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三立最後演出為何問我值嗎?這代表了天津捧角兒的傳統

2020-12-22 10點一頁書

馬三立大師是天津的「寶貝」,即使去世10多年,老人家依舊有號召力。

很多人質疑馬三立的地位,提起馬三爺在最後的演出中,問的那句「我值嗎?」也表示不理解為什麼這麼問。

正如郭德綱所言,藝術中藝是本事,術是手段。藝人作藝,靠的是天賦和勤奮,賣的是那一句「好」!

叫不叫好,就牽扯到值不值了,以及天津人的市井性格。

比如街邊常有賣烤紅薯的小販,天津人無論白薯、紅薯一律叫山芋,賣烤山芋的決不能直接叫賣「烤山芋!」,誇耀自己的山芋味道好,前面要吆喝說「慄子味兒的」。一般賣烤山芋的,都吆喝「慄子味兒的——烤山芋」,有的直接就吆喝「慄子味兒的」,這才有天津味道,老百姓也才會付錢。

這可不是什麼窮講究,五大道的富貴人家也吃這一套。

租界下午三點,太太小姐們午睡醒來,需要一點小食,這時賣切糕的小販來了。租界裡極是安靜,有的巷子極深,賣切糕的小販,帶著一個小男孩,正到變聲期,木輪車停在巷子口。小男孩拉著小公雞嗓,悠長地吆喝 「切糕江米藕」,變聲期男孩的沙啞聲,顯得巷子更是安靜。聽到吆喝聲,各家各戶的老女僕端著託盤走出來,買上一點小吃食,付錢時還餘個一分二分的,這時老女僕就說:「別找錢了,寶貝兒,再吆喝一聲。」這個小男孩得到了意外小費,立即又拉著長聲吆喝一聲,比前一聲更是纏綿。這一二分錢,算是小男孩的賣唱錢。

吆喝得好就值,從這也能看出天津人捧角兒的傳統。

1940年代,侯大師在天津甫一登臺,一句「時方才」就贏得了碰頭彩,並從此成為津門曲壇的「一條龍」。侯寶林大師對天津人的捧角兒心態最為了解,他曾直言:「我這個演員是天津人發現的……也是天津觀眾捧起來的。」

是北京的觀眾「有眼不識金鑲玉」?反正包括京劇大師們在內,還沒有人敢說天津觀眾輕浮,沒見過什麼世面。

譚富英大師曾在中國大戲院出現意外,「四郎探母」的嘎調「叫小番」沒有翻上去,這要放到別的地方,可能就過去了,但是天津是過不去的。一時間倒好四起,場面大亂,橘子皮、蘋果核通通往上招呼。這無疑是大大跌了臉面,尤其是像譚富英這樣的大角。劇場方面出面勸譚富英,叫他無論如何都得找回這個面子,所以第二天,再次貼了《四郎探母》這齣戲。說來也怪,天津觀眾之所以專業就是在這,你越是唱不好,我越是得聽你的,所以第二天的上座更高,走廊過道全都站滿了人,就是要聽譚富英是行還是不行。而且,為了這場演出,劇院還刻意提了2塊錢的票價,原來的票一塊三,現在三塊三,那天津觀眾也要看。第二場演出,演的也很順利,等到快要「叫小番」的時候,所有觀眾鴉雀無聲,瞪著眼睛等著這個「嘎調」,結果,這麼一盯不要緊,譚富英更緊張了,嘎調又沒上去。這下就更炸鍋了,大家就喊「三塊三,叫小番,又沒上去!」這一下,譚富英這句「三塊三,叫小番」算是叫開了。自那起,譚富英再也不敢在天津唱《四郎探母》了。

所以,「我值嗎?」這個問題,估計目前相聲圈很少人敢來天津問。

一方面當然是馬三立大師在相聲門內太過高絕,另一方面還是應了那句話,「馬大師是天津人的寶貝」,不過如果是如日中天的德雲班主郭德綱這麼問,這個場面倒是很值得期待。

相關焦點

  • 相聲泰鬥馬三立,是郭德綱口中所說的,活得久才成的藝術家?
    2000年,馬三立被確診為膀胱癌,2001年12月8日,已經88歲高齡的馬三立在天津舉辦了從藝八十周年告別演出,這也是他平生最後一場演出。演唱小曲:人生在世心不要偏看著臺上臺下滿場觀眾送的鮮花,他用一貫慢吞吞的語調謙恭地問大家:「我值嗎?」「值!」全場觀眾齊聲大喊。馬三立一雙小眼睛眯成一道縫,開心地笑了。
  • 同為相聲大師,馬三立與侯寶林誰為相聲做的貢獻更大呢?
    侯寶林和楊少華是寶字輩,而馬三立先生是壽字輩,是輩分最高的,因此,他當然是坐著在前排的。他知道侯寶林被安排在前排,但沒說什麼。可此時楊少華也找來一張凳子,放在前排侯寶林旁邊。馬三立就問道,「你怎麼也坐這兒?」楊少華回覆說,「寶林不也坐這了嗎?」沒想到,馬三立不高興了。說了句,「都TM後邊站著去。」
  • 相聲大師馬三立:為妻子穿2年衣服睡覺,史上最潮流爺爺閃亮登場
    在說了10年相聲後,馬三立在素有「相聲窩子」的天津衛漸漸自成一派,嶄露頭角,北京、天津兩地的相聲園子和電臺都約他前往演出。後來,天津衛臭名昭著的漢奸袁文會充當幕後老闆,成立了兄弟劇團。演出的地方多了,馬三立先生的徒弟發現他只抽恆大煙,這是一款中檔價位的煙,而且無論任場合他從不抽別人遞的煙。徒弟不解,就問馬三立先生為什麼不抽別人遞的好煙?
  • 馬三立相聲界的泰鬥,書法作品同樣過人!網友:一幅作品值1萬!
    文 / 小七各位網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當我們聊起中國的書法文化時,大家會想到很多自己喜歡的書法家,有的網友喜歡宋徽宗的瘦金體,還有的網友喜歡王羲之的《蘭亭序》,也有的網友喜歡顏真卿的楷書,而這些書法家的字體都各有千秋,所以也贏得了書法愛好者的喜歡
  • 捧角兒追星,我們是認真的
    一提到「追星」,有人會認為這是無所事事,費錢費時間。要買票去現場看演出,買同款衣服,蹲機場,刷微博、微信、抖音等等。但是,我們捧角兒追星也是認真的!可在德雲女孩的眼裡,他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張雲雷,2015年改編的《探清水河》,讓更多人知道了他,同時,也讓人知道了中國的傳統民間小曲也這麼好聽。在小園子或者專場的返場中,張雲雷也會唱一些京劇選段,太平歌詞。
  • 相聲笑談之「春典」:馬三立靠這個混過飯,張壽臣差點挨揍
    說是舊社會馬三立跑濟南賣藝,結果到了地界兒找不著「穴」沒法撂地。 馬三立沒法,找了一個變戲法的跟人套近乎:「我二人天津衛団春,近幾日念啃,能否賞個穴。」 這裡解釋一下:「団春」—說相聲的,「念啃」—沒飯吃;「穴」—空地。馬三立這是想借變戲法的穴做買賣,又叫「聯穴」。
  • 100年前京城梨園的「飯圈」如何捧角兒?
    這就好比抽大煙,外人對於菸癮的魔力總是覺得匪夷所思。煙迷過菸癮,戲迷是過耳癮、心癮。清光宣年間有人評說時下戲迷已然躍升為戲瘋子。有一則笑話講,某戲迷在戲園兒聽戲,他兒子趕至戲園兒告訴他家裡著火了,他卻說:「回去告訴你媽,這齣馬上就完,下一出是譚老闆的大軸兒,我聽完譚老闆一準兒就回去。」說完閉上眼接茬兒搖頭晃腦帶拍板,再不理他兒子。等譚老闆唱完了,他家裡房子也燒完了。
  • 侯寶林與馬三立先生,的相聲藝術造詣,誰更高一籌!
    侯寶林闖關東失敗後差點病死,病好以後1940年得到機會到天津演出,在燕樂戲院一炮而紅,隨後又進入五檔相聲之列,可謂紅遍天津。即使在他回到北京後的1947年,天津報紙搞相聲藝人評選,侯寶林力壓郭常寶堃和郭榮起奪得首席位置。
  • 相聲泰鬥馬三立唯一一次的春晚,姜昆對其「稱謂」卻引網友熱議
    這馬三立老前輩比姜昆大了三個輩分  但姜昆卻直呼其名諱(hui)  陳佩斯的小品剛好還是一個反季節的作品  穿著大褂汗衫 演出完畢之後直接就被送去了醫院  總體來說 這一屆的春晚是相當不理想  但是對於85年春晚的「失敗」  也不能完全抹殺這屆春晚中的亮點和與時俱進的精神  也就是從這一屆之後  馬三立就再也沒有在春晚的舞臺上演出過
  • 馬三立侯寶林都被他家「欺負」,常家與馬氏侯氏的「世家」恩怨
    近幾年,由於郭德綱「德雲社」的崛起,人們對於相聲大師的關注更多了,很多人都知道侯寶林、馬三立、劉寶瑞等大師。但是,相聲傳承百多年來,天津還有一個相聲大世家,近些年就顯得非常低調,除了個別小輩兒還活躍在喜劇舞臺,其他人在相聲行當裡都不太知名了。這就是常連安創立的常氏一家。
  • 李伯祥:我的相聲不是北京的,也不是天津的,我是大眾的
    楊明拍攝問:您是一位天津演員,您八十年代在北京參加演出還挺多的是嗎?李伯祥:我不是天津演員,我也不是北京演員,我是相聲演員。就說京劇吧,北京有京劇演員,上海也有京劇演員,不能說京劇是北京京劇或者上海京劇,因為京劇是北京的「京」,不是東京的「京」。
  • 相聲泰鬥馬三立為何不上春晚,85年春晚姜昆做了啥,馬老生氣了?
    說到相聲泰鬥馬三立,想必很多人並不陌生。他一直都是大家公認的相聲界典型代表人物,不管是藝術修養還是為人處事方面,都堪稱業內典範。其中馬季曾評價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的一生也是充滿坎坷,但他從未有過抱怨。無論現實生活如何摧殘他的肉體,他依然沒有放棄對相聲藝術的執著追求。也正是這份信仰,讓他一路堅持走來。
  • 劉寶瑞的相聲江湖,和常寶堃互稱師哥,被馬三立救過也坑過
    3,被馬三立救過命也被坑過劉寶瑞到天津後和馬三立趙佩茹關係很好,三個人年輕時還合作過《扒馬褂》,雖然馬三立只比劉寶瑞大一歲,但馬三立壽字輩比劉寶瑞大一輩,因此劉寶瑞見了馬三立從來都是叫三叔。在央視紀錄片《一百年的笑聲》中單弦名家馬增惠曾說過一個小故事,是關於馬三立怎麼坑劉寶瑞的,這故事被相聲愛好者廣為傳播。說劉寶瑞買了雙青緞白千層底的新鞋,劉寶瑞很稀罕這雙鞋準備演出時穿。沒想到演出時下雨了,劉寶瑞不捨得穿新鞋踩泥。
  • 他是馬三立的徒弟,也是常寶華的弟弟,73歲做直播,直面犀利問題
    今天我要說一下傾向性。相聲有不同的風格,有的人對此就會有不同的傾向性。有人傾向這樣的相聲演員,有人傾向那樣的相聲演員。有人把郭德綱捧得了不得,也有人把那個誰捧得了不得。但每一個相聲演員,只要做到了努力去說相聲,而且說的是正能量的相聲。即便不是正能量的相聲,但起碼不去說那些烏七八糟的相聲。這就可以。
  • 被馬季評價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馬三立擔得起這樣的評語嗎?
    馬三立被稱為相聲泰鬥,不管是生前還是身後,都是受到尊重的相聲藝術家。2001年從藝八十周年暨告別舞臺演出當中,相聲界眾星雲集,共同慶賀這一盛事。馬季作為相聲界代表上臺對馬三立表示祝賀,並送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書法作品,引發現場陣陣掌聲。這裡有兩個小疑問:第一,馬季作為馬三立的晚輩,對馬三立手書這樣的評價,是不是合適?第二,馬三立當不當得起這樣的評價?
  • 天津「茶館相聲」守護者於承豔:人民需要這門「歡樂」的藝術
    於承豔介紹馬三立先生親筆題寫的「名流茶館」牌匾。 張道正 攝中新網天津12月19日電 題:天津「茶館相聲」守護者於承豔:人民需要這門「歡樂」的藝術中新網記者 張道正「名流30年,我明白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就是人民需要相聲這門『歡樂』的藝術。」
  • 馬三立大喊「奶奶,那個送錢的人來了」,奶奶:傻孩子,那是你爹
    ……」這是馬三立5歲時難忘的一幕。馬三立揚起胳膊,如同戲臺上老生抖袖,抖啊抖,一雙小手終於伸了出來。他眨巴著機靈的小眼神,胸有成竹地說:「我想,冬天套棉襖,明年我再……還能穿……」馬三立是真的糊塗嗎?妻子知道後擔心地哭成了淚人,他卻拍著胸脯說:「不怕,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我要上前線為人民子弟兵送上歡聲笑語……」馬三立這個闖江湖的民間藝人,第一次走出國門,踏上炮火連天的戰場,近距離地接觸到了人民軍隊,這是他人生中最難忘的一段經歷。
  • 郭德綱開蒙師父常寶豐玩直播,大膽指出馬三立相聲缺點,很有道理
    1985年,他成為馬三立的老師。他的相聲表演風格具有清新灑脫的獨特魅力,不僅擅長表演傳統相聲,而且非常注重新時期相聲的創作和表演。他也被稱為郭德綱的「開蒙」大師。郭德綱小時候,因為父母工作忙,沒時間照顧他們。我經常把他放在父親管理區的天橋文化中心,讓他看表演消磨時間。正是在這期間,我遇到了常寶峰先生。可以說,當時只有9歲的郭德綱深受張寶峰先生的影響和影響。
  • 「少馬爺」馬志明:當年處對象第一要求是對方不能知道我爸爸是誰
    馬志明與黃族民本來作為馬三立長子的馬志明其實更對京劇感興趣,在50年代,天津的茶館以及演出劇場他推門就進,沒人朝他要過票,誰不認識這是馬三立先生的大公子。在節目中馬志明還提到一個標準,這是最重要的標準:「她最好沒聽過相聲,也不知道馬三立是誰」。
  • 楊少華:馬三立義子,4次無緣春晚,老年「北漂」與兒子搭檔獲好評
    某次演出,馬三立特意安排他給自己捧哏。楊少華連大褂都沒帶,臨時穿上師哥侯寶林的大褂,登臺為師叔馬三立捧哏 一登臺全場掌聲雷動,觀眾這份熱情完全是給予馬三立的,楊少華在旁邊「沾光」 說完相聲下臺後,馬三立對義子楊少華說「寶貝兒,餓不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