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唐.杜牧
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用華麗的辭藻將阿旁描繪的恢弘壯麗,卻也在最後為阿旁宮的結局發出了一聲哀嘆:「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個「楚人」,後世很多人都知道指的就是項羽,項羽曾經攻入鹹陽,殺秦王子嬰及宗室、焚其宮殿。但阿房宮是否真為項羽所毀呢?
「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史記》可以看出項羽所燒的,是鹹陽的宮殿,並不是蜀山的阿房宮。遍覽史書,沒有關於阿房宮最終下落的任何記載。後人只是想當然的覺得既然項羽燒毀了鹹陽那麼多的宮殿,應該阿房宮也是被他付之一炬了。
「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史記·秦始皇本紀》
記載中始皇時期修建的阿房宮前殿規模宏大。在現代的考古發掘中,人們發現了面積約六十萬平方米宮殿遺址,疑似為阿旁宮的遺址。
考古工作者認為如果阿旁宮真如世人所說是毀於大火,而且數月不熄的話,肯定會留下成片的火燒土和木質結構燒毀留下的草木灰。但是在考古現場除了發現幾片零星的火燒土外,遺址中根本沒有成片的火燒土出現。
肯定有人會問這上千年的風沙雨雪侵蝕難道還會讓火燒留下痕跡?但同時期的鹹陽宮殿遺址,還有漢長樂宮遺址,這兩座同樣受到大火焚燒的宮殿,在遺址中都發現了大量的火燒土。
另據《史記》所載,秦二世即位時,阿房宮「室堂未就」。隨著秦始皇的突然駕崩,原本修建阿房宮的數十萬勞役,緊急徵派去驪山修建始皇陵。待到始皇陵剛一完工,還沒來得及繼續修建阿房宮,就爆發了秦末農民起義,此後不出數年秦朝滅亡。
也就是說,我們心中巍峨宏大的阿房宮至始至終都只能算是一個半成品,而且並沒有遭遇火燒。而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描寫的宮殿,一多半是採納了後世的杜撰再加上了自己的一些想像。
那麼項羽火燒阿房宮自然也是子虛烏有的事了。不過在我看來,阿房宮即便建成了,歷經這幾千年的王朝興衰,估計也是難逃被損毀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