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核心承載區:湖北全域創新的戰略驅動極

2020-12-12 荊楚網

光谷科創大走廊核心承載區·1133創新空間布局

光谷科創大走廊規劃概念示意圖。

光谷科學島規劃效果圖。

飛行汽車、無人駕駛等出行方式未來將在光谷夢想成真。

武漢未來科技城園區鳥瞰。

2019年,長江存儲64層三維快閃記憶體晶片量產,今年最新128層QLC 3D NAND快閃記憶體研發成功。

武漢華大基因員工在高通量測序實驗室內工作。

7月30日,武漢東湖高新區正式發布《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核心承載區總體發展規劃》,光谷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進入新時期。

當前,科技創新成為助推區域轉型發展的核心源動力,區域發展步入由單個園區競爭走向廊帶群體競爭的新階段。「科創走廊」作為科技創新要素,以及產業集聚的新空間組織方式,正成為區域創新競跑的「新賽道」和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以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為核心,向西源起於武漢市武昌、洪山等科教資源密集區,向東拓展至鄂州市、黃石市、黃岡市等科技產業集聚區,通過構築「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產業化」梯度科技產業協同發展格局,打造我省區域和產業戰略發展引領區和示範區。

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核心承載區規劃範圍為東湖高新區518平方公裡,規劃期限為2020至2035年,展望至2049年。

過去30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東湖高新區堅持自主創新,不懈「追光逐芯」,大膽先行先試,勇擔國家戰略,發展高新產業,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之路。在科技部2019年度全國高新區綜合評價中,光谷位居第四位。

面向未來30年,光谷堅守「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初心,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為抓手,以培育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產業為重點,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培育發展新動能,提升產業發展現代化水平,將東湖高新區建設成為湖北武漢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從創新資源看,光谷集聚了42所高校、56家科研院所、72名兩院院士、30餘萬名專業技術人員和80餘萬名在校大學生,是中國三大智力密集區之一。

近年來,光谷獲批建設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脈衝強磁場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基礎前沿創新基地,建設了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國家存儲器產業創新中心、國家數位化設計與製造創新中心等35家國家級企業主體研發平臺,共建了光電、生物、智能等一批產業技術研究院。

2019年,光谷專利申請3.4萬件,PCT專利申請1642件;累計制(修)定國際標準51項,國家標準437項,突破100G矽光收發晶片、64層三維快閃記憶體晶片、2萬瓦光纖雷射器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從特色創新型經濟看,光谷培育了中國信科、長江存儲、長飛光纖、人福醫藥、鬥魚網絡等一批領軍企業,建設了長江存儲武漢基地、華為全球光能力中心、武漢華星光電T4等一批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此外,還集聚了小米科技、尚德機構等80餘家知名網際網路企業「第二總部」,形成了以光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生命健康、智能製造、現代服務業等協同發展的特色產業體系,湧現了網絡直播、人工智慧、在線教育等一批「網際網路+」的新興業態,是湖北省、武漢市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

2019年,光谷科技型企業總數達到8萬家,總收入突破1.3萬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1.6%,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累計達到2859家。

從創新創業創造生態看,光谷一直大力推進雙創孵化平臺建設,累計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63家(其中國家級20家)、眾創空間101家(國家級眾創空間41家、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7家,其中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佔全國約1/10),在孵企業超過5500家。

光谷青桐匯、東湖創客匯、楚才回家等雙創品牌活動,以及光博會、生博會、中國遊戲節等產業品牌活動,塑造了「敢於冒險、崇尚成功,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光谷雙創文化。

過去幾年,光谷企業數量從2015年的3.6萬家,增長到2019年的9.3萬餘家;瞪羚企業從2015年的215家,增長到2019年的414家;獨角獸企業從無到有,累計培育6家。

從創新發展模式探索看,光谷誕生了全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闖出了科技成果轉化「四級跳」模式,出臺了「黃金十條」等系列改革創新政策,率先開展高校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三權」改革,推行「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就近辦」政務服務「四辦」改革,將高校院所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形成了一批可複製推廣的先行先試經驗。

光谷生物城、武漢未來科技城、東湖綜合保稅區等8大專業產業園區,通過共建科技產業園、光谷園外園等多種形式,已形成與鄂州市、黃石市、黃岡市等周邊地市協同發展的良好態勢。

光谷科創大走廊核心承載區·源頭創新

一批高水平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點科學研究平臺、技術創新平臺密集上馬

為光谷未來重器而存在

本輪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核心承載區規劃中,有一個決策意義非凡——在源頭創新上,光谷正在謀劃上馬一批高水平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點科學研究平臺和技術創新平臺,並高起點建設光谷科學島。

如果說光谷過去的規劃更偏重產業創新,那麼此次則是首次向基礎創新邁出了關鍵一步。

任正非曾公開表示,儘管中國在創新上有爆炸性的增長,但我們看到,這些創新大多是應用科學上的,而在基礎科學的創新方面,中國還面臨很大挑戰。中國要踏踏實實在數學、物理、化學、神經學、腦科學等各個方面,努力地去改變。

培養一個數學家或物理學家,周期漫長,卻並不能直接轉化為生產力。但這些基礎科學,卻是人類社會和科技文明進步的階梯。

2018年,國務院出臺《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強調強大的基礎科學研究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石。

深圳早在2010年便開始基礎科學布局,每年將科研經費的1/3投入到基礎研究領域,2019年基礎研究資金超過40億元。目前,深圳已成立鵬城實驗室和深圳灣實驗室兩個省級實驗室、13個基礎研究機構、10個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等,用於基礎科學研究。

「基礎科學投入巨大,一旦決定開始,就開弓沒有回頭箭,需要長期不計回報地投入。對光谷而言,壓力不可謂不大,但這是決定光谷未來能夠走多遠的生命水源。」東湖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認為,一個區域的源頭創新能力,才是創新話語權的根本。

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這個為光谷未來重器而存在的「水源」,到底有多牛?

建設高水平實驗室:直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建設以實驗室為基礎的高水平研究基地,統籌武漢地區高校院所以及大型企業科研力量,開展跨學科、大協同創新攻關,力爭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

布局建設東湖實驗室,爭創國家實驗室。

建設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

在光電子、生命健康、地球空間信息、智能製造、量子信息、長江生態、淡水科學等領域謀劃建設一批省級實驗室。

支持引導龍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設一批設備先進、人才集聚、機制創新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支撐光谷重器科技突破

通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支撐重大科技突破。支持脈衝強磁場、精密重力測量、生物醫學成像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將儘快啟動磁阱型聚變中子源、武漢同步輻射光源、作物表型組學研究(神農設施)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加快謀劃深部巖土工程擾動模擬設施、基於磁共振的重大疾病診斷與引導治療設施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布局重點科學研究平臺:光谷新興產業創新搖籃

加快建設武漢國家人類遺傳資源樣本庫,同時支持建設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地下空間開發與利用創新研究院等創新平臺。

支持在晶片、生物醫學工程、納米與量子、人工智慧、新材料等領域,布局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支持中國科學院大學武漢學院、武漢國際微電子學院等建設,抓緊引進建設一批國際化的高端科研平臺,與國內外知名研究大學和科研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

布局高水平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國家級技術創新平臺

推進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國家數位化設計與製造創新中心、國家先進存儲產業創新中心等建設,支持在數字建造、智能晶片、區塊鏈、北鬥導航、新型顯示、抗病毒診療、動物生物技術、高端醫療裝備、海洋工程裝備等領域建設一批國家級產業技術創新平臺。

推進矽基光電子集成晶片開放平臺、面向5G的光電子晶片與器件技術服務平臺、雷射精密製造工藝研發平臺等產業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推動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國際化,支持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建設,支持企業建設一批海外創新中心,搭建海外人才和技術引進平臺。

光谷科創大走廊核心承載區·光谷科學島讓科學家仍在這裡馳騁奇思妙想

光谷科學島是個什麼島

光谷科創大走廊核心承載區·全球競爭力產業創新集群

光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智能產業牽手若干未來產業

3+X的光谷猜想

作為統領光谷未來15年、甚至展望30年的創新藍圖,本輪光谷科創大走廊核心承載區規劃中,提到了一個全新的產業體系:3+X。

它代表什麼?代表光電子信息產業、生命健康產業、智能產業等光谷三大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創新集群,再加腦科學、區塊鏈、量子信息等若干個未來前沿產業集群。

相對於光谷過去提出的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現代服務業五大支柱產業板塊,以及後來提出的「5+2」產業格局(新增了集成電路與新型顯示、數字經濟),3+X的產業體系更多是將光谷放在全球產業創新格局中來定義,同時也符合科技浪潮的時代節拍。

當前,我省正以光谷為支點,積極打造「光芯屏端網」萬億產業集群。「一芯兩屏」項目長江存儲、華星光電和武漢天馬的總投資已逼近3000億元,員工總數3萬餘人。在光谷三條千億大道之一的左嶺大道上,華星光電t4項目和天馬G6二期項目,今年都將迎來研發生產的重要節點。

東湖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光谷科創大走廊核心承載區,將打造世界級光電子信息產業創新集群、國際一流生命健康產業創新集群、國際競爭力智能產業創新集群,同時加快培育未來產業創新集群。

其中,世界級光電子信息產業創新集群包括6G通信、光子無線通信、量子晶片、光子晶片等前沿創新,進一步做大做強光通信、雷射、集成電路和新型顯示。

國際一流生命健康產業創新集群包括對新一代基因測序、高端生物醫學影像設備、生物晶片的探索,同時將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融合、生物農業、生物服務等優勢產業持續壯大。

國際競爭力智能產業創新集群包括新一代人工智慧、智能製造、數字建造、智能終端等,光谷將加快研究人工智慧作業系統、晶片等基礎軟硬體和智能系統解決方案,推動計算機視聽覺、生物特徵識別、新型人機互動、智能決策控制等人工智慧技術創新應用。

加快培育未來產業創新集群,要求光谷把握全球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加快培育腦科學、區塊鏈、量子信息、基因工程、生物醫學成像、燃料電池等在全球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未來產業。同時,加快建立健全區塊鏈、人工智慧、VR/AR等賦能技術標準體系,加快推動其在製造、農業、商業、物流、金融、電信、醫療、教育、家居等重點行業和領域廣泛開展試點示範,賦能新產業、新業態創新發展。

魅力人居環境

地鐵/有軌電車/空軌·美術館/博物館/大劇院·湖泊/山巒/步道

創新再快,也不忘詩和遠方

未來幾年,以高新大道為光谷創新橫軸,豹子溪生態廊道為光谷生態縱軸,一個世界級「黃金十字軸」,將在518平方公裡光谷大地躍然而起。

在產城融合發展的同時守住生態底線,「黃金十字」軸的縱軸豹子溪生態廊道,北接九峰山、南牽龍泉山,串聯嚴東湖、牛山湖、豹澥湖,只為給綠水青山「留白」,哪怕創新的腳步再快,也不會忘記詩和遠方。

內暢外聯交通圈

光谷火車站、光谷長江大橋、地鐵、空軌……

為構建內暢外聯交通圈,光谷在已有地鐵和有軌電車線路上,正加快建設光谷火車站、地鐵19號線等重大項目,並加速規劃高鐵光谷南站和地鐵9號線、13號線、29號線,以及空軌等,加強高鐵、普鐵、城鐵、地鐵的全方位對接。

加快規劃建設光谷長江大橋,推進路網和順豐國際機場建設銜接,完善多式聯運,打造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構建高效、快捷、智能的國際貨運大通道。圍繞軌道交通站點,積極發展微型輕軌系統、社區公交、支線小公交,構築微循環公交系統。

活力開放生活圈

博物館、美術館、大劇院、國際醫院……

高標準規劃建設光谷文藝中心、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美術館、大劇院等,提供數量充足的公園、休閒遊憩小廣場、創意咖啡館等公共開放空間。

率先構建面向社會開放的5G時代高速信息網絡體系,將公共空間靈活轉變為學習交流場所,創造無處不在的學習交流機會,營造科技創新的社會氛圍。

加快建設多語國際學校、國際醫院、國際社區,按照國際標準配置社區鄰裡中心,提供高品質的教育、醫療、商業等便利服務,滿足人們的高端公共服務和生活消費需求。

慢活呼吸生態圈

大陽臺、會客廳、小驛站、休憩場……

依託原生態自然景觀,光谷將規劃建設若干綠色生態廊道,實施「大湖+」布局,有序增加城市綠地公園,打造城區「大陽臺、會客廳、小驛站、休憩場」。有機融合海綿城市水道、慢行健身步道、騎行通勤驛道、快行空中軌道、科技展示廊道、生態景觀棧道、人文旅遊通道,構建生態、交通、科技、景觀、人文等「五軸一體」的生態大走廊。

1條創新主軸

高新大道

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核心承載區創新主軸為高新大道,西接洪山區、武昌區等高校院所密集的創新源頭區,東聯鄂州市、黃石市、黃岡市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梯度轉移拓展區,重點打造科創特色突出、創新功能強大、科創業態集聚的科技創新軸、科技產業軸、快速交通軸和品質生活軸。

1個核心創新源

光谷科學島

光谷科學島是光谷科創大走廊的核心創新源,聚焦國家戰略、國際前沿,它將成為引領光谷乃至湖北未來30年創新發展的核心動力源和科技創新策源地。

光谷科學島將建設為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的主要承載區,以引領科技創新和涵育未來產業為目標,打造科學家雲集、科研人員嚮往的科研聖地。

3大創新節點

光谷生物城·光谷中心城·未來科技城

光谷科創大走廊核心承載區有三大創新節點,分別為光谷生物城、光谷中心城和未來科技城。其中,光谷生物城重點發展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生物農業、智慧醫療等產業集群。光谷中心城為科技研發、總部經濟、科技金融、高端商務配套的融合區域。武漢未來科技城重點發展光通信、集成電路、雷射、新能源環保、高端裝備等產業集群,布局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前沿產業。在光谷生物城、光谷中心城、未來科技城等園區加快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武漢)、5G基站、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平臺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開展5G+、AI+、無人駕駛、數字工廠、遠程醫療、新零售等新應用場景打造和試驗示範,加快智慧園區、數字園區建設。

3條千億大道

關山大道·光谷五路·左嶺大道

光谷科創大走廊核心承載區將謀劃發展三條千億產業大道,分別為關山大道、光谷五路和左嶺大道。

其中,關山大道將重點打造世界一流的「光谷智道」,重點發展光電子信息、人工智慧、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和數字經濟。

光谷五路重點發展科技服務、現代金融、智慧健康、信息技術服務、人工智慧、文化創意、保稅研發設計等新興產業和總部經濟。

左嶺大道重點發展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等新興產業和數字經濟,構建集科技研發與生產於一體的「光芯屏端網」產業集聚帶。

在光谷科創大走廊核心承載區的版圖上,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一個特殊的「島」。這個被稱作光谷科學島的三面環水之地,被視為整條大走廊的「皇冠之珠」,也是大走廊的核心創新源。

光谷希望,這座小島能夠洞見引領世界的變革式創新,成為科學家們的極致創新「烏託邦」,馳騁各種大膽冒險和奇思妙想。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為爭奪科技競爭主動權,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紛紛制定國家創新戰略,投入巨資開展基礎研究和前沿創新,創新戰略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位於武漢未來科技城最南端的光谷科學島,東至武漢市東部市域邊界與鄂州市相接,西接城市外環線,南鄰豹澥湖、北臨梨山,總規劃面積16.8平方公裡。

這座科學之島主要布局各類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引進各類國際化高端科研平臺和研究型大學,同時加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新經濟應用場景的構建,打造成科學家、工程師及研發人員雲集之島。它的使命,是強化基礎研究,在基礎技術、通用技術、非對稱技術、前沿技術研發上,培育一批引領世界的變革式創新成果。

目前,武漢光電工業技術工研院、武漢智能裝備工業技術研究院、國家數位化設計與製造創新中心等機構均已建成,併入駐光谷科學島辦公。

光谷科創大走廊核心承載區建設「三步走」

到2021年

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核心承載區科技創新能力居全國前列,為創建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提供支撐,為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建設夯實基礎。

到2035年

將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核心承載區建設成為全球創新創業網絡的重要樞紐,成為武漢躋身國家創新型城市前列和湖北躋身國家創新型省份前列的強大支撐,帶動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成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點。

到2049年

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核心承載區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創業中心,全面建成「世界光谷」,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成為我國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戰略力量。

相關焦點

  • 光谷科學島已來!盤點重大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群都有哪些?
    光谷科學島位於未來科技城最南端,是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的核心承載區,聚焦光電、生物和智能等未來前沿領域,著重原創性科學研究和產業化,力爭打造成為新興產業策源地和光谷未來發展新引擎。針對產業策劃、功能業態等內容,擴大至未來科技城為研究範圍(含光谷生物城生命健康小鎮、安湖洲溼地公園、鄂州紅蓮湖科技園),總用地面積約79.8平方公裡。據了解,光谷科學島是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光谷未來創新驅動的源頭區。
  • 光谷長大以後
    6條產線齊聚光谷,拉動上下遊萬億級投資聚集,而這,只是正在快馬加鞭建設中的「光谷科創大走廊核心承載區」的一處風景。今年7月,《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核心承載區總體發展規劃》印發實施,為光谷未來30年創新發展繪就藍圖,也將科技創新在全局發展中的重要性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 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武漢這樣安排
    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盛繼亮介紹了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部署安排和具體措施。盛繼亮指出,打造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就是要堅持把創新擺在事關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圍繞「四個面向」,實現科技的自立自強;就是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既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疏通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科技成果產業化雙向連結快車道。
  • 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怎麼建?武漢明確發展路徑:創建一個中心 打造三個...
    通過提升脈衝強磁場、精密重力測量等重大科技裝置功能水平,謀劃建設磁阱型氘氘聚變中子源、農業微生物等一批新的大科學裝置,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水平,使武漢成為國家科技創新布局的戰略要地。打造三個高地,一是打造產業創新高地。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引導鼓勵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主導的產業創新體系。
  • 326項科技成果奏響湖北創新最強音
    此次326項獲獎成果,涵蓋了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應用全鏈條,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湧現出一批科技創新人才,既有補齊基礎研究創新短板的全新成果,也有致力於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的科技創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獲獎項目中,信息技術、高端製造、生物醫藥等領域百花齊放,不少項目既對標世界科技前沿,又填補國內技術空白。
  • 聚焦| 武漢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全國科創中心城市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武漢把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轉化為收官「十三五」、開啟新徵程的工作行動,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武漢科教優勢,按照「四個面向」要求,深入實施院士引領高端產業發展等行動計劃,大力加強源頭創新、推進產業創新、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 創新驅動:匹克顛覆傳統鞋材概念 用「態極科技」實現轉型升級
    在匹克集團東海工廠,6條生產線每天能產出約1萬5千雙「匹克態極」系列產品。  2018年12月,「匹克態極」跑鞋面市後,受到了消費者的熱捧,截止今年6月底,累計銷量近60萬雙,依舊供不應求。預計2019年度,這一系列產品將實現銷售250萬雙,市場零售額約11億元。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企業成功研發的智能鞋材彈性體「態極科技」。
  • 湖北百位女性獲「科技創新人才」
    今年8月,省婦聯、省科技廳在全省範圍內開展「楚鳳成才計劃——她力量·添彩科技」100名女性科技創新人才尋訪活動。通過尋訪在智能製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現代農業等多領域的100名女性科技創新人才,展示女性在科技創新領域取得的非凡成就,為女性科技創新人才搭建學習交流的平臺,促進女性科技創新人才成長發展。
  • .| 「科技保險服務科技產業發展及科技創新分論壇」領導致辭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推動創新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指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銀保監會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會議上強調,要發揮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支撐推動作用。
  • 平臺和人才是創新驅動的本和源
    推動創新驅動發展上取得新成效,要牢牢抓住平臺這一載體,發揮好平臺在集聚創新資源、支撐自主創新、轉化創新成果等方面的作用。歷史經驗表明,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之所以能在世界取得科技創新領先地位,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支撐。美國通過組建國家實驗室,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和戰略性的跨學科研究,從武器研發擴展到能源、信息、材料等重大科學前沿,出現了網際網路等諸多顛覆性技術。
  •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主要內容有哪些?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中央在新的發展階段確立的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關鍵、帶動整體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為加快實施這一戰略,特制定本綱要。
  • 世界500強企業霍尼韋爾中國總部入駐光谷中建科技產業園
    光谷中心城,光谷的新中心  經過30年的發展,光谷如今已成為全球大的光通信研發生產基地、全球大的高端中小尺寸顯示面板產業聚集地。2019年,光谷經濟總量達1876.77億元,GDP居武漢市第一。  在近三年的發展藍圖中,光谷提出,圍繞「一芯驅動」戰略,以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為創新橫軸,豹子溪生態廊道為生態縱軸,打造世界級「黃金十字軸」。光谷中心城就位於這條十字軸的中心地帶。
  • 佛山將實施攻堅核心技術「揭榜掛帥」,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市
    佛山市委書記魯毅作全會報告時表示,佛山將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深入實施「強核工程」,大力實施「揭榜掛帥」,加快推動人工智慧和智能裝備、高端新型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氫能源等領域的「卡脖子」技術取得新突破。佛山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強市戰略、人才強市戰略,全力打造面向全球的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什麼是「揭榜掛帥」?
  • 張古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
    9月7日,唐山市政協召開協商議政大會,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主題議政建言。張古江強調,要堅持政治站位、分析研判形勢,深刻認識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戰略意義和深遠影響。
  • 張曉容在十四五規劃科技領域專家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創新驅動戰略...
    張曉容在十四五規劃科技領域專家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創新驅動戰略引領 打造全省科技創新新高地 2020-12-23 12: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楊凌:孵化培育科技企業 全力打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作為我國首個農業示範區,楊凌如何以創新驅動塑造發展新優勢?記者近日走企入園,感知這座城市的創新脈動。于洋向記者解釋道:「別小看這些罐體,我們的核心技術是通過技術不斷優化和篩選,使菌種純化。同時,通過不斷研究,我們掌握了從小室發酵一直到工業化發酵的放大工藝,將菌種可以從3升的小瓶子放大到30噸的大罐,從作為工業化角度來講,目前市場上還只有我們一家掌握了此技術。」
  • 陸羽國際集團嚴建紅:陸羽大學戰略啟動茶文化創新孵化平臺
    2020年12月7日,陸羽大學戰略啟動暨陸羽國際茶博物館(武漢)籌劃會議在武漢光谷資本大廈會議中心成功召開。此次會議旨在積極響應國家經濟雙循環戰略布局,探索文化科技與產業融合創新路徑,驅動產學研融合協同升級。
  • ...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科技自立 推動「汗水」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專家學者在論壇上指出,這兩大重點任務都跟我國的科研體系密切相關,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如何實現科技自立。經濟之聲特別策劃《迎接強勁復甦的春天——經濟之聲深入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9日推出《以科技自立 推動「汗水」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 建證「六專」|創新驅動 實現科技跨越式發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