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西遊記》「五號演員」白龍馬慘死在無錫影視基地,屍骨無存,有人說白龍馬的屍體已被埋掉,但也有人說他早已成為盤中餐,誰也不曾想到,這批曾經數位邊疆的軍中白駒,給幾代人帶來美好童年回憶的小白龍,竟然以這樣悽慘的方式,最後出現在人們的視野。
1982年,《西遊記》開拍,所有演員都已到位,但唯獨缺一批唐僧西遊的坐騎白龍馬,這可愁壞了導演楊潔,為解燃眉之急,有人便找了一匹鬃馬給馬刷上白色染料充當白龍馬,但由於劇組是在海南取景,環境潮溼一場大雨或走過水路,白色染料就沉澱往下掉,白馬就立馬成了大花馬。
劇組只能給這匹馬遠景不敢給特寫,當劇組轉戰張家界拍攝三打白骨精時,聽說附近有白馬,劇組興衝衝地趕了過去,可是一見面楊潔就洩了氣,這匹馬又瘦又小,根本就沒有白龍馬那種威武雄壯的氣勢,但由於別無選擇劇組也只能將就著用,因為馬太小唐僧都不敢騎,一路上只能由馬德華牽著,楊潔暗下決心,既然要把《西遊記》拍成經典,就必須儘快找到吳承恩筆下的那批小白龍。
直到劇組來到錫林郭勒大草原拍攝大鬧天宮時,小白龍終於從天而降、踏蹄而來,在弼馬溫天宮放馬那場戲時,萬馬奔騰之中有一匹白駒氣質獨特、通體潔白如雪,這正是當地所屬騎兵團團長的坐騎,不但訓練有素而且極通人性,楊潔頓時眼前一亮,這不就是自己心心念念的白龍馬嗎?
經過反覆和部隊溝通,楊潔仿佛鐵了心一般,一定要帶走這匹白馬,雖然團長極為不舍的這位「老戰友」,可是考慮到西遊劇組拍的是四大名著,對國家和人民意義深遠,團長最終還是忍痛割愛,給這批心愛的白馬辦了退伍手續,自此白龍馬跟隨劇組開啟了西天取經之路,同時也開啟了自己的九九八十一難。
有一次,白龍馬跟著劇組在蘇州換場地上卡車時,白龍馬一腳踩空摔倒在路邊水溝裡,由於身上還綁著厚重的馬鞍,因此被摔成重傷,為了不耽誤拍攝進度白龍馬還要負傷完成所有的戲份,在九寨溝拍攝錯墮盤絲洞時,白龍馬跟隨師徒四人從瀑布上走過,但由於不慎滑倒,馬蹄被卡在亂施工縫裡,幸好被一個有經驗的牧民救起,在都江堰二王廟下臺階時,它險些失足墜落懸崖。
從四歲到十歲,白龍馬跟隨劇組輾轉全國二十多個省份,進深山、走荒漠、迎朝陽、送晚霞,踏遍千山與萬水,走過六個春秋與冬夏,西遊劇組的演員們也是換了一茬又一茬,而白龍馬卻依舊還是它。
1988年《西遊記》拍攝完成,演員們各自取「真經」而返榮歸故裡,而此時的白龍馬由於已被除去軍籍無處安身,最後白龍馬連同所有的道具都被送往無錫影視拍攝基地,導演楊潔希望白龍馬能在這裡安享晚年,但誰也沒有想到這位《西遊記》的「老功臣」在這裡卻被當成了搖錢樹,因為有人早已在他的馬廄旁邊立好了招牌「西遊記白龍馬」。
從那時起,每天前來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人們只要出錢就能與他合影,拍照前若夠多甚至還可以騎上它,享受一下唐三藏的待遇,就這樣白龍馬白天接待遊客,晚上就被丟到陰暗潮溼、散發著惡臭的馬棚,吃著最劣質的甘草。
1995年,徐少華和導演楊潔去看望白龍馬,映入他們眼帘的再也不是那個朝氣蓬勃的小白龍,眼前的這匹白馬像是一個雕像一般、眼神呆滯骨瘦如柴、由於住的馬廄陰暗潮溼,更是讓它滿身惡臭,楊潔看到如此情景不禁潸然淚下,而在一旁的工作人員卻解釋道:「它住單間吃小灶、小樹,退休老幹部待遇」,楊潔再三叮囑工作人員,你們一定要善待它呀。
然而第二年,當楊潔再次看望白龍馬時,他更是一瘦到皮包骨頭虛弱不堪,更可憐的是,當工作人員投放草料時,白龍馬被一匹高大的馬一腳踢開,白龍馬只能躲在一旁,等其他馬吃完後才想去吃剩下的碎草料。楊潔導演痛在心裡,懇求基地領導能好好的照顧白龍馬,但他得到的回答卻是,:「馬活不了多久,它也該差不多了,」
不久之後,風燭殘年的白龍馬已徹底沒有了任何可待榨取的價值,便被人牽出馬就扔進了一個陰暗潮溼的山洞裡,1997年,無人問津的白龍馬在孤獨與痛苦中死去,連屍骨都未有下落,楊潔得知消息後悲傷痛哭,含淚為白龍馬寫下了《白駒悲歌》。在書中她寫道:「希望他下輩子不再做白龍馬,繼續做一個有尊嚴的戰士」,本是白龍入凡塵,西馱聖僧取經文,眾人皆批金沙凡,它卻屍骨也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