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韓城﹕扁食和煮角子

2021-02-28 韓城文學

                         <上圖為扁食>

文\郭德源

以前,韓城人把肉餃子稱「扁食」,把素餃子稱「煮角子」。這種稱呼聽起來似乎有些土,但經考證,它並不土,而是古名稱。因為它產生的歷史悠久,經過一代代的變遷,名稱也隨之變化。「扁食」、「煮角子」就是不同時代的標準名稱。

餃子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漢民小吃,從網上的一篇文章看,說是東漢名醫張仲景發明的。


張仲景,東漢名醫,河南南陽人,曾做過長沙太守。其告老還鄉後,為百姓診脈治病,施藥救人。有一年冬至之日,他讓弟子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專做一種「祛寒嬌耳湯」,施捨給體弱貧困、耳朵凍傷的窮人。這種湯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內熬煮,然後再把這種東西撈出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稱「嬌耳」。下鍋煮熟,每人一碗湯,兩個「嬌耳」。人們吃下後渾身發熱,血液流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治好了凍耳,抵禦了傷寒。


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病耳康復,於是就仿製「嬌耳」吃,以感激和紀念張仲景,這便是民間吃餃子的開始。


從民俗學的角度看,一個地區的食品、食俗,都是以當地食材為基礎,經過長期的實踐、推廣而形成,從沒有人說某一食品是誰發明的。闢如:蒸饃、油糕、麵條,發明人是誰,誰也無法說清。


既然如此,我們就不必去探討這個傳說的真實性。試想,從冬至到除夕,至少有40多天的時間,單憑張大夫一人之力,每天要買麵粉、買羊肉、買藥材,僱人製作,免費給貧民吃,該是多大的財政支出,他既不是貪官,也不是巨富,他能支撐得了麼?但編傳說的人並不考慮這些,他的出發點是怎麼「生動」,怎麼能吸引眼球就怎麼編。這是當前民俗研究中普通存在的的一種媚俗現象。


網上另一篇文章說,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魏人張揖所著《廣雅》一書,就提到了此種食品。據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餃子的名稱也在改變。唐代稱「牢丸」,宋代稱「角兒」,元代稱「時羅角兒」,明代稱「粉角」、「扁食」,清代以後稱「扁食」、「餃子」。


但韓城為什麼把肉餡餃子稱「扁食」,把菜餡餃子稱「煮角子」?另一篇資料可作證據。它說,晉語區把餃子叫「扁食」,又稱「煮角」。雖只一句話,但卻給我們研究韓城文化傳承提供了一條寶貴的線索。


韓城在春秋戰國時,先屬晉而後屬魏,後雖歸秦,但千百年來,由於韓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徵,去陝北,多崇山峻岭;往關中,幾條大溝橫欄。相比之下,只有通過黃河擺渡與山西交往較為方便。故自古韓城多晉商,多數商品也自晉地輸入。另外韓城許多名門望族,多是歷代從山西遷徙而來,如司馬氏、薛氏、衛氏、解氏、師氏、王氏等。所有這些原因就決定了韓城文化屬晉文化,當然,也就屬於晉語區了。


前面說過,由於韓城以高山、大河、大溝與周邊縣相隔,所以自古比較封閉。而正是由於這種封閉,才使傳統的、原生態的文化在韓城保存比較完好,扁食和煮角子的稱謂便為一例。但韓城人把它更細化,把肉餡的餃子稱「扁食」,把菜餡的餃子稱「煮角子」,既區別了兩種食品,又保留了兩種食品的古名稱。從其稱謂中,我們不僅可以一窺其來歷,更可為研究韓城方言提供線索。

弄清了扁食與煮角子的來歷,現在就分別說說韓城扁食與煮角子的味道。


過去,韓城的扁食多以羊肉為餡,在街道上經營羊肉扁食者,為幾家羊血店子(過去韓城人把羊肉館稱「羊血店子」。)除此而外,並無人專門經營。在集會上經營羊肉扁食者,為民間個體餐飲業者,街上羊肉店子的老闆是不屑於趕集上會的。


韓城羊肉扁食的餡,主料除羊肉外,最佳輔料就是大蔥的蔥白。他們認為,這種組合味道最鮮。


     傳統的韓城羊肉扁食的形狀是圓的,我小的時候,做扁食麵片不像現在的做法,把麵團切成小起子,用小擀麵杖擀成小圓片,而是將麵團擀成大片,攤在案板上,然後用一個大小合適的器物圓蓋或碗的圈足(俗稱「碗託」)在大面片上重重一按,一個扁食麵皮就被切了出來。然後放上餡,對摺,捏合成半圓形,再用兩手輕輕一擠,一個圓圓的扁食便做好了。這樣做成的餃子大小一模一樣。


    羊血店子和集會上經營羊肉扁食者,其捏法與此有別。他們是把麵團搓成核桃粗的圓條狀,用刀剁成諸多小塊,然後一手取面塊,順便用拇指在手心將其研成片,接著另一手持四寸多長的一根牛肋骨抹餡,持面之手迅即一合,擲入木盤之中,一眨眼,一個扁食便宣告誕生。其速度之快,令人稱奇。一個扁食攤子,不管多少人吃,反正就一個人捏,能供上。有時上集上會,路過賣扁食的攤子,不是聞其臊子湯的鮮味,而是欣賞捏扁食人的技藝。我年輕時候,老城南營巷方家父子賣羊肉扁食,較為有名。


韓城人吃扁食與外地有別,不是放在盤子中幹吃,而是盛入碗中,澆上臊子湯吃。扁食的臊子湯為清湯,即在開水鍋中放入鹽、羊油、胡椒麵、薑末、些許醬油,再放入一些切成細條狀的羊血,漂上蔥花,吃時調點米醋。但絕對不用蕪荽和辣椒,這是韓城人古食俗的保留。在自家吃,不燴湯時,就將蔥絲、薑末、鹽、醬油、醋等置入碗底,先澆一勺熱麵湯,再將扁食撈入,補足湯水,即可上桌。稍有講究者,還要在碗底放上紫菜,蝦皮等海味。


韓城人吃扁食帶湯,亦古食俗之遺傳。有資料載,這種把扁食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的吃法,源於南北朝時期。這種吃法至今仍在中國一些地區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人們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就叫吃「酸湯水餃」。不過,這已是時髦的叫法。


過去,韓城人極少用豬肉做餡包扁食,牛肉更是棄用。因為在農耕社會,牛是重要的生產工具,歷代政府皆禁宰牛(回民例外),所以牛肉一般上不漢民的餐桌。鄉民不食牛肉,還有一個心理因素,即對牛的崇拜。他們認為,牛下了一輩子苦,老了或殘了,不能賣掉或殺掉,而是將其養老到死,挖深坑埋掉才算了結了人牛之情,誰還忍心去吃它?


這裡說的是傳統的羊肉扁食。改革開放以後,韓城經濟發展了,外來食俗的影響也增加了,所以扁食的名稱普遍叫成了「餃子」。餡的種類、外形、做法、吃法也多起來了,這是時尚,超出了本文主旨,故不贅述。


說完扁食,再說「煮角子」。

                         <上圖為煮角子>

過去,由於農村經濟不發達,鄉民收入有限,故過日子都很儉樸,一年之中難有幾次吃扁食的機會。但為了改善生活,他們就用麵皮包菜煮著吃,於是便催生了「煮角子」這道美食。


可以做煮角子餡的蔬菜品種,在過去,有紅白蘿蔔,有韭菜、有茄子、小白菜、甜蓿等,但最為鄉民所樂道者,是紅蘿蔔煮角子。


用加工後的紅蘿蔔做餡,一是清香撲鼻,二是餡軟汁醇,三是接觸舌尖後,除了淡淡的面醬與調料味,還有濃香的紅蘿蔔味。所以紅蘿蔔煮角子,已成韓城味道的代表之一。


紅蘿蔔煮角子的做法:先和面,稍軟一點,放在瓷盆中,蓋上溼布巾,讓其發餳。


接著是制餡。將紅蘿蔔洗乾淨,用粗礤子礤絲,攪入適量蔥花,在案板上剁碎,然後加入調料面,鹽,激少許面醬,在炒鍋中炒熟,晾涼待用。應當強調的時,紅蘿蔔一定要炒熟,稍有點夾生,做出來的煮角子口感就差了。


製做時,先將麵團擀開,薄厚適中,切成長約2寸,寬約一寸多的長方形。放上餡,長邊對摺,三邊捏合,中間用食指和拇指輕輕一捏,一個煮角子就做成了。


也有人像捏扁食一樣,將其捏成後兩手輕輕一擠,近似圓形,但這已經不是傳統做法。人們之所以要把它做成近似長方形而又四角突出,就是為了表示與扁食在外形和名稱上的區別。


煮角子的吃法也不是幹吃,也是要澆上臊子湯。湯的做法分葷湯和素湯。葷湯的做法是在開水鍋中放上薑末、胡椒粉、鹽、略激點面醬,再放入豬肉臊子、蔥花、菠菜、淋點大油或植物油即可。食用時,調入米醋,但絕不能放芫荽。在飯湯中放芫荽,是改革開放以後的吃法。


素湯的做法同上,只不過是把豬肉臊子換成了豆腐片。豆腐應切成約如麻將大小的薄片,每碗兩三片。如無豆腐,炒點白菜片置入湯中亦可。


當前飲食市場上的餃子館也有賣煮角子的,但多以韭菜加雞蛋為餡,捏成的形式與扁食相同,稱「素餃子」。

編輯: 趙秋民 微信 zqm93990003

版權聲明: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韓城味道 | 紅蘿蔔煮角子,只有在家裡才能享受到的美味
    但韓城為什麼把肉餡餃子稱「扁食」,把菜餡餃子稱「煮角子」?另一篇資料可作證據。它說,晉語區把餃子叫「扁食」,又稱「煮角」。雖只一句話,但卻給我們研究韓城文化傳承提供了一條寶貴的線索。用加工後的紅蘿蔔做餡,一是清香撲鼻,二是餡軟汁醇,三是接觸舌尖後,除了淡淡的面醬與調料味,還有濃香的紅蘿蔔味。所以紅蘿蔔煮角子,已成韓城味道的代表之一。紅蘿蔔煮角子的做法:先和面,稍軟一點,放在瓷盆中,蓋上溼布巾,讓其發餳。接著是制餡。將紅蘿蔔洗乾淨,用粗礤子礤絲,攪入適量蔥花,在案板上剁碎,然後加入調料面,鹽,激少許面醬,在炒鍋中炒熟,晾涼待用。
  • 韭菜雞蛋煮角子
    她把我吃煮角子的特點摸得透透的,面和的軟硬,皮擀的薄厚,煮的時間長短,她都掌握得恰到好處。我習慣了她捏的煮角子,別人做的咋吃都吃不慣。她得閒碰上好韭菜,就買的多,回家多捏些,一凍,再分裝在一個個袋子裡放入冰箱,我想吃就下一袋。吃法有兩種,搗新蒜沾汁幹吃,或放蝦皮紫菜䓤花湯吃。
  • 美食篇 舌尖上的韓城
    上等的農家自磨麵和的不軟不硬,手擀成圓形的面片後,再切成滑鼠墊那麼大小,放到油光的鐵烙餅鍋上,緩緩的火候,烙到六七分熟的時候取下來,然後,象切麵條一樣,切成韭葉那麼寬,糊卜的手工製作就算完成了。  搭上油鍋,倒上菜油,放上熟羊肉片,肥瘦皆宜,接著放上上好的辣椒粉(色澤質量都很好),花椒粉(韓城大紅袍花椒),鹽,切好的蔥花,蒜片,香菜,稍攪拌,立即就澆上陳年老醋(米醋),隨即倒上足人數的開水,等到鍋裡翻起紅浪,就可以放入切好的糊卜,2、3分鐘一鍋紅油紅油的泛著濃鬱肉香而不惺的羊肉糊卜就這麼做成了!
  • 舌尖上的漳浦
    一碗熱乎乎的扁食,超愛的!和肉圓是絕配啊!炸扁食,宵夜的最愛舌尖上的漳浦,請你徵服!每一個漳浦人都應該吃遍漳浦無敵手(•̀ᴗ•́)و~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騰訊微博,分享舌尖上的漳浦,把所有人都饞得團團轉。
  • 【走進興縣】興縣美食:扁食冒湯(圖)
    而富有特色的興縣小吃中,扁食冒湯更是一絕,製作技藝譽名省內外。  在興縣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  據說:興縣扁食冒湯興起的時期,在清代乾隆九年,在京做官的興縣籍人孫嘉淦春節期回興縣探親。探親期間,他訪親問友,朋友們招待他的是粉絲羊肉湯和羊肉蘿蔔餡扁食。粉絲羊肉湯內調辣椒、花椒、乾薑、黃油、蔥絲、芫荽等調料。扁食是羊肉胡蘿蔔或豬肉大白菜餡子做的。
  • 天水市有個清水縣,清水人美好的一天從一碗熱氣騰騰的扁食開始!
    抵達清水縣城,只見賣扁食的餐館遍布大街小巷,大大小小几乎有上百家之多,每家餐館門前都擠滿了前來吃扁食的人,男女老少、各色行人,大家排著長隊耐心等待著那一碗熱騰騰的扁食。毫不誇張地說,清水人的一天是從一碗香噴噴、熱騰騰的扁食開始的。
  • 蘇北的扁食
    扁食,作為傳統中國北方過年的飲食儀式,早已在幼小時候印在自己的心理世界了。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們幾個孩子就在除夕之夜的爆竹聲中,圍坐在母親周圍,幫忙包扁食。母親張羅著和面,切開長條的麵團,擀出不大不小的麵皮,然後示範著讓我們用勺子或者筷子把餃子餡兒包在麵皮裡,然後兩邊對著捏好,捏緊,等待次日初一的早晨,待拜年回來後下鍋。 餃子,應該來源於中古人們的生活世界。
  • 清水人的早餐,一碗扁食
    清水的正宗扁食是無餡的,也叫哈扁食(方言),有葷和素兩種。葷扁食最好吃的,掐指算有西關的瑞泰扁食,二馬路中心街的好再來扁食,農貿市場的美味思扁食和東關的麻扁食。這幾家的扁食吃的人最多,食料一樣,但味道各有千秋,聽說他們炒臊子,都有各自的獨家秘方,是不會外傳的。我家和好再來扁食館只隔著一條馬路,每到周末,便和兒子去吃一碗想了一周的美味。
  • 晨讀丨花蓮扁食
    走在臺灣花蓮中正路,忽見一小吃店,名曰「花蓮香扁食」。扁食,何物也?兒子好奇。「此物,肯定是扁扁的,要不就是要壓扁來吃。」我「望扁生義」,「難不成裡面藏了扁豆?」「不,不,說不定還是扁鵲神醫的傑作呢!」孩子他爸耐不住新鮮、驚奇,竟如孩童般跑到店中一探究竟。
  • Food|讓蔣經國欲罷不能的「液香扁食」
    很多人不知道扁食是什麼東西,扁食跟餛飩、雲吞很像,可是做的時候要壓扁,所以叫扁食。 花蓮的扁食會這麼出名,最主要的關鍵就在民國65年時,蔣經國先生因緣際會來到「液香扁食」用餐,因而上了報紙新聞,讓花蓮扁食一夕之間聲名大噪。而當時許多日本觀光客來到花蓮,也都指名要吃液香扁食。
  • 【非遺文化】@所有人 讓韓城花饃告訴你,什麼叫「藝術品」!
    花饃的歷史NO.2#舌尖上的燦爛非遺文化#韓城花饃主要以製作精巧、造型豐富品種繁多、寓義深刻而著稱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2013年,被列入渭南市造型樸素而又奇巧的花饃對於韓城人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食物代表著人們對幸福的追求對未來的祈願和對生活美好的祝福
  • 明天一同品嘗千年文化——韓城花饃
    韓城花饃是陝西韓城麵塑的代表名稱不同,寓意不同、各有講究祭祀、節慶、節令婚喪嫁娶、饋贈男女老少都有著各自相應的種類花饃對於韓城人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食物在韓城父母過了六十花甲之年子女就有準備蒸壽饃祝壽的習俗相比西式的蛋糕花饃似乎更容易讓西北人感受到節慶氣氛融入到濃濃的親情之中
  • 黑暗料理界「小清新」盤點:它們是舌尖上的另類鄉愁!
    這些舌尖上的另一種「美味」有的令人聞風喪膽,有的讓人不忍直視。不過,今天筆者要盤點的並非蝙蝠、老鼠等極度毀三觀的邪教黑暗料理,準確地說,這是一些腦洞大開卻營養豐富的中華特色美食,它們是黑暗料理界的「小清新」,更是一些人舌尖上的另類鄉愁,若有機會你也不妨試上一試。不過,保險起見,還是建議——飯點慎入!
  • 【美食志】王連芳||清水人的早餐,一碗扁食
    清水的正宗扁食是無餡的,也叫哈扁食(方言),有葷和素兩種。葷扁食最好吃的,掐指算有西關的瑞泰扁食,二馬路中心街的好再來扁食,農貿市場的美味思扁食和東關的麻扁食。這幾家的扁食吃的人最多,食料一樣,但味道各有千秋,聽說他們炒臊子,都有各自的獨家秘方,是不會外傳的。我家和好再來扁食館只隔著一條馬路,每到周末,便和兒子去吃一碗想了一周的美味。
  • 扁食——著名畫家李學明憶兒時年俗
    三十晚上的扁食是很講究的,再拮据的人家,三十也要吃上一頓扁食,既使是素餡的或用三合麵包的也可以,一家人總要吃上一頓扁食,這才叫過年。所以初一拜年時,在街上見了上歲數的人除了說過年的話外,還要問一聲:吃了一碗不?吃了一碗,就是指的扁食。新的一年老人又長了一歲,能吃一碗扁食說明了他的飯量不錯,這預示著老人家胃口不錯,準能健康長壽。
  • 一人食 | 扁食米粉湯
    用小個頭的扁食(小餛飩)煮米粉也是莆仙一大特色。我想了想,比較接近的是雲吞麵吧。莆仙的扁食,比外面的小餛飩,皮更薄,餡是純瘦肉,沒有什麼輔料,就是小蔥,鹽,味精,肉餡剁得特別嫩,以前這種剁肉的純體力粗活就一般交給我弟弟(心靈手巧的我應該是包餛飩的)。如果聽到徹響樓上樓下的剁肉聲,就是今天要包餛飩啦。
  • 挖薺菜,包扁食
    這種以麵皮包住餡子,形如半月、耳朵、元寶的佳餚,蘇北豐縣老家給他取了一個形神兼備的名字:扁食。       老家有「好吃不過扁食」 的俗語,尤其是過春節,早飯必然要放炮仗、下扁食、蘸蒜泥。不論身在何方,只要說起、想起「過春節、大團圓、放鞭炮、吃扁食」的話題,幸福感瞬間溢滿全身,有暖流在胸中流淌。
  • 扁食與餛飩的區別是什麼?餛飩的包法有哪些
    扁食和餛飩,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有吃到過的,它們的做法大致相同,基本上都是用白色的皮,包裹著餡料,然後下鍋燉煮之後就可以食用,很多人就在疑惑扁食與餛飩的區別是什麼?餛飩的包法有哪些? 一、扁食與餛飩的區別是什麼
  • 一碗扁食、一份拌麵,就是老廈門人最愛的古早味
    其實隱藏在老廈門巷子內的古早味還有另外一道,就是扁食。對於扁食,大家會說,這有什麼稀奇,到處都是。但每個地方的特色和味道都有所不同,尤其是這間賴厝埕扁食,有著70幾年歷史,是屬於廈門人的古早味,有著獨特的魅力和味道。
  • 驢行韓城漫談02—韓城從遠古慢慢走來
    老行驢早就有驢行韓城的願望,但是沒細緻研究過韓城,只知道那裡是司馬遷的故裡,那裡有司馬遷的祠和墓。決定找機會去旅行一次,尋覓太史公司馬遷的足跡,拜謁我心目中那位真正的歷史學家。2020.10.11西安和韓城之間開通了復興號動車,路途只需2小時,方便快捷了。最重要的是從11日至20日乘復興號動車到韓城旅行,主要景區憑車票免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