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不足北京一半的以色列 何以成了第一創新大國

2021-01-08 搜狐網

  編者按:中國政府在3月18日送走到訪的沙特國王薩勒曼,3月19日迎來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訪問。這是個耐人尋味的安排,因為前者的國家,是中國最重要的石油進口國之一,後者則是中國最值得學習的創新型國家之一。本文作者親赴以色列,與前總統佩雷斯等各界以色列人士有過廣泛接觸,對這個國家創新機制的細緻觀察,值得耐心琢磨。

  以色列是眾多中國企業家最近關注的國家。

  這個只有810萬人口的小國,用了60多年的時間,從一個戰火紛飛的國度,發展成人均收入2萬多美元的發達國家;出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人均風險投資在世界排名第一;同時也是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數量排名第二的非美國家。

  是什麼成就了以色列的發展奇蹟?

  我曾在屬於猶太人的機構工作過,在本文中,我將用親身經歷和管理知識解析「三大硬體」條件和「四大軟體」環境是如何使以色列成為創新之國的。

  總統與創新

  8年多以前,時任以色列總統的西蒙·佩雷斯來華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國政府特別為其安排在距離奧運主會場「鳥巢」最近的酒店,走路10分鐘就能到達;而其他外國領導人住得遠,必須驅車前往會場。這種「殊榮」其實並非考慮到佩雷斯已到耄耋之年,而是出於對猶太人傳統習俗的尊重。

  周五日落之後,標誌著每周一次的安息日的到來。根據流傳3000多年的猶太教義,這天猶太人不能勞作,甚至包括做飯、開車、打手機等都在禁止之列。通常猶太人過安息日的方式是全家團聚、誦經、讀書、散步。出席奧運會開幕式或許是破天荒的一次。佩雷斯團隊和中方溝通,找出了這麼個創新手段,終於成就了雙贏局面。

西蒙·佩雷斯

  這是我親身體會到的有關猶太人創新意識的例子中印象最深的一個。

  猶太人對傳統文化非常執著,幾乎衣食住行的每個細節都能追述到3000多年前。但誰又能想到,這種「守成的文化」卻能孕育出創新的基因?這種看似悖論的碎片化場景,如何能在新生的以色列身上實現統一?

  談創新,還是要從佩雷斯身上說起。

  1984年,當時的佩雷斯還是總理,在他的推動下,以色列制定了《鼓勵產業研究與研發法》,將政府與企業「綁定」,用多種如今看來也是非常先進的手段來推動創新發展。由此,政府成了以色列「創新密碼」中最重要的一環。

  在去世前幾個月,佩雷斯以93歲高齡,作為世界在職元首中年紀最大的一位,還積極為以色列的創新「出鏡」——如此拼命地向全世界推廣以色列的創新精神,或許本身就是一種創新。

  熟悉以色列人的人都知道一本書叫《創業的國度》,這是兩名猶太人對以色列數十年創新經驗的梳理。佩雷斯不僅接見了作者,還為這本書作序。2010年這本書被翻譯成中文後在中國企業家圈子裡大熱。

  不得不說,其中有佩雷斯的功勞——一國元首能主動「推銷」一本書,在全世界也並不多見。

《創業的國度》,以色列總統作序

  最近中國企業家又掀起了向以色列學習的熱潮,一波接一波地到以色列尋求創新精神。佩雷斯其實也在其中起到了潛移默化、推波助瀾的作用。迄今為止,包括李嘉誠、王石、寧高寧、馬蔚華、楊元慶、汪潮湧、閻焱、陳宏等眾多中國企業家到以色列取經,佩雷斯幾乎都會與他們交流,中心話題就是創新。

  用佩雷斯的話說,創新是以色列的生命和靈魂。

  從佩雷斯時代到如今的內塔尼亞胡政府,以色列的創新意識不斷發展進步,全社會創新的風氣已然形成。

  若要用簡單的話來解釋以色列的創新秘密,那就是:政府搭臺唱戲、社會資本加盟、大學孵化產業,這三個硬體條件對以色列的創新體系來說缺一不可,當這三點連成一線,再加上文化上的軟體力量,就正好能歸納出一條符合以色列發展規制的特色創新之路。

  制度化政府的企業化運作

  說到以色列的創新,首先要介紹政府為創新的投入。這種投入除了經濟上的實實在在之外,在意識形態上也顯得很有特色。換句話說,創新首先是意識的創新以及創新意識的培養,然後才能有管理的創新和創新管理,最終推動全社會的創新,由此成為創新大國。

  在以色列的政府大樓裡,我看不到口號式的標語,沒有「標題黨」的節奏,一切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辦事。工作人員忙忙碌碌,幾乎都無暇他顧。與其說以色列政府是個官僚機構,不如說它們更像一個企業。

  總統、總理等內閣高層相當於「董事會」,它決定了國家的方向和政府的方針;各部部長、副部長成了執行任務的「職業經理人」,直接對「董事會」負責;各級官員是經理人下面的一些「層級主管」,處理、協調各類事務。

  其中還會有大量的實習生或者剛入職的見習者,來「幫襯」政府的管理和運作。這種「垂直管理+人員儲備」的行政模式,讓以色列政府高效而節約,從而為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創新領域提供了必要的物力支持。

  記得2011年在耶路撒冷工作時,我曾接待一位在以色列財政部見習的28歲僱員,看到了他是如何主動「拉業務」的。他希望與我所在的組織建立聯繫,向全球推廣財政部的扶植項目。

  時間提前半天敲定,交流時間只約半小時,按時到達,期間沒有半句廢話,開門見山,時間一到,對方即告退,沒有請客吃喝送禮等繁文縟節,結束後立刻趕往下一處談業務。直到送他出門時,這位小夥子才放下公事,與我簡單地談了兩句:你是中國人嗎?我爺爺在二戰期間曾在上海避難,很感謝中國。

  他這種公私分明的行事風格完全是經以色列文化長期薰陶出來的結果。

  猶太人的工作態度看似有點不近人情,特別是為政府做事更是一件苦差事。法律規定的公務員薪水並不高,但以色列政府各個部門的事務都相對繁多,不加班難以完成任務。

  我的一位朋友如今做到了相當於中國科長級別的位置上,但一個月的薪水也不過合2萬人民幣。對於人均收入2萬多美元的以色列來說,這真的一點都不高。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月薪約8萬人民幣,但他還要自己繳稅,並自己支付醫療保險和社會保險,甚至安保車輛的花銷也要從他工資裡扣除,一個月下來,最終實際到手的只有4萬多人民幣。

  這種對公務員的嚴格約束以及待遇上的「吝嗇」,或許也是以色列創新意識培養的一方面。試想,如果每個人,特別是年輕人都覺得公務員應該拿高薪、生活應該養尊處優,誰還會去為創新型企業吃苦打拼呢?

  雖然猶太人對公務員「吝嗇」,但在有關創新的制度設計上,卻很願下血本,而且頗有自己的創新特色。

  首先,首席科學家制度鼓勵科技創新。以色列政府在22個部門安排了13個首席科學家,並配以「首席科學家辦公室」,由其負責政策制定、經費分撥、日常項目管理。

  除了需要創新科技發展的科技部、農業部之外,在國防部、公安部等看似與創新無關的部門也都任命了首席科學家。首席科學家們有例行的會議,討論並安排政府最急需的創新任務。

  首席科學家其實並不是公務員,採用的是聘任制,屬於以色列政府外掛的人才儲備制度的一方面。除此之外,各部門還安排了幾名副手,並同時組建起數十人的諮詢評估團隊對提出的科研項目進行指導和規劃。比如,在經濟部首席科學家辦公室下設立了5個小組,分別對信息化、生命科學、環保、傳統技術和電子通訊等項目進行評估。2012年其經費高達4億美元。

  其次,政府「資助」給企業「創新壓力」。以色列的各個企業之所以都在創新上下功夫,除了自身需求之外,也有被政府逼出來的原因。

  以色列是一個「小政府、大社會」的國家,政府管理的事務有限,但政府卻用「資助」的方式對企業進行宏觀指導,以此來推動自由經濟和商業競爭。比如,首席科學家辦公室每年都會主動向全社會公開資金援助的項目。

以色列一創業團隊

  以經濟部為例,每年4億多美元的經費中,有權給1000個項目直接撥發經費。基於難易程度和地區平衡的考慮,援助資金從30%至70%不等,平均每個項目的援助金可達40萬美元左右。在同質化競爭中,若一家企業獲得了政府資金支持,那另一家企業就必須在創新上下功夫,否則就會被自然淘汰。

  要知道,這種支持並不是無償的,而是一種借款性質,以色列政府用這種方式,刺激了企業的創新精神。

  第三,政府和企業共擔風險,創新沒有後顧之憂。

  之所以不用完全資助的方式,而採用借款的方式來促使企業更新換代的考慮很簡單。借款可以循環使用,一家企業創新成功後的還款可以幫助其他企業進行類似的研發和投入,如果創新成功,企業還要在前2年的銷售收入中提出3%交給首席科學家辦公室,滾入資助資金池,進而積累更多的創新項目。這樣的做法讓納稅人的錢有了合理的流向,帶動了全社會的創新熱情。

  如果研發項目失敗,企業無需返還科研「借款」,政府與企業共同承擔風險和科研經費損失。事實上,這並不是以色列某個政府部門的政策,而是在國家層面經法律認可的制度。早在1984年,以色列就制定了《產業研究鼓勵與研發法》以推動創新的發展,而推動立法的正是當時的總理、如今的總統佩雷斯。

  風險投資刺激創新發展

  熟悉管理的人大概會知道一家名叫「英飛尼迪」的以色列風投公司,他們經常被誤認為是那家全球知名的豪車企業,因為品牌名一模一樣。但有所不同的是,這家風投公司的效用更大,成績也更顯著。他們在中國江蘇、天津和廣東等地的合作創造了很多商業運作的範本。

  實際上「英飛尼迪」只是以色列風投公司的一個縮影,是在以色列政府鼓勵全民創業政策的指引下,發展出來的一家知名企業。

  以色列有像「英飛尼迪」規模的風投公司超過200家,盤活資金超過200億美元,對於一個只有810萬人口的小國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英飛尼迪的創始人高哲銘

  在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和企業的大背景下,遍地開花的風險投資給以色列的創新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支持。它們的存在其實是在為創新「輸血」。

  而風投發展的肇始,其實還是來源於以色列政府對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敏感把握。

  1993年,以色列政府推出「YOZMA計劃」,這個單詞就是希伯來語「創新」的意思。該計劃旨在於通過引導民間資金設立更多的商業性投資基金,以槓桿效應放大對創新型企業的支持。

  這個計劃的好處在於,一家創新型公司如果獲得風投注資,以色列政府將提供1:1的配對資金支持其發展。這個利好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對風投,都是顯而易見的。根據媒體公開的資料,從90年代中期到2000年短短6、7年之間,以色列的創業公司從100家猛增到800家,風險投資從5800萬美元迅速增長到33億美元。

  對經濟評論有精當見解的英國《經濟學家》雜誌稱,以色列吸引的風險投資額是整個歐洲的兩倍。以色列也因此成了全球人均風險投資最高的國家,而在這之中,以色列政府的遠見功不可沒。

  此外,以色列的風投規則也相對簡單和寬容。在全社會創業、制度規約相對完善的背景下,風投對企業的了解更加直觀,而企業對風投的選擇餘地也更大。風投多了,讓企業不再受制於資金的短缺,因而企業的發展瓶頸能被打破,創新環境也能更加完善。

  這種投資目前有向縱深方向發展的趨勢,無論是創新型企業還是農業科技產業,都能看到風投的身影。

  2012年我曾帶著中國記者參觀過一處「基布茲」——類似中國60年代的人民公社,以色列特有的農業生產單位。所訪的「基布茲」如今已成為一家跨國公司的實驗基地和產業園。當地村民如今大部分都在為這家公司生產灌溉設備。

一處發展起來的「基布茲」

  經「基布茲」的負責人介紹,當初在和公司開展合作時很謹慎,擔心沒有後續資金的支持,直到被幾家風投看好,並經接洽和介入後,他們才下定決心。如今這裡的很多廠房和農田設備都由投資人提供,還申請了3項國際發明專利,最終獲得了國際大企業的垂青,成為了以色列的生產中心之一。

  此外,他們在印度還有運營中心,在阿拉伯國家還有其他的生產企業,儼然就是一家對外宣傳的窗口。除了灌溉項目之外,當地還發展出了養牛業和種植業,並在此基礎上將滴灌的產品精細化、品牌化。

  看似不起眼的一個小山村在風投介入下,搞起了創新型農業,不得不讓人刮目相看。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裡並不對參觀者提供免費午餐。如果想體驗,可以自掏腰包到以大鍋飯著稱的「集體食堂」體驗一把。而這塊又成了精明的「基布茲」人的又一利潤來源。這種接待方式也深深地印有以色列人的創新基因。

  大學就是創新孵化器

  提到午餐,想到了在以色列理工學院吃到的一頓飯。花了大概40個謝克爾,相當於72元人民幣,吃到1葷1素1主食1飲料。同行的中國朋友說,看來以色列學生們也不容易,吃喝都不便宜。在這裡留學的哈工大博士生接話說,貴是貴,但是真能學到東西。

  以色列理工學院被稱為以色列的「麻省理工」,走出過3位諾貝爾獎得主,是以色列創新精神的典範。前幾年香港富商李嘉誠注資,將汕頭大學和以色列理工學院聯姻,成立「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並搭建創新平臺和中小企業創新園區,推動以色列科技人才、創新經驗和先進技術落戶廣東。

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

  此前提到的那位哈工大博士生,在理工學院的一個課題組研究納米級衛星,這個團隊當時計劃建造一個由3顆各重6千克的納米級人造衛星組成的固定編隊,這是科學家首次在航空航天領域進行此類嘗試。

  作為一名中國留學生可以參與以色列方面這樣高科技的研究,無疑體現了以色列大學對創新的開放和包容。

  實際上,以色列大學也承擔了很多民用項目研發和實施幾年前,以色列理工學院的師生們獨立自主研製了名為Techsat的衛星,並成功發射升空。在全球衛星領域,成為屈指可數的能研製並發射衛星的大學之一。

  之所以能做到這點,離不開以色列大學的「產學研結合」。用以色列媒體的話說,大學就是最好的孵化器。同時,政府也在大學周邊等科研環境比較突出的地方設置孵化器,將「產學研結合+社會管理」做到無縫對接。

  我認為,大學就是以色列創新體系中最大的智力支持。

  7所以色列公立大學網上可以連接政府各個相關部門,往下可以聯通大中小企業和創業者。其中的一個條件是,每所以色列大學都有自己的科技轉化公司,負責對本校科學家發明成果進行分析、專利註冊和智慧財產權保護,與企業界進行談判,以吸引企業對相關研發進行資助和將科研成果進行商業化轉化。

以色列理工學院

  大學的教授既是科學家又可以成為創業的指導者,甚至擁有自己的研發團隊和公司。這既是政府允許的行為,也是以色列創新的特色之一。比如,以科研為主的魏茲曼研究所就有一家名為Yeda的研發公司。2012年,該公司通過技術轉移實現的銷售收入就已超過10億美元。

  儘管這些技術轉移公司完全歸大學所有,但其又是一個獨立的,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機構,在人事權、財務管理、經營權等方面都享有完全的自主權。技術轉移公司享有其所在大學全部研究成果的使用權,而大學不得再將技術專利轉讓給除技術轉移公司之外的其他商業機構。

  研究人員不參與公司的任何經營運作,他們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技術性的諮詢,只能在有限的範圍、有限的期限內,承擔公司的非管理職位。權責明確既給了學校一定的自主權,又讓經營不會染指學校的學術氛圍,同時還實現了孵化器的產業化功能。這種創新的外在發展無疑成就了創業潮。

  以色列大學生的目標既不是考公務員,也不是富二代,而是創業,擁有自己的企業,由自己來管理「伊甸園」。這就是他們的「以色列夢」。

  以色列理工學院經常舉辦大型的創新比賽,鼓勵學生進行科研成果的商業化以及科技轉移。副校長博阿茲·戈蘭尼曾對筆者介紹稱,這項比賽在最近5年中,已經催生了11家公司,其中兩家還分別獲得了100萬美元種子基金的投資。

  這種創新的熱情,既是由猶太人的天性決定的,也是整個社會氛圍引導的結果。幾歲的孩子在幼兒園就會被鼓勵多思考多創造,到了20多歲成為百萬富翁的例子在以色列也就並不稀奇了。全面創業在以色列不只是一個夢,而是現實。

  幾年前,我在以色列時曾和投資家米德維聊天,他透露自己的女兒在14歲就和同伴發明了一种放置在汽車中專門給嬰兒用的體重傳感器,主要是為了提醒健忘的父母不要把孩子單獨遺留在汽車中。這項發明最終拿到了全國創新比賽的第二名。

  作為頂層設計的政府法規和制度,風險投資和大學的孵化器的配套支持,這就是以色列的「創新密碼」,但這只是密碼的前半截。

  它們只是創新發展的「硬體因素」,只有理解「軟體因素」,即以色列的地理、歷史和文化等要素,我們才能獲得完整的以色列「創新密碼」。

  歷史與現實:逼出來的創新精神

  我曾採訪過以色列前總統佩雷斯。

  他直言,以色列的自然條件非常惡劣,國土面積的70%都是沙漠和荒灘,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如果不創新,只有死路一條。當初任何人都沒有想到,在這片幾乎被視作是不毛之地的區域,能出現一個如今人均2萬多美元的發達國家。

  以色列雖然是中東國家,但思想意識卻沒有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和約束。沒有石油,但是有運輸石油的能力;沒有足夠耕地,卻能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甚至出口的技術手段。如今的以色列是歐洲第二大花卉供應國,並且在西海岸勘探出了儲量豐富的天然氣田,這些都得益於以色列人世世代代的創新精神和不服輸的意志。

以色列資源貧瘠

  2015年聯合國的全球幸福指數排行榜顯示,以色列排名第11位,是亞洲國家排名最高的,幾項指標包括人均實際GDP、壽命、社會環境、自由選擇、腐敗認知、慷慨度。這一排名表明:綜合衡量,以色列是中東地區最為自由的經濟體,也是當地最為符合人類發展目標的國家行為體。

  以腐敗認知為例,雖然以色列談不上絕對廉潔,但是腐敗可控。比如,前總統卡察夫因醜聞被判刑,前總理奧爾默特因任人唯親被曝光等。嚴打腐敗是確保創新環境的一個必要條件,腐敗成本和尋租空間是任何創新環境的大敵。

  同樣,2015年聯合國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也再次印證了以色列發展道路的正確。在這份擁有180多個國家的排名中,以色列排名第27位,這對於一個地處中東這樣惡劣環境且人口僅有810萬的小國來說實屬不易。分項指標中,以色列的創新能力方面高居全球第三位,可見國際社會對以色列創新的認可。

  除了地理因素外,還有政治或戰爭的因素。

  自1948年獨立於英國託管以來的數十年間,以色列一直在戰火中生存。建國第二天就遭到5個阿拉伯國家聯合進攻,直到1973年以色列還在和阿拉伯國家進行大戰。雖然這期間以色列沒有放棄建設國家,但是沒有一個安穩的周邊環境,始終是制約以色列經濟發展——特別是國際投資的——重要障礙。

戰爭的陰影

  80年代之後, 以色列的外交政策逐漸以和平取代戰爭,先後與埃及、約旦等鄰國建交,使得以色列終於有了集中經歷發展經濟的大好時機。一系列鼓勵創新的政策法規出臺,創新萌芽出現。

  90年代以拉賓和佩雷斯為首的「鴿派」政府和巴勒斯坦方面推行「土地換和平」策略,讓以色列的安全環境和國際形象有了進一步的改善。以色列政府開始認真考慮長期經濟發展計劃。

  政府將戰爭中學到的管理經驗運用到社會生活中,實際上是以色列人創新思維的一部分。戰爭讓以色列人學會了如何與他人相處的技巧,並培養了一種不唯上、不避諱、敢於爭論、勇於挑戰權威的文化傳統。對此,我深有感觸。

  每次和以色列人談到現任總理內塔尼亞胡的時候,以色列人總是以Bibi這個外號指代他。這不僅僅是背後的議論,電臺、電視臺,乃至報紙的上都堂而皇之地用這個稱呼。從沒見到內塔尼亞胡表現出過任何不快。

內塔尼亞胡

  內塔尼亞胡的總理府距離耶路撒冷市中心不遠,附近有一條小路,行人經常穿行也沒見保安來打擾。2010年,我的一個朋友參與了示威活動,就在總理府大門口搭起了帳篷徹夜抗議。

  這種精神和性格或許造就了以色列人獨特的「自信」。

  在他們看來,沉默寡言或直言不盡意,反而會使你落後於人。所以中東流傳著一個猶太人的育兒故事:你的孩子放學回家,父母不會問」今天老師問了你什麼問題」,而是問「今天你問老師幾個問題,他答上來了麼」。

  說實話,我沒見到過這麼問孩子的家長,但是大人們從小就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卻是個不爭的事實。

  移民與軍隊:小熔爐裡的大課堂

  除了歷史與現實等傳統因素「強迫」猶太人必須要「創新生存」之外,移民和軍隊創造的「新文化」也影響了以色列人的創新精神。

  哈佛商學院教授麥可·波特提出過一種「經濟集群」理論,指在某一特定地域匯中,大量相互關聯的組織在空間上聚集,比如企業、政府機構、大學等。集群會為其所在地區帶來指數級的增長,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集群中的每個主體都相互存在於彼此創造的商業效應裡。以色列是全球猶太人的祖國,吸引猶太人回國創業就是「經濟集群」理念的最好實踐。

  猶太人在歷史上由於受到數次的迫害和流散,被禁止從政和務農,在數千年的發展中,他們學會了經商,同時祖輩流傳的讀書習慣得以保持,這為整個族群的素質提高奠定了極好的基礎。

  如今猶太人年均讀書大約40本左右,遠超全球其他國家和民族之上。

以色列的新移民

  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前後,大量高知猶太人從動蕩的斯拉夫地區移民到以色列,這雖然讓以色列增加了人口負擔,但是大部分移民都是專業技術工人和科研人員,他們的到來實際上為以色列的創新提供了極端寶貴的智力支持。以至於俄語在以色列精英階層中長盛不衰。

  有西方媒體曾將這次移民潮,比作二戰期間歐洲人向美國的移民潮,當時包括愛因斯坦等優秀人才來到美國,充實了美國的科研實力,為美國戰後經濟騰飛奠定了人力基礎,同時也成就了美國「大熔爐」的美譽。

  和美國相比,以色列是個「小熔爐」。大批移民的湧入讓以色列形成了一種新文化。這種文化的本質就是不拘泥於歷史,而且思路更廣闊,眼光更長遠也更開放。如今以色列公民中,國外出生的人佔整個國家的人口三分之一。

  他們是以色列近20年來創新不斷發展的最重要源泉。移民本身就是「重新開始」的新人,他們不拘一格,敢想敢幹,歷史經驗證明,移民國家一定是個創新國家。而東歐高知移民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如今走在以色列的大街小巷,你會發現形形色色的人。有身穿黑服、戴著黑帽的傳統教士,有包著頭披著紗的穆斯林婦女,有扛著槍拿著書的年輕士兵,也有皮膚黝黑的衣索比亞猶太裔。「這是一個包容的社會。」無論你問誰,基本上都會得到這樣的回答。

  包容是創新的最好環境。在耶路撒冷祈禱,在特拉維夫休閒,在海法工作,是以色列人生活的三部曲。海法就是以色列理工學院等高等學府所在地,大學附近直到特拉維夫北部海岸線,有專門的創新企業「扎堆區」,被稱作「矽溪」——與美國矽谷相對應,這正好應和了哈佛商學院教授麥可·波特提出的「經濟集群」理論。這裡匯集了全球眾多創新型公司——谷歌、英特爾、IBM等都在此設有研發中心,換句話說,它們都在為以色列的創新貢獻著國際力量。

海法大學

  以色列對移民實行雙重國籍制度,並且來去自由。這種不拘一格的寬鬆氛圍,給人思想上縱橫馳騁的空間,以至於當年持有雙重身份的愛因斯坦差點成了以色列第三任總統。知名經濟學家費舍爾還在美國大學教書時就被以色列政府看中,以方邀請這名猶太學者加入以色列國籍,入籍幾小時後費舍爾就被任命為以色列央行行長。

  如果麥可·波特來到以色列,或許也會為當地的特色叫好,但是他可能會疑惑:沒有普遍受到過MBA教育的以色列人,如何能在創新上做出這麼大成績?

  因為大部分創業者雖然沒有哈佛商學院這樣的教育背景,但是他們有著和MBA類似的大課堂——軍隊。

  以色列知名投資家米德維曾對我介紹,MBA的本質其實是人際關係,在人際交往中實踐和實現商業價值。而以色列的軍隊恰恰承擔了這項教化功能。

  軍隊是以色列的支柱,以色列GDP的10%左右都貢獻給了軍事部門,這也是全民意志。再加上以色列全民皆兵的制度,除了教徒,每個健康的猶太高中畢業生,無論男女都要先在軍隊服役3-5年,之後才能上大學。在退役後,每年還要拿出一個月的時間回到軍隊繼續服役。

  可以說,這種預備役制度讓軍隊幾乎和每個以色列人結成了「生死之交」。在人生的精華期,軍隊起到和家庭、學校、社會等同等重要的教化作用。軍隊講究團結、講究實踐、講究競爭,這種既封閉又開放的大課堂,其實為培養良好的創新意識提供了溫床。

軍隊中的兄弟連

  我接觸過的猶太人對軍隊的教育讚不絕口。一位名叫艾亞爾的導遊當初還是個窮小子,但在軍隊服役期間曾做過幾個「富二代」的「班長」。軍隊打破了這種等級觀念,並且像MBA一樣拓展了人際關係的範疇,無論你是誰,即使退役,每年都要至少聚首一次。

  這種類似商業關係的長期共同作業、一起出生入死執行任務建立起來的感情,為今後的創新提供了必要的準備。

  有調查顯示,很多創業公司的年輕人都是軍隊的戰友。艾亞爾如今成立了一個國際翻譯公司,就匯集了擁有眾多語言優勢的戰友們,因為外國移民到以色列也要參軍。

  更為可貴的是,以色列軍隊教育中把創業作為重要的課程來教學,而不是單純講授「舞刀弄槍」,軍隊確實起到了大學的作用,以至於很多年輕人退役後直接創業,而不必拘泥於考取「功名」。

  其次,由於全民皆兵,所以晉升機制很狹窄,高級軍官少下級軍人多,這也就形成了底層士兵主動權更大,隨機應變能力強的局面。這種靈活度讓軍隊更像MBA的課堂,而不是保守組織。

  由此看來,「小熔爐裡的大課堂」成了別的國家難以模仿的以色列「創新密碼」。

  結語

  政府搭臺唱戲、社會資本加盟、大學孵化產業等三大硬體條件,加上地理貧瘠寄望改變、歷史流散保持傳統、移民眾多包容開放和全民皆兵創業有方等四大軟體環境,成就了以色列「創新之國」的美譽。

  但創新不是目的,發展才是硬道理。隨著中國的逐漸崛起,不光中國企業青睞創新的以色列,以色列對發展的中國也日益重視。

  時光回到7年前,當時我還在上海世博園參加以色列財政部長斯坦尼茲主持的「創新讓生活更美好」的展覽活動。這位老兄將手中的玻璃鏡框舉到了眾多媒體的攝像機前,這是一份愛因斯坦手稿的原件,是以色列館的「鎮館之寶」,上面著名的E=MC2公式被斯坦尼茲賦予了新的意義。

上海世博會以色列館

  「E代表能源(Energy),這在以色列非常稀缺。M代表大規模或大批量製造(Mass),在以色列同樣很少。C則代表創新文化(Creativity Culture),這恰恰是以色列的優勢。而E和M相對來說是中國的長處。這啟示我們必須要與偉大的中國開展合作。」斯坦尼茲說。

  猶太人確實聰明,從一個傳統的科學公式中都能找出創新的含義。他們對未來中國的「下注」或許也正體現了其創新眼光的獨到之處。

相關焦點

  • 2019 以色列農業科技創新深度考察
    以色列,全球公認的高科技創新國度,800多萬人口的國家擁有近6000家創新科技公司,世界500強公司超過250家在此設立研發中心,被譽為「最小的超級大國」。以色列,農業科技世界領先,生物育種、節水灌溉、日光溫室、作物保護、奶牛養殖、沙漠漁業、訂製農場解決方案、病蟲害防治、智能農業等領域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 以色列厲害到了什麼程度?人口不足千萬,卻是中東唯一發達國家?
    以色列地處中東,是中東唯一的發達國家,它的國土面積狹小,總共才2.5萬平方公裡,還沒有中國一個海南島的面積大,即使國土面積已經很小,其中的一半幾乎被內蓋夫沙漠所覆蓋,終年少雨,使以色列淡水資源十分短缺。
  • 以色列厲害到了什麼程度?人口不足千萬,卻是中東唯一發達國家
    以色列地處中東,是中東唯一的發達國家,它的國土面積狹小,總共才2.5萬平方公裡,還沒有中國一個海南島的面積大,即使國土面積已經很小,其中的一半幾乎被內蓋夫沙漠所覆蓋,終年少雨,使以色列淡水資源十分短缺。
  • 以色列國土不足中國千分之三,靠啥養活870萬人口?僅靠這五點
    在中東,以色列這個國家可謂是「生的艱難,活得精彩」,它被眾多阿拉伯國家包圍著,多個國家視它為仇敵,必欲除之而後快。但是沒想到,這個只有面積2.5萬平方公裡,約是我國的千分之二點五,比北京略大,國土半是沙漠的國家,竟生生殺出一條血路,成為中東地區誰都不能小覷的軍事強國。
  • PISA倒數的創新大國,以色列教育藏著內卷的解藥
    我最初對以色列感興趣,是因為得知他們身為一個「創新大國」,卻沒有996。 要知道,作為全世界最重視教育的民族之一的猶太人組成的國家,他們的「高成就」是出了名的: 以0.3%的人口獲得了22%的諾貝爾獎;45%的人有大學學歷,居世界第二; 近年來,光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創新發明,就有U盤、ICQ、滴灌技術、聖女果等等; 每2000人就有一家創業公司
  • 天天打仗,越打越富——以色列的經濟何以富強?
    在一眾阿拉伯國家的包圍下,竟然有一個小國在連綿不斷的戰爭中保持獨立,甚至在戰爭中"打成了"發達國家,這個國家就是以色列。以色列位於西亞邊緣,地處地中海東南,1948年宣布獨立。建國初期,以色列人均GDP只有不到數千美元,時至今日,它卻成為了中東地區唯一的發達國家,其工業化程度和經濟實力都遠高於其他中東國家,甚至可以說是在中東亂世中的一枝獨秀。
  • 未來百年,中國人口數量會怎樣發展,能否保持人口大國地位嗎?
    未來一百年,中國依然是數一數二的世界人口大國,但人口第一大國的位置將被印度所取代,但100年後中國的人口恐將退至10億以下。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的人口年增長率更是在不斷下降,近年來始終穩定在0.6%以內,與之相反的是,由大量的年青生育適齡人口構成的印度,人口年增長率近年來則始終保持在1.5%左右,是中國人口年增長率的兩倍多,根據預測,到2023年印度既可以實現對中國人口的超越,此後印度人口將會長期保持世界第一,中國人口在未來十幾年迎來一次人口增長高峰後,將逐漸進入持續的負增長期。
  • 這個非洲大國,本來是基督教國家,現在一半人口已經穆斯林化了
    而且二戰後被穆斯林化的象牙海岸、科索沃等國基本上到現在還是混亂不堪,即使是歐洲一些國家,穆斯林人口還不是很多的情況下,就已經開始混亂。就可以看出來,穆斯林化是很可怕的。而非洲這個大國,本來是個基督教國家,現在即將被穆斯林化,穆斯林人口佔一半,而且國內穆斯林共和國還在鬧獨立。
  • 以色列是個什麼樣的國家?為何這麼厲害,果然技術研發是王道
    以色列貧困人口比例大於20%,不過以色列的貧困標準是月5600人民幣/月。特拉維夫無論是GDP和總體城建方面差不多相當於國內三四線城市水平,以色列全國就面積而言就比北京大一點,人口卻少兩三倍左右,特拉維夫人均GDP大概是北京的三倍多。
  • 本-伊斯雷爾:以色列軍隊是創新人才的搖籃
    「創新」是如何在以色列軍隊中萌發生根的呢?曾任以色列國防軍和國防部研發負責人的艾薩克·本-伊斯雷爾(Issac Ben-Israel)為我們揭秘軍隊裡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在外界看來,以色列能擁有一支如此小而強大的軍隊很神秘,但在本-伊斯雷爾看來,基本道理很簡單。以色列誕生於71年前的戰爭中,發展至今有800多萬公民,其中有600萬猶太人,被人口60倍的阿拉伯人包圍著。如果還算上穆斯林人口的話,人口比率變為200:1。以色列人無法應付這個懸殊的差距,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工具之一是要求每個公民長期服兵役。
  • 「全球創新之源」以色列的創新戰略解析——BFA創新報告(摘編4)
    被稱為「全球創新之源」的以色列是全球最具創新活力的國家之一,只佔全球 0.2% 的人口獲得了 20%的諾貝爾獎。以色列何以快速提升創新力?以色列從國家戰略上倡導創新,強調「科技立國」,被譽稱為「創新國度」。
  • 彈丸小國以色列,人口不足一千萬,為何能夠成為「中東一霸」
    以色列,一個以猶太民族為主的發達國家,其國土面積僅2萬多平方公裡,而國民總人口至2019年時也不足一千萬。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即便在建國後歷經了五次大規模的戰爭,也依舊能躋身於發達國家的行列,在中東地區爭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成為中東一霸,讓人驚嘆不已。
  • 同樣是大國打小國,亞塞拜然能贏,阿拉伯國家為啥就贏不了以色列
    這場衝突是1000萬人口的亞塞拜然打贏了300萬人口的亞美尼亞。同樣是大國打小國,中東戰爭打了這麼多次,阿拉伯國家聯合起來擁有一億人口,但仍然不是只有800萬人口以色列的對手。如果說是代理人戰爭,中東背後也有大國的支持。這只是背後勢力的問題嗎?亞塞拜然能打贏亞美尼亞,土耳其的確出了很大的力氣。
  • 中東唯一發達國家,美國為什麼「罩著」以色列?
    阿拉伯人一向都反對分治,在猶太人大流散的時間裡,有一千多年阿拉伯人都是這地區的主體民族,1947年阿拉伯人佔總人口的2/3以上,擁有一半以上的土地,可是分治決議卻把巴勒斯坦地區57%的土地劃給了猶太人,加上文化和宗教上的衝突,阿拉伯人更不服氣。直到現在,大部分阿拉伯國家都不承認以色列,也沒有和它建立任何正式的外交或經濟關係。
  • 探尋以色列企業創新基因—上海交大以色列創智遊學(第四期)
    他們佔世界人口的0.25%,卻獲得了全球27%的諾貝爾獎。以色列原農業部長(2015年初卸任),以色列航空航天工業集團(IAI)前主席,曾擔任納斯達克上市公司Shamir Optical公司及VCON通信公司董事長。4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的董事。以色列理工學院(Technion)的董事。以色列理工學院創新中心對外合作項目負責人,深度剖析以色列創新:創新的本質-創新的類型及創新人文因素。
  • 藥明康德在以色列:創新,合作,圓夢
    但一旦你了解以色列,就會知道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創新、繁榮之國。這個中東地區的彈丸小國面積還不足北京與上海的總和,人口也只有800萬。但它已經帶來了12名諾貝爾獎得主。作為全球範圍內生物技術與醫藥行業最具活力的國家之一,在過去的十多年裡,以色列的生物技術新銳年增長速度超過15%,至今已有將近1400家活躍的公司。活力四射的文明古國,正在打上「生物技術之國」的烙印。
  • 不一定,800萬人口以色列吊打4億人口阿拉伯
    隨著歷史的演進,世界上分化出了不少國家,有諸如中美俄這樣的大國,自然也有梵蒂岡這樣的小國。普遍情況下,小國對上大國是沒有什麼優勢的,但是在中東地區,有一個只有800萬民眾的國家,足以抗衡擁有4億人口的阿拉伯,這個國家就是以色列,那麼以色列究竟是怎樣做到的呢?
  • 2020以色列日啟動:尋找科技創新國度的「秘密」
    猶太難民紀念館在數年擴建後重新開放,而以「共享經驗、共鑄輝煌」中以合作前景為主題的以色列日活動則同日在中以(上海)創新園召開。「紀念館代表的是歷史,創新園代表的是未來,這意味著兩個民族正攜手從歷史走向未來。」詹永新表示。70多年前,在猶太人民最黑暗的時候,中國人民向他們開啟了「生命之門」,70多年後,中國是以色列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貿易夥伴。
  • 中國14億人,「第一人口大國」不保?聯合國:2027年將超中國
    眾所周知,我國不僅是世界上最悠久的國家之一,還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國。根據國家統計局在今年發布的最新數據,我國人口已經突破14億,達到了140005萬人,比上年年末增加467萬人。因為已經有一個國家,其人口數量已經十分接近中國,並有趕超的趨勢,它就是「印度」。中國世界第一之位不保,印度將成人口第一大國?相信有很多人都猜到是印度了,早在2001年的時候,印度人口總數就超過了10億。
  • 以色列作為一個袖珍小國,為什麼這麼出類拔萃?主要有兩個原因
    以色列堪稱世界上最小的超級大國。首先說它的小,以色列的國土面積,只有2.5萬平方公裡,要是驅車自駕遊,都還沒有過足癮,已經山河踏遍;其次,以色列的人口大概813萬,還不及我國一些網紅的大V的粉絲多,還不及東北黑龍江那旮瘩人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