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晚照,山河猶在,國難未消。
抬頭望,鷓鴣低飛,聲聲哀嚎,叫著「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
若是你,此時心情會如何?
會不會也覺得,這時候在空中飛翔的,不是鷓鴣,而是你的羈旅愁思?
說起鷓鴣,大家一定不陌生。這是古詩詞中,非常常見的意象之一。
本系列美文,我們一起來積累古詩詞意象知識,一起來感受大千世界裡,那些寄託著無數詩人詞人的,物質存在。
鷓鴣是中國南方常見的一種鳥類。
我們經常看到的是中華鷓鴣,大小比我們家養的雞,要稍微小一點點,體表黑中帶白片。遠遠看去,像穿著一件黑底帶白色波紋的外套。腦袋小,身體壯。
體態上是不是很可愛?
但是鷓鴣在詩詞中的寓意,一點也不可愛。
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他獨特的叫聲。他叫起來諧音類似「行不得也哥哥」。
再加上他經常出沒在南方。古時候,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偏向北方地區,經常來南方的人,除了原住居民,大多是哪些人呢?
有被貶謫之人,還有羈旅無法歸鄉之人。這些人要麼思鄉心切,要麼胸懷塊壘,鬱郁不得志。本來就各種愁,一聽到這一聲聲」行不得也哥哥」,就更加邁不開腳下的步子了。
如何前行呢?前方是深淵,還是懸崖,不可知,總歸是離家越來越遠的。總歸這叫聲,聽起來是叫斷腸人更加斷腸的。
鷓鴣一入詩詞,便飛出來無數優秀作品。
我首先就想到了辛棄疾的這一首詞,意境高遠,詞中精品。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宋】辛棄疾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鬱孤臺下,江水東流,載著數不盡的行人淚與愁。望向西北,心繫長安,可憐我孤身在外,只看到了重重青山,阻隔著我這顆愛國之心。
正看著這青山流水發愁,突然聽到了,深山中鷓鴣聲聲悽涼的叫喚。
江水,群山,都無言承載著詞人的愁思,鷓鴣,則直接把這種,堆到喉嚨口的愁,用力地叫了出來。
就像一個人忍住淚水,忍住不哭泣,突然一想到動情處,便鼻子一酸,再也忍不住了,淚水奪眶而出!
這首詞裡,鷓鴣被放在一個悽愴蒼涼的大環境裡。下面這首律詩,鷓鴣則是直接被置於眼前,被安排了一個大特寫。寫下這首作品的唐代詩人鄭谷,更是因為此詩,被稱為「鄭鷓鴣」。
鷓鴣
【唐】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遊子乍聞徵袖溼,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青草湖對黃陵廟,都是湖南的地名。娥皇、女英兩位妃子,跟隨舜帝南巡,投湘江自殺,後人為了祭祀兩位痴情妃子,在江邊建了寺廟,即黃陵廟。
所以這裡的青草湖和黃陵廟,本身就帶有悽哀之色的。
這首詩前面兩聯,既刻畫了鷓鴣的外形,又描繪了鷓鴣的啼聲。
溫暖時節,你便能在煙霧繚繞之處,看到鷓鴣披著彩衣齊飛,那形態很接近美麗的山雞。雨後的黃昏裡,他在青草湖邊飛過,落花時節,他在黃陵廟裡悽涼啼哭。
「行不得也哥哥」,哥哥,你莫要再往前走了,回頭是故鄉,前路茫茫。
這聲音一起,遊子淚溼衫襟,佳人翠眉低泣。
但是無論行人如何悲傷,鷓鴣叫聲不止,在湘江上迴蕩,和天邊的日落西山,遙相呼應,這群鳥兒邊叫邊飛回了苦竹深處。
詠物其實也是言情,這首詩有特寫,也有遠景,但是每一個字,都是在突出鷓鴣承載著人的哀思。
講鷓鴣前,先起興提到「暖戲煙蕪」,全詩沒有一個自直言詩人自己的情,但是處處你都能感受到,真的是詠物詩中的經典。
提到鷓鴣,你會想到哪些詩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