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裡的絢麗色彩:柏柏爾人的「重口味」生活

2021-02-13 環球人文地理

柏柏爾人是撒哈拉大沙漠最早的原住民之一,遠古時期他們就生活在沙漠邊緣的綠洲裡。今天,這個古老的民族,仍然聚集在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等地區,與撒哈拉大沙漠相依相伴。長期在殘酷的自然環境裡生活,使得柏柏爾人掌握了許多特殊的生存方式。

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來了,於是阿拉伯文明開始在這裡紮根、生長,最終開出了燦爛的文明之花。1000多年後的今天,有人說真正的阿拉伯文明或許就在北非,就在摩洛哥……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但柏柏爾人用智慧和雙手,在這嚴酷的環境裡堅強地生活了上千年。沙漠附近的河流,給撒哈拉提供了少量的地面水和地下水,而在部分高地、綠洲窪地和乾涸河床的附近,還散落著一些青草、灌木和樹木。

早期的柏柏爾人,就住在這些被黃沙包圍的小片綠洲裡,開創出一些匪夷所思的節水方式。他們在有地下水的綠洲開掘水井,並根據水質區別飲用水井和生活用水井,飲用水井受到所有人的自覺看守和保護。他們有非常節水的洗漱方式:用一種材質堅硬的乾草段作為牙籤,清潔牙縫,然後咀嚼一種看上去像乾枯樹皮的玩意兒,去除口氣和牙上的汙漬……

在柏柏爾人的生存法則裡,節水永遠是第一位,塔吉鍋就是柏柏爾人為適應沙漠缺水情況的一大發明。進過廚房的人都知道,在烹飪食物的過程中,水分會不可避免地大量流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會在意那些因高溫而蒸發掉的水分,但對沙漠居民而言,哪怕一滴水都愛如珍寶。所以,要在烹飪過程中留住水分,塔吉鍋必不可少。

塔吉鍋有一個帽子狀的蓋子,有了這個奇特的蓋子,只需要很少的水,甚至不用水,也可以完成食材到佳餚的轉變。他們把食材整齊地放入鍋裡,蔬菜在下,肉類在上,堆成金字塔形,蓋嚴蓋子,就可以上灶烹煮。隨著溫度的升高,食材本身富含的水分慢慢析出,在高溫下蒸發,順著圓錐形的蓋子循環上升,凝結後附在壁上,又均勻地滴落到鍋裡。這種烹飪方式,既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水分的流失,又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時至今日,塔吉鍋燉菜依然是摩洛哥各地最地道的流行美味。

動輒50℃以上的高溫,是沙漠地區的柏柏爾人必須要解決的另一難題,而且沙漠也沒有足夠建造房屋的高大木材,聰明的柏柏爾人便利用地勢,在巖石山脊中間開鑿「窯洞」,用於居住。但與中國黃土高原上的窯洞所不同的是,柏柏爾人的窯洞是向下開鑿的。

他們依照丘陵地勢先向下挖一個直徑10米左右、深6~7米的大坑,然後在坑底沿坑壁挖出一個個洞穴,分別作為客廳、餐廳、臥室、廚房等等,有的「窯洞」甚至還分出了樓上樓下兩層。從荒漠回到家裡,鋪上傳統的手工地毯,搭配些沙漠風情的小飾物,藏身在洞穴之中,柏柏爾人就這樣與外界的炎熱隔絕開來,享受宜人的涼爽。這種貼近自然的樸實生活,雖然已經在現代文明之風的吹拂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但那些古老的痕跡,依然深深地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旅行者……

其實,柏柏爾人是一個真正懂得尊重自然的民族,而自然也是公平的,柏柏爾人生活在最艱苦的環境,也得到了最慷慨的自然饋贈——阿甘樹,這種生活在摩洛哥沙漠裡的多刺常青樹,就是自然補償給柏柏爾人的禮物。

能在荒漠裡生長的樹不多,樹冠如蓋的阿甘樹顯得特別醒目。陽光照在黃沙上明晃晃地刺眼的時候,一棵高大的阿甘樹能給予大地足夠的陰涼。阿甘樹還有「摩洛哥鐵樹」之稱,能長成10米高,生命周期能達到四五百年,而從幼苗到結果,需要40~60年後的漫長時光,真可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不但如此,阿甘樹在乾旱季節還會「休眠」,然後在雨季來臨時重新生長,即便是在被砍伐之後,它們也能再次從根部萌發新芽,長成大樹。

阿甘樹擁有非常豐富的根系,可以深入地底去尋找水源,也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還能促進地下水的滲透和蓄水層的補充。正是在它的幫助下,摩洛哥南部次乾旱地區的許多生物種群才有了生存的可能性,因此阿甘樹還被當地人稱之為「生命之樹」,人們種下的每一棵阿甘樹,都是送給後人的最佳禮物。

不僅是人類,就連這裡的山羊也對阿甘樹情有獨鍾,在缺少水源、缺少大片牧場的荒漠裡,常有山羊施展祖傳本領,爬上阿甘樹,採食樹葉和果實。「羊上樹」這種在常人想來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在當地卻是司空見慣。它們甚至能夠泰然自若地站立在高高的枝頭上,在遊客的驚呼聲中「驕傲得不像是一隻羊」。

不過,更應該驚嘆的是樹上的阿甘果,因為它們才是「羊上樹」的根本動力。阿甘果形似橄欖而略大,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成熟,在每年的六、七月份收穫。成熟的阿甘果會自然掉落,被婦女們收集起來,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工序,最終榨出被譽為「液體黃金」的阿甘油。在過去,她們採取純手工的方式去掉果肉,然後用兩塊特製的石頭夾碎果核,取出果仁,然後把果仁放入陶器中用火微烤,焙出香味,再放進石磨中磨碎。出油的工序最辛苦:把磨碎的果仁放在一個巨大的陶缽裡,加入少量溫水,然後不停地攪拌,直至果仁中的油分被分離出來。據說每製造1升阿甘油,需要至少100公斤的新鮮果實和長達36小時的辛勤勞動。

不過,柏柏爾人在無數次辛勞的榨油勞作中探索,發現了很多減輕勞動強度的竅門,榨油工藝也在不斷進步。他們發現,阿甘果堅硬的 果核是山羊無法消化的,所以從山羊的糞便中收集果核,比手工剝離要容易得多;砸碎果核可以用石頭,但金屬製成的工具更好用也更耐用;在榨油工序,專業榨油機被投入使用,體力勞動大大減少,而且使用機器壓榨,出油率更高,品質更純淨,保質期也提高了兩三倍。

柏柏爾人把阿甘油抹在皮膚上,對抗沙漠烈日的暴曬和黃沙的侵襲;愛美的柏柏爾女子把阿甘油抹在頭髮上,使發質更加柔順、潤澤;阿甘油可以食用,獨特的堅果風味讓人唇齒留香;另外,阿甘油還有極高的藥用價值,能增強人體抵抗力,對關節炎和風溼病也有一定療效。因此,外界發現它的神奇功效之後,「北非神油」很快風靡全球。但由於部分人的過度使用、採摘和砍伐,一度引發了這一珍稀樹種的生存危機。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阿甘樹森林的面積至少減少了三分之一,所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阿甘樹森林列為「世界遺產」,呼籲全人類進行保護,這一惡劣狀況才有所緩解。

柏柏爾人不僅懂得利用自然,更懂得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他們憑藉無窮的智慧和靈巧的雙手,創造了許多極具特色的手工業製品。與阿甘油一樣聞名於世的,還有手工地毯、手工銅器、彩色瓷器以及手工染色的各種皮革製品……

將現代文明拒之門外的菲斯古城,集中保存了難能可貴的古老氣息,傳統手工業作坊和琳琅滿目的手工製品,讓那些原本破敗、陰暗的小巷熠熠生輝。在堆滿「菲斯藍」陶器的陶藝作坊,完全採用手工拉坯、手工繪花、手工製作馬賽克的傳統方式,創作出一件件古樸而不失靈動的伊斯蘭風格的陶器;叮噹作響的銅器作坊,巧手的匠人敲敲打打間,圓的、扁的、方的、奇形怪狀的銅燈誕生了,或鏤空、或鑲花,點亮深沉的夜空;手工紡織的地毯,用鮮豔的顏色搭配古老的伊斯蘭幾何圖案,裝飾了古城陰暗的房間……

不過,名氣最大的還是菲斯古城的手工皮革染坊。在迂迴曲折的小巷迷宮裡,手工皮革染坊是外地訪客唯一不用嚮導就能找到的地方,因為那獨有的臭味就是最好的路標。

在氣味最濃烈的區域,隨便走上某家店鋪的頂樓,從窗戶俯瞰下去,便可將古老的手工染坊盡收眼底。那是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庭院,堆積著數百口石頭製成的露天大染缸。據說從18世紀起,這裡的染缸就沒有變換過模樣,每一口染缸都有不同的顏色,五彩斑斕,就像一塊巨大的調色板。但這裡的味道卻實在讓人無法忍受,即使帶著上樓時店家贈與的祛味用薄荷,也完全無法抵禦這裡的惡臭。

菲斯人加工皮革的方式,大概是世界上最「重口味」的了。他們把毛驢送來的整張牛皮、羊皮等新鮮皮貨,放入混合了鴿糞、魚油、牛尿的石臼中,在40℃的高溫下暴曬,用最原始的方式產生化學反應,打造皮革的可塑性,延長皮革的保質期。然後,他們再將半成品的皮革放入染缸,染上天然的顏色。他們所用的燃料,全部源自天然:紅色來自罌粟花、番紅花,黃色來自芥末,綠色來自薄荷葉,咖啡色來自散沫花……各種天然植物的顏色,在皮革上絢麗地再現,最後被加工成各種鮮豔奪目的皮具。正是這種「臭名遠揚」、原始落後的手工操作方式,才使得菲斯的皮革擁有了柔軟的質地和持久的亮麗,因而暢銷全球,蜚聲世界……

圖丨極微 吳濤 曹高翔 南山 周少陽

相關焦點

  • 柏柏爾人與柏柏爾人古國1
    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使用柏柏爾語,屬閃-含語系柏柏爾語族。多數人信伊斯蘭教。實際上柏柏爾人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它是眾多在文化、政治和經濟生活相似的部落族人的統稱。柏柏爾人這個稱呼本來不是柏柏爾人自稱的稱呼,而是來自拉丁語中的barbari(野蠻人)。
  • 神秘的柏柏爾人
    柏柏爾人是西北非洲的原住民,是許多北非部族的統稱。他們有著特殊的經濟、語言、文化和民族特性,主要分布在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利比亞。據法國著名歷史學家享利·康崩考證,柏柏爾人的祖先大約顯跡於公元前5000年。在摩洛哥阿特拉斯山的巖石上發現了遊牧的柏柏爾人石刻,從圖案反映的情況來看,這一時期的柏柏爾人主要以狩獵和捕魚為生。
  • 北非柏柏爾人,堅守自己的文化與土地
    1月12日是北非柏柏爾人的新年,從公元前950算起,2021年已是柏柏爾人的第2971年了。這與柏柏爾國王謝松克一世登基為埃及法老並建立統治埃及直到公元前715年的第22王朝的日期相對應。這位柏柏爾國王成功地統一了埃及,然後入侵了以色列王國。柏柏爾人(Berber)是西北非洲一個說閃含語系柏柏爾語族的民族,主要集中在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
  • 非洲遊記:摩洛哥,走進三毛筆下的撒哈拉沙漠
    不多大功夫,女士們全都紮起當地柏柏爾頭巾,鮮衣怒馬地騎上駱駝朝著酒店後面的沙漠腹地挺進了。卡薩酒店的位置極佳,步行到Erg Chebbi沙丘外圍也僅需數分鐘,雖然騎與不騎駱駝的價格都一樣,但隊友們還是根據各自情況分成騎乘駱駝和徒步攝影的兩個小隊向沙漠進發。
  • 豆瓣8.0《紅色沙漠》,解讀安東尼色彩背後的人文隱喻性
    在影片中,瑞德出現在海邊的小屋裡,一群人坐在小隔間裡,四周都是紅色的木板,男人和女人甚至要擦出性火花,興奮的吉琳娜甚至對人們大喊大叫,然而隨著新角色的到來,每個人都恢復了平靜,聊天時,人們把紅板扔到爐子裡當柴火。
  • 沙漠中為什麼會有綠洲?沙漠綠洲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沙漠的色調並非一成不變,它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像在澳大利亞的辛普森沙漠有一片廣闊的紅色沙漠,景色十分美麗;在美國南部的路索盆地地分布著白色的沙漠,是一片銀色世界;中亞的卡拉庫沙漠是黑色的;美國的亞利桑那沙漠更奇妙,擁有紅、黃、紫、藍、白等多種顏色,真可謂是五彩繽紛,在陽光的照耀下,空中也會折射會絢麗的色彩。
  • 711年,柏柏爾人首領塔裡克(Tariq)越過非洲和西班牙之間的海峽
    在阿拔斯王朝早期,伊斯蘭文明仍然具有強烈的阿拉伯色彩,其中一個最主要的證明便是阿拉伯語的傳播。《古蘭經》以阿拉伯文書寫,通過這一文本阿拉伯文知識在整個伊斯蘭世界傳播。的確,「阿拉伯語的」(Arabic)比「阿拉伯的」(Arab)更能形容阿拔斯王朝的文化與社會,因為伊斯蘭教很快就擺脫了大部分7世紀時期原始的沙漠生活方式。在早期,阿拉伯徵服者竭力保持與被徵服者之間的界限。他們對當地的習俗不予幹涉——大馬士革(Damascus)直到8世紀還以希臘語為官方語言——並住在隔離的軍事堡壘中,依靠向近鄰徵收賦稅為生,並且既不交易也不佔有土地。
  • 巴薩發布新訓練服 色彩絢麗 致敬建築大師高迪
    巴薩發布新訓練服 色彩絢麗 致敬建築大師高迪 原標題:巴薩發布新訓練服 色彩絢麗 致敬建築大師高迪
  • 《阿提拉:全面戰爭》派系兵種考據:沙漠王國篇
    上回我們就曾經提到,拉赫姆人(Lakhmids)是南方阿拉伯人的分支,在3世紀初遷徙至幼發拉底河西岸,依附於薩珊王朝屏衛沙漠邊疆。拉赫姆人自稱「天堂之水」的子民,他們的都城希拉(Al-Hira)也因為氣候涼爽風景宜人而得名,據說「在希拉的一天勝於一年的治療」。也正是在希拉,拉赫姆人皈依了基督教。
  • 生活在沙漠裡的原始部落,與世隔絕生活條件極差,來歷無法解釋
    這些年來,很多中國人希望出去旅行放鬆自己的身心, 有人喜歡去傳統的旅遊景點旅行, 有人喜歡探索神秘的原始部落, 說到原始部落,很多人可能很快就會想到非洲,認為離我們中國非常遠,其實我們中國也存在著神秘的原始部落, 今天我們向大家介紹的是中國大沙漠神秘的原始部落,這個部落與世界隔絕,
  • 《星球大戰》塔圖因怪怪屋拍攝地,特色穴居也面臨人去屋空的窘境
    於是,我有了一個夢,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躺在撒哈拉的營地裡看星星,與世隔絕,就像我和琳琳在約旦瓦迪拉姆沙漠一樣。2月20號清晨啟程,清晨得大巴車裡還需要開燈才能看清,窗外寂靜無聲,只有一絲寒冷。每當這時我都無比享受,舒服地想要留住無法與人分享的心情和眼前每一秒的景象,又無可奈何地看它們溜走。藍天照得雲彩都是藍的,遠處蒙蒙升起一片粉紅,今天又是個豔陽天。
  • 【科普園地:在沙漠裡生活繁衍6萬年的魚】
    可能很少人會相信,這種魚就一直生長在沙漠中,一開始在美國的一個荒漠裡被發現,研究表明:魔鱂魚在50多度的沙漠氣候裡下已經生活了有6萬年了。 可能很多人會好奇,魔鱂魚是怎麼在沙漠中生存的呢?難道它們不需要水嗎?其實不是的,它們實際上是生活在沙漠下的地下水裡。
  • 羽衣甘藍:讓嚴寒冬季 色彩更絢麗
    有了不同品種的羽衣甘藍,在冬天就可以種植上了顏色後的羽衣甘藍,色彩非常絢麗,通過各種養殖技術,就可以把這款甘藍養護的很好,這些秧苗能提升它的食用價值,目的是為了能培育更多的品種,羽衣甘藍可以跟生菜、紫甘藍、捲心菜一起做成蔬菜沙拉,配著糙米和其他雜糧一起吃,就是一盤很好的輕食餐。
  • 水晶湯圓色彩絢麗吸眼球 冷藏車提高貯運新鮮品質
    其中,作為速凍食品的一類,速凍水晶湯圓因其香甜可口,外觀色彩絢麗,且口味多樣,著實吸引人眼球,十分受到消費者喜愛。伴隨著近些年冷藏保鮮製冷技術的不斷升級發展,冷藏車等低溫冷藏保鮮製冷裝備在保障產品貯運新鮮品質上作用日趨凸顯。
  • 「塔克拉瑪幹沙漠」裡的億萬棵樹,大家記得嗎?現狀讓人很意外
    除了這些秀麗的風景,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位於新疆境內,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世界第十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沙漠雖然壯觀,但給我們的生存自然環境造成了諸多危害,塔克拉瑪幹沙漠隨著風吹不斷的流動,侵蝕著我們生活的土地。
  • 沙漠海洋各佔一半,處處都是混血美女
    然而,對於大多數中國遊客來說,非洲並不是一個好去處,這裡天氣炎熱,人生生活潦倒,更是一個多疾病、多戰爭的國家,但是小編今天要介紹的這個非洲國家很特別,被稱為非洲最美「白人國」!沙漠海洋各佔一半,處處都是混血美女!
  • 迷宮、染坊和沙漠快閃電臺,摩洛哥的瑣碎和壯觀
    不過在她筆下,更多的是生活中的瑣碎趣味,而非重重磨難。見識過撒哈拉的嚴酷天氣便可知道,這要何等的樂觀和柔韌。回來重看她的書,裡面書寫的當地生活細節,正跟我們在當地體驗到的一般無二。聰明得帶點狡黠的柏柏爾人,為你牽駱駝收足費用的同時,理直氣壯地在回程上駱駝之前就地擺個小攤,拿些小物件出來賣——開的自然是天價。
  • 城市什麼都有,他們卻要在沙漠裡生活
    為什麼會將烏蘭布和作為重點改造對象,大意就是因為這個名字叫「紅色公牛」,「這是中國沙漠裡環境最惡劣的(別急,會告訴你原因),如果這個地方都能改造好,那就為改造其他沙漠提供了最好的證據」 。於是在11月10日,大家忙於「剁手」的前一天,我在烏蘭布和沙漠裡感受到了這個證據的力量。
  • 重口味巴洛克,讓人眼前一亮的景色!
    美術課本上的說法是,巴洛克藝術強調不對稱的圖案、繁複而誇張的設計、絢麗的色彩、激烈的對比云云。它會採用各種方式,欺騙我們的視覺,製造似是而非的效果,讓我們一時覺得真實,一時又覺得虛幻。而且這些特徵大都指向一個目的,就是讓觀者瞠目結舌,在驚訝和震撼之中失去對現實和幻想邊界的把握。是的,要把哥特、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義等等各類風格區分清楚,的確是太累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