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問:30歲了,性格內向,沒口才,沒頭腦,什麼工作可以養家餬口做到老?
首先,你對自己還不夠接納,說性格內向,沒口才還過得去,但是沒頭腦這點可真的未必!什麼叫「沒頭腦」,只是自己很笨嗎?要知道性格內向的人,腦子未必不聰明,人與人比較,大多數情況下智商是差不多的,我相信你的腦子不會比一般人差很多!
其次,你對自己還是有所了解,知道哪些地方是自己的不足,例如口才問題、性格問題,也表露出一定的危機感,我覺得這是好事,起碼有危機意識沒渾渾噩噩沒有自覺就要強。
下面,就這個話題,我個人說三點看法,僅供大家參考。
一、這個時代,幾乎沒有任何一份工作可以確保你養家餬口做到老
在這個時代,除了公務員、機關單位的體制環境,在企業裡頭,幾乎沒有任何一份工作可以確保你養家餬口做到老的!
舉幾個現實的例子:
當年我畢業時,很多人都擠破頭想去外企工作,諸如西門子、寶潔等。
但是十多年過去了,如今的外企不再是畢業生眼裡的香餑餑,今年上半年,甲骨文北京公司就傳出解除許多35歲以上大齡程式設計師的消息,然後夏天時又傳出了西門子公司全球萬人裁員計劃的新聞。
這讓人十分感慨,曾經大學生眼裡高大上形象的外企,怎麼都紛紛裁員了?而且裁的還都是職場大齡員工。
前幾天我和一個集團內的同事交流,他說如今外企在國內的生存狀況十分堪憂,比如三星這樣的大公司就被華為、小米競爭得丟了許多市場份額,不少工廠搬離了中國。
確實如此,隨著國內民營企業這些年的崛起,外企的生存舉步維艱。
但國內的民企和國企就很穩定了嗎?
當然也不是。
從民企來說,中國民營企業的壽命平均也就7年左右,除非你去的是華為這種,到一家小公司幹兩年可能就面臨失業。
從國企來說,這些年市場化的步伐也加快了,以前的「鐵飯碗」、「金飯碗」如今都不穩,比如銀行就是,不少櫃員面臨調崗乃至下崗的風險。
時代不一樣了,任何人都不要腦子裡想著去一個平臺然後幹一輩子!依附平臺的都不穩定,真正穩定的唯有你的能力!
二、要實現穩定,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斷提升能力,尤其是複合型的能力
前面時間,一個做HR的朋友被公司給裁員了,她非常迷茫,自己做了五年HR,沒想到第一個裁員的就是自己!
我了解了下她的過往經歷,雖然理解她的心情,但第一個被裁,某種程度上也不算冤枉。
為啥呢?
因為她的工作基本都是事務型、重複型的,反正老闆布置做什麼,她就幹什麼,自己也沒有啥想法,也沒有主動學習些什麼專業的新技能和新知識。
甚至公司裡招了個剛畢業的大學生都可以完全替代她的工作,收入還比她低。
我給她做了職業規劃的諮詢,她終於意識到自己競爭力的不足,表示要徹底改變自己,努力去進步。
實際上類似她這樣的職場人還有挺多,做了一項工作,就指望著安安穩穩幹一輩子,甚至有「混日子」的念頭,能混多久就算多久,也沒有任何的職業發展目標。
這種狀態在企業發展順境時還可以,但是一旦環境變化了,被勸退和裁員的很可能就是自己了!
想要改變這種被動局面,出路就是一條:提升能力!
一是不容易被替代的能力,比如別人能做的事情,你也能做,但是你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別人不會做的事情,只有你會做;
二是複合型的能力,比如一個HR,能學點財務或者法律知識,就有更多的技能包,在許多企業問題中能發揮更大的作用,而不需要依賴別人。
三是持續進化的能力,這就是一個人的學習力體現,通過不斷學習,可以轉化為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且隨著學習,能不斷進化自己。
三、30歲了還在考慮如何求穩定,不如好好理一理自己的職業規劃!
30歲,你還處於如此迷茫的狀況,為養家餬口求穩定而擔心,我覺得你操心的點錯了!
你應該多想想自己的職業規劃問題,有沒有確定自己長期發展的方向?有沒有制定未來幾年職業發展的目標?
方向都沒有搞清楚,如何能穩定下來呢?太難了!
一個人從20多歲畢業開始,一般3年左右就需要錨定自己的職業方向,你30歲的年紀還在糾結,顯然前面這些年是沒有規劃清晰的。
我建議你重新理一理自己的職業發展問題:
第一,給自己做個「SWOT」分析,把個人的優勢、劣勢、外部環境機會和威脅都分析下,知己知彼你才能有的放矢。
第二,對前段職業經歷做個總結復盤,哪些方面自己做得好或者感興趣的,可以深耕下去拓展,哪些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影響長期發展的,考慮該如何提升?比如你所提到的口才不好,那就可以去報名一些表達訓練的培訓班,強化提升,其實表達能力沒有誰天生都很好,大部分都是後天可以培養出來的!
第三,明確至少未來5-10年的發展目標,並分解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有了計劃,下一步靠的就是你的執行力和自律了,想要老來安逸,年輕時不拼搏更待何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