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扁食>
文\郭德源
以前,韓城人把肉餃子稱「扁食」,把素餃子稱「煮角子」。這種稱呼聽起來似乎有些土,但經考證,它並不土,而是古名稱。因為它產生的歷史悠久,經過一代代的變遷,名稱也隨之變化。「扁食」、「煮角子」就是不同時代的標準名稱。
餃子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漢民小吃,從網上的一篇文章看,說是東漢名醫張仲景發明的。
張仲景,東漢名醫,河南南陽人,曾做過長沙太守。其告老還鄉後,為百姓診脈治病,施藥救人。有一年冬至之日,他讓弟子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專做一種「祛寒嬌耳湯」,施捨給體弱貧困、耳朵凍傷的窮人。這種湯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內熬煮,然後再把這種東西撈出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稱「嬌耳」。下鍋煮熟,每人一碗湯,兩個「嬌耳」。人們吃下後渾身發熱,血液流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治好了凍耳,抵禦了傷寒。
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病耳康復,於是就仿製「嬌耳」吃,以感激和紀念張仲景,這便是民間吃餃子的開始。
從民俗學的角度看,一個地區的食品、食俗,都是以當地食材為基礎,經過長期的實踐、推廣而形成,從沒有人說某一食品是誰發明的。闢如:蒸饃、油糕、麵條,發明人是誰,誰也無法說清。
既然如此,我們就不必去探討這個傳說的真實性。試想,從冬至到除夕,至少有40多天的時間,單憑張大夫一人之力,每天要買麵粉、買羊肉、買藥材,僱人製作,免費給貧民吃,該是多大的財政支出,他既不是貪官,也不是巨富,他能支撐得了麼?但編傳說的人並不考慮這些,他的出發點是怎麼「生動」,怎麼能吸引眼球就怎麼編。這是當前民俗研究中普通存在的的一種媚俗現象。
網上另一篇文章說,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魏人張揖所著《廣雅》一書,就提到了此種食品。據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餃子的名稱也在改變。唐代稱「牢丸」,宋代稱「角兒」,元代稱「時羅角兒」,明代稱「粉角」、「扁食」,清代以後稱「扁食」、「餃子」。
但韓城為什麼把肉餡餃子稱「扁食」,把菜餡餃子稱「煮角子」?另一篇資料可作證據。它說,晉語區把餃子叫「扁食」,又稱「煮角」。雖只一句話,但卻給我們研究韓城文化傳承提供了一條寶貴的線索。
韓城在春秋戰國時,先屬晉而後屬魏,後雖歸秦,但千百年來,由於韓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徵,去陝北,多崇山峻岭;往關中,幾條大溝橫欄。相比之下,只有通過黃河擺渡與山西交往較為方便。故自古韓城多晉商,多數商品也自晉地輸入。另外韓城許多名門望族,多是歷代從山西遷徙而來,如司馬氏、薛氏、衛氏、解氏、師氏、王氏等。所有這些原因就決定了韓城文化屬晉文化,當然,也就屬於晉語區了。
前面說過,由於韓城以高山、大河、大溝與周邊縣相隔,所以自古比較封閉。而正是由於這種封閉,才使傳統的、原生態的文化在韓城保存比較完好,扁食和煮角子的稱謂便為一例。但韓城人把它更細化,把肉餡的餃子稱「扁食」,把菜餡的餃子稱「煮角子」,既區別了兩種食品,又保留了兩種食品的古名稱。從其稱謂中,我們不僅可以一窺其來歷,更可為研究韓城方言提供線索。
弄清了扁食與煮角子的來歷,現在就分別說說韓城扁食與煮角子的味道。
過去,韓城的扁食多以羊肉為餡,在街道上經營羊肉扁食者,為幾家羊血店子(過去韓城人把羊肉館稱「羊血店子」。)除此而外,並無人專門經營。在集會上經營羊肉扁食者,為民間個體餐飲業者,街上羊肉店子的老闆是不屑於趕集上會的。
韓城羊肉扁食的餡,主料除羊肉外,最佳輔料就是大蔥的蔥白。他們認為,這種組合味道最鮮。
傳統的韓城羊肉扁食的形狀是圓的,我小的時候,做扁食麵片不像現在的做法,把麵團切成小起子,用小擀麵杖擀成小圓片,而是將麵團擀成大片,攤在案板上,然後用一個大小合適的器物圓蓋或碗的圈足(俗稱「碗託」)在大面片上重重一按,一個扁食麵皮就被切了出來。然後放上餡,對摺,捏合成半圓形,再用兩手輕輕一擠,一個圓圓的扁食便做好了。這樣做成的餃子大小一模一樣。
羊血店子和集會上經營羊肉扁食者,其捏法與此有別。他們是把麵團搓成核桃粗的圓條狀,用刀剁成諸多小塊,然後一手取面塊,順便用拇指在手心將其研成片,接著另一手持四寸多長的一根牛肋骨抹餡,持面之手迅即一合,擲入木盤之中,一眨眼,一個扁食便宣告誕生。其速度之快,令人稱奇。一個扁食攤子,不管多少人吃,反正就一個人捏,能供上。有時上集上會,路過賣扁食的攤子,不是聞其臊子湯的鮮味,而是欣賞捏扁食人的技藝。我年輕時候,老城南營巷方家父子賣羊肉扁食,較為有名。
韓城人吃扁食與外地有別,不是放在盤子中幹吃,而是盛入碗中,澆上臊子湯吃。扁食的臊子湯為清湯,即在開水鍋中放入鹽、羊油、胡椒麵、薑末、些許醬油,再放入一些切成細條狀的羊血,漂上蔥花,吃時調點米醋。但絕對不用蕪荽和辣椒,這是韓城人古食俗的保留。在自家吃,不燴湯時,就將蔥絲、薑末、鹽、醬油、醋等置入碗底,先澆一勺熱麵湯,再將扁食撈入,補足湯水,即可上桌。稍有講究者,還要在碗底放上紫菜,蝦皮等海味。
韓城人吃扁食帶湯,亦古食俗之遺傳。有資料載,這種把扁食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的吃法,源於南北朝時期。這種吃法至今仍在中國一些地區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人們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就叫吃「酸湯水餃」。不過,這已是時髦的叫法。
過去,韓城人極少用豬肉做餡包扁食,牛肉更是棄用。因為在農耕社會,牛是重要的生產工具,歷代政府皆禁宰牛(回民例外),所以牛肉一般上不漢民的餐桌。鄉民不食牛肉,還有一個心理因素,即對牛的崇拜。他們認為,牛下了一輩子苦,老了或殘了,不能賣掉或殺掉,而是將其養老到死,挖深坑埋掉才算了結了人牛之情,誰還忍心去吃它?
這裡說的是傳統的羊肉扁食。改革開放以後,韓城經濟發展了,外來食俗的影響也增加了,所以扁食的名稱普遍叫成了「餃子」。餡的種類、外形、做法、吃法也多起來了,這是時尚,超出了本文主旨,故不贅述。
說完扁食,再說「煮角子」。
<上圖為煮角子>
過去,由於農村經濟不發達,鄉民收入有限,故過日子都很儉樸,一年之中難有幾次吃扁食的機會。但為了改善生活,他們就用麵皮包菜煮著吃,於是便催生了「煮角子」這道美食。
可以做煮角子餡的蔬菜品種,在過去,有紅白蘿蔔,有韭菜、有茄子、小白菜、甜蓿等,但最為鄉民所樂道者,是紅蘿蔔煮角子。
用加工後的紅蘿蔔做餡,一是清香撲鼻,二是餡軟汁醇,三是接觸舌尖後,除了淡淡的面醬與調料味,還有濃香的紅蘿蔔味。所以紅蘿蔔煮角子,已成韓城味道的代表之一。
紅蘿蔔煮角子的做法:先和面,稍軟一點,放在瓷盆中,蓋上溼布巾,讓其發餳。
接著是制餡。將紅蘿蔔洗乾淨,用粗礤子礤絲,攪入適量蔥花,在案板上剁碎,然後加入調料面,鹽,激少許面醬,在炒鍋中炒熟,晾涼待用。應當強調的時,紅蘿蔔一定要炒熟,稍有點夾生,做出來的煮角子口感就差了。
製做時,先將麵團擀開,薄厚適中,切成長約2寸,寬約一寸多的長方形。放上餡,長邊對摺,三邊捏合,中間用食指和拇指輕輕一捏,一個煮角子就做成了。
也有人像捏扁食一樣,將其捏成後兩手輕輕一擠,近似圓形,但這已經不是傳統做法。人們之所以要把它做成近似長方形而又四角突出,就是為了表示與扁食在外形和名稱上的區別。
煮角子的吃法也不是幹吃,也是要澆上臊子湯。湯的做法分葷湯和素湯。葷湯的做法是在開水鍋中放上薑末、胡椒粉、鹽、略激點面醬,再放入豬肉臊子、蔥花、菠菜、淋點大油或植物油即可。食用時,調入米醋,但絕不能放芫荽。在飯湯中放芫荽,是改革開放以後的吃法。
素湯的做法同上,只不過是把豬肉臊子換成了豆腐片。豆腐應切成約如麻將大小的薄片,每碗兩三片。如無豆腐,炒點白菜片置入湯中亦可。
當前飲食市場上的餃子館也有賣煮角子的,但多以韭菜加雞蛋為餡,捏成的形式與扁食相同,稱「素餃子」。
編輯: 趙秋民 微信 zqm93990003
版權聲明:未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