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一道歷史
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帶領人民過上幸福生活。
中國的近代史,自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後,近百年的時間都在屈辱中度過,直至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屈辱的歷史才算畫了個句號。中國逐漸開始走向強大,人民終於站起來了。
如今的我們,能夠擁有這樣的幸福生活,不應該忘記那些曾經為了國家強盛,人們當家作主而做出貢獻無數的熱血愛國青年。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其中一位具有鮮明代表性的人物——李大釗。他曾為國家做出了極大的歷史貢獻,時至今日依舊被很多人們掛在嘴上,記在心中。
革命先驅李大釗
李大釗先生出生於1889年10月29日,字守常,河北省樂亭人。1907年至1913年,李大釗進入了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求學。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和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是我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在學校的期間,李大釗和自己的同學郭須靜一同加入了中國社會黨。1913年8月的時候,他從學校畢業。就在這個月,擔任社會黨的領袖陳翼龍被殺害,社會黨也一度遭到了查封。無奈之下,李大釗只得逃離北京,在自己的家鄉樂亭縣的祥雲島避難。後來,李大釗有幸得到了紳士孫洪伊資助的出國留學的費用,年輕的李大釗趕赴日本留學。
抵達日本後,李大釗進入了早稻田大學政治科,也就在這個時候,李大釗的腦海中慢慢接觸了社會主義思想。李大釗在1914年間組織了神州學會,期間積極進行著護國反袁的活動。次年,他為反對日本提出的滅亡中國「二十一條」,親自以留日學生總會的名義發出了《警告全國父老》的通電,以此來號召國人以「破釜沉舟之決心」誓死反抗。
1916年5月李大釗留學完成後回到祖國,他親自在北京創辦《晨鐘報》,擔任總編輯。後來,又擔任了《甲寅日刊》編輯,大力的推動和促進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在1918年的時候擔任了北京大學圖書館的主任。
沒過多久,李大釗又接任了經濟、歷史等系教授,參與編輯了雜誌《新青年》,他還和陳獨秀一同創辦了《每周評論》,極有力的推動了共產主義思潮在國內的發展。
1920年,他和陳獨秀醞釀著組建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10月,和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等人一同建立北京共產主義小組。 中共建黨後,任二、三、四屆中央委員。
之後的幾年,李大釗赴上海多次會見了國民黨的高層,提出了「國共合作」的思路。並且出席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任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委。
李大釗代表著中共立場,公開向北京政府請願,要求正式承認蘇聯政府,並且支持蘇軍駐兵外蒙古。1927年4月6日,東北王張作霖派軍警突襲搜查蘇聯的大使館,李大釗以及自己的家人在大使館被捕。等待著他們的,將會是軍法審判。由於李大釗是北京大學的教授,各方面都有人試圖營救他,但最終還是沒有成功。4月28日,李大釗等同20名國共人員被以「同蘇俄裡通外國」之罪名被判處絞刑,時年38歲。
志士亡逝,兒女今何在?
李大釗先生生前和妻子一共養育了五個子女,分別是:長子李葆華、長女李星華、次女李炎華、次子李光華、幼子李欣華。
長子李葆華
李葆華(1909-2005),曾用名趙昇陽、趙振聲,化名楊震。作為李大釗的長子,知道父親的事兒自然不少。後來,李葆華同樣去了日本留學。1931年他加入我黨。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又毅然投身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後,最初任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電力部部長,後調任安徽省省委書記。
1973年出任貴州省省委第二書記,同年的中共十大上被選為中央委員。1978年起擔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在中共十一大上連任中央委員。1982年他卸任人民銀行行長之職,相當於副國級職等。同年起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2005年2月19日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96歲。
長女李星華
長女李星華長期從事著教育工作。李大釗同志犧牲後,地方警察廳責令李大釗的遺屬限期之內離京。1927年5月10日,李星華全家人不得不回到了大黑坨村。她在家中為照顧生病的母親,無可奈何之下只得暫時放棄學業。
1931年夏,她又帶著弟弟和妹妹回到了北京繼續讀書學習。次年,她升入中法大學孔德學院高中部。在無法維持日常生活時,有幸得到了父親生前朋友的關照,李星華給學校刻印法文講義蠟版,每月補貼一些生活費用,來維持正常的生活開支。
1932年春,她參加了黨所領導的反帝大同盟,同年夏天,她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進行黨的地下革命工作。她以學校刻印講義做掩護,為黨刻印革命傳單,持續掩護黨的地下工作者,參與營救被捕的同志。又一年春,李星華把母親接到北京,準備安葬父親。
1933年4月23日,在黨組織的安排下,李星華同送葬隊伍一起把父親安葬在了香山萬安公墓。35天後,母親趙紉蘭也不幸病逝。在親友的幫助下,李星華和家人將母親和父親並排葬在了一起。1935年12月,李星華投入了"一二·九"抗日愛國運動。第二年她與賈芝結婚。1937年夏天,她由中法大學經濟系畢業。
1940年11月6日,幾經周折,李星華和家人輾轉到達了陝北延安。到延安後,她入延安魯藝文學系學習,之後長期在延安中學教書,始終如一。全國解放了之後,李星華從延安回到北京,同時在師大女附中和馬列主義學院第二分院任教。
自1956年開始,她又長期從事著民間文學的工作。整理出版了《白族民間故事傳說集》,受到了國內外民間文學工作者的一致好評。後來,這部作品還被翻譯為了日文,在日本出版刊發。
次女李炎華
李大釗的次女李炎華在那時局動蕩的年代中,四處流浪,和革命組織一度失去了聯繫。後來在機緣巧合之下回到了家鄉,和大姐李星華一樣,也從事著教育工作。多年後,在組織的幫助下,她終於和自己的親人取得了聯繫,後來她被調任到了北京人事局進行工作。
次子李光華
當年父親犧牲的時候,李光華才年僅4周歲。他在黨組織和親友的關懷撫育下成長起來。到了1940年的時候,李光華赴延安和大姐生活在了一起。之後,李光華擔任中共樂亭縣委宣傳部長、唐山華新紡織廠黨委書記等職務。
新中國成立初期,李光華因為有在唐山宣傳部任職的工作經歷,1956年開始,他被調任到了中國科學院電子研究所,擔任黨委書記。二十六年後,他在中科院離休。
幼子李欣華
李欣華在1926年出生於河北省樂亭縣。他五月喪失了父親,六月喪失了母親,後來於延安長大。1948年起奉調北平市軍管會,先後在北京八中、九中任教。1954年他又主動要求到貧困山區門頭溝,進行教育工作。此後的多年,李欣華先後擔任大峪中學校長,門頭溝師範學院黨委書記兼教師進修學院校長。1989年李欣華在北京與世長辭。
後世影響
李大釗對於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對馬克思思想和共產主義無限忠誠。為在我國開創和發展共產主義的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永遠是所有革命工作者的模範。他為我國的革命事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也將永遠被記錄在史冊上。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