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之「行氣」

2021-01-09 騰訊網

行書是「五體書」中最具實用性的一種書體,它最能活潑地表現出書法藝術的本質特徵。書法藝術的發展,使行書更具有雅俗共賞的藝術價值,為廣大書家所青睞。然而,寫好行書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畫、一字、一行、一篇都離不開正確的書法理念和技法手段。在行書的臨摹和創作活動中,筆者感到有很多問題需要研習,尤其對行氣的要領作了反覆的理性思考,以為「行氣」的優劣直接影響乃至決定著作品的成功與否。因此,我認為在處理「行氣」時有必要把握好以下一些問題:

一是字間的筆畫要連貫流暢。行書中單字的間架結構是靠筆畫組成的,行筆的流暢直接影響著「行氣」和字的神韻。怎樣才能流暢呢?在實際練習中,尤感提按起伏和翻絞使轉之難度,如果能暢快地在使轉中起伏,在起伏中變化,那麼行筆流暢的問題就解決了。再者,筆畫之間要相互映帶,處理好上筆與下筆的照應,做到筆筆有交待,處處有呼應;或幾筆縈連成一筆,或筆斷意連;或符號代入,使筆鋒、副毫和水墨融為一體,充滿筋骨血肉之感,把單字寫活,為「行氣」的形成作好鋪墊,奠定基礎。

二是字外的相互呼應。所謂字外相互呼應,我的體會是鄰字之間要有顧盼關係,不能把每一個字都孤立起來,誰也不管誰。筆勢要有從上至下連貫行走的態勢,前後左右合理避讓,有時是字與字之間的呼應,同樣的字要有幾種寫法;有時是字意的呼應,即不同的字表達相近的意思;有時是筆畫的呼應,就是上一字的收筆映帶下一字的起筆,可以實連,也可以虛連;實連時可以兩三個字成為一體,虛連時則筆畫斷開,而意向呼應。一般主筆要用實筆,要實連;而映帶要用遊絲、飛白、細筆,這是虛連。這種上下左右的字外呼應,能使「行氣」連貫,從而血脈流暢,渾然一體,生動活潑。

三是字形收放得法。字形的收與放是行書的重要特徵,它反映著「行氣」的動勢。我覺得作為單字而言,收要收的住,放要放得開 。有的是內收外放,有的則是內放外收;有的是上放下收,有的則是上收下放;有的是左收右放,有的則是左放右收。如此種種,只有收放得法,才能使「行氣」形成逆能緊、拓能開、擒能定、縱能安的藝術效果。

四是字徑大小相濟。在一篇作品中,第一個字的大小決定其它字的大小,此乃首字領篇之要義。但在研究「行氣」時,不能簡單套用,切忌把首字領篇誤用為首字領行,否則,就會導致謀篇布局上重下輕、天大地小的弊病。在一行字中,每個字都要有大小之別,有的是呈 「大小大小」之形,有的是呈「大大小小」之形,有的可以一大幾小,有的也可以一小几大。這種大與小的安排沒有固定的模式,同樣的一行字,可以有多種處理。但一般來說,筆畫多的要大,筆畫少的要小,要特別強調的可大,可弱化處理的則小,這樣「行氣」就有一種輕鬆明快起伏跳躍之感,充分展示律動的生命活力。

五是字距疏密有度。從章法上講,行書要求豎有行而橫無列。這就說明行書每行的字距是不相等的,各行字與字之間的距離錯位形成壁折之勢。這就是「行氣」疏密的基本要求。行書的字距就不能像正書那樣整齊的縱行橫列,又不能像草書那樣過分誇張。一般來說,字距小於行距,在同一行裡,各字之間的距離基本相等,有時也可以適度拉開,但以不斷氣為宜。當然字距的疏密程度不能孤立地處理,更不能隨心所欲,要與字形的狀態和字徑的大小乃至書法環境變化結合起來把握,以形成一種「行氣」流的衝擊感。

六是字勢要欹正得當。大凡「五體書」都有一個欹正的問題,而行書的「行氣」對字勢的欹正關係更有著特殊的要求。我體悟到「行氣」是由單字與單字之間構成的,所以「行氣」的欹正之勢取決於字勢之態。有的字左欹右正,有的左正右欹;有的上正下欹,有的上欹下正。有的字把欹正要求用方圓的形式加以處理,如內圓外方,內方外圓;上圓下方,上方下圓;左圓右方,左方右圓等取勢都是適用行書的「行氣」要求的。關鍵是要取勢得當,該欹則欹,該正則正,該圓則圓,該方則方,有時可能是某一筆畫的欹正,有時可能是某一部分的欹正,有時也可能是某個字的欹正,這就需要書家的匠心獨具,別出心裁。

七是字軸貫通到底。由於欹正和錯落的要求,弄不好,往往會使字軸偏離字行的中心線,這樣就會破壞行氣,使行列不分,章法混亂。我認為,不管字如何欹正錯落,大小變化,其字的軸心都要始終保持在一條中心線上,力求上下貫通,體現一氣呵成之感,這樣的「行氣」才會生動有力。

八是字的墨色要層次分明。字的深淺是靠墨色的濃淡潤燥來實現的:濃者燥之,淡者潤之。我覺得調墨是形成墨色濃淡的基本條件。而用墨則是創造燥潤藝術層次的重要手段,所以調好墨色只是滿足了書法作品基本層面的要求,如何在這個層面上以燥取險或以潤取妍,創造藝術層次的立體視覺,這是對書家用墨技法的實際檢驗。要產生這種效果,必須在控墨上動腦筋。我的體會是蘸一次墨寫完六七個字左右,筆上的墨就會由濃變淡,再由淡變澀,乃至枯筆,這時再蘸墨繼續書寫,而且各行的蘸墨時機自然錯開,於是就出現墨色濃淡燥潤的層次變化,形成由平面簡單到立體動感的藝術升華。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劉小晴8年前的行書作品,被網友譽為行書創新標本,真行書好字帖
    行書的墨色及用鋒單字間架結構簡述:行書書法是繼隸書發展後與楷書相對的一類書體。起初運用只是因行筆速度比較快,節省書寫時間,方便人們日常生活的應用。行書的特點是,點畫打破了楷書藏鋒和回鋒的運筆限制,結構上也打破楷書結構嚴格的比例,點畫書寫就形式多樣化、狀態多變。所以行書必然奇怪生焉,氣象萬千。所以在學習行書時,其結構是「變化」的,多樣的,靈動的。字的結構好不好在於點畫安排,書寫的點畫能否與字結構特徵相適應。楷書的結構是方正的,要求在書寫楷書時點畫寫得平穩。
  • 時下真行書的創作範本,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古法新用創新筆意,贊
    行書的梓勢及結字的基本規律簡述:行書的字勢要欹正得當。大凡「五體書」都有一個欹正的問題,而行書的「行氣」對字勢的欹正關係更有著特殊的要求。我體悟到「行氣」是由單字與單字之間構成的,所以「行氣」的欹正之勢取決於字勢之態。
  • 行書字帖教程:行書筆法結構標準
    行書的名稱始見於西晉衛恆《四體書勢》一文:「魏初,有鍾(繇)、胡(昭)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張懷瓘在其《書議》又云:「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明代豐坊在《書訣》中則有更為形象的描述:「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也。」
  • 一部完整的行書字帖,行書筆法及結構標準教程
    行書的名稱始見於西晉衛恆《四體書勢》一文:「魏初,有鍾(繇)、胡(昭)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張懷瓘在其《書議》又云:「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
  • 學行書最容易上手的好字帖,毛筆鋼筆皆可臨的真書法,輕鬆寫好字
    隋唐以來,學書者率從千文習起,因之草書名家多有千文傳世,故草書社選標準之字,不能不求之於歷來草聖,更不能不先之於草聖千文。一因名作聚會,人獻其長,選者利益,增多比較;一因習用之字,大半已俱,章法既立,觸類易通。斯旨定後,乃立原則:曰易識,曰易寫,曰準確,曰美麗,依此四則,以為取捨。
  • 顏真卿行書集字《將進酒》,氣勢恢宏有古韻
    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顏體」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又善詩文,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 顏真卿開拓了書藝的嶄新的話恢宏境界:顏體形顧之簇新、法度之嚴峻、氣勢之磅礴前無古人。
  • 簡析王羲之行書《蘭亭序》書法技巧
    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此書不僅是王書的代表,也是中國書法的經典之作,影響深遠。如何寫好行書《蘭亭序》?以下技法,僅供參考。 橫與豎的寫法 2.撇、捺 行書撇、捺的收筆有藏露之分。撇之露鋒有直出者,如「左」、「少」等。撇之藏鋒往往回鋒頓收,如「在」等。捺之收筆或回或放。回者如「足」,放者如「林″、「之」等。捺也有因書寫快捷而變為長點頓收、或變為反捺或橫畫的,如「大」、「遊」等。
  • 簡析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寫法技巧
    橫與豎的寫法2.撇、捺行書撇、捺的收筆有藏露之分。撇之露鋒有直出者,如「左」、「少」等。撇之藏鋒往往回鋒頓收,如「在」等。捺之收筆或回或放。回者如「足」,放者如「林″、「之」等。捺也有因書寫快捷而變為長點頓收、或變為反捺或橫畫的,如「大」、「遊」等。
  • 行書臨創訪談——以古為徒體悟經典的魅力
    行書的學習也和其他書體一樣,要掌握行書的用筆和結字規律。掌握了用筆方法,我認為從行書入手也是學習書法的一條路徑,而且在今後的書法學習中不容易把字寫呆板。相反,楷書寫得好的不一定能很好過渡行書。《蘭亭序》以馮承素摹本為最善,用筆纖毫畢現、筆法完備、變化豐富、行氣順暢、中和流美。《聖教序》現流傳版本多是宋代拓本,因是集字刻帖,初學不容易上手,用筆上可以參看王鐸臨《聖教序》,也可從宋四家、趙孟墨跡中尋找用筆。《聖教序》因字數多,可以解決單字的結構問題,但《聖教序》是集字,臨寫時要注意筆畫間、字與字之間的氣息順暢關係。學習書法既要專一、又要博覽。
  • 完整行書字帖,可以收藏!
    行書的名稱始見於西晉衛恆《四體書勢》一文:「魏初,有鍾(繇)、胡(昭)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張懷瓘在其《書議》又云:「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
  • 送您一部完整的行書字帖,行書筆法及結構標準教程,記得收藏哦!
    行書的名稱始見於西晉衛恆《四體書勢》一文:「魏初,有鍾(繇)、胡(昭)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張懷瓘在其《書議》又云:「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
  • 這樣學行書,我看行
    學習行書必看——149張圖教會你標準的行書筆法及結構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大約出現在西漢晚期和東漢初期。行書的名稱始見於西晉衛恆《四體書勢》一文:「魏初,有鍾(繇)、胡(昭)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張懷瓘在其《書議》又云:「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
  • 陳國昭:談談行書行氣、章法
    下圖是陳國昭老師創作的小行書作品,曹操的《龜雖壽》,陳國昭老師以這幅作品為例來談一談行書的行氣和章法。而"乘"字以流動性高的草書為之,連貫到下一字"霧"字的行楷,一動一靜,讓視覺不至過於呆板。"神龜"兩字稍松,所以再來的"成土"緊密連寫,同時也稍厚些,以平衡這一小塊的平衡。
  • 米芾行書寫法大全,乾貨!
    米芾行書其所以形成自己的特點,主要是在點畫和結構上不同於他人的處理方法。而其變化之豐富,變化之奇特,非他人可比。他靈活多變地正確地運用和處理粗細、間背、疏密、開合、偏側、白布、收放、參差、大小,接應等原則,使作品面目險而不怪,爽朗痛快,而又清新自然。
  •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行書篇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行書篇行書的體勢伸縮性很大,偏重楷書的叫行楷,側重草書的叫行草,它是能表現書家性靈、感情的書體之一。自古至今湧現出無數傑出的、各具藝術特色的行書大家,如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唐代的顏真卿、虞世南、李北海,宋代的蘇軾、黃庭堅、米芾,元朝的趙孟頻、鮮于樞,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清代的王鐸、何紹基、鄭板橋等,不勝枚舉。他們留下來的不朽之作是後世學習的範本,是書法入門的鑰匙,也是創新的基礎。
  • 乾隆皇帝行書真跡展示,雋秀灑脫行雲流水,筆筆入骨真書法也
    行書和楷書章法最大不的同,一般體現在前者「有行無列」,後者則「有行有列」,且行書中字與字之間是由牽絲映帶及體勢變化來達到統一協調。行書常常出現將分開的點畫連起來寫的現象,這就是點畫簡化。輕者由牽絲相連,使點畫成串,重者把數筆寫成一筆。如三點水旁可簡化成兩筆甚至一筆,四點底可用數筆或一筆代替。
  • 從楷書到行書,應該如何過渡?
    楷書過渡到行書的思路,當然不只是速度的關係,這裡面包含了楷書和行書體系間微妙的基本功、筆法架構、布局和行氣等系統性問題,主要表現在8點思路:「中鋒行筆」千古不易,楷書尤其講究這一點,這也是古代書法大家用筆經驗的總結,今人可遵照執行。但在行書的書寫中,由於寫意抒情的需要往往兼用多種筆法,使得筆下的線條變化無窮而生出許多情趣來。
  • 書與情高度統一,淺析三大行書所體現的情感
    作者:蔣高軍行書藝術是介於真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 產生於東漢, 形成於魏晉, 到東晉時達到成熟。由於行書自身的優點, 能夠與書者的情感有效地結合, 一產生便受到了文人墨客的青睞, 為推動行書藝書的繁榮起到了巨大的影響作用。
  • 學行書就照這個來——行書十大名帖欣賞
    王羲之的行書在當時獨樹一幟,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 ­       關於《蘭亭序》,世間流傳著形形色色的趣聞逸事。據說當時王羲之寫完之後,對自己這件作品非常滿意,曾重寫幾篇,都達不到這種境界,於是就把它作為傳家至寶留給子孫。
  • 盧定山行書字帖的巔峰,高雅遒勁飄逸出塵,學書法的極品速成範本
    行書傳統筆法及墨色結構變化規律簡述:行書書法墨色的變化既是寄託了傳統的筆法,又加入了其個人色彩,在兩者中達到一個平衡的標準,讓創作出的作品更有時代氣息,這也正是墨色變化的魅力所在。行書結構的變化不能亂變,需要做到和諧統一,富有層次感與主體感。行書相對於楷書來說,則更講究欹僅陬勢,追求欹僅眨美。行書中的結體欹側,主要表現為兩種方式。一種是整體欹側,要靠上下、左右的字去補救,以形成千姿百態的美感。行書的觀賞往往不是對單個字的。一行之中的行氣、曲直變化對單個字的體式更有決定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