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擁有好運氣,因為運氣好的人一生都會順遂幸福。但是運氣是否能夠建立在自己的身上,有的時候也與自己的行為和想法息息相關。
有人說在這個燈紅酒綠的世界裡,應該及時行樂才不枉此生。殊不知如果無法控制個人的欲望,那麼內心世界就是無比空虛不可能。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如果忘記了反思,將會導致黴運降臨。
「人狂,必有禍」,佛教說這3個地方儘量少去,否則可能會埋下禍殃。
第一、聲色犬馬之地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續黃梁》中曾寫過:「聲色狗馬,晝夜荒淫,國計民生,罔存念慮。」,古代社會的王公貴族,每天都淫樂嬉戲,根本不管老百姓的生活。
而所謂的聲色狗馬就是後來大家熟知的聲色犬馬,多指舊時統治階級的淫樂方式。現在主要是指代不務正業,每天只想著玩樂而不思進取。
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很多生財有道的人都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但由於思想跟不上財富的腳步,所以一時間就變得特別浮躁。
有的人為了尋求刺激,經常出入KTV、酒吧、夜總會、桑拿館,美其名曰放鬆一下身體和精神,實際上久而久之就變味了。
想必去過這些地方的人都知道,如果遇到了不正規的地方,就會有很多「陷阱」,一旦落入了溫柔鄉的陷阱,恐怕就不是玩物喪志那麼簡單了。
從佛教的角度去看,一個人如果只知道滿足自己的欲望,而不去思考生活的真諦,那麼最後只能讓自己的運氣和福報溜走,進而變成一個無福無德之人,黴運也會在這個時候找到你。
第二、是非不斷之地
常言道:「說人是非者,必是是非人」,所謂是非就是麻煩事,甚至還會危及生命和前途。
古人常說是非之地不易久留,實際上就是在告訴大家,應該遠離容易出現麻煩,或引發爭端和有爭議的地方。
一旦和別人發生矛盾,不僅會吵得不可開交,正所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每個人仿佛都有自己的道理,在這個時候如果無法控制個人的情緒,遇到了不要命的主還會大打出手。
有一句話叫做「退一步風平浪靜」,只有學會忍讓才能避免麻煩。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最應該做的是離開是非之地,不要一有熱鬧了就趕緊往前湊,這樣就很容易引火上身。
佛教認為一個人如果總能惹上是非,說明這個人很快就會黴運降臨。因為是非會消耗個人的福報,一旦福報被用盡也就惹上是非了。
《弟子規》有云:「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有一些地方能不去最好別去,有一些熱鬧最好別看。這樣才能遠離是非,並讓自己不斷積累福報,黴運也就會自然消失了。
第三、名利浮華之地
由於經濟發展速度太快,導致很多人的思想還沒有及時轉變過來,容易被眼前的物質生活迷惑了心智。
無論在說話還是辦事的時候,往往都繞不開禮儀二字,無利不起早的醜惡嘴臉,在有些人的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現在社會中很多人,都經歷過求人辦事的苦惱。
無論是孩子上學還是去醫院看病,如果沒有熟人或不遞紅包,那麼事情就算能辦成也會十分曲折。古籍中有云:「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只有一個擁有厚德的人,才能讓黴運繞著走。
因為「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可見過於貪財或欲望太多,那麼黴運自然就會找上門來。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切忌因為爭名逐利導致黴運連連。
佛教講究六根清淨,不爭名、不奪利,重視內心修行對行為的指導,可見一個清心寡欲之人,又怎麼可能遇到倒黴的事情呢?
但總是有很多人悟不透這個道理,在做人做事的時候太過於絕對,最後反而受名利所累。學會反思,避免福氣悄悄溜走。
結 語
人生在世自然免不了要為金錢、名利奮鬥,但是任何事情你都講究一個「度」。如果在追逐名利的過程中太在乎結果,那麼就會忽視過程中的美好,最終導致自己福報盡失,成為了一個黴運不斷的倒黴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