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大師馬三立:為妻子穿2年衣服睡覺,史上最潮流爺爺閃亮登場

2020-12-15 苒清歡

文:苒清歡,與你共享世間溫暖。本文共5516字,預計讀完10分鐘。

為了多掙幾個,只有豁出命去說,說一段混個兩角錢,生活的重壓,真是叫人喘不過氣來,妻兒等著我拿錢回家買棒子麵,債主等著我的利息,我是肉體凡胎的人,沒有鋼筋鐵骨,如何扇得起這樣的重壓?——馬三立《藝海飄萍錄》

如今,郭德綱在相聲界混的風生水起,每次講相聲臺下也座無虛席,頗受人們歡迎,是當之無愧的「相聲界大師」。

提到郭德綱,就不得不說比他還要紅的另一位相聲界泰鬥——馬三立。

馬三立在相聲界從藝80載,他嘗遍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卻始終初心不改,刻苦鑽研相聲技藝,80年的演出生涯中,他共表演了200多個傳統段子,創作改編的新節目也有六七十個。他被稱為「當代相聲泰鬥」、「喜劇大師」.。

那麼,馬三立究竟是如何從一位撂地跑碼頭的賣藝人成長為一代藝術大師、相聲泰鬥的呢?

童年時期就是班裡的名人

1914年,馬三立出生於北京一個傳統藝人家庭。他的父親馬德祿靠講相聲養家餬口,為人厚道,技藝精湛,活兒磁實,深得師父恩培的喜愛,後來和師傅的女兒萃(cui四聲)卿成家,母親就唱京韻大鼓。

雖然家裡算不上富裕,但是對於馬三立來說,父母的疼愛使他覺得很幸福。可是這段日子持續了並沒有多久,母親就體弱多病,不幸病逝。為了給妻子治病和送終,馬德祿變賣了家中所有財物,帶著10歲的大兒子馬桂元住到相聲園子的後臺,把三歲半的馬三立送到弟弟家寄養。

6歲的時候,父親又娶了丁氏,馬三立也被父親接了回來。後娘比不得親娘,與家人之間總是相處的不那麼愉快,她好吃懶做,與父親、哥哥也時有矛盾發生,弱小的馬三立成了繼母丁氏的僕人,打罵對於馬三立來說已經成了家常便飯,後來他寧願放學挨餓也不願回家。

從右起分別是:哥哥馬桂元、馬桂林、馬

一個下雨天,本應上體育課的學生們只能無聊的待在教室,後來,老師就讓學生們表演自己的拿手絕活,輪到馬三立時,他心一橫,就給同學們說了一段相聲,瞬間班裡響起了雷鳴般的鼓掌聲。以後每逢下雨天,馬三立都會被同學們相邀講相聲,他也樂此不疲。這時候,深受父親薰陶的馬三立就成為了班裡的名人。

另一邊的父親馬德祿深知講相聲的苦,所以,他不希望兩個孩子也和自己一樣,但事與願違,他的經濟狀態已經供不起兩個孩子,在馬三立沒有讀完中學時就買不起校服、交不起學費,只能無奈輟學,進入相聲界討口飯吃,那一年,他僅僅15歲。

晚年時,他回憶這段經歷時說道「我不是不愛上學,至今我愛看書,過去每個年級的書,多少年的,多少科目,都保存得整整齊齊,像新的一樣」

當初馬三立在輟學時,心中是否有怨恨,我們不得而知,值得肯定的是,愛讀書的習慣陪伴了他一生。

生活上的「可憐蟲」

輟學之後的馬三立,小小年紀也加入到了為生活謀生的地步,父親給他找了個在相聲界德高望重的師傅——周德山,周德山待人溫和,不會實行棍棒教育,值得一提的是,馬三立真正意義上的師父不是周德山,而是父親和哥哥,因為他要學的是馬家的活兒。而馬家的活兒以文哏見長,需要注意聲調、語氣等問題,本就不太好學,在加上哥哥脾氣暴躁,動不動就非打即罵。

晚年時的馬三立回憶起哥哥馬桂元,有一種既佩服又害怕的複雜情感,他佩服的是哥哥相聲說得好,說他「編改寫作,無一不佳,單口、雙口、群活,說學逗唱,樣樣精通」。而提及學藝這一段,每次都要說哥哥「太愛打人了」。

有一次,被打得厲害,馬三立心灰意冷,看到警察局招人,竟去報了名要當警察。最終還是謀一碗飯並且要出人頭地的願望推著他一步一步走了下去。

哥哥要求「學、練、看、演、變」,他自己又加上一個「精」。同時,他自創的「非學不可,非會不可,非好不可,非精不可」也成為他相聲生涯中的標杆。

後來父親出面借了高利貸後,馬三立才成了家。令人喜氣洋洋的新婚之後,他的哥哥染上了吸鴉片的惡習,哥嫂離異,孩子歸男方,父親又不幸病故,繼母丁氏離家出走。

突如其來的打擊,使20多歲的馬三立瞬間崩潰,病了3個月,多虧好友們及時對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大哥要接濟,剛會說話的侄子和剛出生的女兒也要撫養,結婚時欠下的高利貸更要償還,種種生活的重擔一下子把他擊垮,他只能在不同地方流浪賣藝。

有一次,他託了熟人坐在火車頭裡,才到了秦皇島。和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劉寶瑞在外地賣藝,坐船時實在太餓,偷了別人的鍋餅吃。直到後來在濟南賣藝,撿到了10塊錢,才買上回天津的車票。

在馬三立晚年回憶風餐露宿的生活狀況時,他說:「按照火車路線一站一站地走下去,小縣城、小村鎮、集市、廟會,是演出地點,茶館、書場、路旁、大車店、妓院等等,也是演出場地。比較大的地方,生意好,就多停留幾天,例如滄州、德州、平原、禹城和濟南。生意不好,不住店,在火車站候車室湊合一夜,天亮再走。不管生意好壞,我也是經常不斷地給家中寄錢,恐怕我老伴和孩子們沒錢吃飯。有時存了兩元錢,也趕快給家裡寄去。我自己的吃喝費用,儉省到了可憐的程度。」

他曾用「生活上的可憐蟲」來形容自己所遭受的常人無法理解的困境。

在說了10年相聲後,馬三立在素有「相聲窩子」的天津衛漸漸自成一派,嶄露頭角,北京、天津兩地的相聲園子和電臺都約他前往演出。

後來,天津衛臭名昭著的漢奸袁文會充當幕後老闆,成立了兄弟劇團。為了霸佔控制技藝出眾的藝人,這個劇團強拉馬三立入夥,馬三立推拖不掉,答應臨時幫忙三個月,沒想到一進去,就落入虎口,這種被欺壓的日子整整持續了5年。

直到抗日戰爭勝利,袁文會不再掌管劇團後,馬三立才終於回歸了自由之身。

10年風光生涯

恢復自由之後,馬三立也迎來了事業巔峰期。

1947年,他登上了被全國的說唱藝人視為大臺口的天津大觀園劇場,引起了觀眾的巨大反響;第二年,他在北京華聲電臺和茶社戲園演出,以他風格獨特的馬家相聲在曲藝迷中引起「原子彈爆炸一樣」的轟動;1950年,應新聲戲院之邀,馬三立殺了個回馬槍,重回天津衛,在同行和觀眾心目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這10年是他人生中的巔峰期,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心的相聲段子,享譽半個世紀的《逗你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的。

每逢過年時,他終於能給孩子們買上新衣服,貼上喜慶的對聯,這些,是他曾經所不敢想的。

演出的地方多了,馬三立先生的徒弟發現他只抽恆大煙,這是一款中檔價位的煙,而且無論任場合他從不抽別人遞的煙。

徒弟不解,就問馬三立先生為什麼不抽別人遞的好煙?

馬三立先生回答如果抽了好煙,再抽自己的恆大就覺得沒勁了,這樣一來自然而然就會抽的越來越貴,他們只是給自己一支,以後還得自己買,因此乾脆不抽這些好煙。

徒弟馬上又問那麼有人遞差一點的煙,為什麼還是不抽呢?

馬三立先生微微一笑告訴徒弟既然有好煙,為什麼還要抽這種壞煙呢?

被湊數扣上「右派」的帽子

本以為接下來的日子會順風順水,但是生活的不幸再一次擊中了馬三立。

1958年,馬三立在「反右派運動」中再一次被打成了「右派」,成為了他人徵討對象。

至於被打右派的原因是因為他改編並表演了《買猴兒》,塑造了一個聞名全國的辦事馬虎、工作不認真的人物形象「馬大哈」。但1979年平反時才發現,在他的檔案裡,沒有任何「右派」認定材料,完全是因為指標由起初的4個增加到11個,人數太多了,只好把他報上去湊數。

而就是這個「湊數」的右派,徹底地改變了馬三立的一切,使他再一次體會了從天堂跌到地獄的苦難。

1958年秋天當成右派後,到1977年秋天返回市曲藝團,馬三立只說了3年相聲,做了長達11年的4次下放勞動,被關進「牛棚」做了5年的團煤球、打掃衛生等雜役。

1970年,響應戰備疏散城市人口,馬三立全家離開天津,到南郊區北閘口村落戶。

他也抗爭過,甚至跳過樓,但毫無用處。一次批判會上,他被逼急了,吼了一聲:「你們這是把人往死路上逼啊!」一位昔日舊友冷笑兩聲,啪地推開窗戶:「喲嗬,你還拿死嚇唬人?行啊,你要真有那麼大氣性,從這兒跳出去,算你小子有種!」馬三立二話沒說,猛地站起來跳向窗外,大半個身子已經懸在窗外了,桌邊一個彈單弦的藝人趕緊一伸胳膊,夾住了馬三立的一隻腳,保住了馬三立一命,馬三立才得以倖存。

值得一提的是,這麼多年來,不管馬三立在城裡還是農村,不管是下放還是蹲牛棚,他從來沒有忘記過背詞,幾乎每天早晨都要練上一番,身上的功夫並沒有荒廢。作為一個技藝超群的老藝人,他心裡無時不在想著舞臺,想著舞臺下那些愛他捧他的觀眾。

1961年3月16日晚上,在天津東郊軍糧農場,在這裡勞動了兩年的馬三立被領導突然宣布摘帽右派了,可以返回原單位重操舊業。馬三立激動地當場落淚。

1961年3月24日,馬三立闊別觀眾兩年之後,在勸業場樓上天樂曲藝廳進行首場演出,臺下暴風雨般的掌聲持續了幾分鐘,久久平息不下來。面對闊別兩年多而且如此歡迎、鍾愛自己的觀眾,他以慣有的方式,向臺下諸位頻頻作揖,人們終於靜下來了。他喉間哽塞,儘量平和地說:「老沒見我了吧,我——病啦!」話音剛落,不少人都留下了激動的淚水,馬三立也在不知不覺間,留下了兩行熱淚。

神仙愛情令人羨慕

在馬三立被扣上「右派」帽子後,他的妻子一直陪在他身邊,給予了他很多,馬三立和妻子甄惠敏在他19歲的時候結婚,兩人是包辦婚姻,所以,起初,馬三立和妻子之間並沒有太多感情。

不久後,馬三立就在特殊時期裡頻繁被下放勞動,妻子甄惠敏都陪著他一起。馬三立為妻子能時刻陪伴他而感動。在鄉下的時候屋子漏雨,兩個孩子打著傘躲雨,甄惠敏就陪著馬三立坐在門檻上看雨,說一些寬慰丈夫的話,兩人平日裡也會種上一些蔬菜給四鄰八舍送去。過得好不快活!

兩人同甘共苦走過20年後,馬三立終於返回了自己熱愛的相聲舞臺,兒子也長大了,會買東西孝順老兩口,怕老人家不肯穿用,只報十分之一的價格。一家人生活可謂其樂融融,但甄惠敏的身體卻漸漸不好了,去醫院檢查時,大夫說甄惠敏病情惡化,時日不多了。

之後的2年多,馬三立睡覺從來沒有脫過衣服,就是為了能在妻子需要自己的時候隨叫隨到。

1984年3月,甄惠敏的狀況已經很不好,馬三立和孩子們一塊守著她,但當時馬三立有一場重要的義演,2000多名觀眾都在等著他登臺。

馬三立詢問妻子的意見,自己應不應該去,甄惠敏還是讓馬三立去了,叫他不用擔心自己。馬三立雖然在舞臺上逗大家發笑,心裡卻一直想著病重的妻子,結束演出後就迅速趕回去看甄惠敏,可是沒想到甄惠敏已經不幸逝世,量最後一面都沒見到。馬三立懊惱不已,為自己最後沒有好好陪著妻子感到愧疚。

於是馬三立把妻子的遺像掛在了臥室床頭,讓自己一抬眼就能看到妻子的笑容。按照當地的風俗,馬三立送妻子的靈柩去了墓地,這代表他不會再娶,儘管不少人覺得以馬老的身份地位,再娶不算什麼稀奇的事情。除此之外,馬三立還為自己立下了墓碑,寫著「馬三立之墓」。

朋友們都覺得詫異極了,勸馬三立說,這樣太不吉利了。馬三立卻堅持這麼做,理由是妻子怕黑,自己得陪著她。每一年甄惠敏的忌日,馬三立都用自己的方式懷念老伴。

馬三立對於妻子的感情不可謂不深情,每個女性都希望能有一個如此牽掛自己、貼心的老伴,這種愛情委實令人十分羨慕。

潮流爺爺閃亮登場

80年的演出生涯中,他共表演了200多個傳統段子,創作改編的新節目也有六七十個。他被稱為「當代相聲泰鬥」、「喜劇大師」.

年屆古稀的馬三立和王鳳山搭檔,將《西江月》、《開粥廠》等眾多拿手絕活再度搬上舞臺。同一時期,創造了膾炙人口的相聲段子,比如:《逗你玩》、《家傳秘方》、《檢查衛生》、《八十一層樓》等。

這些小段一方面融合了傳統相聲諷刺、幽默的固有特點,一方面又帶有馬派相聲的特色,有著濃鬱的市井氣息,直到半個世紀後的今天,一直活躍在人們心中。

用馬志明的話說就是老爺子骨子裡是那種老藝人的典型。他追求的就是能上臺表演我的「玩意兒,我的玩意要好,我得讓觀眾樂得岔氣,臺下的觀眾高興壞了,他這心裡也就美了。

「我不是大師,不是藝術家,我只是個普普通通的老藝人,是個熱愛相聲、喜歡鑽研相聲的老藝人」。 ——馬三立

馬三立為相聲事業貢獻80載,那顆心卻一直平靜,低調,這是值得所有人學習的。

同樣是相聲表演藝術家的馮鞏如此評價馬三立:他在藝術上是高不可及的大師,但一輩子做人低調、謙和。

馬三立不僅敬業,還是一個潮流老爺爺。

1994年,馬三立為某速食米飯拍了商業廣告,這也是他生前拍攝的唯一一個廣告,這則廣告的廣告語就是那句經典的「逗你玩」。因為當時的保密協議,直到20年後才曝光照片,著名攝影師巖熔黑說:「老人家超級敬業和平易近人,夏天的天津非常炎熱,他沒有絲毫抱怨和大腕的架子。」

馬三立先生平日裡十分的平易近人,在他的回憶錄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每年的六一兒童節,我是五個小學的校外輔導員。兒童節我必須趕場,最少要去三個學校講話、說故事,報酬是戴紅領巾。

我去八裡臺南邊的養老院,慰問演出。我連說四段小笑話,老爺子、老奶奶們樂的高興極了。愛聽,不讓我說了,怕我累著。我回答,不累,只要你們高興,心情愉快,我可以多來幾次。有一個姓朱的老頭子,稱我三哥。他說,您也到這地方來吧,這裡的孤老戶、老大娘很多,能搞個對象。想用美人計騙我。

我參加居民委員會的義務值班巡邏,戴紅袖箍兒,在樓群、路口轉一轉,防匪防盜,維護治安。每月我輪班兩次。不管是風雨冬夏,我決不缺勤。查一查各戶的門鎖,還有門前的自行車上鎖沒有。監督路口的車輛停車,交警就不敢讓我在路口值班,因為有我,堵塞交通。」

馬三立老爺爺這一生體會了下層人民的苦,也享受了人生巔峰的風光,但,無論是哪個時期的他,都不曾對生活懈怠,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

他說過的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同樣是賣藝的,藝有上下之分,才有了人的高低之別,而只有不甘平庸,才能出人頭地」,其實不止藝術有高低之分,每個行業都存在這種現象,想要在自己的行業像馬三立爺爺一樣出人頭地,只有對工作保持一顆敬畏之心,發揮自己所長,才能有所突破。

相關焦點

  • 同為相聲大師,馬三立與侯寶林誰為相聲做的貢獻更大呢?
    他是第一個穿西裝打領帶上臺演出的,他是第一個把英語加入到相聲表演中的,他是第一個以學唱為主表演相聲的,他也是第一個能夠在園子裡攢底的相聲演員。馬三立雖然是相聲界中學歷最高的,但他並不是一個新派人物,他一生都選擇了對傳統相聲的堅守與傳承。2001年,在告別演出的舞臺上,他才向臺下的熱情的觀眾們問了一句藏在心中70多年的話,「大家這麼熱情,我值嗎?」
  • 劉寶瑞的相聲江湖,和常寶堃互稱師哥,被馬三立救過也坑過
    幾十年後相聲界又出現了一位叫「明光」的藝人,馮鞏。2、 和常寶堃互稱師哥劉寶瑞九歲開始學相聲,先是在天橋一帶溜達,在這裡認識了張壽臣,但他並沒有拜師。劉寶瑞先是跟崇壽峰學,這位崇壽峰擅長單口相聲,他的師爺是李長春,曾師爺是沈春和,而沈春和是說評書出身。
  • 郭德綱開蒙師父常寶豐玩直播,大膽指出馬三立相聲缺點,很有道理
    最近,喜歡聽相聲的朋友可能已經注意到,著名相聲藝術家常寶峰先生也開始現場演奏。隨著現代自媒體的普及,很多男女老少都在順應時代潮流,現場打球。許多相聲演員,特別是受疫情影響的演員,也註冊了帳號,開始播放相聲。說到張寶峰,大家都很熟悉。
  • 郭德綱的相聲聽膩了,我有點想念相聲泰鬥馬三立了
    這就是馬三立,一個從困苦生活裡,長出來的「段子手」。馬三立上中學那年,學校要求穿校服。可憐他家,真的是窮得叮噹響。他所有衣服都是用舊大褂改成的小褂,根本沒錢買新校服。但學校的規定,又不得違反。當馬三立告訴父親,必須穿校服才能上學時。
  • 馬三立相聲《吃元宵》裡的孔子,原來大師的段子這麼有文化
    馬三立老先生和王鳳山老先生有一段對口相聲《吃元宵》,堪稱經典,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小時候聽只是聽個樂呵,長大了以後再聽,從中聽出了許多細節。不禁感嘆,大師果然是大師,哪怕是編個逗樂的段子,都有嚴謹的態度。
  • 相聲泰鬥馬三立唯一一次的春晚,姜昆對其「稱謂」卻引網友熱議
    我們熟知的藝術家 侯耀文 馬季 馮鞏等  都連續多年踏上了春晚的舞臺  而馬三立前輩的「特殊」也是有原因的  如果給九十年代最失敗的一次春晚投票  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1985年的春晚  因為這屆春晚的失敗被「官方認證」過  央視新聞聯播還就此事向全國觀眾道歉  而馬三立唯一一次登上春晚的舞臺就是這回
  • 相聲泰鬥馬三立,是郭德綱口中所說的,活得久才成的藝術家?
    2000年,馬三立被確診為膀胱癌,2001年12月8日,已經88歲高齡的馬三立在天津舉辦了從藝八十周年告別演出,這也是他平生最後一場演出。馬三立一雙小眼睛眯成一道縫,開心地笑了。一個值不值的文化,讓少馬爺心中一顫,他真怕父親崴在這裡。結果自然是毫無懸念,八十年積累的人脈和觀眾緣,自然值得。2003年2月11日,馬三立告別人世,也告別了他的觀眾,享年90歲。
  • 相聲史上的擺知儀式,馬三立的拜師禮可謂典型,馬季拜師禮很隆重
    擺知,也有人寫作擺枝,是曲藝界的一種儀式,並不為相聲所獨有。到底是擺知還是擺枝?其實第一種說法比較妥切,進行一個儀式,廣而告之。與之相對的情況叫「口盟」,顧名思義是師父口頭承認弟子,但有名無分,不能入相聲的家譜。像是郭德綱將歐弟列入《德雲家譜》口盟弟子的行列,雖有師徒的名分,但並不為相聲界所承認。
  • 侯寶林與馬三立先生,的相聲藝術造詣,誰更高一籌!
    侯寶林是通過自學、偷藝等方式才慢慢進入相聲行業的,等到他有一定水平之後才被朱闊泉收入門下,不然他天天挨同行的欺負。侯寶林闖關東失敗後差點病死,病好以後1940年得到機會到天津演出,在燕樂戲院一炮而紅,隨後又進入五檔相聲之列,可謂紅遍天津。即使在他回到北京後的1947年,天津報紙搞相聲藝人評選,侯寶林力壓郭常寶堃和郭榮起奪得首席位置。
  • 相聲史上最隆重擺知儀式是哪次,侯寶林馬季當之無愧
    現在則有一種挺扯淡的觀點,說什麼相聲行業沒擺知的都不算師承,只有舉行擺知儀式的才算是師徒。這種觀點一方面有一知半解不懂裝懂的成分,另一方面也有為某些相聲藝人跳門事件打掩護的嫌疑。說起來,相聲行業擺知的歷史可以分為三段歷史看。一個是解放前,舊社會講究這個,但也並不是所有相聲藝人拜師都擺知,歸根結底還是窮藝人多,擺不起。已知的相聲藝人擺知儀式裡,馬三立拜師那次應該是最標準的。
  • 他是「相聲八德」之一,人稱周蛤蟆,破天荒的把相聲帶進了劇場!
    他是大名鼎鼎的相聲大師馬三立的師父,師承相聲前輩範長利,人稱「老範爺」。他把難登大雅之堂的相聲由原來撂地攤兒賣藝的營生帶進了劇場,開闢了中國相聲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他就是「相聲八德」之一、藝名周蛤蟆的周德山先生。
  • 提問:馬三立相聲有什麼毛病?七十三歲高徒常寶豐:嗓子行嗎?
    常寶豐先生在相聲行業的輩分相當高,他是馬三立大師的徒弟,常派相聲本身也是相聲三大家之一,這本身就意味著巨大的分量。常先生也對相聲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尤其是相聲行業的飯圈文化,常先生提出了批評意見,因為所有的相聲藝人,即使是大師,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常寶豐先生在直播的時候直言不諱地認為,整個相聲行業這麼多年,出現了無數的相聲大家,但是任何一位即使是大師,也都有缺點。
  • 他是冷面笑匠,相聲大師,「少馬爺」馬志明:父親有時候有點調皮
    這是一段幾乎家喻戶曉的臺詞,「逗你玩」三個字如今更是成為許多人開玩笑時的口頭禪,而這段經典的表演正是出自給無數觀眾帶來歡笑的相聲泰鬥馬三立。幽默大師不論是《開粥廠》裡愛誇口的「馬善人」、《買猴》裡老犯糊塗的 「馬大哈」,還是《練氣功》裡長著兩顆大板牙、專門欺負小孩的「張二伯」,馬三立在相聲作品中塑造的每一個人物都活靈活現、十分傳神,而他的表演也通過廣播、電視給千家萬戶送去了許多的笑聲。那麼在舞臺上風趣機智的馬三立,生活中也是個幽默達人嗎?
  • 論現在的相聲演員,誰可以稱得上相聲大師呢?郭德綱又是什麼地位?
    要說起現在的相聲,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郭德綱,以及德雲社等人。毫無疑問,如今的德雲社鶴立雞群一家獨大,可以說是相聲的代名詞,從一定程度上講,郭德綱的影響力和對相聲的貢獻,已經超過了很多相聲大師。那麼郭德綱可以稱的上相聲大師嗎?
  • 侯寶林與馬三立先生,誰對相聲的貢獻更大?答案驚人!
    實事求是地說侯寶林對相聲貢獻更大!是侯寶林在民國時期把相聲的倒二地位提到了蹲底的地位,給相聲藝人的地位提高作出了其他任何人沒有的貢獻。二是新中國時期他和孫玉奎等人(還有三蘑菇和其他藝人也是相聲改進小組的等等),但侯寶林作用彰顯同時創造了不少新活並革新了不少老活,淨化了相聲舞臺。
  • 相聲泰鬥馬三立為何不上春晚,85年春晚姜昆做了啥,馬老生氣了?
    對此也有人十分好奇,為啥馬三立先生卻一直很少登上春晚舞臺,或者說對於上春晚如此抗拒呢?因為春晚舞臺是每個相聲演員夢寐以求的平臺,而馬老為何卻不以為然呢?並且大家都知道,他一生中只上過一次春晚,那就是1985年的那次。很遺憾的是,打那以後,馬三立先生就徹底跟春晚絕緣了!
  • 馬三立之子:每月9000元工資,老伴2000元,為39歲未婚兒子擔憂
    馬志明曾經在節目裡說,1953年父親馬三立一個月的工資是253元,足可以給家裡買一間平房。但說起自己的工資馬志明感嘆,他現在每月9000元,老伴2000元,卻還在擔心兒子馬六甲的生活。馬志明印象最深的就是總有人圍著馬三立探討事情,他一個人無聊就繞著屋子滿處跑,可是工作人員不僅不攔著,還哄他給他買糖吃。看到父親受人愛戴,馬志明也堅定了走上文藝之路。1962年,17歲的馬志明考入天津市曲藝團,正式開始說相聲。畢竟從小耳濡目染,很快馬志明就在相聲界紮根。
  • 他是中國十大笑星之一,垂暮之年拜已逝的馬三立先生為師
    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沒有正兒八經地拜師,以至於在他垂暮之年都深深以此事為心事,最終經少馬爺馬志明代替已逝的相聲大家馬三立先生收他為徒。李文華先生的拜師經歷為什麼這麼坎坷呢?他在沒有師傅傳授技藝的情況下又是如何學習相聲藝術的?除了拜師難,他還經歷了什麼樣的磨難呢?這一篇文章,我們來一起走進相聲大家李文華先生的世界。
  • 馬三立的相聲聽上去絮絮叨叨,其實每一句臺詞,都是他有意設計
    馬三立晚年的時候被稱為相聲泰鬥,一方面是他的輩分高,年歲大,另外更主要的,還是他一生表演過那麼多經典的相聲作品,不管是作品本身還是言傳身教,都令人折服,讓人感受到相聲藝術的魅力,和馬老的個人魅力。八旬馬三立如是說在這段採訪中,馬三立的年歲已然不小,應該在80歲以上,是一位真正的相聲老人、曲藝老人,說了一輩子相聲。面對鏡頭,馬三立是這樣說的:我們說相聲不騙自己,不蒙觀眾,我們下功夫。
  • 馬三立大喊「奶奶,那個送錢的人來了」,奶奶:傻孩子,那是你爹
    於是,馬三立的父親爽快地應下了這門親事,借了六十元高利貸為自己心愛的小兒子操辦婚事。就這樣,20歲的馬三立和17歲的甄惠敏結為夫妻。洞房花燭夜,紅燭高照,馬三立掀起新娘子的紅蓋頭,才看清那一張端正而普通的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