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白龍馬慘死馬棚,楊潔淚目,屍骨無存背後是人性的醜惡

2021-01-07 網易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自它出世以來就是人們心中的螢屏經典,並不算長的劇情,卻經歷了六年的跋山涉水。

  無數個臺前幕後的藝術工作者塑造了這個不朽的經典,像六小齡童、馬德華、閆懷禮、徐少華這四位演員及數不盡的配角和幕後無名英雄的付出,使這部劇成了不可超越的神話,很多年後,這些演員大都功成名就,可那伴隨著取經隊伍的白馬究竟怎麼樣了呢?

  導演楊潔的「白駒悲歌」

  西遊記的導演楊潔在她的自傳裡,有一章節叫「白駒悲歌」,說的是已經拍攝完西遊記後的白龍馬,因為衰老,被無情地拋棄,人們只是把它看作一個活道具,在這個章節裡看到楊潔是在以白龍馬,來影射自己的境遇,繁華落盡後,那種世態炎涼下的漠然。

  

  其實馬這種生物的壽命並不短,正常情況下它的平均壽命,是30歲到35歲之間,世界上最長的馬的壽命可以達到60歲,但是一般15歲以後的馬,體力衰退,步入老年,不能再幹什麼重活了。

  而拍攝完西遊記後的白龍馬,因為跋山涉水還是馱背一些道具,早已是傷痕累累,從利用價值上來說,早就應該被淘汰掉了。

  難得的白馬

  當初在拍攝西遊記時,我們的國家還很困難,很多道具和設備都不完善,為了找一匹合適的白馬,劇組的人員耗費了很大功夫,到開始開拍時都沒有固定的「白龍馬」。

  當時選用的馬,都是劇組每換一個拍攝場地,在當地臨時借用一匹,但是這樣既影響拍攝效果,又要耗費很多人力,楊潔導演及全體西遊劇組無不迫切的希望找到一個合適的白馬。

  後來西遊劇組在海南取景時,終於找到了一批不錯的馬,可令人遺憾的是,那是一匹棕色的高頭大馬,如果是在現在,直接用染髮製品,把馬染成雪白的就行,可是在當年,這種染色技術還不成熟,劇組只能給馬刷上白漆,讓它看起來像白馬,但是也只能拍一些遠景,湊合一下,也只是當時的權宜之計。

  

  因為在當時還有很多特寫和近景要拍攝,並且潮溼或陰雨天,「白馬」會掉色,幾乎隔幾天就要重新刷漆,但是這樣下來除了導致劇組人員疲憊不堪外,馬也得了皮膚病,開始掉毛,並且變得越來越不溫順,西遊劇組只能選擇再換一匹「白龍馬」

  當楊潔率領西遊劇組來到張家界的時候,發現了一匹不錯的白馬,只是可惜這匹馬雖然性子溫順,但是無奈個子太小,並且比較瘦弱,連騎乘都不行,只能牽著拍攝。

  離開張家界後,西遊劇組放棄了那匹瘦馬,當時的楊潔導演只能夠走一步看一步了,希望能早點遇到自己心儀的白龍馬,也許是緣分吧,當劇組來到錫林郭勒大草原的時候,她一眼就看上了馬群中的一匹白馬,這就是後來數年間來跟隨劇組的白龍馬。

  

  戰馬成了活道具

  這匹白龍馬不是當地牧人所圈養的普通馬匹,它是一匹戰馬,是當地一位騎兵團長的「坐騎」,像這樣的軍馬和軍犬一樣,是有「身份證」的,屬於「在編人員」,每月是有一定補助和「軍餉」的。

  由於從小接觸訓練,它很通人性,並且性格溫順,很容易和人相處,當時楊潔就想買下這匹馬,可是人家團長不同意,後來經過楊潔導演的軟磨硬泡,還有託門子找關係,讓人家上級說好話,花了一大筆錢,才從團長手裡,買下了這匹馬,為它辦了退伍手續,從此,這匹白馬就成了西遊裡的御用白龍馬,跟隨劇組跋山涉水。

  專門訓練過的馬匹和以往所用的普通馬匹就是不一樣,在以後的拍攝中,白龍馬都能根據指令配合完成拍攝,並且不論嚴寒酷暑還是颳風下雨,它沒有耍過性子。

  漸漸地它成了西遊大家族的一員,在一次拍攝時,它從懸崖不小心摔倒山谷,險些喪命,還有就是為了拍攝,在冬天寒冷光滑的冰面上,它不止一次的滑倒,在跟隨劇組的這些年裡,不僅要供人騎乘,有時還要馱背沉重的道具。

  

  剛離開草原時,白龍馬才剛剛四歲,那是一匹戰馬最驕傲的年紀,它離開了熟悉的戰友,離開了從小長大的草原,跟著西遊劇組踏遍千山萬水,歷經艱苦的六年的跋涉,按正常講,一匹十歲的馬,應該正處於壯年,可是無數次的受傷,它的身軀已千瘡百孔、不堪重負了。

  西遊記拍攝成功了,如此高的收視率讓師徒四人名利雙收,可是白龍馬呢?現在誰還會關心陪他們一路跋涉的老馬。

  拋棄山洞屍骨無存

  拍攝結束後的老馬,被留在了西遊記最後一站的拍攝地,無錫影視城,在這裡傷病交加的白龍馬走完了最後的日子。

  因為西遊記的走紅,白龍馬被當作一個吉祥物,繼續發揮它的剩餘價值,為遊客花錢拍照,有時也作為其他劇組的道具使用。開始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看看這個西遊記中的白馬,影視基地為了利益最大化,它每天要接受上百人的騎乘,基本上是沒有一刻是空閒的。

  身心俱疲的白龍馬漸漸沒有以往的英姿,毛色越來越灰暗,體型越來越消瘦,在惡臭的馬棚裡還經常受到其他馬匹的欺負,這時候,已經沒有人再找它拍照了,當楊潔導演在1997年最後一次見它的時候,已經瘦弱的不成樣子,眼神沒有了當年的清澈,靈性,如同一個行將就木風燭殘年的老人,透漏著無盡的絕望和迷茫。

  

  後來據說因為白龍馬太老了,一點價值也沒了,工作人員嫌它放在馬棚裡不好看,還佔位置,就被扔進了後山的山洞裡,從此楊潔導演再也沒見過白龍馬,等她再向無錫影視基地的工作人員打聽白龍馬的時候,被告知已經死了,早就埋掉了。

  也有人說,白龍馬的屍體最後被當地的村民吃掉了,不管結果如何,白龍馬都落得了屍骨無存的下場。

  結語

  如果西遊記中那些名利雙收的人,有一個想到去照顧白龍馬,它結局都不會這麼悽慘,它有用的時候,被人們高高捧起,成為賺錢的工具,它沒有價值的時候,就這樣被孤零零地扔進山洞。

  在金錢和利益面前,人性是如此的不堪一擊,在西遊記拍攝完三年後,白龍馬就死掉了,人們也許只是把它當作一個道具,但是它的形象卻仍然活在熒幕上,希望以後看西遊記的人,多留意一下這匹為劇組立下累累戰功的白馬,它值得我們後人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1997年白龍馬慘死山洞,楊潔淚目:屍骨無存的背後是人性的醜惡
    人性在利益面前似乎顯得很脆弱,一些時候,苟富貴勿相忘成為了一句笑話。對待人尚且如此,那麼對待動物就更加嚴重。還記得在86版西遊記中有一匹活靈活現的白龍馬嗎,曾載著師徒4人到達西天,完成了神話故事中的西天取經的任務,也幫助劇組完成了偉大的作品創作。師徒4人名利雙收,但有誰記得白龍馬的悲劇呢?透過白龍馬來看勿相忘的悲劇。
  • 1997年,白龍馬慘死山洞,楊潔感嘆:屍骨無存的背後是人性的醜惡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呢?這是一個很有有爭議的話題。自古以來對它的爭論從來都沒有停止過。我們東方文化偏向的是人性本善,比如三字經裡面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但是西方宗教文化卻是反之。他們認為,人生來都是有"原罪"的。人是來世間贖罪的,比如十字架上的耶穌,他替所有有罪之人贖罪。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我們很難去下結論。
  • 1997年白龍馬慘死山洞,楊潔淚崩,屍骨無存背後是人性的醜惡
    在黃昏時分,火紅的太陽墜落在地平線上,夕陽燃燒著雲層,孫悟空手握金箍棒一蹦一跳地走在最前方,身後是騎著白龍馬的唐僧,還有懶懶散散的豬八戒和挑著行李擔子的沙和尚。只要我們回想《西遊記》,除了師徒四人,那匹矯健俊美的白龍馬一定也會在我們的腦海中浮現。只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電視劇播出僅僅幾年後,這批優秀的「演員」卻已被隨意丟棄,屍骨無存!在這之中又顯露多少世事涼薄,多少人心無情?
  • 《西遊記》白龍馬拍完戲後慘死馬棚,楊潔淚目,背後是人性的醜陋
    曾經的一個經典記憶《西遊記》播出距今已有34年,在這幾十年的時間裡,依然有很多的翻拍版本。 但不管怎樣翻拍,1986年楊潔導演版依然是無數觀眾心目中無可取代的。 當時拍攝條件非常簡陋,環境也不好。
  • 23年前,白龍馬死在馬棚屍骨無存,楊潔淚崩,生前慘變搖錢樹!
    若論本來,皆屬無有。」 作為與師徒一起同歷磨難的白龍馬在大家腦海中也一定印象深刻,但白龍馬卻在1997年慘死馬棚屍骨無存,導演楊潔得知此事時淚崩,在白龍馬的生前還慘變「搖錢樹」。 尋找白龍馬「演員」 白龍馬被稱做西遊記中除唐僧師徒四人外的「第五個主角」,大家看到它在熒幕上乖順聽話,極富靈性。但在導演組尋找適合的白龍馬「演員」時,卻經歷許多艱辛。
  • 1996年,白龍馬慘死馬棚屍骨無存,楊潔淚崩,生前慘成「搖錢樹」
    唐僧師徒的扮演者付出了辛苦和努力,最後一舉成名,獲得了鮮花和掌聲,這無可厚非,但是人們卻經常忽略另一位唐僧徒弟的「扮演者」——白龍馬。西遊記中扮演白龍馬的白色駿馬出鏡率非常高,對於整部劇裡的成功拍攝來說,是「功不可沒」的。
  • 1997年白龍馬慘死馬廄,楊潔悲痛:悲涼的結局背後是人性的冷漠
    而由於白龍馬需要皮毛潔白,高大溫順有氣勢,開機將近一年的時間內劇組都有沒找到一匹合適的白龍馬。到1983年9月,劇組在內蒙錫林浩特拍攝時,在遼闊平坦的草原上,遇到了適合他們的白龍馬。來到影視基地後,白龍馬被影視基地的工作人員當成了賺錢工具,讓遊客們拍照和騎乘。1995年,導演楊潔來到影視基地看望了多年不見的戰友白龍馬。
  • 24年前,白龍馬慘死馬棚屍骨無存,生前淪為搖錢樹,楊潔淚崩
    對觀眾而言,白龍馬並不像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那樣深入人心,但它卻是唐僧西行路上不可或缺的小夥伴。然而,白龍馬的跟隨《西遊記》劇組拍攝整整5年,結局卻悽涼可憐,讓人唏噓。然而當時的導演權利並不像現在這麼大,就連買下一匹馬都要經過層層審核,最終在楊潔導演的堅持下,製片部門同意了以800元買下了它加入劇組。與此同時,因為軍馬不可做商業用途,它結束了作為軍馬的榮耀,被開除軍籍,開始另一種生活。「這匹白馬,它非常通人性。每當想起它來,我就像想起一位朋友!它不是一匹馬,而是一個人!它是那樣勤懇忠實,從不偷懶,永不背叛!」
  • 白龍馬:6年曆經八十一難後慘死馬棚,楊潔淚崩,人性有多惡?
    但是《西遊記》的成功,也離不開一個重要的角色——白龍馬。02白龍馬是師徒取經之路上不可缺少的一個角色,它是浪裡小白龍,但更多的時間是背著唐僧跋山涉水卻從無怨言的一匹白馬。它被關在狹小的馬棚裡,成了展覽的道具,出錢就可牽它出來,騎上這赫赫有名的「白龍馬」去馬場轉幾圈。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 《西遊記》幕後真相,白龍馬慘死屍骨無存,揭開了人性「遮羞布」
    而劇中的那匹白馬,承載了太多的榮耀,卻落得了個屍骨無存的下場。那個時候楊潔正在拍攝孫悟空當弼馬溫的那場戲,拍攝地點是內蒙古的錫林郭勒大草原,其實她心裏面一直裝著另選白馬的事情。好不容易來到了這樣的一個大草原,還沒辦法找到一匹合適的白馬?楊潔心裡是這麼想的。說時遲那時快,此時的她看到了一群在草原上飛奔的駿馬,仔細打聽一番,原來是有軍籍的軍馬。
  • 一生獻給《西遊記》的白龍馬,拍攝完淪為賺錢工具,最後慘死馬棚
    導語:在看西遊記這部經典名著的時候,映入眼帘的就是師徒四人,但是在唱西遊記主題曲的時候,我們第一句歌詞就是白龍馬,蹄朝西。儘管如此,人們還是忘記了白龍馬這個陪伴師徒四人取經的忠實伴侶。而現實生活中,這匹非常通人性、一生獻給《西遊記》的白龍馬,拍攝完畢淪為賺錢工具,最後慘死馬棚。
  • 《西遊記》殺青後,劇中的那匹白龍馬卻被送往影視基地
    1997年,《西遊記》「五號演員」白龍馬慘死在無錫影視基地,屍骨無存,有人說白龍馬的屍體已被埋掉,但也有人說他早已成為盤中餐,誰也不曾想到,這批曾經數位邊疆的軍中白駒,給幾代人帶來美好童年回憶的小白龍,竟然以這樣悽慘的方式,最後出現在人們的視野。
  • 97年,白龍馬被棄屍山洞,半具白骨揭露人性醜惡:最毒妖魔在人間
    而當年一部《西遊記》不僅捧紅了徐少華、六小齡童、馬德華等人,還讓大家知道了劇中的白龍馬。但對於劇中的白龍馬真的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那匹伴隨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的白龍馬也被稱之為「五號演員」。
  • 把一生獻給了《西遊記》的白龍馬,最後卻淪為賺錢工具,慘死馬棚
    白龍馬蹄朝西,馱著唐三藏,跟著仨徒弟,西天取經上大路,一走就是幾萬裡……每當聽到這首歌就會讓我們想起《西遊記》中的唐僧師徒,但是唯獨出現在開頭的白龍馬被大家遺忘了。在眾主演都人氣高漲的時候,白龍馬的下場卻十分悽慘。
  • 86版西遊記中的白龍馬是黑色的?楊潔導演說出真相,聽完真是心酸
    這部劇的背後是全劇組和演員們的辛苦付出,以至於後面出了那麼多版本的《西遊記》,始終都沒有超越楊潔導演的這一部。當時雖然艱苦,但是在拍戲的時候,歡笑非常多,大家看到劇中的白龍馬是高大白色的,其實最初的白龍馬是黑色的,細心的觀眾從劇中就能看出,前幾集的白龍馬有時候小有時候大。
  • 由「白龍馬慘死」所想到的:老實人就活該吃虧嗎?
    由「白龍馬慘死」所想到的:老實人就活該吃虧嗎?86版《西遊記》自1982年開拍至今,已經過去了38年,導演楊潔女士也已經離開了人世,她在首部個人回憶錄《敢問路在何方》中,揭開了那段「歷經坎坷」且不為人知的拍攝之路,其中專門寫了一章《龍駒悲歌》,「實際上寫那馬就是寫我自己」。
  • 楊潔為那匹拍攝《西遊記》的「白龍馬」鳴不平:命運如此悲慘……
    從1982年到1987年,楊潔歷時6年,憑藉著一個攝影師、一臺攝像機和簡單的特技,惦算著拮据的資金,託著柔弱的身體,靠著他的堅強與勇氣,凝聚著整個劇組,拍出了這部經典的電視連續劇《西遊記》。這部電視劇一上映就受到老少觀眾的歡迎,每年的寒假、暑假都有重播,具體重播的次數沒有定論,但重播次數是其他影視劇無法超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