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創新之源」以色列的創新戰略解析——BFA創新報告(摘編4)

2020-12-12 澎湃新聞

原創 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亞洲論壇 收錄於話題#創新報告7個

12月2日,博鰲亞洲論壇發布了《博鰲亞洲論壇創新報告2020》專題研究報告。此份報告是博鰲亞洲論壇就科技創新發布的首份專題研究報告,對亞洲的創新發展進行了總體分析與評估。今日分享的是報告第一章對以色列國家創新戰略及其創新力快速提升的原因。

被稱為「全球創新之源」的以色列是全球最具創新活力的國家之一,只佔全球 0.2% 的人口獲得了 20%的諾貝爾獎。通過嚴格的篩選機制,政府對科研的投資很少產生腐敗, 並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成果。

戰略與政策

以色列在 2001 年通過了《2000—2010 年生物技術產業規劃》,2002 年推出了《納米技術:以色列的國家戰略》建議書。在這兩項政策的基礎上,以色列經濟部首席科學家辦公室(OCS)於 2004 年底宣布對生物技術和納米技術項目給予優先資助。2005年 8 月,首席科學家辦公室宣布,經濟部研究委員會將出臺一項新政策:資助低技術行業的研發活動,希望將信息和通信技術吸引到傳統行業,以提高生產能力。2005 年,以色列政府又在 2003 年修改的基礎上,對《鼓勵工業研究與開發法》再次進行修改,放鬆了對創新企業的限制。

以色列的科技計劃基本上都是年度計劃,由相應的主管部門發布。以色列科技基金會每年發布已獲資助的研究項目的年度計劃,但由於基礎研究的資助周期一般是 3~4 年,新上項目基本能連續得到幾年的資助。在戰略研究領域,科技部每年頒發其年度計劃。在應用研究領域,經濟部負責發布工業研究與開發年度計劃,包括磁石計劃(支持大學與企業構成研發聯合體,從事通用技術開發)、小磁石計劃(支持一個大學與一個企業構成小研發聯合體)和通用研發計劃(支持企業從事長期通用研發)、技術孵化器計劃、種子基金(Heznek)計劃、Tnufa 計劃(鼓勵個人企業家創業)、NOFAR 計劃(支持生物技術的大學應用研究以加速向工業界的轉化)和研究與開發基金計劃(面向大中型公司的工業研究與開發)。全年總預算約 4 億美元。另外,農業部、通信部、環境部、基礎設施部、教育部、衛生部和移民吸收部也在相應的領域有其年度的應用研究計劃。國防部發布國防工業領域的研發計劃。

以色列由科技部、經濟部、國防部、農業部、衛生部、通信部、教育部、環境部、國家基礎設施部等 13 個部門以及科學與人文科學院等機構共同組成了國家的科技決策體系,推動協調全國的科技工作。以色列實行科技工作的首席科學家負責制,主要政府部門都設有首席科學家辦公室。以色列政府還成立了首席科學家論壇,商討科技政策的重大問題,避免科技項目的重複投入或遺漏,科技部部長擔任論壇主席。政府的部際科技委員會是內閣的參謀決策機構,協調政府宏觀科技工作。2002 年,以色列成立了國家研究開發理事會(NCRD),為政府提供科技政策諮詢。其他涉及科技活動的政府部門有:總理辦公室下屬的原子能委員會、科技部內的以色列航天局、經濟部下屬的產業研發中心(MATIMOP)、移民部下屬的科學吸收中心、司法部下屬的以色列專利局、外交部科技文化司以及國際合作中心(MASHAV)等。

以色列從事研發活動的主要機構有:7 所研究型大學、國家農業科學院、專業國立研究機構和醫院以及一些私人非營利機構。以色列的 7 所大學不僅承擔了全部社會科學的研究工作,而且還承擔了自然科學與技術領域 30%的研究工作。全國 3 000 多家各類高技術公司是從事工業研發的主要力量。

以色列將研究與開發分為從實驗室伸展到市場的基礎研究、戰略研究和工業研究 3 個部分。基礎研究是研究開發新的基礎理論知識,80%以上的民用基礎研究在大學和政府的研究機構中進行。戰略研究是把基礎研究和工業研究連接起來的一種研究,研究開發與各種應用有關的通用技術。戰略研究由科技部負責,並將先進材料、生物技術、電子光學、信息技術、微電子等設定為優先領域。工業研究負責研究開發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新技術、工藝和產品,主要由工業界實施。

據以色列中央統計局數據,2015 年,以色列全國民用研發支出總額 423.13 億新謝克爾,佔 GDP 比例為 4.3%。以色列在生命科學、醫學、藥學、農學、微電子學、光機電學、數學、天體物理學等許多學科有很強的研究基礎,研究人員在生物技術、超級計算、納米技術、電子晶片、機器人、衛星技術、數據通信和網絡安全、國防科技等領域開發了許多重要科技成果。

以色列何以快速提升創新力?

以色列從國家戰略上倡導創新,強調「科技立國」,被譽稱為「創新國度」。以色列近年創新表現不斷攀升,在「全球創新指數」中排名從 2016 年的第 21 位升至 2019年的第 10 位,一度成為西亞北非地區唯一一個排名前十的國家,但在 2020 年波動至第 13 位(見表 1 - 7)。

以色列能夠快速提升其創新力,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01

完善的制度與良好的市場環境

以色列的政治與營商環境不斷改善,根據世界銀行 2020 年《營商環境報告》,以色列營商環境連續 6 年穩步提升,全球排名第 35 位,得分 76.7。企業的創立、信貸、稅收和跨境貿易等活動均享有非常便利的條件。以色列中小企業發展蓬勃,其數量佔企業總數的 97%,成為技術創新的重要驅動力。以色列擁有穩健成熟的市場投資環境,人均風險投資額常年位居全球第一。

02

高水平的人才與研發投入

在 2020 年「全球創新指數」中,以色列的研究人員稠度、研發投入、企業中研

究人員佔比均位居全球首位,100 萬人口中研發人員數量約為 8 341.7 人,研發總支出在 GDP 中的佔比與韓國並列,高達 4.9%。與此同時,以色列的創新投入產出比非常高,ICT 服務出口在貿易總額中佔比居全球首位,人均專利生產量、人均科技論文發表數、高科技產業出口、中高端技術生產佔比等均居世界前列。

03

緊密的產業創新合作

在 2020 年「全球創新指數」中,以色列「創新關聯」排名位居全球第一,其中包括的各項指標,如高校—產業合作、產業集群發展情況、海外供資(GERD)、合資戰略聯盟交易、多局同族專利表現均處於世界領先水平。除了政府投資外,以色列成熟的商業與市場以及近年來出色的創新表現吸引了大量海外投資和風險投資,這些市場化的資本有效地將以色列領先的教育科研力量、國防科學技術與為數眾多的創業者有機結合,使以色列成為學術成果產業化、軍事技術民用化最為成功的國家。目前, 以色列已形成海法、特拉維夫、耶路撒冷、貝爾謝巴四大產業集群,其中特拉維夫是僅次於美國矽谷的全球初創企業第二多城市。

04

移動應用開發

以色列移動應用開發在 GDP 中的佔比近兩年飛速提升,已成為手機應用程式

(App)開發的中心和領導者之一。諸如 Alphabet、蘋果、英特爾、微軟、惠普、三星、IBM 等多家網際網路巨頭都在以色列設有研發中心。以色列的人均企業家數量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且多數初創公司與移動通信相關。

圖片來源:pexels

亞洲浪潮,博鰲視野

立足亞洲 面向世界

傳遞論壇最新動態 促進亞洲深度合作

全球重要對話的傳達者 亞洲共同發展的瞭望者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全球創新之源」以色列的創新戰略解析——BFA創新報告(摘編4)》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報告|以「東京灣」為例 亞洲正打造城市創意集群——BFA創新報告...
    原創 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亞洲論壇 收錄於話題#創新報告11個今日分享的是《博鰲亞洲論壇創新報告2020》第一章對亞洲創新城市和創意集群的分析,報告認為,在中國、日本、韓國、印度及東南亞等地,新興城市正帶領周邊區域發展成為多圈層的創新集群,為全球居民創造出世界級都市。
  • 引進全球創新服務平臺 | 以色列加速器SOSA
    在介紹全球創新生態基本形態的時候,我們聊過以色作為「研發大佬」的突出業務能力。大佬有一個殺手鐧,就是創新技術的高度市場化,以色列有高達84%的科研都是在商業市場中實現的。可以說,以色列是一個市場導向的科研國家,構成了學界與商業市場互相協作,互相滋養的有機生態。
  • 揭秘以色列科技創新的DNA
    以色列總統瑞夫林(左一)與韓軍(右一)握手■韓軍自1948年建國伊始,以色列政府就把教育、科研和創新作為立國之本,堅持科技立國、科技強國、科技富國的發展戰略。2018年,以色列GDP總量名列世界第38位,人均GDP達4萬美元,屬於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達國家。以色列科學家曾說過:「不創新,就會死。」「創新」成為猶太人生存發展的利器,「創新」根植於猶太民族的血脈,成為其標誌符。
  • 藥明康德在以色列:創新,合作,圓夢
    但一旦你了解以色列,就會知道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創新、繁榮之國。這個中東地區的彈丸小國面積還不足北京與上海的總和,人口也只有800萬。但它已經帶來了12名諾貝爾獎得主。作為全球範圍內生物技術與醫藥行業最具活力的國家之一,在過去的十多年裡,以色列的生物技術新銳年增長速度超過15%,至今已有將近1400家活躍的公司。活力四射的文明古國,正在打上「生物技術之國」的烙印。
  • 以色列的創新黑科技,也「入侵」食品行業了
    現在,以色列的食品科技企業正在將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變成現實。今年3月發布的福布斯全球「食品科技」和「農業科技」行業前50強企業排行榜中,我們發現僅以色列就佔了五分之一。為什麼食品科技公司會集中誕生在以色列?它們創新的「獨家秘方」是什麼?這些食品科技企業將引領怎樣的技術革命?
  • 2020以色列日啟動:尋找科技創新國度的「秘密」
    猶太難民紀念館在數年擴建後重新開放,而以「共享經驗、共鑄輝煌」中以合作前景為主題的以色列日活動則同日在中以(上海)創新園召開。「紀念館代表的是歷史,創新園代表的是未來,這意味著兩個民族正攜手從歷史走向未來。」詹永新表示。70多年前,在猶太人民最黑暗的時候,中國人民向他們開啟了「生命之門」,70多年後,中國是以色列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貿易夥伴。
  • 探尋以色列企業創新基因—上海交大以色列創智遊學(第四期)
    他們佔世界人口的0.25%,卻獲得了全球27%的諾貝爾獎。以色列原農業部長(2015年初卸任),以色列航空航天工業集團(IAI)前主席,曾擔任納斯達克上市公司Shamir Optical公司及VCON通信公司董事長。4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的董事。以色列理工學院(Technion)的董事。以色列理工學院創新中心對外合作項目負責人,深度剖析以色列創新:創新的本質-創新的類型及創新人文因素。
  • 首屆中國—以色列全球創新合作發展南寧論壇舉辦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作者:呂海鋒 編輯:羅珊珊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南寧訊(記者 呂海鋒)12月20—21日,首屆中國—以色列全球創新合作發展南寧論壇暨中國
  • 2019 以色列農業科技創新深度考察
    以色列,一個資源貧瘠的國家,國土面積很小且75%是沙漠,但是卻利用農業科技創新把「不毛之地」變成了「花果之鄉」
  • 高亢:創新驅動是中國中車品牌動力之源
    戰略牽引是中車品牌成長之基,創新驅動是中車品牌動力之源,品質求精是中車品牌取勝之要,造福人類是中車品牌求勝之願。戰略牽引是中車品牌的成長之機。中車因改革之興,上為大國重器,下擔產業引擎,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實施戰略牽引是中車品牌成長之機,以中國中車積極擔負國家的戰略落地,實施企業戰略與國家戰略同品共振,同理同向,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提品質,以品質創品牌,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時代緊迫感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依靠改革應對變局開拓新局,重組整合成立了新中車,入選了首批十佳創建世界一流示範企業。
  • 人口不足北京一半的以色列 何以成了第一創新大國
    我曾在屬於猶太人的機構工作過,在本文中,我將用親身經歷和管理知識解析「三大硬體」條件和「四大軟體」環境是如何使以色列成為創新之國的。對於人均收入2萬多美元的以色列來說,這真的一點都不高。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月薪約8萬人民幣,但他還要自己繳稅,並自己支付醫療保險和社會保險,甚至安保車輛的花銷也要從他工資裡扣除,一個月下來,最終實際到手的只有4萬多人民幣。  這種對公務員的嚴格約束以及待遇上的「吝嗇」,或許也是以色列創新意識培養的一方面。
  • 中國排名全球創新指數14,約旦81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近期發布《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GII2000),展示了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全球創新趨勢以及131個經濟體的年度創新排名。疫情嚴重阻礙了全球創新的長期發展和某些創新活動,但同時也促進了部分行業尤其是衛生部門的創造力。報告呼籲進一步擴大對創新的支持,特別是收到疫情打擊的小型和初創企業。
  • 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核心承載區:湖北全域創新的戰略驅動極
    1個核心創新源光谷科學島光谷科學島是光谷科創大走廊的核心創新源,聚焦國家戰略、國際前沿,它將成為引領光谷乃至湖北未來30年創新發展的核心動力源和科技創新策源地。這個被稱作光谷科學島的三面環水之地,被視為整條大走廊的「皇冠之珠」,也是大走廊的核心創新源。光谷希望,這座小島能夠洞見引領世界的變革式創新,成為科學家們的極致創新「烏託邦」,馳騁各種大膽冒險和奇思妙想。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
  • 14家以色列公司成為全球最具創新公司,你服不服?
    至少有14家以色列公司被美國商業雜誌《快公司》(Fast Company)評為2020年「最具創新力」公司。該雜誌精選了來自44個行業和地區的數百家公司,包括世界上最具創新力的50家公司。這些公司出現在網絡專題和2020年3/4月版的雜誌上。
  • 英特爾中國戰略合作與創新業務部董事總經理李德勝出席WIM2020
    文 | 鄭績編輯 | 張帆李德勝,現任英特爾中國戰略合作與創新業務部董事總經理、英特爾創新加速器總負責人、新華網「中國雙創行業先鋒人物」。作為英特爾中國高層管理團隊成員,參與公司的戰略制定與執行,拓展與中國產業的戰略合作,推動和中國生態的的共同創新。
  • 「創新驅動未來-2020中英全球創新論壇」圓滿落幕
    ,由吳大有博士召集並發起,創合匯、英國藍橋教育集團與中國技術創業協會孵化聯盟聯合主辦的「創新驅動未來-2020中英全球創新論壇」在2020年12月12日至13日於線上成功召開,論壇聚焦創新發展戰略,旨在傳播可持續創新理念,推動中國創新產業發展,加速中國的開放式創新與全球化進程。
  • 世界產權組織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中文版報告今日發布:中國確立創新...
    備受中國各界關注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GII 2020)中文版報告今日出爐。根據報告,中國的排名今年保持在131個經濟體中的第14名,依然是GII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同時中國擁有的科技熱點數量位居全球第二。
  • 連結全球科技!強生「博鰲創新鏈」加速推進
    人民網博鰲4月10日電(枉源)4月10日,「健康海南——樂城行」暨「永不落幕」國際創新藥械展在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正式開幕。強生中國攜旗下電生理、眼科、乳腺和整形、骨科、心內科及外科等業務領域的多款創新科技和產品亮相該展。
  • 跨國公司錨定中國市場關鍵詞:避風港 創新源 首秀場
    避風港 創新源 首秀場跨國公司錨定中國市場三大角色經濟日報記者 朱 琳受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影響,2020年全球貿易、投資遭受重創,世界經濟陷入深度衰退,企業發展面臨巨大挑戰。儘管外部環境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增強,但在中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持續深化對外開放,積極為外資企業復工復產紓困解難的背景下,這些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發展不但沒有止步,反而成為今年世界經濟的一大亮點,中國市場在跨國公司全球業務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避風港、創新源、首秀場,成為跨國公司在華業務發展的三個關鍵詞。
  • 從政策到產業:全球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圖譜
    正文部分摘編如下  第一部分戰略政策 全面重視,全球引領美國在全球人工智慧領域率先布局2018年4月歐盟委員會提交的《歐盟人工智慧》報告構建起人工智慧投資框架,提出通過消除數字鴻溝積極應對經濟社會變革並建立了人工智慧的倫理和法律框架。28個歐盟成員國共同籤署通過的《人工智慧合作宣言》承諾在人工智慧領域形成合力,與歐盟委員會開展戰略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