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霸王項羽被冤枉兩千多年 究竟背的是什麼黑鍋?

2021-02-23 濟世之道

西楚霸王項羽(網絡圖片)

阿房宮是一組始建於秦朝的宮殿,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朝滅亡前後廢棄,相傳其被項羽縱火焚毀。1923年,考古工作者開始尋找阿房宮遺址,並最終確認一組位於今中國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和未央區的交界處的夯土基址為阿房宮遺址。這些基址主要位於阿房村的周圍,其中主要遺蹟包括前殿、上天台、磁石門等遺址。1961年,阿房宮遺址被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造阿房宮 示意圖(網絡圖片)

2002年,中國考古工作隊試圖從這座被累累黃土塵封了兩千多年的遺蹟中,找到那一片被大火焚毀的宮殿。然而,挖掘的結果卻出乎人們的意料——阿房宮並沒有被火燒的痕跡!會不會因為兩千多年過去了,無數次風霜雨雪的侵襲,已經把大火留下的痕跡抹去了呢?相傳兩千多年前,漢代長樂宮曾經是西漢首都長安城中最為華美的宮殿之一,是漢武帝母親的居所,年幼的阿嬌就在這裡遇到了同樣年幼的漢武帝劉徹,成就了「金屋藏嬌」這段千古佳話。

東漢末年,長樂宮被焚毀,火燒過的痕跡至今仍然歷歷在目。阿房宮與漢代長樂宮的建築年代相差並不遙遠,然而阿房宮並沒有留下被火燒的痕跡!那就只有一個可能:項羽沒有燒毀阿房宮。火燒阿房宮一般認為是楚霸王項羽率軍入關後,移恨於物,將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築縱火焚燒,化為灰燼。

據《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未提及阿房宮。考古專家發現「項羽火燒阿房宮」是歷史誤傳,對阿房宮遺址的考古挖掘中也未發現焚燒的痕跡。考古人員花費一年多時間勘查阿房宮,只發現數片燒過的土塊,如果依照史料所載,阿房宮應該是遍地的草木灰才對。由此專家推斷項羽焚燒的是秦鹹陽宮,因為在鹹陽宮遺址發現大片燒過的遺蹟。後人認為的阿房宮被大火焚毀,多是以唐代大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為依據。

火燒阿房宮 示意圖(網絡圖片)

項羽是否真的火燒過阿房宮還有待考證。因為阿房宮前殿遺址是迄今中國乃至世界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宮殿夯土臺基基址。僅就前殿五十四萬多平方米的臺基來看,這樣規模的建築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另外,從秦始皇晚期至秦二世,再到秦王子嬰的全部政治活動,都是在鹹陽宮或望夷宮舉行的,而從未提到過阿房宮。阿房宮迄今也沒有發現任何實物例證。如果宮殿建成,無論怎樣焚毀都應像鹹陽宮遺址那樣,有一米多厚的瓦礫堆積遺存,而阿房宮遺址卻沒有。

阿房宮上天台遺址(網絡圖片)

《史記》載:秦二世即位時,阿房宮「室堂未就」,因始皇崩,阿房宮被迫停工,將七十萬勞力全部去修秦陵。等到這年四月「復作阿房宮」,七月陳勝吳廣就起義了。如此短的時間內顯然建不成阿房宮。南宋程大昌就在《雍錄》中寫道:「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者,乃其立模,期使及此。」後兩句的意思:那是設計的模型,希望達到這種樣子,並沒有付諸實施。

阿房宮示意圖(網絡圖片)

阿房宮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無論是否建成,都是華夏民族最為光彩的一筆。儘管《阿房宮賦》與歷史並不相稱,但是作為一篇千古流傳的文學作品,其具有很高的鑑賞價值。項羽那剛愎自用的性格,加上當時人們的渲染,很容易使人們相信項羽確實一怒之下,把阿房宮付之一炬。這一因一果,讓項羽背負了兩千年的黑鍋,確實是冤枉了這個在歷史上享有盛譽的一代霸王!

相關焦點

  • 登徒子:好色的黑鍋背了兩千多年!
    莫名其妙地被貼上「好色之徒」的標籤,一世英名居然被宋玉的一篇文章毀於一旦,不明不白地成了宋玉筆下的冤魂,做了為人所不齒的反面教材,好色的黑鍋一背就是兩千多年!  在《登徒子好色賦》裡,宋玉將自己美化得如老僧入定:佳麗當前,活色生香,而古井不波。他是否真能做到如此,潔身自好,我們權且不論。但他以登徒子喜歡醜老婆並與其生了五個孩子而論證其「好色」,其論點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 項羽這口大「黑鍋」背了2000多年
    這麼宏偉的一座建築,如果保留到現在,又是一座世界奇蹟,可惜杜牧在《阿房宮賦》裡說了: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阿房宮被項羽給燒了,大火燒了三個月,啥都給燒沒了。可憐項羽背著個放火的黑鍋,一背就是2000多年,但我們都冤枉他了:因為歷史上,項羽從沒燒過阿房宮。
  • 楚霸王項羽失去「五虎上將」,也就失去了天下
    項羽與虞姬但是楚霸王項羽帳中也有五員久經沙場、能徵善戰的驍將,堪稱「五虎上將」:英布、季布、鍾離眛、龍且、項聲。這五員上將既有大家熟悉的,也有不熟悉的。他們雖然都是楚霸王項羽的左膀右臂,但「人生際遇各有不同」,而項羽失去了這五位虎將,也就失去了整個天下。英布:天下猛將,善用兵,名列「漢初三大名將」
  • 「神勇霸王,千古無二」西楚霸王項羽的傳奇一生
    而項羽以個人武力令天下人折服,尊其為"西楚霸王"。後人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從年少義憤填膺到青年時的衝鋒陷陣再到兵敗被圍。下面請讓我為大家講訴西楚霸王的坎坷。一:少年得志,胸懷天下項羽是泗水下相人,他的爺爺是楚國名將項燕,自幼便繼承了爺爺的那種英雄氣概,從小無父無母的他由項梁培養長大,教他知識與武術。
  • 楚霸王項羽與劉邦的爭鬥為何會輸得精光?
    當我們看完這兩個不同面目的項羽,在不同時期的不同表演之後,你就會明白,誰才是項羽真正的最大敵人,是誰打敗了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又是誰導致他身陷十面埋伏,揮淚別姬絕境的?當項羽看到秦始皇出遊時威嚴顯赫的儀仗隊時,他竟然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司馬遷不愧是史學泰鬥,他從項羽青少年時代的言行中,已經敏銳地覺察出了他未來事業成敗的端倪。司馬遷寥寥幾筆就為我們勾勒出兩個項羽:一個是力大、膽大、志向大的項羽,一個是輕視知識、自以為是的項羽。
  • 楚霸王項羽為何輸給一介流氓劉邦,最後窮途末路烏江自刎死無全屍
    比如說鴻門宴上,項羽明明可以殺掉劉邦,他去把對手給放跑了。而項羽自己,則把失敗這口鍋丟給老天爺來背。按《史記》裡的說法,項羽自殺前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認為這一切都是天命,不是他不能打,不是他不勇猛,是上天不幫助他。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毛主席讀《二十四史》,看到楚漢之爭這段的時候,留下了這樣的批註。
  • 楚霸王項羽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卻愚死不肯過江東
    項羽與前面寫過的名將大不相同,項羽算是中國歷史上最膾炙人口的人物,大多數名將都是平民出身,沒有多少遺傳基因、家族教育可說的,雖說孫臏是孫武直系後人,但隔代很久了,靠苦難中歷練為主,並沒有受到家族的多少庇蔭。項羽出生在將軍世家,妥妥的官二代,《史記》中記載「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 楚霸王不自知:人為而非天意,深入解讀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
    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項羽之所以失敗,在劉邦看來是他不會使用人才。兩相對比,劉邦的見解似乎比項羽要高出許多,然而有句話叫"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他們的見解是否完全解釋清楚漢勝楚敗的原因?如果沒有,那麼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麼?本文便來詳細講述這個問題。十大罪狀?
  • 河北邢臺市平鄉縣,西楚霸王項羽在這裡一戰成名
    平鄉縣名氣不大,不代表沒有歷史,說一次發生於兩千多年的一場戰役吧。只要你對秦漢史稍有了解,一定知道那場名垂千古的大戰——巨鹿之戰(也稱鉅鹿之戰)。這場決定我國歷史走向、轟轟烈烈的滅秦大戰,就發生在平鄉縣。你可能會拿出一張河北省地圖說:不對,巨鹿是發生過這場大戰,但巨鹿縣就在河北省邢臺市的地圖上,和平鄉有什麼關係?
  • 項羽:我冤枉啊!大冤啊!杜牧憑啥說我燒了阿房宮,學者:新發現
    這是杜牧他老人家給我們描繪的,文人嘛,多少會有點誇張,那我們來看看司馬遷他老人家怎麼說的,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就記載了: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下可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鹹陽然後我們再看下用電腦還原之後的阿房宮到底是什麼樣子
  • 「不可沽名學霸王」——毛澤東點評項羽、劉邦
    戰爭雙方的主帥,一位是西楚霸王項羽,一位是被項羽封為漢王、後來成為漢高祖的劉邦。楚漢相爭開始時是楚強漢弱,而最終的結局是劉邦「得天統」。漢武帝時司馬遷寫《史記》130卷,排在前面的12卷本紀寫的是皇帝以來最高當權者的歷史。本紀第七和第八分別寫項羽和劉邦。由此可以看出項羽、劉邦的歷史地位和重大歷史影響。這一影響也進入了毛澤東詩詞之中,其代表性的詩句是:「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 楚霸王項羽和美人虞姬的故事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項羽少年時,叔叔項梁教他讀書,他學了沒多久就不學了,項梁又教他學劍,沒多久又不學了,叔叔非常生氣,項羽卻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教項羽學習兵法,項羽開始非常高興喜歡,但是只學個大概,就又不肯深加研究。有一年,秦始皇到會稽遊玩,駕大船渡浙江,百姓都在岸上觀看,項羽和叔叔也在,項羽對叔叔說:「彼可取而代也。」
  • 《夢想帝王》裡的西楚霸王力能扛鼎 項羽究竟舉了多少斤的鼎?
    西楚霸王項羽天生神力,關於項羽的英雄事跡有很多,其中有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就是霸王舉鼎。霸王舉鼎的故事講的是項羽隨叔父項梁一起起兵舉事,項梁派項羽去聯絡桓楚,桓楚與項羽打賭,只要項羽能舉起院子內的一口千斤大鼎就幫助他們,結果4人合力都紋絲未動的大鼎,被項羽大喝一聲就高高舉起,還三起三落以示勁道,於是桓楚答應與項羽合兵起義。古代計算重量與今天不同,項羽舉起的一千斤的鼎,換算成今天的重量單位應該是多少斤呢?
  • 「楚霸王」快回來了?
    在宿遷,似乎沒有哪一個雕塑有「霸王舉鼎」那麼高的知名度。不僅因為是項羽,更是因為那是注目宿遷一起成長的見證人,習慣了有他的陪伴。  曾記否,高大的身軀、健碩的肌肉、堅毅的目光,以及高高舉起的那一方巨鼎,早已成為宿遷人心中最深刻的項羽形象。
  • 劉邦和項羽到底誰是真英雄?楚霸王戰敗,小人劉邦登位是有原因的
    在人們一貫的認知中,項羽是楚霸王,而劉邦是小人,項羽是剛正的憨憨,而劉邦卻是善用計謀的小人,那裡是真是如此嗎?還是那句話,我們又沒親眼見過,哪裡知道史實到底如何?劉邦之所以被認為是小人,全是儒家的功勞,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史官都比較推崇儒家,所以儒家說啥就是啥。
  • 虞姬自刎告別楚霸王,此後,每年端午節,虞美人都盛開在中原大地
    5、6月間,端陽時節,一株又一株豔麗的虞美人草舞動草地,打醒心底的那份「驚豔」:啊,豈非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姬「虞美人」帶著麗春再臨人間
  • 【史海】毛澤東點評項羽、劉邦:不可沽名學霸王
    戰爭雙方的主帥,一位是西楚霸王項羽,一位是被項羽封為漢王、後來成為漢高祖的劉邦。楚漢相爭開始時是楚強漢弱,而最終的結局則是劉邦「得天統」。漢武帝時司馬遷寫《史記》130卷,排在前面的12卷本紀寫的是黃帝以來最高當權者的歷史。本紀第七和本紀第八分別寫項羽和劉邦。由此可以看出項羽、劉邦的歷史地位和重大歷史影響。這一影響也進入了毛澤東詩詞之中,其代表性的詩句是:「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 西楚霸王項羽死後葬在山東?
    其中翹楚當屬劉邦、項羽。劉邦建立漢朝,奠定了漢民族與漢文化的發展基石。而項羽於烏江岸邊殊死血戰,最終自刎而亡。一代戰神項羽身首異處,他最終被埋在哪裡卻不得而知。現在山東、安徽等地有三處項羽墓,山東兩處,安徽一處,「西楚霸王」死後,是被葬在山東了嗎?
  • 世人只知西楚霸王舉鼎,卻不知這位秦王舉鼎而亡,被笑話兩千多年
    霸王舉鼎一直是民間的一個傳說,沒有人能夠說清楚項羽是否真的舉起鼎,也不知道他當時的鼎到底有多重,但是項羽天生神力的說法卻有記載。但是項羽這段記載也有清晰的描述,秦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項羽和他的叔父在江南起兵反對秦朝統治,項梁派項羽去聯絡當地的一個大官,大官讓項羽舉鼎,項羽大喝一聲之後大鼎就被高高舉起,而且還三起三落,從此之後項羽就天下聞名,也因為這個故事項羽舉的鼎有多重成為很多人好奇的事情,雖然這個故事已經無法被認證了,但是項羽的事跡卻流傳了千年。
  • 楚霸王項羽為何鬥不過劉邦
    觀察與思考【楚霸王項羽為何鬥不過劉邦】 秦漢之際,項羽是一位大英雄,出身高貴,天生神力,屢次戰勝劉邦,但是最終卻身首異處。項羽至死將失敗的原因歸之為時運不濟。然而,真的只是時運不濟使然嗎?有人說:項羽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鴻門宴上未聽從謀士範增之言,以至放「虎」歸山,招致最後的失敗。這一失敗看出項羽是一個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認不清真假的人,這樣的人怎麼能領導眾人走向成功呢?實際上,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