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骨質疏鬆,大家第一反應就是「缺鈣」,這個講法固然不錯,卻不準確。早在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提出過預防骨質疏鬆的3大原則:補鈣、曬太陽和運動療法。可見補鈣只是手段中的一種。
通過飲食或者補劑來補鈣有兩個誤區需要提一下。
1、牛奶的問題
牛奶在改革開放之後一直是國人的「心頭好」,儘管三聚氰胺打擊了人們對國產牛奶的「自信力」,卻絲毫沒有影響大家對海外牛奶的「他信力」。
然而有個叫「乳糖不耐症」的現象我們不能視而不見。牛奶中含有乳糖,在人體內乳糖酶的作用下被消化吸收。而我國90%以上的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乳糖酶缺乏現象,就算牛奶質量再好,國人碰到含有乳糖的奶製品還是會碰到不能分解吸收,腹脹腹瀉的問題。
牛奶穿腸而過,鈣也無從吸收,吃了等於白吃。因此不如放棄牛奶換成豆漿、蝦米、海藻、海魚、動物肝、蛋黃、奶油等。
2、吸收率的問題
很多人覺得奇怪,我鈣補得不少啊,除了食補以外我還大把大把吃鈣片,可為什麼骨質疏鬆還是沒有緩解呢?這就要提到吸收率的問題了。這就好比要用一杯水溶解一勺糖是可以的,但溶解500克糖就困難了。糖水總是會飽和的,大量的糖最終會沉澱在杯底。同理,鈣在人體體液中也會呈現出飽和的現象,並非吃得越多吸收得越多。
為了提高糖水的溶解率,我們可以用加熱、攪拌等辦法。同樣,為了增加鈣的吸收率,我們就不能忽略曬太陽和運動這兩個手段。曬太陽的好處在於紫外線能促進身體生成維生素D3,後者能幫助腸道吸收鈣。
運動對於骨骼的好處就在於「壓力」。當骨骼受壓時它會彎曲,接著會有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讓骨細胞興奮起來,從而增加骨質的形成。相反如果骨骼一直不受壓,骨質就會流失。
這樣大家就能理解為什麼超重者的骨質倒是不差了——原來正是額外的體重給了骨骼過多的壓力它才健康的,那麼我們要在保持不增重的情況下又不骨質疏鬆,只要主動尋求額外的壓力就好。什麼額外的壓力呢?答案是負重運動(抗阻訓練)。
美國運動醫學院認為在評價預防或治療骨質疏鬆的運動方案時,應考慮以下5條原則:
當然,如果您已經有了骨質疏鬆,請暫時避開高強度運動、彎曲身體或者折腰運動等。跳躍或者快跑等強度高的運動有可能造成膝蓋、腿部骨折,彎曲身體或者折腰因為加重了脊柱負擔會導致脊柱骨折,因此訓練還是要循序漸進,從緩和易控制的運動如站立、散步、快走、慢跑開始。等身體有一定的承受力後再進入下一段的練習。
總體來說,無論預防還是治療骨質疏鬆,我們推薦的方式是抗阻訓練+有氧運動+柔韌練習。有氧運動儘管對身體很好,但像慢跑、腳踏車、爬山等運動只是對腰椎和下肢的骨骼有幫助,上半身的骨骼被忽略了。有計劃的抗阻訓練卻可以周到地對身體每一處骨骼進行刺激,因此是對抗骨質疏鬆的真正主角。柔韌練習的目的則是加強身體的平衡感,防止摔倒,建議做一些太極拳、瑜伽、普拉提等練習。
此外,還有人會問到遊泳這個著名的「萬能運動」是否對骨質疏鬆有幫助,我們給出的回答是:不太奏效。其他的運動包括慢跑等有氧運動畢竟還是在對抗重力做功,因此給予了骨骼一定的刺激而生效,遊泳因為是橫向運動且被浮力中和了縱向的負重而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