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家校矛盾日益突出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特別是最近的一位家長在班級家長群公開向老師說「我就退群怎麼了」之事,這位家長之所以「憤怒」退群是因為老師再三讓家長批改孩子作業。此事剛剛平息,江蘇徐州市又發生了一家長在某學校門前給老師送「教啥啥不行,叫家長第一名」錦旗的鬧劇,一下子又把家校矛盾掀到了風口浪尖。
那麼,家校矛盾的根源究竟在哪兒?又如何解決呢?已經研究家校共育有十多年時間的北京華夏正源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長孫金龍分析認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所以鬧到目前「不共戴天」的地步,是因為家長和老師沒有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教育功能」有效區別造成的。
孫金龍認為,家庭教育有三項主要任務,第一是教孩子如何做人,第二是培養孩子好習慣,第三是傳授給孩子知識;學校教育也有三項主要任務,第一是傳授給孩子知識,第二是培養孩子好習慣,第三是教孩子如何做人。
對於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各自三項任務的劃分,孫金龍具體解釋——
第一,之所以把「教孩子如何做人」放在家庭教育第一位,是因為孩子是在家長大的,而不是在學校長大的,而且教孩子如何做人不是三天兩天就能完成這一任務的,而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並且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中學,至少要換三次學校,而教育孩子如何做人,要有一貫性;所以,家長學習科學系統的家庭教育知識走在孩子成長前面就非常重要。而學校並不具備這一條件,所以,把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放在學校教育的第三位。
第二,之所以把「傳授給孩子知識」放在家庭教育的第三位,是因為很多家長特別是年輕家長雖然具有一定學歷並且有的學歷甚至比學校老師的學歷高,但不具備學校老師的專業教學知識;而學校老師不管學歷高低,都是經過專業學習並取得了教師資格證的,懂得如何教學,所以,學校應當把傳授給孩子知識放在第一位。如果學校不把傳授知識放在第一位,沒有家長願意把孩子送到學校去,像戒網癮一類的特殊教育學校除外。
第三,之所以把「培養孩子好習慣」放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第二位,是因為家庭教育是培養孩子好習慣的主陣地,學校教育要把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已經培養的好習慣延續下去,比如孩子專注力問題,如果家長已經在家庭教育中開始培養了,那麼,到了學校,教師要繼續鞏固家庭教育的這一成果。如果學校把孩子的專注力等各種習慣培養當成主陣地,那麼肯定會影響知識傳授速度,這又是家長們不願意看到的。
至於學校教師讓家長檢查孩子作業,孫金龍認為,這個問題要正確看待。如果家長對孩子的作業進行檢查,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發現孩子對教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掌握了。如果孩子融會貫通了,作業就會寫得很順利,錯誤也就很少,反之,則說明孩子對教師傳授的知識沒有很好掌握。但是,學校教師不應當讓家長批改學生作業,如果家長把孩子做錯的作業都改正了,教師就沒辦法通過學生作業批改知道自己教給學生的知識學生是不是領會了。
對於如何讓家長學習掌握科學系統的家庭教育知識,孫金龍認為,家庭教育雖然不像學校教育那樣有教學大綱,它也應當是有科學性和系統性的,但是學校的教師絕大多數並不具備專業的家庭教育知識。學校要想把這個工作做好,校長要有遠見,應當把有實戰經驗、接地氣、有實操性的家庭教育專家(而不是「磚家」「叫獸」)引進到學校,統一向家長普及。這才是做好家校共育的王道。
(聲明:本文為孫金龍原創文章,任何媒體和個人轉發請通過孫金龍微信sun235100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