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菩薩上前,把那小龍的項下明珠摘了,將楊柳枝蘸出甘露,往他身上拂了一拂,吹口仙氣,喝聲叫:『變!』那龍即變做他原來的馬匹毛片,又將言語吩咐道:『你須用心了還業障,功成後,超越凡龍,還你個金身正果。』」
86版電視劇《西遊記》可謂是家喻戶曉,人們對飾演唐僧師徒的老戲骨演員們也非常熟悉親切,就像原著一樣,唐僧師徒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到真經一樣,電視劇西遊記為了還原原著場景和情節,主演們也是經歷了戈壁險灘,風吹日曬,拍攝的十分不容易。
唐僧師徒的扮演者付出了辛苦和努力,最後一舉成名,獲得了鮮花和掌聲,這無可厚非,但是人們卻經常忽略另一位唐僧徒弟的「扮演者」——白龍馬。
西遊記中扮演白龍馬的白色駿馬出鏡率非常高,對於整部劇裡的成功拍攝來說,是「功不可沒」的。然而,白龍馬在退出拍攝之後並沒有得到太大的關注和非常妥善的安排,據說1996年的時候,白龍馬慘死馬棚屍骨無存,導演楊潔聽聞這個消息淚崩了,而白馬更在生前慘變「搖錢樹」。
這匹為西遊記拍攝做出巨大貢獻,任勞任怨的白馬生前到底經歷過什麼呢?其實在拍攝《西遊記》的時候,最開始並沒有找到符合原著形象的「白龍馬」,整個劇組甚至走遍全國各地都沒有找到合適的馬。為了能順利開拍,無奈之下,只能決定用一匹在海南借到的棕色馬來代替白龍馬,但是西遊記的白龍馬顏色並非棕色。
劇組想了一個辦法,讓美工師傅把這匹馬用顏料塗成白色。塗成白色的棕馬脾氣變得十分暴躁,它怒氣衝衝,一頭扎進了附近的水田裡,身上的顏料掉光了,看來這個方法行不通。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副導演下了命令,不能再拖了,一定要在三天之內找到合適的白馬。而也就在此時,傳來了一個好消息:在湖南湖北的交界處有白馬。
大家聽聞,趕忙奔赴過去,但是結果讓人失望,眼前的寫匹馬又瘦又矮,雖然毛色的白的,但是沒有光澤,與白龍馬該有的靈氣十足的模樣差得很遠。為了能繼續進行拍攝,也只好先將就用了。拍攝過程中,唐僧扮演者根本不敢騎這匹馬,因為它看起來實在太瘦弱,生怕把它壓垮,在攝像機拍攝時,也只能遠距離攝像。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3年9月,在多番打聽之後,劇組中午在錫林郭勒大草原上找到了一匹英俊的白馬,它英姿颯爽,在草原上自由地馳騁,漂亮又優雅。這匹馬讓大家眼前一亮,它仿佛就是從原著裡走出來的白馬一樣。而這樣的好馬身份自然有些特殊,它是一匹軍馬。在導演等工作人員的努力之下,終於說服領導借用這匹馬,在它離開草原的時候,主人與它依依惜別。
進入劇組後的白馬,平時在運送過程中,有時搭乘火車,有時是卡車。拍戲時,白馬跟隨團隊上山下水,任勞任怨,幾次三番都經歷過危險時刻,在拍《錯墮盤絲洞》時,它失足滑落,被卡在了亂石縫隙裡,水流很急,它被嗆得喘不過氣;在冬天冰天雪地的場景裡,它因為腳滑,跌倒幾次,都站不起來;在都江堰取景時,由於地勢險峻,它差點掉落山崖。
一路上,這匹白馬跟著大夥風餐露宿,但是依然精氣神十足,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好演員」。《西遊記》完美收官之後,這匹白馬隨著其他道具布景被運到了無錫,因為參與過名著拍攝,大家都對這匹馬感到好奇,於是被當作了一個賣點。遊客花一些錢就可以與它合影,再加多一些錢還可以騎著它轉幾圈。
一匹好好的白馬,變成了一顆「搖錢樹」,可憐的白馬依然是默默不語,在這樣的生活中一天天度過。1995年,西遊記導演楊潔路過無錫去看望白馬,她看到這匹馬兒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強壯,毛色也黯淡了,顯得有些瘦弱,不禁有些傷心,她特意囑咐工作人員,讓他們好好照顧白馬。在第二年的時候,楊潔再次看望白馬,發現它和其他的馬養在一起,甚至搶不到食物,它變得更加瘦弱了。
不久之後,白馬去世了,被埋在一個沒有人知道的地方。它的影像和它矯健的身姿永遠留在了經典的電視劇裡。時代遠去,那匹曾經活力四射的馬兒也遠去了,它為人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為經典的傳承貢獻了力量,後來卻沒有得到妥善的安置,這是一種悲哀,值得人們思考,動物亦有靈性,希望動物們也能被好好地對待。
參考資料:
《西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