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美國要的不是化解債務,要的是化解債務以後還能自保。
如果能夠有序的撤退,那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不至於崩盤。
一旦操作的不慎,就成了潰敗,到時美國的青山不在了,自然就沒柴燒了。
前天,也就是2月5號,韓國人俞明希正式退出了WTO總幹事的競選。這樣就只剩下唯一的一個候選人,奈及利亞人恩戈齊·奧孔喬-伊韋阿拉了。
俞明希其實根本就不應該參選。她的參選直接說明韓國政府的幼稚。
之前的總幹事巴西人阿澤維多甩手不幹的原因是因為調解不了中美矛盾。導致WTO的調解組織停擺。中美貿易牽扯到百年大變革,關係到中美未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命運變遷,怎麼可能隨便一個人就調解好?
阿澤維多知道他不但無法調解,而且還會把他的母國巴西也要牽扯到旋渦裡。所以阿澤維多識趣的辭職了。
巴西人不能調解,那韓國人就能調解了?顯然更不可能。論影響力,巴西比韓國要強。
論地理,巴西離中美都遠,有點算域外國家,說起話來中美還可能聽一下,畢竟都要拉攏的多一點,打壓的少一點。韓國是中美鬥爭的前線,不管怎麼調解說,都會得罪一方。2016年的薩德就是實例,最後把樸槿惠送進牢房了。
所以說韓國政府讓俞明希參選,就好比自己往火坑裡跳。最終結果裡外不是人。中國古話說人微言輕,人窮莫入眾。信了基督教的韓國,怎麼連這兩句話都能搞不清楚?
韓國不行,奈及利亞就行嗎?確實,奈及利亞還是很合適的。奈及利亞國小民弱,中美誰都不會怎麼樣它。出生於小國的人來幹這種搭橋的事情反而是最合適的。因為他只要做好協調就行。
WTO總幹事的這種難產,是目前中美各自算盤的直接反應。美國要撤退,中國要趕緊彌補美國撤退後的真空。目前的文在寅政府又是偏向中國的,此時讓韓國人當WTO總幹事還不如讓非洲人當。
美國要撤退,這是一種基於未來考慮的最好結果
前幾天,美國蘭德公司向美國政府出了一個報告,名字叫《實施約束:美國區域安全政策的變化,以實施現實主義的克制大戰略》,大致意思是說世界其實沒那麼不太平,中國,俄羅斯,朝鮮和伊朗對美國沒有那麼大的威脅。臺灣也可以放棄,在臺灣和我們打起來不值得。
蘭德公司的這種報告其實就是美國要撤退,做戰略防守的前兆。一家頂級智庫,想主意的都是最聰明的腦袋,不可能隨便說。
在東亞和我們打起來確實不值得。打仗是要講究經濟利益的,不是為了搶點什麼,誰會去幹殺人放火的勾當?
臺灣現在對美國唯一的作用不是對大陸第一島鏈的封鎖,以中國目前的實力,第一島鏈對我們封鎖就是殺我300,美國自損1000。他們要搞兩個航母戰鬥群過來,還是常年的,航母煙囪裡的黑煙都是錢燒出來的。
相反,我們費用要低很多。說美國守護臺灣封鎖我們是殺我300美國自損1000真是不為過。
以目前中美的工業體量來說,在臺灣越對抗,美國越吃虧。美國畢竟第二產業已經非常虛弱,中國工業早就是世界第一了。打仗就是打消耗,個別戰術上的成功無法彌補工業製造能力的鴻溝。
美國要撤退,回到冷到時期和蘇聯的格局自然最好,回不去那就必須要守好西歐。臺灣對美國來說也就是三年五載之內的事情。
為什麼只能這麼久?或者說現在為什麼一定要拿住臺灣不放呢?
核心問題就是一個產業,或者直接就說一個公司:臺積電。
這其實不是危言聳聽,一個公司一個行業直接決定了臺灣的命運,也直接決定了美國放手的時間。
去年,英特爾實在熬不住了,把高端製程的晶片訂單外發給臺積電,這直接向世界宣布美國人在5nm上沒成功,臺積電成了晶片製造的最尖端企業。
華為在美國禁令生效前大量下單塞滿臺積電。蘋果也不得不依靠臺積電。
2020年,汽車缺芯時間愈演愈烈,2021年更加嚴重,現在缺芯的局面都擴散到了消費類電子產品了。汽車的晶片還都是成熟製程,和手機不一樣。
握住了晶片,就直接握住了現在工業的命根。
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3000多億美元,臺灣對大陸貿易順差超過1000億美元。以臺積電為代表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個消費類電子產業,讓平均每個臺灣人從大陸身上賺3萬多人民幣,這個是包括了老人小孩在內的所有臺灣人。
臺灣人也知道光靠賣點香蕉鳳梨和大陸遊客的旅行費是不會產生太大的經濟效應的,核心還是消費類電子產業。
臺灣人是清醒,美國人也清醒。美國一方面嚴防死守半導體,一方面讓臺積電去美國建廠。一定要握住晶片這個工業領域的「核武器」。
中國在加大力度研發半導體的設備,美國也在加大力度推進位造業的回流,當然,是高端製造業。大家都在搶時間。
不光在工業領域搶時間,在花錢方面也在搶時間。
昨天,外匯管理局公布了1月份的外匯儲備,環比去年12月下降了59億美元。單看這個數字不算多,但是1月份還會有300-5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才對,二者相加最起碼有400億美元左右。差不多是2500億人民幣。
這其實並不是中國最近才開始的甩賣美元的行為,從2014年就開始了。
就是在南海對峙的2014年,中國的外匯儲備達到了頂峰的3.8萬億,之後2015年中美鬥爭開始進入新階段,中國當年就甩了5000億美元。
為什麼中國要拿著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這個邏輯其實很簡單,就是以前我們每年要花1.5-2萬億買東西,原油和晶片這些都是要用美元計價的。中國人勤儉治家,儲備個2倍的現金也是合理的。當然,我們那時候還不知道那麼多美元該花在什麼地方也是一個原因。
既然要那麼多外匯儲備是為了買東西,如果買不了東西呢?
如果原油天然氣可以用人民幣找俄羅斯和伊朗這些國家買到,晶片自己能造。那我們還要3萬億的外匯儲備幹嘛呢?
美國現在如此放水印錢,我們拿的越久越是災難。
有一個概念,可能大家都有點混淆:發債和發錢有什麼不一樣?
其實發債和發錢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果。一個是中性,不改變資產定價。一個是大水漫灌,資產價格水漲船高。
發行債券是需要市場上的資金買入的,也就是說發債是抽水,把市面上的閒散資金抽出來,然後再投放到指定的領域。比如發基礎設施建設的債券去建設鐵路公路橋梁。
發債的過程是不產生新的貨幣的,它只是貨幣的搬運工。那不產生新貨幣,就不會對資產的價值產生影響,房子去年100萬,現在就算加點通貨膨脹也就是到102萬。
發錢就完全不一樣了。比如說市場上有100萬的資產,有100萬的貨幣,此時資產價格相等。
平白無故多印100萬的貨幣出來,那資產的價格就要翻倍,要不然就會被收割。所以錢印多了就會出現解放前上海那種用一麻袋錢去買米的情景。
發錢的過程就是有資產的階級收割沒有資產的階級。我們最近的例子就是2008年印了4萬億,房地產暴漲,雖然工資也增加了,但是遠遠小於資產價格的增長。這就是有房者收割了無房者。
為什麼我們現在堅決不搞大水漫灌,也就是這個原因。我們現在不會允許有產階級做大,最終導致社會不穩定。
我們不搞大水漫灌,但是我們發債。把市場的資金抽上去再集中利用。
美國搞大水漫灌,不停的發錢,同時也發債。把美元印的多多的,美國的房地產價格就開始暴漲。
下圖是美國截止到1月底的房地產價格走勢,從圖上可以明顯看出2020年房地產的暴漲。
美國放水,以前就是美國收割全世界,現在慢慢演變成了美國的有產階級收割美國無產階級。
導致這種差別的原因就是世界開始慢慢拋棄美元。
我可以用資產去交換黃金,但是聰明人不會用資產去交換鑽石。原因就是黃金不能生產,所以黃金是保值的。鑽石可以人工合成,要多少生產多少。
美元也是一樣。如果我辛苦勞動的果實被一張可以不停印刷的紙換走了,那後面的人就都不會換了。
其實不是全世界在慢慢拋棄美元,而是美國自己在拋棄美元。
如果按照這種方向發展下去,美國就完蛋了,自我毀滅。這不是美國精英願意看到的。
一條腿受傷治不好了,為了避免全身都受到影響,就需要把那條腿截肢。美國現在就是要這樣截肢了。
誰是哪條肢體呢?
東亞!
東南亞和俄羅斯本來就不是美國的,或者說美國原本也沒有搞定。丟掉了這裡不算截肢。
東亞就真是截肢。上文說的蘭德公司的那份報告,其實就是在為撤離東亞做準備。蘭德公司的意思是朝鮮沒有那麼危險,潛臺詞就是美國離開了韓國和日本也不用太擔心。
如果以美國這種衰退的速度,不加阻攔。不用10年就自己完蛋。其實10年都是比較樂觀的,按說不用5年才對。
蘇聯在戈巴契夫1985年上臺,到東歐聚變也才四五年,之後再熬2年就不行了。
美國如果此時丟掉東亞,最後一次收割日韓臺灣,然後穩住西歐,重新回到意識形態對立的冷戰時期,就保住了它的有生力量。美元這個池子就築起了一個堤壩,不會潰堤。
一旦沒有這個堤壩,全世界的美元一起湧向美國,就會把美國湮滅,美國不解體也要解體。因為誰都不願意還28萬億的債務。
如果是意識形態對立,西歐到時候必須要做一個選擇,因為西歐的人口不夠多,沒有辦法自給自足的做完整個全套體系,必須要選擇一個經濟體共享。要麼選擇「中國-東南亞」,要麼選擇「美國-拉美」。那西歐還會用人民幣結算嗎?
不會。西歐不會。西歐會和美國一起承受美元從其他地區退潮帶來的大水衝擊。所以英美這倆狼狽為奸的國家要不停的強調意識形態,一定要醜化我們的原因就在此。他們不知道用什麼辦法團結西歐,忽悠拉美和非洲了。只能不斷的像是複讀機一般的把我們描繪成洪水猛獸。
這也是默克爾不想和英國糾纏太多的原因。默克爾不和美國一起承受海量美元的衝擊。她想讓德國倖免於難,最好就是中立。
美國拋棄了日韓臺,離開了東亞,可以給美國減少很多的負擔,看得見的成本降低是軍費,看不見的是整個後勤。
打個比恰當的比如,現在的東亞對美國,就好比西域對漢朝。漢朝強盛的時候還可以在西域建立都護府,一旦漢朝衰弱,西域就受不住了。
放棄東亞的時候狠狠的收割一把,還能帶走大量的錢財。
相反,如果我們要填補美國撤走的空白,就需要花很大力氣去穩定局面,重新建設。
可以類比歷史上匈奴劫掠漢朝的邊疆城鎮。匈奴人只管燒殺搶掠,漢人還要遷徙人口過去開墾荒地。
其實這種行為並不是在醞釀中,而是已經開始了。
比如說美國禁止華為,直接打擊了中國的高端製造業,間接打擊了日韓。相應的,美國就直接受益,這就是不計較後果的行為。
華為不行了,蘋果大漲。
海思不行了,高通的出貨量大增。
同理,華為禁令以後韓國對華出口大增,但是韓國的大企業的大股東還是美國。所以來來回回,其實美國就是在收割最後一把。
什麼時候結束呢?大體上就是看中國半導體什麼時候獲得突破,也就是看中芯什麼時候能做出7nm,只要7nm穩定就行,不用5nm都沒關係。
這裡面有一個時間先後順序的關係,最開始是半導體設備,其次是半導體製造企業,最後是半導體設計企業。
其實這個從股市也能看出來,最近一年多,做半導體設備的北方華創走勢就好過整個半導體板塊大部分公司。如果設備突破了,半導體板塊超跌的公司機會就變得很大。
一旦中芯7nm搶掉臺積電的訂單,臺灣對大陸的順差會幾年時間變逆差。日韓開始成為附屬。
美國到時候再拿著臺灣,把兩艘航母窩在日本其實也沒多大的意義了。
半導體突破了,下遊的消費類電子的製造就完全拿在手裡,像富士康,緯創這些就全部要改換門庭。華為一旦能再次運轉海思,整個臺資的代工企業都要瑟瑟發抖。
最近蘋果產業鏈的公司都不是很好,今天立訊精密盤中還跳水了。昨天丟掉蘋果訂單的歐菲光不得已把5個工廠賣給了聞泰科技。歌爾股份最近也是負面新聞纏身。
如果華為起來了,那立訊,歐菲光和歌爾就不會這麼慘。相反,富士康,緯創這些臺資廠就麻煩了。
現在可都是買方市場,不是賣方市場。
今天是2月8號,人民幣匯率現在是6.45,美元反彈到了91。我在12月27日的文章《從經濟數據上看誰是敵人》(文章下方有連結)裡說美元的下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第一步是美元相對所有貨幣跌,第二步是只對人民幣貶值。現在看來已經開始進入第二步了。
2021年這兩個月,美元開始對一攬子貨幣升值,但是還是對人民幣貶值。這其實就是中國在不停的拋售美元導致的結果。
這段時間,我們在大量用美元買入港股,原油,大宗商品等有價值的資產。
昨天,駛往中國的油輪達到了127艘,如果全部裝滿,大概是2.5億桶。
與原油類似的是,以銅為代表的大宗商品也在不停的買入。2020就算有疫情影響,相比2019年也是增長了三分之一。
和有價值的這些大宗商品和優質資產相比,隨便印的美元確實需要快點花完比較好。
(原創)從經濟數據上看誰是敵人,誰是朋友。未來的投資想法
(中篇幅)從海航的破產到歐菲光的困境,看科技股的未來
(中篇)從美國到烏克蘭再到緬甸,世界十字路口各國開始選擇
最後,向偉大的反制裁戰線上的同志們致敬!
煩請轉發分享。點擊二維碼關注。
長按二維碼關注,點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