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雙縫幹涉實驗」可怕,它到底蘊含著怎樣的秘密?

2020-12-17 太空記

為什麼說「雙縫幹涉實驗」可怕,它到底蘊含著怎樣的秘密?

為什麼人們總是對細思極恐的「雙縫幹涉實驗」感到十分畏懼,這項物理實驗究竟蘊藏了什麼秘密令人如此不寒而慄?難道詭異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有著恐怖片一般的觀影感受?實際上,雙縫幹涉實驗之所以令人感到恐怖是因為這項實驗顛覆了數千年以來,人類對客觀世界的主流認知,簡單來說就是,當人類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的過程中,人們的意識決定著客觀對象的呈現形式,這一結論是不是十分的雷人呢?

在經典科學的認識論與方法論中,人們再一次強調認識活動中主體與客體的分離關係,並指出客體獨立於主體,主體的認識活動甚至無法對客體產生任何影響,千百年以來,這些原則也成為了人類的認識活動的基本原則,後來,還在牛頓等人的推動下不斷「大放異彩」,甚至無法撼動,隨著人類對世界基本認識的不斷深入、不斷擴展,當人們成功的打開了亞原子的大門時,也將一個驚人的秘密揭示,也就是極具裡程碑意義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1801年,英國科學家託馬斯揚的光幹涉實驗研究,為人類拋下了一個問題,即光的本質為何物,是粒子還是波?

物理學者們為此展開了爭論,然而,他們的探討僅僅局限於經典物理範疇,1961年,蒂賓根大學的克勞斯約恩松突發奇想後,利用電子進行了意義非凡的雙縫幹涉實驗,從而使得量子領域的潘多拉魔盒釋出了洪荒之力,17世紀,幾何光學之父牛頓建立了經典力學,他認為光是由不計其數個微小粒子組成的粒子流,也就是人們有所耳聞的光的粒子說,這一理論也合理的解釋了光的折射、反射等現象,從而導致隨後的100多年裡,光的粒子說成為了光的正統學說,直到1801年,託馬斯楊完成了光的雙縫幹涉實驗,並在實驗中證實了光是波,因為幹涉僅僅是波的特徵,從而導致光的波動說成功的取代了光的粒子說的地位。

100多年以後,人們在光的波動說中探索到了部分無法解釋的神秘現象,例如黑體輻射、光電效應等,從而導致愛因斯坦、普朗克等物理學家再次將光的粒子說搬回科學的舞臺,幸運的是,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人類首次指出光的波粒二象性,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費恩曼曾說,雙縫幹涉是量子力學的核心實驗,它甚至包含了量子力學最深刻的奧秘,後來人類在經典力學的光的波動學說中逐漸懂得,雙縫幹涉現象實際上只是對光的波動進行了解釋,甚至不足為奇。

有趣的是,雙縫幹涉在量子力學中,則顯得十分燒腦,它帶來的諸多問題,就連科學家們也表示沒有頭緒,量子力學認為雙縫幹涉實驗中,光是由一份一份的光量子構成,每一份的能量大小為E=hv,h記為普朗克常數,v則是光子的頻率,雙縫幹涉實驗是指,當一束單色光穿過很窄的單縫後再次穿過雙縫時,便會在雙縫後面的屏幕上產生幹涉條紋,這項實驗的神奇之處在於,當人類一個一個的發射光子時,也能夠得到幹涉條紋,當人們將光子置換為電子、分子時,也依然得到了幹涉條紋,該實驗現象表明了一個事實,即單個粒子在同一時間內同時通過了雙縫,這一現象相當於單個粒子被一分為二後通過了雙縫,幹涉期間,它們將再次組成一個粒子落到屏幕上。

然而,這還不算什麼,驚人的是,當人類試圖探測粒子究竟穿過了哪條縫時,例如在雙縫處安置探測器等行為,人們會發現,實驗中的幹涉條紋竟會立即消失的無影無蹤,也令科學家們感到十分費解,因為人類怎麼也想不到,觀察實驗的過程與否竟會影響實驗的結果,愛因斯坦對此表示,難道你不觀察月亮的時候,月亮就不存在了嗎?

當不計其數的頂級物理學家對量子力學的雙縫實驗現象進行全面的猜想時,他們最終找到了合理的解釋,並將實驗進行延伸,引出了薛丁格的貓、延遲選擇量子擦除實驗等,也讓人類逐漸懂得薛丁格的貓這一思想實驗中,貓死與貓活對應了雙縫幹涉實驗中的兩條縫,兩項實驗的本質相同,當人類決斷出雙縫幹涉實驗時,也梳理清楚了既死又活的貓,如此看來,人的意識決定著電子的行為,這也是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給予人類的答覆,這項實驗也一舉拿下了令人頭皮發麻的十大物理實驗的首榜,至此,你還天真的認為鬼魂僅是迷信嗎?感謝觀看本期,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雙縫幹涉延遲實驗到底驗證了什麼?為什麼說它的結果很恐怖?
    雙縫幹涉實驗,應該算得上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科學實驗中遇到的「超自然現象」,正所謂「外行看門道,內行看熱鬧」,普通人看這個詭異實驗大概只能用「玄乎」來形容,因為與實驗相關的每個字都認識,但又被繞的雲裡霧裡看不懂到底是怎麼回事。
  • 物理學家的夢魘:雙縫幹涉實驗,為什麼該實驗讓科學家感到恐怖?
    典物理學vs量子力學 如果要評選科學史上匪夷所思的實驗,那麼這個桂冠大概率屬於雙縫幹涉實驗,它就像是物理學家們的夢魘一樣,一直困擾著物理學家。那雙縫幹涉實驗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實驗呢?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經典物理學。
  • 恐怖的雙縫幹涉實驗——20世紀物理學的靈異事件
    雙縫幹涉實驗,著名的光學實驗。經典的楊氏雙縫實驗,就是從從兩個狹縫射出的波,因為振幅和相位在空間的分布不同,相位相同的區域,振動加強會形成明亮條紋,相位相差π的區域,振幅相減,會呈現暗條紋,因此屏幕上會出現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
  • 顛覆三觀的雙縫幹涉實驗,最靈異的科學實驗
    從20世紀講起,當時物理學家們開始糾結一個問題,光到底是波還是粒子?一部分人認為光是跟水波紋一樣的波?另一部分人認為光是粒子,由一粒粒光滑的小球組成。為了找到真相大家決定做一個實驗,這個實驗就是轟動一時的雙縫幹涉實驗。
  • 什麼是雙縫幹涉實驗,這個實驗有什麼意義?未來會如何發展?
    實操的雙縫幹涉實驗有沒有可能 因為有了測量(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得光子失去了波的特性?在宏觀世界(我的看法不一定準確)波其實是有載體的。比如水波的載體是水 空氣中聲波的載體是空氣 鋼管中聲音傳播載體是鋼管。光的波粒二象性,有沒有可能粒子是它波動特性的載體?
  • 為什麼當年雙縫幹涉延遲實驗讓科學家感到恐怖?
    雙縫幹涉實驗是個啥,為啥讓科學家麻頭皮雙縫幹涉實驗是為了證明光到底是由波組成的,還是由粒子組成的這一物理學史詩之爭。無論光到最後被證明是由波組成的,還是由粒子組成的,都能幫助科學家更深刻地了解宇宙本源。
  • 雙縫幹涉實驗操作簡單,理科生都學過,結果卻讓科學家感到害怕
    雙縫幹涉實驗是驗證光和電子的波粒二象性的一個實驗,操作起來並不複雜,但它在不同情況下展示出來的結果,卻讓科學家感到害怕,它似乎被賦予了某種神秘的力量。測量和疊加態就是量子力學中最晦澀難懂的兩個概念,今天要說的雙縫幹涉實驗就是它們的完美體現。這個實驗對於理科生來說應該不陌生,它在物理教科書上算是入門級的知識,每個人都學過,很多老師在上課時還會現場做一遍,感興趣的理科生估計也自己動手做過。
  • 一個有趣的雙縫幹涉試驗,卻讓人們發現了無比神秘詭異的現象
    這個實驗最早是在1961年,蒂賓根大學的克勞斯·約恩松突發奇想的進行了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簡單的說:將若干電子發射到前方有兩條相互平行的狹縫中,電子在通過狹縫後會在後面的探測屏上留下最終的運動位置,以便實驗人員進行觀察、總結。雙縫幹涉試驗證明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它不僅僅是一種粒子,還是一種波。
  • 雙縫實驗證明未來可以預測?為何科學家很恐懼實驗結果
    光的雙縫幹涉實驗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如果在雙縫幹涉實驗量子糾纏中加入量子糾纏,實驗的結果就會讓人感覺到恐懼。因為,光子仿佛可以預測未來,並且光子像一盒程序一樣會判斷。雙縫幹涉實驗首先將光的雙縫幹涉實驗簡單的複習一下,準備有兩個縫隙的紙板,讓一束光通過這兩個縫隙,如果光和我們的聲音一樣是波,那麼紙板背後的牆上應該出現因為兩個縫隙幹涉明暗條紋。可是在光電效應中,光的特性應該是和電子一樣是粒子,紙板上應該出現兩個聚集的光子帶,而不應該發生幹涉,一個光子怎麼可能同時穿過兩個縫隙。
  • 小馬物理講義:光學第三節《光的幹涉》
    那麼光的本質到底是怎樣的?我們來梳理一下光學的發展歷史。17世紀已經形成了兩個對立的學說,一種是微粒說,以牛頓為代表,認為光是一種微粒,認為光是小球樣的一個個微粒。另外一種以惠更斯為代表,認為光是一種波,稱為波動說。但是無論是微粒說還是波動說,都沒有實驗依據。靠著牛頓的威望,這一段時間微粒說佔上風。
  • 雙縫實驗恐怖在哪
    我認為雙縫實驗沒找對方法。打個比方,假如我們眼睛所能看到的最小馬賽克是10微米,遠處站個人,離你正好是10微米,你似乎能能看到好像有個人,但是他在此時遠離你,你就看不到啦,但是這個人在向你走來你就會越來越確定遠處有個人。也就是說,他與你之間,有個可探測的極限距離。
  • 量子力學最關鍵的一個實驗,甚至有人用「毛骨悚然」形容也不為過
    雙縫產生幹涉條紋光的雙縫實驗是這樣,有沒有人想過用電子進行雙縫幹涉實驗呢?答案是有的,蒂賓根大學的克勞斯·約恩松就突發奇想,用電子進行了雙縫幹涉實驗,並且得到了與楊氏雙縫光幹涉結果類似的明暗條紋。這下捅了馬蜂窩一樣,開啟了人類對粒子的全新認知的大門,後來被評為歷史上最美的物理實驗!電子也會產生幹涉,那麼一個個電子通過雙縫會產生幹涉嗎?好奇總會讓人類走向一個個未知。
  • 量子世界中 波函數到底是數學描述還是實體
    美國物理學家惠勒將這種量子力學中最本質的不確定性比作「煙霧纏繞的巨龍」:人們可以看到巨龍的頭,它是粒子產生的源頭;也可以看到巨龍的尾巴,它是實驗觀測的結果。巨龍的頭和尾巴都是確定的、清晰的,但是巨龍的身體卻是一團迷霧,沒有人可以說清。
  • 這個簡單的高中實驗,卻顛覆了愛因斯坦的認知,至今無人能解釋
    在這個實驗中託馬斯·楊提出了幹涉這個名詞,楊氏雙縫實驗也被稱為光的幹涉現象。這個實驗在當時造成了極大的轟動,最終導致託馬斯·楊被學術界封殺,轉而研究歷史,因為在當時,牛頓的微粒說佔據了學術界主流,被科學家奉為聖經。什麼是微粒說呢?
  • 為了理解一個複數,物理學家努力了100年,還是沒人知道它的內涵
    20世紀初期,物理學家發現了一系列反常的微觀現象,其中最著名的要數粒子的雙縫幹涉實驗了。實驗中,即便微觀粒子一個一個地通過雙縫,最終也會形成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這就表明,微觀粒子具有波動性,發生了自我幹涉! 和微觀粒子聯繫在一起的到底是什麼波呢?粒子被「抹開」並以波的形式在空間中演化嗎?「抹開」的物質波怎麼又會在測量中表現出粒子性?物質波的本質是什麼?
  • 「自然底數e」到底有多美?它似乎蘊含著宇宙無窮的秘密
    人們都說,這是一個非常美妙的常數,因為它的美同樣來自於「自然」。那麼這個來自於「自然」的常數,到底有多美呢?早在遙遠的古希臘,泰勒斯就提出要擺脫「神學」的羈絆,向「大自然」尋找規律,以解決人們生產、生活中的難題。無論是泰勒斯的哲學思想、數學成就還是他的科學精神,在西方世界都是史無前例的,對後來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而被人們尊稱為「科學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