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聶:跑動中動作幅度該如何掌握,您知道嗎?

2020-09-11 小聶跑法

這個話題貌似我們曾經討論過。但在現實教學中,動作幅度該如何把握是大多數學員感覺困惑的主要問題之一。特別對於初學者,這樣的疑惑就更加普遍。

其實每個人的身體條件和特點各有不同,解決方式更是需要細緻,絕對不能以同樣的概念直接套用到不同的人身上。

從常規上理解,一個成熟的動作在實際運用中動作幅度越大、速度自然越快。譬如在配速跑中,腰腹部下壓的力度加大,前進的動力自然加大,那麼提拉的幅度也就要配合這樣的下壓動力加大才能讓身體協調往前跑動,反之亦然。

看起來這個問題好像很容易理解。

其實不是這樣的。特別對於那些喜歡以動作形態來衡量動作是否熟練的人來說,這樣的理解其實是誤導了他們對動作運用的理解和掌握。


還記得我們之前關於變速跑的文章嗎?
從體能角度理解,我們在跑動中轉換不同的速度是對心肺功能不同的刺激。而在動作運用的角度理解,那就是我們對於動作幅度在變速過程中的實際把控能力了。以什麼樣的動作來減速或加速,這是很多人可能還沒考慮過的概念。當然,對於以主動跨步意識跑步的人來說,這個問題也只能是讓大腿主動發力加大步幅或加快步頻來達成加速的目的罷了,這個現象不是我們今天討論的範疇。

給大家講個真實的跑動案例。
以我現在平常440左右的有氧配速,我自己的動作運用是非常自然舒服的。也就是說,當我把自己最舒服的動作運用到跑動中,配速很容易就達到440左右。如果要提速,那就很明顯感覺心率上升和肌肉發力反應了。然而,每個周末或平常學員過來訓練和上課的時候,我基本上都是按他們的有氧配速陪著他們跑。那麼,面對有氧配速處在600-700的跑動,我是怎麼處理的呢?

2018年的整個夏天,我在低配速跑動的時候,非常簡單粗暴的以提拉幅度來平衡速度。當時甚至連提拉角度都沒有考慮到,只是把小腿刻意往後面拉,幅度或大或小。這和上面所表達的大部分人的理解是一樣的。可是,在當年10月底的臨沂馬拉松的表現中,我的肌肉反應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狀況,沒有達到預期的比賽目的。接著,11月份的合肥馬拉松,我雖然調整了相關的動作運用,但效果並不好。最後,我有點孤注一擲的想法。廣州馬拉松的時候,放手一搏。把動作意識調整,動作幅度也放開來,結果出乎意料,竟然破三了。(這個問題之前公眾號文章推送過)

結合最近一年對動作幅度的研究和運用,我發現我們在不同配速下的跑動,不同動作的動作幅度都是需要結合個人的跑動需求去調整的。

對應上面的例子,我現在陪低配速的學員跑動,僅僅是對腰腹部下壓的動作幅度做了調整,以下壓的角度或大或小來控制速度,而沒有對提拉幅度進行調整。甚至乎,哪怕和他們一起按600-700配速去跑,我的提拉幅度也是會刻意拉高或自然拉高。

幾乎所有和我一起慢跑的學員都問過我同樣的一個問題:教練,你怎麼提拉那麼高呢?我說:你看我提拉看起來很高,但速度和你一樣的呀,協調性也並不差。

看到這裡,大家明白我在說什麼了嗎?也就是說,配速跑的時候,動作當然會是個人的最佳運用幅度,自然順暢的跑動。但在不同的配速下,即使我們需要對動作幅度做出調整,也是需要保證並維持一個合理動作的完整性。

換個角度理解,也就是說我們在調整動作幅度的時候,必須保證所有的動作意識都是正確合理的。要不然,僅僅是調整某一個動作幅度而忽略了其他動作意識,就會對身體肌肉神經產生破壞。我在2018年夏天犯的錯誤,就是簡單粗暴地只顧提拉幅度來維持速度,完全沒有考慮到提拉角度和腰腹部下壓動作意識的協調性,這樣就導致了我在臨沂和合肥馬拉松出現了不好的肌肉反應而目標失敗。

我的建議是:

第一,在初期練習小腿提拉動作的時候,如果你身體基礎力量比較合適,可以刻意加大提拉幅度。這樣可以有效強化肌肉神經記憶,縮短練習時間。特別對於需要克服主動跨步意識的人來說這點很關鍵。當然,對於基礎力量比較薄弱的人來說,這個練習方法就需要慎重使用。

第二,腰腹部下壓的動作幅度是最需要刻意調整的,但這必須建立和加強發力意識才可以,還要結合相關的專項力量基礎。這個動作的運用能力形成是一個非常持久的過程,每個人在練習過程中都需要保持耐心。

第三,不同配速下,以腰腹部動作幅度來變換速度的前提下,提拉幅度可以不用考慮,按自己身體自然反應就行。也就是說,速度慢其實也是可以提拉很低或很高的,這是一個很好的練習方法。在練習初期,看起來一跳一跳的也沒有關係,因為這樣的動作形態其實是有助於腰腹部下壓意識和能力的形成。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時間到了,自然也就不會一跳一跳的了。

第四,蹬地、擺臂或提拉角度這些動作幅度不用刻意去調整。也就是說任何時候都不用刻意去加大蹬地和擺臂的力量,順應跑動速度,讓身體自然反應去完成就可以;提拉角度是唯一的垂直90度,沒有可以轉換的空間,絕對不要說提拉45度,60度這樣的概念來轉換提拉角度的幅度,也就是說即使提拉幅度很小,也要保持垂直90度的動作意識。

合理動作幅度的運用,是整體跑動協調性的關鍵所在。幾乎所有彆扭的跑動,都是動作幅度運用不合理所導致的。當然,把握自然的動作幅度,是掌握一個成熟的合理動作的標誌,需要專心、專注、堅持去練習才行。

加油吧,跑動中體會一下哦。

文/小聶教練 歡迎關注「小聶跑法」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專業跑步知識。​​

相關焦點

  • 小聶:跑步進階中的小腿回收動作,你想知道嗎?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初級進階的動作意識——跑動中小腿回收的動作。這個動作意識會在小腿提拉動作很熟練,但腰腹部意識沒有形成之前出現。也就是說,小腿提拉意識沒有形成,這個動作意識不會出現;而腰腹部意識已經產生了以後,這個動作意識會自動消失。跑動中小腿回收,字面理解貌似有點矛盾。
  • 小聶:跑動中控制發力點的意義,一個視頻告訴你
    雖然他很認真努力,但身體條件限制了他掌握動作的效果。所以我只能讓他反覆練習基礎動作,並通過靜態練習體會動作意識,告訴他周五再來。當然,這幾天在家也需要保持一定時間的練習來鞏固當天的練習效果。在跑動中控制發力點,這是一個看似簡單、但真正運用起來非常困難的技巧。我們經常遇到的那些理論家就是非常典型的反面例子:表達理論知識的時候往往可以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聽上去貌似很有道理。
  • 小聶:動作協調性該如何把握,一個視頻告訴你
    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根據學員的反饋給予專屬的解決方案,通過文字或視頻解說解決他們在日常跑動和練習中的困惑。今天的話題是關於腰腹部和下肢動作協調性在跑動中如何運用。在自己日常的配速跑過程中,體會這種協調性能更容易深刻一點。把握好動作協調性之後,跑動中騰空感的效率才能充分體現,這也是取得合理自然步幅的重點。結合最近的一些事情和案例,今天本來就想再重申一下無為的概念。剛好早上看到昨天文章的一個留言,大概意思是說我倡導的無為而跑其實是我臆想的一個笑話。昨天的文章是介紹咱家的友哥通過自己的堅持和努力,52歲還能破三的經歷。
  • 小聶:原地練習效果很好,跑動中為什麼運用不上呢?
    經常遇到很多這樣的案例:他們對理論理解很清晰、動作練習也很認真,在原地練習動作時對動作意識的把握非常準確,但每當到實際跑動中他們動作意識的表現就會和原地練習的效果大相逕庭。這讓人有點失望,甚至有點小沮喪。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小聶:請問,什麼樣的跑步動作是對的呢?
    那麼,我們作為可以選擇的第三方,該如何做出自己的判斷呢?我研究過很多技術流派,目前讓我認同並服氣的只有日本鈴木清和先生的《骨骼跑法》。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是用自己親自的跑動來展示他所描述的一切技術概念。至今,我的手機還保留了當時下載的所有視頻,閒時反覆觀看。所以,雖然有很多人錯誤地認為小聶跑法源於姿勢跑法,但其實說小聶跑法源於骨骼跑法反而更讓我接受。
  • 小聶:跑動中的心率該怎麼判斷?我的習慣是這樣的
    好多跑友,包括個別學員經常諮詢我一些關於跑動中心率的問題,他們說我好像不太重視心率。其實在公眾號過往文章中有過關於心率問題理解的表達,只是不多而已。那麼,今天再分享一次吧,大概意思和之前的差不多。作為一個長跑愛好者,又喜歡跑馬拉松比賽,對於心臟功能的關注是我監控身體最重要的一個方式。
  • 小聶:跑到終點才是新的開始
    可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有過幾次善意的提醒,說公眾號之所以有公眾兩字,就很難做到私人化,因此也就很難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意願去表達一些觀點和角度,該注意的還是要注意,謹言慎行的那種。好吧,貌似沒有了一點點自由,但多了一份責任,這樣也挺好的。 前兩天,又不小心批評了學員幾句,因為他們不聽話。
  • 小聶:輕快飄逸無傷的跑姿該怎麼練?仔細看看這個文章哦
    我們目前業餘跑圈普遍存在的狀況是這樣的:大部分人僅僅是喜歡在理論上去研究和討論跑步技術,沉迷於各種研究結果對各種不同的技術數據喋喋不休的爭論中,對具體正確的練習方法的實踐卻遠遠不足。而由於每個人的理解能力和身體條件的局限,真正的技術運用結果都沒有從根源中找到答案,也就是說他們根本連那些統計結果所體現的技術數據在跑動中是怎麼產生的都不知道。因此,跑步技術也就沒有提高。
  • 小聶:您真的覺得力量做得多就不會受傷了嗎?
    這些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之一,即使不跑步,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需要多多少少做一些的。但對於跑者而言,除了這些人體必要的基礎力量,更重要的當然就是跑動中所需要的專項力量了。這就牽涉到了我們所運用的技術專項力量的訓練方式。在這裡我們先來清晰一個實相,就是長跑運動員所需要的慢肌纖維的特性。對長期堅持跑步的人來說,身體自然會形成慢肌纖維比例多於快肌纖維比例的肌肉類型。
  • 小聶:您來說說,跑動中呼吸技巧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當然,會有人說,掌握了相關的呼吸技巧,在有氧配速練習的時候不是可以更有效的攝入氧氣嗎?理論上,這樣的認知是對的。但反過來想,如果你的跑步能力已經達到需要通過呼吸技巧來提高成績的話,還需要呼吸技巧嗎?這時候的你,已經處於一個完美的呼吸節奏當中,不需要再刻意地去運用這所謂的技巧了。
  • 小聶:基礎動作意識怎麼養成?我來告訴你哈
    我租屋的房東聽到這個歌聲響起就知道我要上班或是下班了,同事現在也差不多適應了這個感覺。小靖曾經很好奇的問過我:每天聽一首歌,你不感覺煩躁嗎?我說不會啊,喜歡聽,習慣而已。這些年去過很多地方,每個地方只要逗留超過三個月以上,附近菜市場某些攤位的老闆不管是大叔還是阿姨,都會對我印象深刻:因為我習慣於固定在一個攤位上買菜、買雞或買魚甚至水果。
  • 小聶:步幅越大、步頻越低就是好嗎?
    事實上,我一直在強調,技術數據中,步幅、步頻和觸地時間的結合分析才是最基礎的技術動作判斷依據,然後再加入垂直振幅和垂直步幅比的數據去綜合衡量才能得出比較合理的技術動作數據。但在練習初期,只關注步幅、步頻和觸地時間的關係就可以。但我們要記住:評估步頻和步幅的關係,配合觸地時間去衡量才能找對合理的節點,三者不能缺一。
  • 小聶:我又PB了!說說跑力遇到瓶頸該怎麼辦呢?
    在諮詢我的跑友裡面,還有部分加入訓練營的學員,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吧,重點的困惑就是該如何解決自己的跑力瓶頸問題。大家是否可以在自己身邊熟悉或認識的跑友裡面,跑齡到達五年,跑力依然維持在一個上升進階狀態的人還有嗎?反正在我的朋友圈裡,基本找不到了。
  • 小聶:珠海授課視頻分享之一--改善主動跨步的基礎提拉練習
    珠海學員加入訓練營的時間大多超過半年,對基礎動作的練習已經成型,動作意識掌握也比較理想,因此這次到珠海授課的主要方向是指導利用腰腹部發力的具體技巧。但在大家的要求下,我們還是按基礎動作,從改變主動跨步習慣開始進行了整套的技術體系練習。今天就給大家分享最基礎的一部分:改變主動跨步的原地提拉練習。
  • 小聶:配速跑該如何運用腰腹部下壓技巧呢?
    因為以我的親身感受,只要跑到乳酸閾值配速的時候,我的技術動作發揮才是最順暢自然的,每一個動作細節,我都能在跑動中感受到。反而,在配速略低的配速跑中,動作意識會刻意控制加速的欲望導致了動作的彆扭,而超過了乳酸閾值的間歇速度訓練,跑動中對動作意識的把握基本上是力不從心的。
  • 小聶:學好呼吸就可以PB,真的嗎?
    我雖然不知道他的判斷依據在哪裡,但我很好奇他在個人強度有氧配速下的跑動,結合自己現場的跑動體會即時組織一段有邏輯的有依據的技術細節的文字描述時,他的跑動反應會是怎麼樣的呢?輕鬆自如?呼吸順暢?還是臉不改色氣不喘?反正我每次拍跑動視頻都會感覺很累,既要兼顧動作細節和我的表達一致,也要協調我的表達邏輯能讓學員聽懂,更要配合路況安全和拍攝者行進節奏保證拍攝效果。
  • 小聶:跑步遭遇到傷痛該怎麼辦?
    我們的公眾號開了近三年,從來就沒有寫過關於跑步引起的傷痛該如何治療這一方面的文章。不是不想寫,而是我自己跑步從來就沒有受過傷,沒有治療跑步傷痛的經驗和體會,所以給不出我自己總結出來的認知和感受意見。如果讓我參考一些理論和方法來表達,不是不可以。但我不是醫生,沒有專業的甄別能力,這樣不負責任的事情我是不會做的。
  • 小聶跑法:自然、健康與速度
    舉個例子:當我們在跑動中落地的時候,你把注意力放在腳部,刻意去考慮如何落地(前腳掌或後腳跟落地),這是很明顯的一種有為。而我們只要順其自然,隨身體自然落下,無需刻意,也不要加以你的思想來控制落地,這才是無為的體現。人生在世幾十年,我們後天形成了對不同事物的認知。因此,對我們的思維方式會形成一定的局限性。那麼,我們體會無為,就是要謙卑地承認自己主觀思想的片面性,放棄固有的思維方式。
  • 小聶:跑姿常見問題分析,看看你的影子在不?案例二
    案例二:跑動中落地聲音偏大該如何解決?朱古力同學的提供的跑動案例:可以很清晰地聽到她每一步落地所產生的比較沉重的落地聲,動作形態上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她的觸地反彈動作基本沒有。每一步落地都是以腳底接觸地面後再拉起,沒有瞬間發力的動作意識,這和部分人理解的全腳掌著地方式類似(在這種動作形態中,觸地時間會比較長的)。
  • 小聶:你真的是喜歡跑步嗎?對比一下這個例子就知道了
    你真的是喜歡跑步了嗎?給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哈。昨天早上,一個學員從外地到廣州訓練室,想我現場指導一下技術動作,因為之前一周她的跑動視頻反饋,我說她越跑越差了,然後她特意諮詢我,周末可否來一趟廣州,我說當然可以。我從大學城接了她到達訓練室,然後按我自己的節奏打開電腦,清洗茶具,泡了一壺茶,陳年老樹生普那種,聽說是價值好幾千塊一斤的呢(善人送的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