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都水利樞紐時肯定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取得的重大...

2020-12-26 江蘇省人民政府

秋冬之交,正是大地色彩最為絢爛的時候,千株金黃銀杏掩映下,江都水利樞紐「江淮明珠」風姿盡顯。11月13日下午4時許,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了解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和樞紐建設運行等情況。當晚,記者追隨總書記的足跡,第一時間回訪這處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

特大樞紐,「解渴」北方扛起江蘇擔當

經過入口處「源頭」石碑,便看到4座抽水站連接4座小島,記者眼前的江都水利樞紐美如花園,靜謐的水面讓人心曠神怡。這一我國規模最大的電力排灌工程、亞洲最大的泵站樞紐,讓南水北調東線起點動力澎湃。

「江都站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們自主規劃、自主設計、自主製造、自主施工的大型泵站群。當時,集中了全國的規劃、設計、科研專家聯合攻關。江都站設計成為經典,工程獲得國家質量金質獎。」剛剛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完的省水利廳廳長陳杰,帶著喜悅介紹江都水利樞紐的光輝往事。

「江水北調奠基石,南水北調開新篇」,江都第四抽水站廠房懸掛的一幅標語,講述了一段歷史:江蘇在「南水北調」上先行一步,上世紀60年代初就開始用「江水北調」平衡江蘇南北水資源,江都第一抽水站便是其發端。後來,「江水北調」成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良好基礎,江都水利樞紐又成了為中國北方「解渴」的起點。

位於樞紐內的江蘇南水北調展示館,星空燈下東線工程蜿蜒於江淮大地,「南水」一路堅定北上。習近平總書記在1:75000的沙盤前,聽取陳杰對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建設運行情況的匯報。

在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圖前,習近平駐足觀看。圖的北方,北京、天津、保定、雄安新區……正期待著來自江蘇的長江水。經歷50多年論證,數十萬建設者十多年攻堅,南水北調這個跨越半世紀的夢想變成現實。東線一期工程在我省江水北調工程基礎上向北延伸,抽江規模提升,翻水梯級增加,新增供水量36億立方米。

歷經60多年建設和運行,如今江蘇的南水北調工程體系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網絡化泵站集群。展廳「南水北調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標語下,剖面圖展示了從0.7米高程的江都水利樞紐,經過9級臺階提升30米,送水逾400公裡進入山東的「足跡」。

一江清水,跨上一級級臺階北上;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段的建設管理,也逐年邁上新臺階。7年中,江蘇牢牢扛起為全國發展大局作貢獻的責任,統籌配置境內江、淮、沂沭泗等多種水源和區域雨洪資源,科學優化實行洪旱錯峰調度,克服省內農業灌溉高峰期供水保障巨大壓力,竭盡全力保證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向省外調水的水源豐沛穩定。東線一期工程通水7年多來,江蘇已累計向山東調水超47億立方米,相當於將5個駱馬湖或1.5個洪澤湖的蓄水搬運到齊魯大地;同時,江蘇還為安徽洪澤湖周邊受水區提供穩定水源,為東線一期工程向河北、天津應急供水提供支持。

如今,南水北調的戰略意義愈加凸顯。習近平總書記在江都水利樞紐調研時指出,黨和國家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就是要對水資源進行科學調劑,促進南北方均衡發展、可持續發展。要繼續推動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建設,完善規劃和建設方案,確保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成為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復甦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生命線。

「總書記高度評價南水北調工程,我們無比振奮。作為東線源頭省份,我們將牢記總書記囑託,管理好、運行好一期工程,規劃好、建設好二期工程,為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作出貢獻。」陳杰堅定地說。江蘇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主任夏方坤也表示,將把學習好、領會好總書記對南水北調工作、水生態建設、工程運行管理提出的要求擺在首位,進一步在規範化、精細化、信息化上下功夫,確保一江清水北送。

量質並重,源頭保障國家戰略意圖實現

「累計運行6007天、抽水總量786.81億立方米」,江都第四抽水站泵房大屏幕上的實時運行數據,向習近平總書記展示這裡正持續抽水滋潤北方大地。樞紐4座抽水站全力開動,3天就能抽水1億立方米,1年最多能抽水100億立方米。「這意味著每年我們要向北輸送3個洪澤湖的水量。」夏方坤說。

重「量」,更要重「質」。回溯7年前的冬天,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確保工程運行平穩、水質穩定達標。水質好壞,關鍵在源頭。在江都四站進水側工作橋上,監測人員、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副局長馬倩手持量杯,現場向總書記報告北調水質情況。

馬倩手中的量杯裡,盛著剛從下遊河道水面下0.5米處採集的水樣。「我向總書記報告,通過我們的現場監測和綜合評價,江都四站進水口的水質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馬倩說,總書記邊聽匯報邊拿起量杯仔細端詳,並詢問送水的具體標準,「我說Ⅲ類就滿足送水要求了。」

「當時總書記還問了我南水北調送水以來的水質變化情況。」馬倩匯報說,「2013年南水北調東線開始送水時,水質均達到和優於地表水Ⅲ類標準,但是在2013年Ⅱ類水佔比只有20%,2017年到2018年佔比達到80%,水質呈現Ⅱ類水佔比逐年提升的趨勢。」

「我感到,南水北調調的不僅僅是水量,也要有水質作為保障,這樣才能滿足水體功能需要和用水需要。我們這裡是南水北調的東線源頭,源頭水質合格,調水水質才有保障。」馬倩說,監測人員一直嚴密關注源頭水質,她向總書記展示的今年6月25日-11月13日水質監測成果表,就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記者了解到,泵站開機前及運行期間,每周都會進行兩次現場監測,實時監測則持續不斷。在總書記聽取情況匯報處的右前方有塊LED屏,屏上實時顯示水質自動監測站監測獲得的水體水質動態變化數據。源頭水質安全風險防範體系正不斷健全,夏方坤告訴記者,一旦水質有異常警報,他們就會派出水政隊伍沿入江水道上溯到引水地三江營調水保護區徹查原因。

水是流動的,調水水質全面提升是流域水質好轉的縮影。馬倩說,最近幾年從監測的大江大河水質變化看,總體來講向好的方向發展,特別是調水保護區。陳杰介紹,在東線一期工程建設中,我省同步實施治汙工程,投資133億元,保證了調水沿線水質穩定達標。

揚州市委書記夏心旻告訴記者,為確保調水質量,揚州近年來狠下功夫。以往東線源頭積聚了不少小碼頭、小船廠、砂石場,有的地方垃圾堆積,這些年通過搬遷企業、拆除小碼頭,引水地整體生態環境變好了。「下一步,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開工後,對沿線生態環境要求更高,我們要高度重視治理農業面源汙染不斷提升水質。根本上,我們要調整產業結構,引進高端企業,有汙染的企業要進行轉型升級或搬遷,把南水北調源頭環境整治好,確保一江清水北送。」他說。

無論是江都水利樞紐還是沿線各地,都為潤澤北方付出了極大努力。習近平總書記在樞紐調研時強調,要把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同北方地區節約用水統籌起來,堅持調水、節水兩手都要硬,一方面要提高向北調水能力,另一方面北方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業,節約用水,不能隨意擴大用水量。

大興水利,江淮大地用艱辛換來安瀾

自古以來,華夏先民就懂得興修水利、與洪澇抗爭,然而水患一直是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威脅,在水系發達、水量豐富的江淮大地,雖然古有歸海五壩、歸江十壩等努力,但水患依然時常出現。

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都水利樞紐展覽館。展覽的起始篇章「江淮水患」顯示,明清時期黃河奪淮後,蘇中、蘇北河道潰決僅在《明史》《清史稿》中有記載的就分別達45次、47次,揚州及裡下河地區累計發生水患259次。1931年,江淮更是遭遇罕見特大水災,江淮並漲、運河河堤潰決,裡下河地區300多萬群眾流離失所,7.7萬餘人死亡。

在反映1931年高郵水害受災情況的5張照片前,習近平總書記認真聽取講解。「我介紹完這幾張照片的背景後,總書記特地上前去細看。總書記對我們說,江淮水患,特別是看到照片中反映當時災害的嚴重程度,老百姓確實深受其苦。」這個細節,讓負責講解的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接待中心副主任姚愛群印象十分深刻。「現在高郵這些地方受災還嚴重嗎?是否還有這些大的災情?總書記緊接著就關切地詢問起高郵目前的治理情況。」姚愛群說,看到總書記這麼惦記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一言一語都彰顯著民生情懷,大家都十分感動。

江淮大地水患治理中,桀驁難馴的淮河是重點。新中國成立不久,在毛澤東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下,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新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治理淮河的重要部署,江蘇迅速掀起了治淮高潮,興建了一大批治淮防洪骨幹工程。習近平總書記認真聽取介紹,觀看以江淮水係為主線、以江都水利樞紐的建管歷程為縮影,展現黨帶領人民群眾治水興水歷程的展陳。

一幅幅黑白照片,展現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蘇北地區大力興修水利,特別是興建江都水利樞紐熱火朝天的場面。姚愛群說,「在了解江都水利樞紐20多年的建設過程後,總書記對當時興修水利的艱辛程度深有感觸。」

艱辛換來安瀾。習近平總書記在展廳裡聽取了今夏江蘇應對嚴峻汛情的情況匯報。在連遭10輪集中降雨、收納上遊大量客水情況下,江蘇做到全省無大災,是穩固的水利設施提供了最充沛的底氣。歷屆省委、省政府始終將治水放在突出位置,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建設,基本建成了防洪、擋潮、除澇工程體系。多年來,尤其是近3年來,我省保持每年400多億元的水利投資力度,全省長江、太湖、淮河等流域防洪標準均已達到50年以上。依靠防災減災工程體系,我省成功應對了歷次流域性和區域性重大洪澇災害的威脅,保證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古有李冰都江堰,今有人民江都站。」姚愛群說,她介紹的這句話獲得了總書記的贊同,「總書記說,都江堰和江都站都是華夏兒女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是古今排灌工程史上的傑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依託大型水利樞紐設施和江都水利樞紐展覽館,積極開展國情和水情教育,引導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增強節約水資源、保護水生態的思想意識和行動自覺,加快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

「總書記的話,激勵我們要守初心、擔使命,更好運行好南水北調東線源頭工程。」姚愛群激動地說。

連結:江都水利樞紐工程

江都水利樞紐既是江蘇江水北調工程的首站,又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該工程南接長江、北通淮河,地處江蘇省揚州市境內京杭大運河、新通揚運河和淮河入江水道交匯處,主要由4座大型電力抽水站、12座大中型水閘等組成,其中江都抽水站共裝機33臺套,裝機容量55800千瓦,抽水能力達到508立方米每秒,是我國乃至亞洲最大的電力排灌工程。

為解決蘇北地區的缺水問題,上世紀50年代,江蘇制訂了「紮根長江,江水北調,引江濟淮」的江水北調規劃。江都水利樞紐作為江蘇江水北調工程的首站,第一座泵站於1961年開工建設,至1977年4座泵站全部建成,同期建設了一系列水閘、輸變電、河道等配套工程。江都水利樞紐具有抽江北送、自流引江、抽排澇水、分洩洪水、餘水發電、保障航運、改善生態環境等主要功能,建成以來,發揮了巨大的工程效益。

江都水利樞紐工程規劃布局合理、設計施工科學、運行管理領先、生態環境優美、綜合效益巨大,是新中國第一座自主設計、製造安裝、建設管理的大型泵站群,被譽為「江淮明珠」。工程1982年榮獲「國家優質工程金獎」,2012年被評為「百年百項傑出土木工程」。管理單位5次蟬聯「全國文明單位」,2011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並榮獲「國家級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水情教育基地」等稱號。

相關焦點

  • 總書記考察的這座大型水利樞紐,有眾多不為人知的「第一」
    編者按 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都水利樞紐,對南水北調工程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江都水利樞紐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也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電力排灌工程、亞洲最大的泵站樞紐。一代代江都水利樞紐人以爭先、創新、堅守的精神底色,詮釋了新時代「源頭精神」的深刻內涵。
  • 從考察途中的四句話,讀懂習近平江蘇之行
    11月12日到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貫徹落實兩周多前閉幕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是這次調研的重要主題。在復興偉業啟新程之時,總書記在這次考察中關注了什麼、強調了什麼,令世人矚目。他在考察途中說的四句話,是讀懂江蘇之行的重要線索。△聯播視頻丨習近平在江蘇考察調研「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第三次赴江蘇考察,地跨南通、揚州兩市,涉及長江和運河岸線、水利樞紐、文保單位四個考察點。
  • 習近平:不能一邊加大調水、一邊隨意浪費水
    【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在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13日在揚州考察,走進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習近平指出,目前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從頂層規劃到實際推動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果,還要繼續抓下去。生態文明建設在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直接關係人民群眾生活幸福,關係青少年健康成長,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識和呼聲。
  • 萬裡長江繪宏圖:習近平總書記滬蘇紀行 - 歡迎瀏覽中國水利網...
    水與人、水與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互利共榮,是總書記謀劃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維度。  源起揚州的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是新的京杭大運河,也是當代的民心工程。  離開「古運河」,總書記乘車來到「新運河」,考察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起點、始建於1961年的江都水利樞紐。
  • 常識積累:南水北調工程
    南水北調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是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優化水資源配置、改善生態環境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是世界上距離最長、受益範圍最大、受益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2020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周年。6年來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1.2億人直接受益。
  • 【地評線】南水北調清如許,唯有節源活水來
    10月13日下午,正在江蘇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揚州江都水利樞紐,了解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和江都水利樞紐建設運行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南水北調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方地區用水困難問題,但總的來講,我國在水資源分布上仍然是北缺南豐。要把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同北方地區節水緊密結合起來,以水定城、以水定業,注意節約用水,不能一邊加大調水、一邊隨意浪費水。  治水築安瀾,興水潤民生。
  •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正式揭牌,註冊資本1500億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重要批示,指出組建南水北調集團,是加強南水北調工程運行管理、完善工程體系、優化中國水資源配置格局的重大舉措。據天眼查APP資料顯示,南水北調集團的法定代表人為蔣旭光,公司經營範圍包括調水工程開發建設與運營、水生態保護、水汙染治理、水的生產和供應、項目投資、電力生產等。
  • 南水浩蕩潤天下——寫在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五周年之際
    這是12月5日無人機拍攝的江蘇省揚州市江都水利樞紐工程。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清泉奔流,南北情長。南水北調惠澤京津冀魯豫,甘甜的長江水滋潤著黃淮海流域40多座大中城市、超過1.2億群眾。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按照總體規劃,這項世紀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分別從長江下遊、中遊和上遊向北方調水。東線一期工程從長江下遊揚州江都抽引長江水北送,經過京杭大運河及其平行的輸水航道,最終向北可輸水到天津,向東可輸水到煙臺、威海。中線一期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引水,全程自流到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東、中線一期工程分別於2013年11月、2014年12月通水。
  • ...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周年!小編帶您一起重溫這大國重器的中國驕傲!
    在工程建設期挑燈夜戰的建設者們東線工程從揚州江都水利樞紐提水沿京杭大運河逐級北送創世界最大規模泵站群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南水北調工程是實現我國水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
  • 守護「清水活水」揚州江都供電以「電」護「水」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實施10多年來,作為取水源頭的江都為保證北送江水質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國網揚州市江都區供電公司以優質高效的服務保障了「清水活水」。2012年起江都對取水口的三河六岸實施水源地淨化工程,該區域30多家企業一律進行搬遷。江都未來水泥有限責任公司就是搬遷企業之一。
  • 南水北調大文章越來越精彩
    萬人受益東線工程向山東調水46億立方米惠及人口約5800萬工程運行安全高效,綜合效益顯著,沿線群眾普遍認可,已經與沿線群眾生產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與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綠色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與推進國家重大戰略實施、保障國家水安全緊密聯繫在一起。
  • 探尋「源頭精神」②丨42年前江都站的這項發明,至今仍在廣泛使用
    1年後,在其下遊百餘公裡的揚州江都,又一項「當驚世界殊」的世紀工程破土動工。2013年,經過10年建設,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江蘇段基本建成,其「源頭」與半個多世紀前「江水東引北調」工程的起點在江都交匯,國家戰略與江蘇民生工程在此疊加融合。「古有李冰都江堰,今有人民江都站」。
  • 南水北調東線二期要來了?中線又有新動作?聽聽副部長怎麼說
    魏山忠副部長就有關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北延應急供水工程、東線二期工程規劃和中線引漢引江補漢工程規劃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主持人從全國範圍來看,新冠疫情還給南水北調的工程建設帶來了影響。南水北調工程線路長、範圍廣,涉及的地區比較多,去年11月,中央專門召開了南水北調後續工程工作會議,對工程建設、階梯水價、建設資金等問題都做出了要求。我們知道,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北延應急供水工程在2月下旬正式復工,目前這方面的工作進展如何?
  • 中國發布丨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六周年:調水超394億...
    中國網12月12日訊(記者 張豔玲)2020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六周年。六年來,工程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1.2億人直接受益,其中,中線工程調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東線工程向山東調水46億立方米,惠及人口約5800萬。
  • 江蘇 南水北調工程 為有源頭清水來
    1961年12月,新中國大型電力抽水站——江都一站開工建設。經過四十餘年的自主規劃、自主建設、自主管理,江蘇建成以400公裡京杭大運河蘇北段為主通道,以江都、泗陽、皂河等9個梯級樞紐為主節點,以沿線河湖水網為脈絡,包含20餘座大型泵站、上千座水工建築物,集防洪、排澇、灌溉、航運等功能於一體的江水北調工程體系。
  • 西霞院水利樞紐輸水灌區工程
    5月9日,我省舉行西霞院水利樞紐輸水灌區工程暨2020年度四水同治項目集中開工動員會,省長尹弘在主會場作動員講話並下達集中開工令。   此次集中開工項目共22個,主會場設在溫縣,現場開工的西霞院水利樞紐輸水灌區工程是省十大水利工程之一,參會領導考察了工程規劃建設情況;另設9個分會場,濮陽、許昌、三門峽、南陽分會場與主會場視頻連線,報告開工項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