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大自然總是讓人愉悅,那麼冰磧(qì)巖一定是自然帶給我們的一份令人驚喜的禮物。
冰磧(qì)巖是世界稀有的石種之一,據考證,它形成於距今約6-7億年間。當時地球歷經全球性的冰川活動後,又迎來了「熱室氣候」事件。在熱與冷的碰撞下,形成了稀罕少見的冰磧巖。
作為不可再生資源,冰磧巖以其稀缺的產量,獨特的質地,成了當代藏家重點關注的對象,即便是佔全球冰磧巖地貌85%的安化冰磧巖礦,也基本被開採殆盡。
冰磧巖與遇高溫易炸裂的普通巖石不同,它的石質為晶體結構,承受熱脹冷縮係數高,透氣性也好,天然就是製作茶壺的好材料
用冰磧巖做出的茶器,即便在冬天使用,也不會因熱脹冷縮而炸裂,又因為他的高透氣性,所以能夠更好的留住茶香,同時,冰磧巖中含有鐵、鋅、錳、硒等十幾種微量元素,用它沏茶可以改變茶湯的口感,讓茶湯變得更順滑清甜。
今天就為大家帶來了用這7億年歲月沉澱的冰磧巖打造的石壺。
集化石於一身,渾然一體
天然冰磧巖的玉化程度很高,石中會有結晶斑、透光冰點和天然形成的凹槽,因此常伴有石中石顯現。
這些石塊是在冰磧巖形成之前由冰層攜帶而來,凍結在冰川中的巖石碎塊不能自由移動,彼此之間極少有摩擦及撞擊,熱室氣候出現後,冰川到達溫暖的地方就融化,所攜帶的物質沉積下來。
這些沉積物質在逐年累計的疊加下,就形成了早期的冰磧巖。
而安化之所以存有如此大量的冰磧巖就是因為數億年前這裡曾是大陸流下大海的港口,無數的冰川在此融化,堆積而形成的,散落分布的石中石、石中化石等,又在數億年裡與冰磧巖本身融為一體,不分彼此。
如今的冰磧巖石中常有白色,看似裂痕等的紋路,其實都是數億年前散落堆積的碎石罷了,只不過有些依舊保留原貌,有些則在加工或者歲月變遷時消失,僅留下輪廓。
也正因此冰磧巖制出的茶壺,往往散發著一種飽經風霜、返璞歸真的美感。
非遺石雕名匠何偉強老師親制,經過千百次雕琢,十多道工藝
從深埋於地到茶席上的茶器,這其中,既有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也有匠人巧奪天工的手藝使然。
本次冰磧巖壺,均何偉強老師親自操刀,千百次的雕琢,十多道工藝,將一把把石壺從7億年的冰磧巖中釋放,煥發新生。
(點擊下圖,購買冰磧巖茶具)
1600多年前的晉朝,惠安石雕便作為永久性的藝術被廣泛應用,並於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有著千年歷史的石雕之都,其世代相傳的雕刻技藝,堪稱中國石雕界之高峰。
惠安石雕作品:聽簫對月圖
作為土生土長的惠安人,何偉強老師在石雕界耕耘十數年,也憑著對石雕茶壺的熱愛與追求,屢獲殊榮。
石雕是一件精細的活,從初至終,皆需用心打磨,環節絲絲相扣。本次出售的冰磧巖高竹石瓢壺,從選料,切割,打磨,何偉強老師都親自把關,嚴格品控。
選料、備料:
精選優質冰磧巖水料原礦,並從原石中篩選出適宜雕刻茶壺的冰磧巖嫩料,嫩料一般都在水料冰磧巖的石腹中部,一塊上好的水料也只能切割出3~5塊嫩料。
切割:根據壺的長寬,細緻的切割石塊,在此過程中需要精確的計算如何切割才能避免浪費珍貴的冰磧巖原料。
雕琢:從整料(整塊料)到茶壺的雛形,在雕刻裡稱為大雕,需要用到大型的切割工具進行雛坯的切割,效率高低取決於師傅的手藝。
掏膛:這是其中難度較大的一步,將冰磧巖的做薄,要使壺壁透光而又堅韌,十分不容易,需要高壓高轉速,稍有不慎便導致壺體破裂,功虧一簣。
細雕:隨著冰磧巖茶壺的越薄,細雕的難度也就越高,需要雕刻師傅具有耐心,經驗才可完成壺身的裝飾步驟。
打磨拋光:對整個壺身內、外表面進行打磨、拋光處理,去除礦料的毛頭,使茶壺本身更有潤感。
古拙文人壺造型,出水流暢,小巧秀氣
自茶興起以來,壺型就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歷程,文人壺漸漸脫穎而出。文人壺是一種廣泛的定義,它往往給人一種素麵廣雅的感覺,非常小巧,秀氣,在實用的同時,又兼具了獨居美感。
宋代攆茶圖
整壺在傳統石雕制壺的基礎上,加入了鑿雕技巧,使茶壺外觀具有自然巖石肌理的美感,整體的流線也是更為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