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鳥兒一樣,離開地面,衝上雲霄,結果超乎想像,前往平時無法到達的地方,看見專屬高空的奇蹟。」
2017年,採用空中俯拍視角呈現中國之美的《航拍中國》第一季,走紅網絡。
歷經兩季之後,這部網紅紀錄片又上新了。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出品、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已於5月21日起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紀錄頻道晚間黃金時段播出。
航拍的魅力已說過很多,但這次仍有新的發現。
新的一季,《航拍中國》的鏡頭穿越10個省市自治區(雲南、安徽、貴州、山東、天津、山西、吉林、湖南、河北、寧夏),從南到北,橫貫東西,經歷四季變化。從巍峨的雪山,到一望無際的草地,從茂密的森林,到人情百態的城鎮,紀錄片意圖將中國的生態之美、文明之美、人性之美一一展示。
每集50分鐘的旅程,經歷極致體驗,跟隨《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我們一同飛越,遇見不一樣的美。
解說發現航拍的別樣意味
從第一季開始,《航拍中國》就以別具一格的視角和景別,帶領觀眾領略中國魅力。第三季也不例外,一如既往的奇觀景象,幀幀可作壁紙。
既有氣象萬千的雲南,富饒通達的安徽,又有藏著巖溶地貌的貴州,孕育了黃河文明的山東……
俯視的大遠景,恢弘的視野與鏡頭運動形成別樣的畫面效果,航拍確實能夠發現我們熟悉又陌生的景象。
《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第一集便將鏡頭對準了雲南省,故事從這個坐擁橫斷山脈、雲貴高原,擁有溫熱寒三帶氣候的省份開始。
通常來講,航拍的宏闊場面與解說的慷慨激昂相配合,最能符合宏大敘事的要求,但也正因如此,這種超常規視角也有局限性。因為不管鏡頭怎麼調度,都僅限於地表的紋理脈絡。
比如在介紹雲南時,紀錄片首先明確了它在中國版圖上的獨特位置,而後再論及它跟喜馬拉雅山脈以及青藏高原的關係,最後引出與眾不同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雲南的諸多奇觀。但如果沒有解說詞的引領,高空的雲朵再美,也缺少些意義。
而經由解說詞的意義解讀,從揭開雲南神秘地帶的面紗開始,一場水汽與地理間短兵相接的較量即被描繪出來。「來自西南的印度洋季風,攜帶著溫暖水汽,鑽入橫斷山脈深邃的峽谷向北前進,之後便一頭撞上梅裡雪山。」
當觀眾看到雪山之間飄渺流動的雲朵,看到懸崖飛濺而出的雪水,輔以解說的引導,進而產生更多的思考,那些無法逾越的水汽將會發生什麼?
「它們都會以不同方式折返回去,無法北上便一路向南,甩下一路驚奇……」
擬人且生動化的解說配以壯觀的航拍鏡頭,給觀眾帶來更多驚喜。
從金沙江冒險,來一次180度的華麗轉身,觀眾也感慨於幸好有這個彎,讓金沙江掉頭回來,而沒有像怒江和瀾滄江那樣流出國境遠走他鄉。流到摺疊之下的橫斷山脈,擁有最極致的風景,掀起生命的波瀾。
《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的解說與航拍互補,將聚焦省份的過去與現在呈現出來。從雲南澄碧湛藍的瀘沽湖,到巍峨綺麗的玉龍雪山;從驚險萬分的虎跳峽,到無量山的櫻花谷;從安徽的黃山奇觀到碭山花海;從貴州織金洞的地下河,到荔波山的石頭;從萬畝茶海到威寧草海……
當一幅幅優美的空中畫面撲面而來,觀眾為奇幻驚嘆的同時,也會更加期待自然地理背後的故事。
高空俯衝:從自然到人文的內在邏輯
俯瞰這片朝夕相處的土地,再熟悉的景象,也變了一副模樣。
為了展現時間流動下的非凡之美,《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特別注重四季的流變,攝製組對於同一地點同一對象在不同季節下呈現出來的不同美景,進行了多次拍攝。
面對複雜的天氣狀況,攝製組也要進行適應和調整。比如,在貴州拍攝喀斯特地貌的峽谷時,信號非常不好,時常會遇到無人機失聯墜落的情況。團隊要隨機應變,克服一切困難完成拍攝。
在拍攝器材的選擇上,攝製組繼續採用載人直升機和無人遙控機相結合的方法,針對不同拍攝對象、不同的天氣,選用相應的技術手段。此外,攝製組還在航拍攝影上作出了一些探索。
比如,拍攝平靜的場面時,無人機的槳葉造成的氣流會對拍攝對象造成幹擾。為此,攝製組使用了不會干擾環境的氦氣球,這也使得很多動物活動的精彩場面得以捕捉。
主題表達上,航拍紀錄片涉及到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如何在遠離土地的同時,又不失掉煙火氣。
從高空俯衝回地面,觀照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是破題之法,創作者深諳此道。
用這種邏輯連接,山河皆為線索。同樣是依山而居的村民,賀蘭山和泰山旁的居民就不相同。比如《安徽》一集中介紹木梨硔村,不足百戶人家卻在山脊上生活了400多年,這個似仙境般的居所連接了人與自然。
不管是靠近水源亦或是遠離水源,人們都會想盡一切辦法去適應,人與自然怎樣和諧相處,成為《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與觀眾產生關聯的重要一點。
皖南竹海中的村落,有著電影《臥虎藏龍》中的大片竹林,而這個小村落就如此駕馭大山。
雲南滿處都是鮮花,植物又助力人們的生產生活。
無人機近距離拍攝所使用的特寫和中近景,可與航拍俯瞰的壯闊視野交相輝映。比如在貴州一集中,鏡頭對準了代表世界「最遙遠目光」的中國天眼,觀眾不僅能夠看到俯拍之下天眼所處的大山深處的景象,還藉由鏡頭的貼近,發現天眼檢修時間,人們嘗試站在天眼表面的近景。
《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有著從自然到人文的內在邏輯。就像雲南有著美麗壯闊的自然環境,同時更是多民族的世居家園。潑水節是傣族揮灑的熱情,3000級的梯田是哈尼族人鑄就的史書。在紀錄片的敘事下,自然與人成為有機整體。
風景背後,亦有審美發現
片子看下來,會發現《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躍》不僅內容豐富信息量大,還在恢弘影像中,顯露出質樸與溫情。
而為了奉上這桌饕餮盛宴,創作者也在做審美選擇。他們在浩如煙海的航拍素材中,選取最好的進行組合拼接
宏村人在粉牆黛瓦間建宗祠、立族規、續家譜,文化傳統在古村代代相傳。登上黃山的人都會說,黃山歸來不看嶽。這座只有安徽的墨和紙才能描摹氣韻的高山,僅憑山巔松樹和雲海,就能給出天地間最美的氣勢、謙遜與留白。
對於很多觀眾而言,這種空中的地理遊覽方式是少見的。從地理課本上得到的中國地理知識,更多限於文字,流於碎片。而這部紀錄片則能夠讓人直觀地感知中國地理的真實面貌。
當我們看到貴州的準靜止鋒,知道了為什麼「天無三日晴」時,鏡頭飛到準靜止鋒之上,那是我們在地面上看不見的景象。體驗和感受那些讓人難忘的瞬間,在光影間完成了一次定製的想像之旅。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漸漸發現,人與自然的聯繫遠比想像得更加緊密。
徽州人行商宇內,威播天涯的路,卻總在行萬裡路之後,想要落葉歸根;貴州人在雲霧瀰漫的峽谷間架起令世界驚嘆的橋梁,在波瀾不驚的草海中找尋失而復得的生靈……
美在河川山林之間,亦在柴米油鹽之中。這部紀錄片正是通過樸實的客觀記錄,展現祖國的江山如畫,風景背後的人文情懷更能喚起自覺和共鳴。
【文/文朔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