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是一座日新月異的城市,無論人們生活節奏如何加快,在這座城市裡總有一群人不急不緩地用刻刀在木頭上雕刻著他們的人生,堅守著心中那份對傳統技藝的摯愛。五行中木是唯一有生命的,而在重慶這些藝人們卻用刻刀把無聲的木頭,通過藝術的方式讓它們鮮活了起來。木雕藝術是生命的延續,更是刻刀的傳奇。本期《印象重慶》將帶您走進重慶那些與木密不可分的藝術。
根書同木雕同宗同源,根書是根雕與書法藝術性的一種巧妙結合,它是大自然與人類智慧的結晶,所展示的除了是一種雕刻之美,更是一種自然之美。
一場雨過後,山城這個多霧的城市就罩上了一層薄薄的雨霧。雨後泥土松軟,正是收集那些散落在山坡林間枯樹根的最佳時節,因為只有在秋天這個季節收集到的枯樹根才是作根書的最佳材料。穿過一段崎嶇的山路,在一處峻峭的巖石上,一個揮灑著鋤頭的身影出現在了我們的鏡頭裡,他就是我們要尋找的根書藝人劉健淩。
要完成一幅根書作品,第一步就是要尋找適合的根材,根書作品主要選用黑塔子,崖柏,杜鵑,紫荊等灌木的枯樹根,這樣的根木質細膩,有天然的美麗紋理,質地堅韌,不易折斷,也不容易產生內紋,但適合的根材往往並不生長在肥沃的平原中,貧瘠的山地才是他們的棲身之所。
樹根只有在生長過程中遇到石頭或堅硬的地質才會避開,從而形成千奇百怪的形狀,所以要找到這樣的枯樹根,劉健淩經常要穿行於山林峭壁之中。怪石越多,越是懸崖峭壁的地方,越容易生長出優質的根材。穿梭在懸崖峭壁間,掘地尋根,劉健淩已經習慣了小擦小傷。
根書的製作需要繁復的工序,首先進行構思,拼裝成型,再進行打磨拋光,之後用植物顏料上色,有的還需要上植物油,最後裝裱,一幅根書作品便完成了。
根雕書法源於自然,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它既有書法的神韻,又有書法難以體現的立體感,是獨一無二的純手工製品,世界上絕對沒有兩副根書作品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根書珍品極具收藏價值。
這幅根雕書法作品長是12米,高是3米,一共36個平方,它是目前世界上篇幅最大體量最重的一幅根雕作品。那您歷時多少時間才完成這幅根雕作品?13年,這幅作品目前已經申請了獲吉尼斯世界紀錄,因為根書從改革開放八十年代重新被挖掘回來之後,一直鮮為人知,我就是想通過一幅體型龐大的而且內容是老少皆知的作品,以喚起人們對根雕書法的關註與重視。
在劉健淩的根書工作室,有「梅蘭菊竹」等大大小小二十餘件作品,而在正中央的「壽」字根書為劉健淩的鎮店之寶,該作品在重慶第六屆工美展上榮獲了金獎。不管是木雕還是根書,從選材到創作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大浪淘沙,歲月可以帶走人們的記憶,而這些雕刻在木頭上的藝術和文字,卻是永恆的,不變的,它會隨著一座城市的變遷,不斷地成長,傳承著更多的文化元素。
香港衛視綜合臺
每周六晚間19:18分首播每周日午間12:50分重播
網路收看香港衛視《印象重慶》:
http://www.hkstv.tv/index/programplay/id/35027.html
手機收看香港衛視《印象重慶》:
請先掃描或識別下方二維碼,下載香港衛視APP,
然後點擊手機屏幕下方「直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