隊在市場方面的「短板」,短短一年時間,研究院的訂單就從不足10萬元飆升至6000多萬元。
截至目前,全市新型研發機構累計孵化引進企業5105家,94家已成為高新技術企業,251家進入省高企培育庫。今年,南京市科技創新的重點之一就是深入實施新型研發機構提質計劃,力爭新增市級新型研發機構100家,新增孵化引進企業超過2000家。
突破:給獎補強服務,推動高水平運作高質量產出
作為去年南京首屆創新周系列活動之一,2019中國(南京)第二屆無人系統控制及5G應用峰會上,南京無人系統控制及通訊技術研究院現場「秀」了一把:濛濛細雨中,一艘藍白相間的小船在江寧東吉湖上快速挺進,在它的上方,一架無人機勘察著水面異常情況——這對天上、湖上的「好搭檔」正在執行水質監測任務。5G網絡向後臺傳輸它們採集到的數據,後方工作人員輕點滑鼠,一份通俗易懂、圖文並茂的水質報告就生成了。
記者了解到,作為支撐技術創新的後盾,研究院與高校、國家級實驗室建立了合作關係,高端人才團隊的研發成果領先市場同類產品2年以上。目前,研究院儲備的專利與軟體著作權達50多項。
高校豐厚的創新資源為新型研發機構的創新和產業化提供了源頭活水,而南京連續三年持續抓創新的堅定方向,也讓新型研發機構有了長遠發展的底氣。
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新型研發機構總數超400家」已納入今年創新名城建設市對區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並按照部門和板塊職能分工分解到位。今年1—5月,已對59家機構兌現績效考評政策資金1.36億元,同時,向上爭取政策支持,組織推薦38家新型研發機構申報省級建設及獎補項目;通過「智匯寧企」早餐會、聯盟專題沙龍、投融資對接會等活動,服務提升管理運營能力。
今年的市委一號文提出,優化新型研發機構評價標準,強化第三方論證評估,突出分檔培育、分類考核,進一步集聚高端創新要素,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平臺化發展,支持其面向新興產業成立新型研發機構和專業孵化器,最終目的是要實現新型研發機構的「高水平運作、高質量產出」。
在創新名城建設的第三個年頭,南京新型研發機構正跑出發展加速度。
南報融媒體記者 毛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