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柏爾人是撒哈拉大沙漠最早的原住民之一,遠古時期他們就生活在沙漠邊緣的綠洲裡。今天,這個古老的民族,仍然聚集在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等地區,與撒哈拉大沙漠相依相伴。長期在殘酷的自然環境裡生活,使得柏柏爾人掌握了許多特殊的生存方式。
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來了,於是阿拉伯文明開始在這裡紮根、生長,最終開出了燦爛的文明之花。1000多年後的今天,有人說真正的阿拉伯文明或許就在北非,就在摩洛哥……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但柏柏爾人用智慧和雙手,在這嚴酷的環境裡堅強地生活了上千年。沙漠附近的河流,給撒哈拉提供了少量的地面水和地下水,而在部分高地、綠洲窪地和乾涸河床的附近,還散落著一些青草、灌木和樹木。
早期的柏柏爾人,就住在這些被黃沙包圍的小片綠洲裡,開創出一些匪夷所思的節水方式。他們在有地下水的綠洲開掘水井,並根據水質區別飲用水井和生活用水井,飲用水井受到所有人的自覺看守和保護。他們有非常節水的洗漱方式:用一種材質堅硬的乾草段作為牙籤,清潔牙縫,然後咀嚼一種看上去像乾枯樹皮的玩意兒,去除口氣和牙上的汙漬……
在柏柏爾人的生存法則裡,節水永遠是第一位,塔吉鍋就是柏柏爾人為適應沙漠缺水情況的一大發明。進過廚房的人都知道,在烹飪食物的過程中,水分會不可避免地大量流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會在意那些因高溫而蒸發掉的水分,但對沙漠居民而言,哪怕一滴水都愛如珍寶。所以,要在烹飪過程中留住水分,塔吉鍋必不可少。
塔吉鍋有一個帽子狀的蓋子,有了這個奇特的蓋子,只需要很少的水,甚至不用水,也可以完成食材到佳餚的轉變。他們把食材整齊地放入鍋裡,蔬菜在下,肉類在上,堆成金字塔形,蓋嚴蓋子,就可以上灶烹煮。隨著溫度的升高,食材本身富含的水分慢慢析出,在高溫下蒸發,順著圓錐形的蓋子循環上升,凝結後附在壁上,又均勻地滴落到鍋裡。這種烹飪方式,既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水分的流失,又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時至今日,塔吉鍋燉菜依然是摩洛哥各地最地道的流行美味。
動輒50℃以上的高溫,是沙漠地區的柏柏爾人必須要解決的另一難題,而且沙漠也沒有足夠建造房屋的高大木材,聰明的柏柏爾人便利用地勢,在巖石山脊中間開鑿「窯洞」,用於居住。但與中國黃土高原上的窯洞所不同的是,柏柏爾人的窯洞是向下開鑿的。
他們依照丘陵地勢先向下挖一個直徑10米左右、深6~7米的大坑,然後在坑底沿坑壁挖出一個個洞穴,分別作為客廳、餐廳、臥室、廚房等等,有的「窯洞」甚至還分出了樓上樓下兩層。從荒漠回到家裡,鋪上傳統的手工地毯,搭配些沙漠風情的小飾物,藏身在洞穴之中,柏柏爾人就這樣與外界的炎熱隔絕開來,享受宜人的涼爽。這種貼近自然的樸實生活,雖然已經在現代文明之風的吹拂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但那些古老的痕跡,依然深深地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旅行者……
其實,柏柏爾人是一個真正懂得尊重自然的民族,而自然也是公平的,柏柏爾人生活在最艱苦的環境,也得到了最慷慨的自然饋贈——阿甘樹,這種生活在摩洛哥沙漠裡的多刺常青樹,就是自然補償給柏柏爾人的禮物。
能在荒漠裡生長的樹不多,樹冠如蓋的阿甘樹顯得特別醒目。陽光照在黃沙上明晃晃地刺眼的時候,一棵高大的阿甘樹能給予大地足夠的陰涼。阿甘樹還有「摩洛哥鐵樹」之稱,能長成10米高,生命周期能達到四五百年,而從幼苗到結果,需要40~60年後的漫長時光,真可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不但如此,阿甘樹在乾旱季節還會「休眠」,然後在雨季來臨時重新生長,即便是在被砍伐之後,它們也能再次從根部萌發新芽,長成大樹。
阿甘樹擁有非常豐富的根系,可以深入地底去尋找水源,也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還能促進地下水的滲透和蓄水層的補充。正是在它的幫助下,摩洛哥南部次乾旱地區的許多生物種群才有了生存的可能性,因此阿甘樹還被當地人稱之為「生命之樹」,人們種下的每一棵阿甘樹,都是送給後人的最佳禮物。
不僅是人類,就連這裡的山羊也對阿甘樹情有獨鍾,在缺少水源、缺少大片牧場的荒漠裡,常有山羊施展祖傳本領,爬上阿甘樹,採食樹葉和果實。「羊上樹」這種在常人想來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在當地卻是司空見慣。它們甚至能夠泰然自若地站立在高高的枝頭上,在遊客的驚呼聲中「驕傲得不像是一隻羊」。
不過,更應該驚嘆的是樹上的阿甘果,因為它們才是「羊上樹」的根本動力。阿甘果形似橄欖而略大,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成熟,在每年的六、七月份收穫。成熟的阿甘果會自然掉落,被婦女們收集起來,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工序,最終榨出被譽為「液體黃金」的阿甘油。在過去,她們採取純手工的方式去掉果肉,然後用兩塊特製的石頭夾碎果核,取出果仁,然後把果仁放入陶器中用火微烤,焙出香味,再放進石磨中磨碎。出油的工序最辛苦:把磨碎的果仁放在一個巨大的陶缽裡,加入少量溫水,然後不停地攪拌,直至果仁中的油分被分離出來。據說每製造1升阿甘油,需要至少100公斤的新鮮果實和長達36小時的辛勤勞動。
不過,柏柏爾人在無數次辛勞的榨油勞作中探索,發現了很多減輕勞動強度的竅門,榨油工藝也在不斷進步。他們發現,阿甘果堅硬的 果核是山羊無法消化的,所以從山羊的糞便中收集果核,比手工剝離要容易得多;砸碎果核可以用石頭,但金屬製成的工具更好用也更耐用;在榨油工序,專業榨油機被投入使用,體力勞動大大減少,而且使用機器壓榨,出油率更高,品質更純淨,保質期也提高了兩三倍。
柏柏爾人把阿甘油抹在皮膚上,對抗沙漠烈日的暴曬和黃沙的侵襲;愛美的柏柏爾女子把阿甘油抹在頭髮上,使發質更加柔順、潤澤;阿甘油可以食用,獨特的堅果風味讓人唇齒留香;另外,阿甘油還有極高的藥用價值,能增強人體抵抗力,對關節炎和風溼病也有一定療效。因此,外界發現它的神奇功效之後,「北非神油」很快風靡全球。但由於部分人的過度使用、採摘和砍伐,一度引發了這一珍稀樹種的生存危機。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阿甘樹森林的面積至少減少了三分之一,所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阿甘樹森林列為「世界遺產」,呼籲全人類進行保護,這一惡劣狀況才有所緩解。
柏柏爾人不僅懂得利用自然,更懂得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他們憑藉無窮的智慧和靈巧的雙手,創造了許多極具特色的手工業製品。與阿甘油一樣聞名於世的,還有手工地毯、手工銅器、彩色瓷器以及手工染色的各種皮革製品……
將現代文明拒之門外的菲斯古城,集中保存了難能可貴的古老氣息,傳統手工業作坊和琳琅滿目的手工製品,讓那些原本破敗、陰暗的小巷熠熠生輝。在堆滿「菲斯藍」陶器的陶藝作坊,完全採用手工拉坯、手工繪花、手工製作馬賽克的傳統方式,創作出一件件古樸而不失靈動的伊斯蘭風格的陶器;叮噹作響的銅器作坊,巧手的匠人敲敲打打間,圓的、扁的、方的、奇形怪狀的銅燈誕生了,或鏤空、或鑲花,點亮深沉的夜空;手工紡織的地毯,用鮮豔的顏色搭配古老的伊斯蘭幾何圖案,裝飾了古城陰暗的房間……
不過,名氣最大的還是菲斯古城的手工皮革染坊。在迂迴曲折的小巷迷宮裡,手工皮革染坊是外地訪客唯一不用嚮導就能找到的地方,因為那獨有的臭味就是最好的路標。
在氣味最濃烈的區域,隨便走上某家店鋪的頂樓,從窗戶俯瞰下去,便可將古老的手工染坊盡收眼底。那是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庭院,堆積著數百口石頭製成的露天大染缸。據說從18世紀起,這裡的染缸就沒有變換過模樣,每一口染缸都有不同的顏色,五彩斑斕,就像一塊巨大的調色板。但這裡的味道卻實在讓人無法忍受,即使帶著上樓時店家贈與的祛味用薄荷,也完全無法抵禦這裡的惡臭。
菲斯人加工皮革的方式,大概是世界上最「重口味」的了。他們把毛驢送來的整張牛皮、羊皮等新鮮皮貨,放入混合了鴿糞、魚油、牛尿的石臼中,在40℃的高溫下暴曬,用最原始的方式產生化學反應,打造皮革的可塑性,延長皮革的保質期。然後,他們再將半成品的皮革放入染缸,染上天然的顏色。他們所用的燃料,全部源自天然:紅色來自罌粟花、番紅花,黃色來自芥末,綠色來自薄荷葉,咖啡色來自散沫花……各種天然植物的顏色,在皮革上絢麗地再現,最後被加工成各種鮮豔奪目的皮具。正是這種「臭名遠揚」、原始落後的手工操作方式,才使得菲斯的皮革擁有了柔軟的質地和持久的亮麗,因而暢銷全球,蜚聲世界……
圖丨極微 吳濤 曹高翔 南山 周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