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一江清水永續北上——記南水北調中的「漢中力量」

2020-12-23 西部網

「漢江清喲,漢江美,最美最清漢江水。一江清水送北京喲,南水北調浪花飛……」一曲婉轉動聽的《南水北調歌》,抒發著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陝西人民的心聲。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五年多來,陝西1423億立方米清水匯入丹江口水庫,其中漢中佔比高達27%。奔騰漢江,帶著使命,匯入丹江口,然後一路北上,出陶岔、過埡口、穿黃河、飛渡槽、鑽暗涵,長途跋涉1432公裡,潤澤著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四省市,讓近6000萬人直接受惠,1億多人間接受益。

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位於秦嶺山脈東段的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月亮埡,查看秦嶺自然生態時說:「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天然空調,是黃河、長江流域的重要水源涵養地,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南北分界線,是生物基因庫,也是中華民族的祖脈、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

漢中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為保一江清水送京津,1.96萬平方公裡的漢江水源地地域內,380多萬城鄉群眾為確保水質安全做著巨大的努力,為沿線省市民生保障和高質量發展作出奉獻。

供水前壯士斷腕

漢中市屬長江流域,境內有漢江、嘉陵江兩大水系,全市水資源總量146.25億立方米,其中漢江流域102.53億立方米,流域多年出境地表水資源量99.8億立方米,佔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年均入庫水量360億立方米的27%。

守護清水永續北上,這是漢中人民的一份榮耀、一份自豪,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

調水必須先治源。近年來,為保護環境、防治水汙染,漢中市下硬茬取締和關停汙染企業100餘戶。黃姜皂素加工企業原有60多家,年利稅達2億餘元,但為了保護漢江水質,皂素加工企業幾乎全部關閉。

漢中市鐵、錳、釩、鎳、鈦、石膏、石棉等18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列,但由於水源保護的需要,全市嚴格限制礦產資源開發和冶煉企業的發展。

此外,為確保漢江水質安全,近年來漢中市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業,加強化肥、農藥等農資產品使用監管,嚴格控制農村面源汙染。據測算,漢中市常年糧食種植面積420萬畝左右,油料常年種植面積120萬畝左右,因每年少施化肥或不使用農藥等因素,導致的減產損失達10億元以上,加上其它經濟作物,每年農業經濟損失至少在30億元以上。

以上都是漢中市壯士斷腕保護水資源的一個縮影,退耕還林、退田還湖、河灘復綠、生態修復、環保整治都在相繼展開……目前,漢中29個國、省控監測斷面水質均達到Ⅱ類以上,漢江出境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標準,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水環境質量穩居全省前列。

全民護水只為清水北上

南水北上,讓受水地區解了渴。在這背後,為了讓北上的水是清亮好水,水源地的環境整治一直沒放鬆。

「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在漢江畔悄然生根發芽。去年6月5日,《漢中市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作為漢中首部生態環境領域地方性法規頒布實施,為漢江流域漢中段水環境保護和打贏碧水保衛戰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撐。

為確保境內每一條河流有人管有人護,漢中市以河湖長制統攬水生態環境保護,全市各縣區堅持河長主治、源頭重治、工程整治、依法嚴治、群防群治「五治」方針。目前,全市共設立河長湖長(含巡河員)4135名、河湖警長216名、民間河長16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河道保潔員1097名,構建了「河長湖長+河湖警長+民間河長+專職保潔員」的全覆蓋、無縫隙河湖管理保護體系。

「我們持之以恆不斷加強水汙染源頭防治,從源頭確保漢江水質。」漢中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表示,漢中對全市272處入河排汙口逐一建檔立卡,對重點流域實時監測,全市涉水重點汙染源達標率95%以上;目前34個沿江重點鎮和7個工業園區汙水處理項目已基本建成。

良好的水質也離不開沿河兩岸群眾的共同保護,在這裡,全民護水譜寫出了篇篇感人的故事。

在漢中寧強漢江源頭的漢水源村,乾淨清澈的水流匯溪成江,溪流裡幾乎看不到一點垃圾。這方水如此乾淨,當地村民功不可沒。

張邦貴老人,多年來每天都帶著火鉗和袋子,從家到源頭沿河步行5公裡左右去撿拾垃圾。去年,張邦貴老人去世後,同村村民楊仕華接過了他的接力棒,他說:「現在人人重視環境保護,很少有人往河道裡扔垃圾了。」

4月27日一早,寧強縣攝影藝術協會的幾名志願者又前往漢江源頭及其下遊河道撿拾垃圾。協會公益部負責人李強告訴記者,為傳承張邦貴老人「數年如一日呵護漢江源」的精神,協會每年籌集1000餘元經費用於呵護漢江源的志願服務。每月組織志願者撿拾垃圾,同時向遊客和周邊群眾宣傳水源生態保護知識。

一江清水,奔湧北上,在民間護水行動中,政府和社會力量也為志願者們撐起了堅強後盾。由個人到群像,守護漢江水,成了每個漢江兒女的共識。

4月27日,漢中寧強縣攝影藝術協會「光影圓夢」志願者在漢江源頭撿拾垃圾。 黎德華 攝

激活山水資源獲取綠色動能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調研時強調,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綠色,是漢中恆久的底色;生態,是漢中不變的優勢。漢中大力實施生態立市戰略,著力打造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宜居宜業宜遊「三宜一體」的陝西最美城市和「旅居在漢中」城市品牌。實施陝南森林化戰略和國土綠化行動,構建山區綠屏、平川綠網、城市綠景三大體系,建成8個國家級、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59.1%;以建設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和「一核三極」漢江生態經濟帶為統攬,大力發展生態利用、循環高效、低碳清潔、環境治理「四型」綠色產業,4大循環體系耦合共生,18條循環產業鏈縱向延伸,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23.45%,綠色正成為漢中高質量發展的普遍形態。

實現綠色轉身後,有付出,也有收穫。漢中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總數位居全省第一;「漢」字號、朱䴉牌綠色有機產品暢銷全國;「漢中仙毫」作為「綠色使者」,成為漢中茶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民用貨機、新能源汽車生產研發基地加快建設,漢中航空新城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2019年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達1583億元;漢中榮獲「國家森林城市」「全國十大全域旅遊目的地」「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等榮譽稱號;科技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居全省第4位,被列入17個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名單……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5年多來,漢中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城市建設協同推進,既算經濟總帳、綜合帳,也算生態大帳、長遠帳,努力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中尋找最大公約數,盤活山水資源,釋放綠色動能,履行好一江清水供京津的使命。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六年 精細服務涵養一渠清水
    南水北調工程是實現我國水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六年間,氣象部門一路同行,用精細化保障服務,護航一渠清水潤澤北方大地。
  • ——寫在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六周年之際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共和國鑄造的國之重器,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被譽為「人間天河」。6年來,這渠丹江清水從南陽出發,晝夜不停滔滔奔流,累計向京津等城市送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成為居民生活的保障水、抗旱的救命水、河湖的生態水。
  • 千裡水脈潤北國——寫在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六周年之際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共和國鑄造的國之重器,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被譽為「人間天河」。6年來,這渠丹江清水從南陽出發,晝夜不停滔滔奔流,累計向京津等城市送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成為居民生活的保障水、抗旱的救命水、河湖的生態水。
  • 南水北調,不只調來好水
    一路北上,南水情長。6年前,2014年12月12日14時32分,河南南陽陶岔渠首大閘緩緩開啟,蓄勢已久的南水奔湧而出。這一刻,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也意味著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6年來,南水一刻不停、奔流北上。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6周年 京堰師生共上一堂環保課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 2020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6周年紀念日。課程開始之前,兩地學生通過大屏幕互相問好,在共同觀看了記錄南水北調工程專題片《為了北方那口井》之後,來自十堰市環境科學研究所的暢軍慶所長和北京市水科院技術研究院的李曉琳博士分別圍繞「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情況、中線水源地保護、水環境科普知識、節約水資源」等內容為同學們進行了授課。
  • 共守「一江清水出雲南」諾言
    雲南是長江上遊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生態區位獨特,生態功能重要,在長江經濟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強化上遊意識,擔起上遊之責,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雲南力爭上遊。4800萬雲嶺兒女守護同一個承諾:「一江清水出雲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 嚴管危化品運輸車輛 確保一江清水送京津——漢中市危化品運輸交通...
    編者按:處於秦嶺南麓的陝西省漢中市,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漢江的發源地,也是西北、華北到西南的危化品運輸車輛必經之地,而且山區道路坡陡彎急,臨崖臨水,通行條件較差,全年通行危化品運輸車輛近28萬臺次,日均流量達800臺左右,運輸的危險化學品達36種,一旦發生洩漏危害深遠。
  • 江蘇 南水北調工程 為有源頭清水來
    1961年12月,新中國大型電力抽水站——江都一站開工建設。經過四十餘年的自主規劃、自主建設、自主管理,江蘇建成以400公裡京杭大運河蘇北段為主通道,以江都、泗陽、皂河等9個梯級樞紐為主節點,以沿線河湖水網為脈絡,包含20餘座大型泵站、上千座水工建築物,集防洪、排澇、灌溉、航運等功能於一體的江水北調工程體系。
  • 漢中的水
    | 丁小村一2200年前,劉邦在鴻門宴上僥倖逃得一命,得了個「漢王」的封號,封地當然是漢中——但他對漢中一無所知,大勢之下保命要緊,哪怕是地獄他也得走一趟;這世界早已沒有了上古時代的貴族之風,只有強力爭霸,雖然他最先取了關中、進了鹹陽,按照事先的約定,他應該當關中王——但項羽是帶頭大哥
  • 志願紅護佑「引江清水」 讓泰州人民喝上放心水
    近日,引江河管理處志願服務項目——「青春引江公益力量」在第五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中喜獲金獎,獎盃的背後既彰顯著團隊志願者們的榮耀,也記錄著他們的辛苦付出。志願服務目標:方向明確,導向鮮明湛湛長江,淼淼水光,水陸要津,泰州引江。
  • 一湖清水入江 一江清水東流
    江西入長江斷面即鄱陽湖出口斷面水質穩定至Ⅲ類,長江幹流江西段水質斷面全部達到Ⅱ類標準,實現了一湖清水入江,一江清水東流。長江中下遊省份江西擁有152公裡長江黃金水道,全部在九江市境內,是長江中下遊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長江流域承東啟西的關鍵節點。九江湖區水質好壞直接影響著鄱陽湖水質,從而影響長江江西段的水質。
  • 省委書記王國生蒞焦調研南水北調綠化帶
    7月1日,省委書記王國生在焦作市調研南水北調綠化帶項目等工作。焦作市委書記王小平,市委副書記、市長徐衣顯陪同調研。一渠清流穿城而過,兩岸綠樹成蔭、景色怡人,南水北調焦作城區段綠化帶成了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 朱承明 - 朱承明:打造「江淮明珠」,高效助力一江清水北上_新華...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將一滴長江水,北送天津,東送山東半島,成為北方的一顆種子、一方田野和一座城的興旺。位於京杭大運河、新通揚運河和芒稻河的交匯處的江都水利樞紐就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
  •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都水利樞紐時肯定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取得的重大...
    位於樞紐內的江蘇南水北調展示館,星空燈下東線工程蜿蜒於江淮大地,「南水」一路堅定北上。習近平總書記在1:75000的沙盤前,聽取陳杰對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建設運行情況的匯報。在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圖前,習近平駐足觀看。圖的北方,北京、天津、保定、雄安新區……正期待著來自江蘇的長江水。經歷50多年論證,數十萬建設者十多年攻堅,南水北調這個跨越半世紀的夢想變成現實。
  • 【地評線】南水北調清如許,唯有節源活水來
    作者:謝偉鋒  一渠架南北,天河通水來。10月13日下午,正在江蘇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揚州江都水利樞紐,了解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和江都水利樞紐建設運行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南水北調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方地區用水困難問題,但總的來講,我國在水資源分布上仍然是北缺南豐。
  • 【深度觀察】南水北調東中線全面通水近6年,綜合效益充分發揮 1.2...
    南水北調東線以此為起點,13級泵站讓長江水攀越十幾層樓的高度,送達山東半島。 河南淅川,丹江口水庫雲湧千山。南水北調中線出陶岔、穿黃河、過渡槽,跋涉1200多公裡,一渠清水潤澤京津冀豫。 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揚州考察時指出:「一定要確保一江清水向北流。」
  • 南水北調中線!萬戶千家飲南水,人間煙火最美味
    今年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六周年北京BTV頻道《四海漫遊》節目一路北上 走進北京 天津 河北一路南下 深入焦作 鄭州 渠首給大家看南水北調到底給百姓帶來了怎樣變化!但天津是一個一千多萬人口的大城市因此灤河的水即使到了天津也難以滿足天津的需求直到南水北調中線的水入津後
  • 慶賀禹州南水北調通水六周年!
    一項工程,千裡北上潤萬家一渠清水,奔流不息連沃野一脈真情,南北如一若比鄰飲水思源...六年來,它一刻不停,安全運行它就是禹州南水北調目前南水北調生活供水已成為我市主體水源獲益人口達51.21萬人>進一步弘揚南水北調精神20日上午在任坡泵站組織開展了南水北調六周年紀念日活動上午9點南水北調工作人員以及參觀領導們陸續到場圖為領導在門口籤到處籤名報到
  • 探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一渠清水緩緩向北流
    近日,記者探訪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橫跨豫鄂兩省的丹江口水庫。中線工程渠首樞紐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通過渠首開閘放水,一渠清水從這裡出發,利用海拔落差緩緩向北流淌,行程逾千公裡,一路自然流向京津冀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