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6年,西漢名將陳湯千裡奔襲北匈奴留下了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的壯志豪言,這句話流傳至今成為了國人表達愛國衷腸名言。
如今的中國擁有著強大的軍事國防力量,面對海外勢力的襲擾毫無懼色。時間回到七十多年前的1941年,那時的中國飽受日本帝國主義搶掠者的摧殘。
在武器裝備極差的情況下依舊派出了中國遠徵軍走出國門在緬甸與日軍決戰。與今天的強大國力相比,當時就連正面戰場物資供應都十分吃力。
但是中國遠徵軍依舊不畏艱難毅然決然的走出了國門與敵較量。並在中緬戰場上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戰績。
中國遠徵軍之魂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隨即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在''南進''戰略的指揮下開始分兵南下,
大舉入侵東南亞各國,
試圖從南面包圍中國截斷中國最後的生命線。
在日軍強大的火力攻勢之下一路勢如破竹,東南亞諸國很快便被日軍佔領。作為中國當時最後一顆輸血動脈的西南國際運輸線,滇緬公路段岌岌可危。
駐守東南亞的英國盟軍不戰自愧,就在這時中國政府連忙調集最精銳的一隻機械化部隊入緬作戰,將日軍欲從西南方向滅亡我國的陰謀擊破。
中國遠徵軍的勝利不但
保衛了我國在抗戰時最後的生命運輸線
,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重大貢獻。
但勝利背後的犧牲也是慘烈的,入緬作戰的中國軍隊一開始因為對戰場環境不熟悉,軍事將領各自為政等諸方面原因遭遇了慘烈犧牲。
關鍵時刻戴安瀾將軍在同古抵禦住追擊的日軍,最終保住英軍部隊及國軍第200師順利撤退。但在自己卻在撤回國境的途中因傷重不治犧牲,時年38歲。
立志報國
戴安瀾將軍一生中立功無數,是抗戰史中極負盛名的國軍指揮官。早在事變之後就在長城古北口戰役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是國軍當中最早與日軍交手的指揮官。
抗戰爆發之後
,戴安瀾有參與了臺兒莊戰役中的幾次重要的戰鬥指揮。
在武漢會戰時擊敗了瑞陽公路的日軍第九師團主力,徐州會戰時擊退艾山陣地的日軍進攻,在崑崙關戰役時更是將日軍的中村正雄少將擊斃。
後來在緬甸戰場上
戴安瀾犧牲之前取得了同古會戰、收復棠吉等卓越戰功。
1942年10月16日,戴安瀾將軍被追贈陸軍中將軍銜,解放後追認為革命英雄。
戴安瀾1904年出生於安徽省無為縣仁泉。少年時期的戴安瀾勤學奮進,國學內涵極為豐富。1923年,19歲的戴安瀾考入陶行知先生創辦的安徽公學高中部。
深受陶行知先生''行知論''影響的戴安瀾在
第二年便放棄了繼續學習的機會
。當時的戴安瀾見國民生存艱難,而自己空有一腔報國熱情卻只能困在學堂之中十分沮喪。
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為了實踐自己對於''行知論''的認識,戴安瀾正式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安瀾''。
並帶著自己的理想與熱誠投入到了革命事業之中。1924年,戴安瀾積極地響應當時全國範圍內二次革命的熱潮投奔了人民革命軍。
當時正值北伐戰爭準備階段,
黃埔軍校也在這時候成立,
為的是能夠為中國培養更多的優秀軍事人才。放棄了原有學業的戴安瀾想都沒想便考了黃埔軍校第三期。
黃埔畢業之後的戴安瀾帶著平定亂世,投身革命的熱忱加入到了北伐軍中。因為戴安瀾在戰場上的勇敢與智慧,很快便由連長一路升任至團長。
北伐戰爭結束之後,戴安瀾已經是國民政府軍中少有的幾位軍功卓越的軍官。
''事變''之後,東北三省淪陷。國民政府軍中對於是否北上抗戰產生了不同的意見。在蔣委員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思想家戴安瀾深感報國無門。
1933年,
日軍欲越過長城繼續向南入侵我國領土。
早已經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怒火中燒的戴安瀾率部參加長城保衛戰,此戰之後戴安瀾獲得五等雲麾勳章。成為國民政府軍中最早與日軍交手的軍事將領之一。
隨著七月事變的爆發,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對我國發起了全面侵略戰爭,全國上下積極備戰。
8月,戴安瀾升任國民革命軍第25師73旅旅長。
淞滬會戰及南京保衛戰之後徐州岌岌可危,
戴安瀾帶領部下參與臺兒莊戰役,
在臺兒莊阻擊進犯的日軍。這一仗戴安瀾火攻陶墩,智取朱莊,激戰郭裡集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勇武與擔當。也讓日本侵略者見識到了中國軍人的決心與鬥志。
結束了臺兒莊的戰役,戴安瀾率部向徐州撤退,為即將到來的續收會戰做準備。在徐州會戰中,戴安瀾率部在與艾山與敵周旋並取得了令國人為之振奮的戰績。
徐州會戰的勝利是抗戰史上
中國軍隊的第一次戰略防禦戰
,這場戰鬥為之後的武漢會戰爭取了足夠多的時間。
在之後隨之到來的武漢會戰中,戴安瀾依舊在戰場上表現出色,其所轄的第31軍被記集體大功一次。此役之後,戴安瀾已經是國軍中最為有實戰經驗、戰功最為卓越的軍事將領。
適逢國家用人之際,雖然戴安瀾並非老蔣嫡系,但是對其戰鬥指揮能力同樣十分認可。
1939年1月,戴安瀾被升為少將師長
,接替杜聿明擔任國軍第200師師長。
這是當時中國唯一的一個全機械化的重裝師團,正是這支部隊最後成為了在滇緬戰場上的尖刀。
從這時起,戴安瀾的名字就與國軍第200師聯繫到了一起。這隻當時中國最為精銳的裝甲師團不負眾望,在之後的幾場戰役中的都打出了自己的威名。
1939年11月,
戴安瀾率第200師全體官兵赴崑崙山作戰。
此一役,戴安瀾所轄的第200師與鄭洞國榮譽第1師正面主攻崑崙關 。
戰鬥崑崙關戰役的大捷讓戴安瀾成為國軍中的紅人,此役的成功讓戴安瀾與1940年1月獲得四等寶鼎勳章一枚。
崑崙關戰役戴安瀾部斃敵人數百餘人,摧毀敵軍坦克兩輛,並擊斃敵軍中村正熊少佐。但是戴安瀾也在此役中光榮負傷。受傷之後的戴安瀾在後方療養期間積極研判抗戰的走向以及日軍戰術的特點。
1942年,戴安瀾率國軍第200師作為中國遠徵軍主力赴緬開展對日作戰。在中國遠徵軍與英國軍隊大潰敗的情況下取得了同古會戰、
等功績。
同古會戰更是中國軍隊走出國門的首次戰鬥勝利。遺憾的是在撤回國境的途中,戴安瀾師長因為戰時負傷過重不治身亡。
942年5月26日下午5時40分在緬北茅邦村光榮殉國。
同年10月16日被追授中將軍銜,抗戰結束以後被授認英雄稱號。
在國際社會上對於戴安瀾的普遍評價較高,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過:
''戴安瀾將軍於1942年同盟國緬甸戰場協同援英抗戰時期,作戰英勇,指揮卓越,圓滿完成所負任務,實為我同盟國軍人之優良楷模。''
家風傳承,一門棟梁
戴安瀾將軍的殉國乃是全體國人之殤,但是戴安瀾將軍的精神又可稱為華夏民族之骨。戴安瀾將軍死後其家人與後代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戴安瀾的妻子名為王荷馨,
與戴安瀾將軍本是同鄉。兩人更是青梅竹馬相伴成長的伴侶。少時的兩人在學堂時相交甚好,戴安瀾小時候也是極為照顧王荷馨的。
兩家的門第也都相近,於是在戴安瀾父親的提一下戴安瀾與王荷馨從小就定下了娃娃親。常年之後的戴安瀾外出求學,立志報國。
而王荷馨對於戴安瀾的遠大志向也表示支持。願意等待戴安瀾成就共鳴之後會向迎娶自己。同樣戴安瀾也是一位信守承諾之人,出外求學從軍打拼多年,
戴安瀾一路高升
但是功名利祿並沒有改變戴安瀾的初衷,北伐戰爭勝利以後,戴安瀾便立刻回家迎娶王荷馨。婚後的兩人相敬如賓,感情甚好。
雖然戴安瀾常年徵戰在外,極少有時間顧及自己的家庭,可是有了王荷馨這樣一位賢內助,戴安瀾又有何求呢?
王荷馨並不像是別家官太太那樣愛擺排場,從小受到傳統文化滋養的王荷馨在戴安瀾升任師長之後也恪守低調的作風,
在家相夫教子,為戴安瀾守好內院。
在戴安瀾從崑崙關戰場上退回養傷期間,王荷馨更是給自己的丈夫給予了無微不至地關懷,這段時間也是兩人成婚多年來最為溫馨幸福的時刻。
但是這份溫馨最終隨著中國遠徵軍赴緬作戰化作了王荷馨一生追思的往事。1942年,戴安瀾將軍在緬甸犧牲。消息傳回國內之後王荷馨傷痛不已。
但是丈夫是為國捐軀,
王荷馨也表示理解與支持,並以自己的丈夫為榮。
很快王荷馨便忍著劇烈的悲痛開始堅強的承擔起照顧公婆與獨自撫養子女的重擔。
在王荷馨的勤儉操持之下,戴家上下被打理得很好,戴安瀾的三個兒子與一個女兒也被王荷馨培養的有模有樣,長大之後皆為國家棟梁之材。
戴安瀾的大兒子名叫戴復東,
於1928年4月出生於廣州市,後於1948年考入中央大學建築系。1952年在南京大學畢業之後前往同濟大學建築系任教。
戴復東後來成為我國著名建築學大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國內建築界享有極高的聲譽,曾任中國建築學會名譽理事、上海建築學會名譽理事等職務。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戴復東一直是我國高校建築專業最為著名的專家。
其任教期間組織我國工程院開展了多項建築學方面的專題研究並都取得重大成果,曾被公派至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與規劃研究院做訪問學者。2年前的2月,戴復東老先生因病逝世於上海新華醫院,享年91歲。
戴安瀾與王荷馨的
第二個孩子是女兒戴藩籬
。戴藩籬出生於1935年抗戰爆發前夕。父親戴安瀾逝世之後便與母親相依為命。
成年之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擔任文書工作。退役之後的任職上海政協委員,其一生秉承父志,為祖國做出了諸多貢獻。2015年以80歲的高齡被邀請參加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
當被記者問及對父親的情況之時,
戴藩籬引用總理生前評價父親的:
''黃埔之英,民族之雄''八個字來概括父親的一生。可見戴安瀾將軍的英勇事跡對其一生的影響甚大。
三兒子名叫戴靖東
,1938年出生。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在南京工程院任教,與哥哥戴復東一樣是我國高校著名的教授學者,對我國倒擋教育事業貢獻甚大。退休後,戴靖東攜家人移民美國。
戴安瀾最小的一個兒子名字叫作戴澄東,
出生於1940年,戴安瀾將軍犧牲之時,戴澄東還不滿兩歲。
雖然因為父親過世得早,在戴澄東心中對於父親的印象並不深刻,但是戴澄東在母親王荷馨的教育之下同樣秉承父志,做一個有利於國家與人民的人。
戴澄東1964年從華東水利學院畢業之後便參加工作,因為其在工作中的突出貢獻先後任職
江蘇省水利廳副廳長、江蘇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江蘇省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等職。退休之後居住於南京。
戴安瀾先生無疑是中華民族的重大功臣,在其忠勇的一生中為中華民族的抗戰大業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在戴安瀾死後,其妻王荷馨秉承夫志將戴氏一門的子弟全都教育成為有利於國家民族的棟梁之材實屬難能可貴。
文/史海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