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薺菜,包扁食

2021-02-27 愚伯的自留地

圖文:程守忠

餃子,是中國的傳統食物,源於東漢,為醫聖張仲景首創。這種以麵皮包住餡子,形如半月、耳朵、元寶的佳餚,蘇北豐縣老家給他取了一個形神兼備的名字:扁食。

       

老家有「好吃不過扁食」 的俗語,尤其是過春節,早飯必然要放炮仗、下扁食、蘸蒜泥。不論身在何方,只要說起、想起「過春節、大團圓、放鞭炮、吃扁食」的話題,幸福感瞬間溢滿全身,有暖流在胸中流淌。

       

韭菜餡扁食,百吃不厭,那是老家的味道,蘊含母親的溫暖。

        

但挖薺菜,包扁食,感覺更好。生長在老家的薺菜,屬於散葉薺菜,生命力極強,田間路旁,比比皆是。匍匐在地表的薺菜,非常低調,不畏冰雪霜凍,不怕貧瘠艱苦,可與禾苗為伍,亦可散居在雜草叢中,默默無聞。

       

冬季,特別是隆冬,野生的薺菜最為鮮美,而且容易得到。風和日麗的午間,老家即使在隆冬,也有早春的溫煦。脫去臃腫的冬衣,換上便捷的抓絨外套,提一個隨手可得的紙禮盒,裡面放置著小刀、馬甲袋子,抬腿走向田野。

      

暖洋洋的大田地裡,到處是薺菜。隨處一望,白黃的土地上,有著淡紫色的伏地植物,那就是薺菜了。薺菜有親和的本性,最願意與其他野草為伍,幾乎沒有一片純粹的薺菜部落。

蹲伏下去,薺菜就清晰在眼前,擠在草叢裡,幽默地眨著眼瞼。小刀貼著地皮切割過去,一叢夾著薺菜的野草,就脫離了土皮,拈著茸紫的薺菜,抖一抖,薺菜便從草叢裡脫穎而出。把藏在薺菜根旁的細草棍、碎樹葉屑去掉,一棵、幾棵打著卷的薺菜,就被填入馬夾袋裡,像睡眼惺忪的棲落的瓦色鴿群。

      

溝邊路沿,藏在越冬草叢裡的薺菜大都瘦小,但香味濃鬱。挖了半天,直起腰,籲一口氣,看看「戰果」,才只有一團。不需要悵惘、洩氣,就像去看森林,才入林際,怎麼能夠鑑賞到森林深處的雲樹靉靆呢!

      

熱身後的步伐,更加輕捷、輕盈,側身于田埂之上,碧草和乾草相互捉著迷藏。冬季的碧草,碧色蒙著一層若有若無的灰紗,猶如歷經時間洗禮的舊時光,親切伴隨著遼遠,是生命沉澱的底色,演繹出生死輪迴的詩畫。

      

薺菜由於受到除草劑的戕害,這種生命力極強的物種,只好收縮浪跡天涯的陣營,化整為零了。走了半天,鮮見薺菜的大本營,散兵遊勇的幾棵,也萎靡不振。

      

田埂旁,有一行木葉盡脫的銀杏樹,灰黃的落葉上,布滿累累的灰白色銀杏果,淡淡的種皮臭味並不討厭人。這是類似臭豆子的味道,熟稔而溫暖;又像居於臭椿樹下,淺淡的臭味,空氣清新,宜發幽情。這類樹種,香者為椿,甘平味美,宜涼拌豆腐,淋麻油,佐燒酒,一飲一嚼,抵十年塵夢;臭者為樗,出於莊子筆下,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

      

麥苗叢中,銀杏果還保持著渾圓青碧的樣子,與青梅相似。如果撿拾一碟,置於青花瓷盤之中,與碧翠的水仙球芽相伴,書房自當雅俗共賞了。撥開麥苗,銀杏果罕見,而翠碧的薺菜呼之欲出,精神抖擻。

      

那是初戀的情懷,偶遇浙江潮的雄闊、廬山煙雨的壯美,發一聲喊的心搖神蕩。鮮綠的麥苗下,直立修長的薺菜依然與碧草為伍,不過是薺菜多,雜草少。

      

刀剜手薅,好一通手忙腳亂,一馬甲袋子裝滿了;急忙再打開袋子,翠綠的薺菜又充盈起來。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除惡務盡善哉,而掠奪式採割,是極其短視的理念。

     

即便是灰紫色的薺菜,經過淘洗,就是擾擾綠雲了。好多人喜歡開水焯一下,實在是暴殄天物,十分鮮味,去掉八分。抹碎綠雲,猶如李賀筆下的詩韻「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

     

炒好雞蛋花,候涼,摻入薺菜餡裡,不需要加蔥末薑絲,加了,反而影響了薺菜鮮的本味。餳好的小麥麵粉和出來的瑩滑麵團,白如羊脂玉,揪好面劑子,擀成渾圓的麵皮,即可入餡包成水餃。

      

「一群大白鵝,噗通噗通跳下河」!素餡餃子,不需要像葷餡的那樣,煮上七滾,三四滾足矣,再煮,餃子皮就破了,本來一鍋淺白的餃子湯,化作綠色餃子粥,多麼煞風景啊!

      

葷餡餃子,宜就醋汁蒜泥,葷香美味,吃到撐,還想吃。薺菜水餃,只要醋汁裡淋兩滴麻油即可。清芬鮮香,不可方物;人間美食,是為一極也!

相關焦點

  • 盈在唇間的清香——挖薺菜
    萬物復甦,春回大地,又到了挖薺菜的時節,挖薺菜,是春天的儀式感。
  • 最春天的味道——薺菜水餃
    在我的家鄉,2個月以前就已經開始吃薺菜了,北方市場,薺菜菜剛剛出現在菜市場裡。
  • 薺薺菜
    每到薺薺菜成熟的季節,我們都會抽時間去老家的田間地頭.挖上些薺薺菜回來包餃子吃。吃薺薺菜是我們這一代人年少時期揮之不去的記憶!             慢慢地到了冬天,當年春暖花開以後遺留在土壤裡的薺薺菜種子便會發芽長葉,然後窩在土壤表面,等到開春稍暖和一點,迅速的張開四枝向外延伸。        在那個年代,一般挖野菜都是開春後,在小麥尚未起身前,農村人去田野裡挖薺薺菜,薺薺菜也是冬天很少有的野菜品種之一。
  • 四月 野菜 薺菜餃
    蒲公英,苜蓿,薺菜,苦苣菜,車前菜……滿地是,不知道該挖哪種。張老師說她喜歡吃酸菜,準備掐點苜蓿回去做漿水;孫老師說婆婆喜歡蒲公英,她想多挖點給她。我呢,想挖些薺菜回家。前幾天和朋友一起挖了很多蒲公英,還沒吃完呢。一邊和同事聊著各種野菜的吃法,一邊挖薺菜。張老師說:「薺薺菜,奶奶挖來頂鍋蓋。」這是她們小時候經常嘴裡念的童謠。那時候,生活困難,家裡窮,一天兩頓飯,頓頓離不開野菜。
  • 挖薺薺菜 // 史仙亞
    點擊上方免費關注挖薺薺菜文/史仙亞     正月初十,春光明媚,暖陽當頭。    行約十多裡,湭水岸邊,一片農田,彎腰尋找,小麥縫隙間、油菜窪地裡、喜見薺薺菜,一冬旱原,地幹土硬,在麥田的縫隙、油菜的窪田、用力挖聚,約半個時辰,仔細尋覓、無薺薺野菜、看看彼此蓋底的籃子,失望之餘,驅車繼續南行二三裡
  • 博山薺菜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到溪頭薺菜花。       春天到了,田野小溪旁薺菜花開了。薺菜是野菜中最佳的野菜之一,薺菜豆腐水餃,薺菜素蒸包,薺菜面,那是非常可口的美食。        薺菜屬十字花科,是人們十分喜愛的野菜。別名枕頭草,粽子草,三角草,菱角草,地菜,香薺。全國各地都有薺菜分布。
  • 鄉土散文 II 春來薺菜香:我對薺菜,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
    然而我的眼睛,卻被路邊草叢裡那稀稀拉拉探出頭來的小腦袋瓜吸引了,用腳尖扒拉了一下,竟然是薺菜。薺菜哎,一看到薺菜,那透著綠意熱氣騰騰的薺菜餃子便搶破頭地湧進腦仁,讓人禁不住口內生津,欲罷不能。「改天帶你去挖薺菜去。」見我盯著薺菜不放,老焦神秘兮兮地說。昨天上午,我倆來到湖邊的一處樹林。
  • 【讀盤錦】薺菜餃,香舌尖
    小時候,春季常常挖野菜,人能吃的野菜有薺菜、夫子苗、馬齒莧、婆婆丁、灰菜、小根菜、苣蕒菜等。在這些野菜中,有苦的、有甜的。薺菜就是香甜的。薺菜長相有兩種,一種是灰黑著臉的,一種是鮮綠的。鋸齒的大小取決於葉片的肥瘦,隨物賦形;鮮綠的薺菜,新生的小葉子,柔嫩的,綿密的小葉子,葉片羽狀分開,葉緣深裂,使小葉子看起來碎碎的,蹲下聞一聞,一股清香,是春天獨有的味道。母親每次帶我們挖回薺菜時,總是挑些個兒大的,洗乾淨,控掉水剁碎,為我們包餃子。有肉薺菜,也有雞蛋薺菜,蒸熟後,那個香的啊……薺菜餃子成了我記憶中為數不多的解饞食品。
  • 山東人最愛吃的「薺菜」,山上遍地是,一挖一籮筐,香味饞哭了
    春天最好吃的「野菜」,挖出來直接吃,營養十足,10分鐘挖一筐子生活在鄉下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吃到各種新鮮的蔬菜,從地裡挖出來,清洗乾淨,上鍋做熟了,
  • 只有北方人才懂的薺菜餡餃子
    圖片來源見水印周天「挑」點薺菜,回家後,擇好洗淨,和在麵粉裡,做成薺菜饅頭,或者混了肉餡包薺菜餃子,口感鮮香,一口下去,彷佛吃盡了春天的味道。 前幾天去郊外散步,看到還有大媽大爺們在田地裡挖薺菜。現代城市中,早已解決了糧食蔬菜供應不足的問題,聽他們說吃的就是這一口新鮮勁兒,還說這薺菜還特別有營養,是天然綠色食品呢!
  • 蘇北的扁食
    在距離包莊八百公裡外的南昌度過2021年的除夕的時候,微信裡經常會被問到「包扁食了嗎」。
  • 清水人的早餐,一碗扁食
    她除了收銀外,主要負責切扁食皮,拿出預先壓好的面,左手摺,右手一邊翻轉,一邊用高粱扎的笤帚掃面潑,折好一沓,順長切成一樣寬的長方形,再切成大小均勻的梯形,從底邊拿起一沓,甩兩下,金黃的玉米面紛紛落下。旁邊僱傭的三個專門包扁食的婦女,左手拿一沓切好的梯形皮兒,大拇指沿短邊向前一滑,左右手同時一折,一彎,一捏,耳朵樣的一顆扁食就成型了。
  • 包薺菜餡餃子,有一樣東西必不可少,有人不懂包出的餃子又幹又柴
    包薺菜餡餃子,有一樣東西必不可少,有人不懂包出的餃子又幹又柴餃子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美食,一家人圍在桌子邊吃餃子真的是一件溫馨又美好的事情
  • 躲開農村新「四害」,領著孩子挖薺菜,省心又省錢
    不過現在如果回老家,又有新的農村四害,危害可真不小,想躲開這些坑人的壞習俗,可以領著孩子去地裡挖些野菜,體會一下大自然的生活。還能調理一下生活,何樂而不為呢。第一、賭博現在農民的收入也逐漸提高了,過年回家腰包也鼓了,回到家之後都喜歡聚集在一起打麻將。
  • 劉根勤|挑薺菜
    寫下這個標題,我心頭浮想聯翩,我想到初中教材中作家張潔的《挖薺菜》,還有《詩經·採薇》中的千古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還有那悠遠的深情畫面。掌上明珠般的薺菜從字面上看:挖,不管用指甲還是工具如鏟或鍬,用一個平面側著下去,整個掀起;挑,以銳物如針、劍、槍,點上用力,經常與「撥」連用。相比之下,「挑」字比「挖」字,更富有細節之美。
  • 一人食 | 扁食米粉湯
    用小個頭的扁食(小餛飩)煮米粉也是莆仙一大特色。我想了想,比較接近的是雲吞麵吧。莆仙的扁食,比外面的小餛飩,皮更薄,餡是純瘦肉,沒有什麼輔料,就是小蔥,鹽,味精,肉餡剁得特別嫩,以前這種剁肉的純體力粗活就一般交給我弟弟(心靈手巧的我應該是包餛飩的)。如果聽到徹響樓上樓下的剁肉聲,就是今天要包餛飩啦。
  • 【美食志】王連芳||清水人的早餐,一碗扁食
    她除了收銀外,主要負責切扁食皮,拿出預先壓好的面,左手摺,右手一邊翻轉,一邊用高粱扎的笤帚掃面潑,折好一沓,順長切成一樣寬的長方形,再切成大小均勻的梯形,從底邊拿起一沓,甩兩下,金黃的玉米面紛紛落下。旁邊僱傭的三個專門包扁食的婦女,左手拿一沓切好的梯形皮兒,大拇指沿短邊向前一滑,左右手同時一折,一彎,一捏,耳朵樣的一顆扁食就成型了。
  • 春天的故食|山野薺菜破春來,一起來撒一波「薺菜野」!
    薺菜古稱「護生草」,民諺有云:「三月三,薺菜當靈丹」。薺菜作為藥用,最早見於陶弘景《名醫別錄》,謂其能「利肝和中」,《本草綱目》謂其能「明目益胃」。薺菜清肝調脾,平肝火、降血壓、祛的就是肝經溼熱。薺菜是最早進入人類食譜的野菜之一。《詩經》裡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的句子。荼和薺都是野菜,前者味道苦,後者味道甘。
  • 扁食——著名畫家李學明憶兒時年俗
    餃子在我的老家叫小包,更多的是叫扁食。 扁食只有在春節、破五、元宵節、冬至還有五月十三裡才能吃到。冬至吃扁食母親說這 叫捏耳朵,五月十三吃扁食是因為這天關老爺單刀赴會,民間流傳這一天包扁食是為關老爺 壯行。這一天能包扁食的是比較講究的人家,一般人家也就省略了。 在我們老家,春節最主要的飯就是扁食。大年三十晚上吃扁食,大年初一也是吃扁食。
  • 舌尖上的韓城﹕扁食和煮角子
    唐代稱「牢丸」,宋代稱「角兒」,元代稱「時羅角兒」,明代稱「粉角」、「扁食」,清代以後稱「扁食」、「餃子」。但韓城為什麼把肉餡餃子稱「扁食」,把菜餡餃子稱「煮角子」?另一篇資料可作證據。它說,晉語區把餃子叫「扁食」,又稱「煮角」。雖只一句話,但卻給我們研究韓城文化傳承提供了一條寶貴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