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華夏地理」,精彩內容看不停!
編者按:近日,「南水北調」成為眾人最為關注的話題。水就是生命。它是孕育出生命始祖的原液,它是世界搏動的血脈。我們的文明植根於海岸和大河流域。我們最深的恐懼是來自水的威脅,怕獲賜太少——或者太多。「南水」對於「北人」的意義到底有多重要?我們對於水資源的保護又能做些什麼?
撰文:芭芭拉 • 金索爾沃 (BARBARA KINGSOLVER)、伊莉莎白 • 羅伊特 (ELIZABETH ROYTE)、卡西 • 紐曼
翻譯:王曉波、白曄、陳昊
每秒流量可達6000立方米的巨流自伊瓜蘇瀑布飛落,是坐落在巴西與阿根廷邊界處的水之寶庫。
地球脈搏:淡水
水就是生命。它是孕育出生命始祖的原液,是世界搏動的血脈,與我們的存亡休戚相關。它是佔據人體三分之二的成分。我們的生命體液是鹽性的,和海水一樣。那就是我們的源頭。對於常年缺少雨水的北方來說,「南水」便充當了源泉的角色。
近十年來,中國遭遇的災害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旱災、洪水、地震……「災害」這個詞似乎失去了意義。惡劣的天氣重演太多次之後,災難便成了我們的常態。我們建立的文明植根於海岸和大河的流域。我們最深的恐懼是來自水的威脅,怕獲賜太少——或者太多。
人類文明對於另一樁迷信——地球會無止境地慷慨——同樣依依不捨。我們拒絕審視相反的證據,一味臆斷。我們抽吸地下含水層,又令江河改道,把無限制的人類擴張和無盡的資源供給當做一對「幸運星」。如今,世界半數人口所在的國家都發生了地下水位劇降。我們的「帳戶」已大大透支。
1968年,生態學家加勒特• 哈丁寫了一篇題為《公地悲劇》的論文,文中指出這樣的問題:唯有「改變人類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才能解決問題。我們對地球無止境慷慨的信仰有一半是對的,因為每一滴雨都會奔流歸海,而海水會蒸上雲霄;還有一半是錯,因為我們對於水無關緊要,水對於我們卻不可或缺。我們須得拿出合理的辦法,在水的限度內生存。放開眼界看看我們的藍色星球,了解前路的危險,也就懂得了自己的位置。
在冰島,豐沛的科爾格利瑪河在奔流向海的路途中使大地遍布它的印記。
嬰兒的身體有四分之三是水。
紐約布魯克林大橋下,一道近 30米高的瀑布濺落河面。藝術家奧拉維爾·埃利亞松在 2008年裝置了這道人工飛瀑,以頌揚「水的實體性」。
溼婆神像高高在上地庇護著孟買附近的蘇勒傑水上公園。裝飾風格是印度的,而樂趣情調——在炎熱天氣中戲水——卻沒有國界。娛樂事業所佔的用水份額正在上升。
日本大阪附近的一座溫泉浴池中,72 歲的老人用富含礦物的水來調理身心。他說,花大量時間沐浴是「長生的秘訣」。
善用涓滴
雖然,「南水」來了,可我們不能坐享其成。似乎也該做點兒什麼,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水源。地球正在走向末日,我們不能成為製造問題的一分子。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做到「滴水不廢」:「用時」速戰速決,「廢時」充分利用。
新墨西哥州北部的聖菲(屬於高地沙漠區)採取了兩種措施來解決缺水的問題:硬性路線幾乎完全側重於發展新的供水方法,例如超大型水壩、高架渠和遠距離輸水管。而他傾向於軟性路線:開發一套綜合方案,使節約與效率相結合,推行社區規模的基礎建設,保護水生態系統,按照水域範圍實施管理而不受政治邊界的限制,並採取健康的經濟模式。
該市採取應對措施後,採取措施應對——阿爾伯克基的每日人均家庭用水量由驚人的530升下降到了大約300升;加上其它,每年有望節省大約60億立方米的水,足以滿足3700萬人的家庭用水需要。
大自然的無情是對人類「殘忍「行徑的回報:要麼我們在無情中滅亡,要麼就在絕境中重生。
灌溉消耗掉了70%的淡水。採用微噴灌之類更高效的方法能夠減少三分之一的用水量。
美國西南部農民常年共享著一些由社區經營的水道,例如科羅拉多州聖路易斯谷有著150年歷史的的「人民渠」。
《水靴》的創作者羅曼·塞納用四濺的水花來表達一個道理:沒有水就沒有人類。
神聖之水
「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德經》裡的一句話,意為美好的道德像水一樣,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再加上眾書法大家們對山水的熱愛,也可見「水」在中國的地位之深重,自人類有史以來水便佔有重要地位。
肉體渴望水源,精神同樣如此。「南水」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資源,更是一條文化得以傳承的道路。
瑪雅人相信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克塞肯沼穴這樣的天然井可通往冥界。
寮國新年慶祝儀式上,一名婦女把河燈投入寮國人的「母親河」湄公河。
根據希臘正教會的教義,受洗意味著在基督裡重生。土耳其伊斯坦堡聖喬治主教大教堂內舉行的儀式上,7個月大的斯泰利奧斯·西奧多·吉卡斯被人舉著蘸了三次水。
猶太新年前夕,一名烏克蘭哈西德派猶太教徒在礦湖中浸泡身體。這湖在宗教儀式上用做浸禮池,來洗淨人們的靈魂。
美國緬因州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俄羅斯正教會的教民在肯納貝克河冰中鑿出十字架形狀,用在主顯節上紀念基督受洗。挖出的十字冰槽中的河水將給教會帶來福祉。
日本三重縣椿大神社中的聖水瀑布在神道教儀式上洗去人們身上的罪孽。這種清洗儀式讚揚的是信徒、瀑布與宇宙中創造性生命力之間的交融。
印度赫裡德瓦爾十勝節期間,漂浮的油燈在第一聖水河恆河上畫出潦草的痕跡。將死的印度教徒通常會在河水中清洗身體,其中有些死後會在河邊火葬,並把骨灰撒入河水。
伊斯坦堡的巴耶塞特清真寺中,穆斯林在進行祈禱前施行洗禮。「信仰的一半在於清潔。」先知穆罕默德告訴信眾。
每年,600萬朝聖者懷著對盧爾德聖水的信念及對奇蹟的期盼來到法國南部的巖洞中。傳說1858年,聖母瑪麗亞在此處顯現在14歲的牧羊女貝爾納黛特·蘇比魯面前。
海地維爾博訥爾奇蹟聖母節期間,一名朝聖者沐浴在索德歐瀑布中,盡情享受煥發新生的喜悅。信徒向聖母祈禱,召喚傳說中居住在瀑布裡的魂靈洛阿,伏都教與基督教融為一體。
註:本文任何媒體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