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徹底淪陷?珠峰附近發現微塑料

2020-12-14 騰訊網

2019年5月,登山者們排著隊登頂珠穆朗瑪峰。每一年,登頂珠峰的人都在不知不覺中在山上留下了印記:戶外服裝常用的合成材料掉落的塑料小卷。

攝影:MARK FISHER,NATIONAL GEOGRAPHIC

撰文:FREDDIE WILKINSON

對於全球各地的探險者來說,珠穆朗瑪峰是一道令人難忘的風景——一縷縷美麗的白雪從峰頂的山脊上吹落,冰沿著山脊兩側蜿蜒而下。不過,如果你近距離地觀看這令人驚嘆的景色,就像一組氣候科學家做的那樣,你就會發現人類影響的痕跡,近期和很早之前的都有。

如今,尼泊爾大本營的冰層表面比35年前低了近46米——氣候持續變暖導致冰川融化的結果。曾經被認為不受氣候變暖影響的高海拔冰區現在開始不斷縮小。甚至雪也不是那麼純淨。海拔8443米的高山區已被微塑料汙染——目前地球上發現塑料的海拔最高的地方。

上述結論都來自上周發表於One Earth特刊上的大量新論文。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發起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行動,旨在研究氣候變化和其他人類活動對珠峰及附近地區的影響,上述研究都是該行動的一部分。勞力士的「永恆星球行動」為該行動提供了資助。

去年4-6月期間,一支由30多名科學家組成的跨學科團隊前往尼泊爾的昆布穀,安裝了5個氣象站,收集了數百個巖石、水、雪和冰等樣本。這期特刊發表的研究強調了人類對環境的影響,甚至是在地球的最高點。

緬因州大學的氣候科學家Heather Clifford在尼泊爾Pheriche村的南部收集溪水。之後科學家們將對其進行微塑料檢測。

攝影:PAUL MAYEWSKI,NATIONAL GEOGRAPHIC

珠峰「陽臺」是登山者嘗試登頂珠峰前的休息點,海拔8230米,科學家們從這裡採集的積雪樣本中發現了戶外衣物常見的材料構成的微小塑料纖維。

攝影:IMOGEN NAPPER,NATIONAL GEOGRAPHIC(右)

儘管其中一些發現,比如發現微塑料的存在,不會對環境造成直接威脅,但另一些發現卻更令人擔憂。舉例來說,即便是世界上最高的冰川也在加速融化。面臨危險的不僅是當地社區和他們賴以生存的山地旅遊業,還有下遊依靠冰川獲取淡水的數百萬下遊居民。

「這是一個真正的警告,」探險隊領導者、緬因州大學氣候變化研究所的主任Paul Mayewski說。「儘管珠峰地區海拔很高,但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髒雪

去年5月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緬因州大學的冰川學者Mariusz Potocki看著一群休閒登山者經過珠峰「陽臺」——一處海拔8320米的平坦休息地點,距離登頂珠峰還有數個小時的攀登路程。Potocki希望能從頂峰被風壓實的積雪中鑽取一個冰芯。不過,聚集的大量登山者迫使他和隊員們放棄了登頂。(Potocki最終成功地從海拔8077米一個名為南坳的地方鑽取了世界上最高的冰芯。)於是,Potocki沿著登山路線攀登了幾十米,裝滿了一小不鏽鋼罐的雪。

後來的分析表明,這個樣本——以及在珠峰大本營和珠峰「陽臺」之間採集的另外10個樣本——充滿了微小捲曲的微塑料纖維。

「珠峰上的微塑料濃度之高令人驚訝,」海洋科學家Imogen Napper說,她在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實驗室對雪樣本進行了分析。「我仍認為珠峰是地球上最偏遠、最原始的地方之一。」

事實上,或許我們不應該如此驚訝。研究人員幾乎在調查的每一個地方都發現了微塑料,從海洋最深處到廣闊的開闊地區。有些微塑料和塵埃一起被風或洋流帶到了很遠的地方。但Napper發現,在珠峰上,旅行者和登山者最可能是微塑料的源頭。

合成纖維在磨損過程中會不斷地掉落少量的纖維。一項研究發現,一克合成服裝每使用20分鐘就會釋放400個微塑料纖維。如此一來,一件0.9公斤的衣服一年就會脫落10億個纖維。

珠峰上的微塑料主要由聚酯纖維組成,其次是丙烯酸、尼龍和聚丙烯,這些都是戶外裝備常用的材料。這些塑料在人類最常宿營的地方也更集中。因此,儘管最近昆布穀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登山團體在收集珠峰山坡上的垃圾方面也取得了進展,但微塑料可能還會繼續增加。風也有可能把塑料微粒帶到珠峰上,Mayewski說。

微塑料太小,肉眼看不見,而且很難清理,常常被排除在有關廢物的討論之外,討論的焦點往往是減少、再利用和回收大件塑料用品。「這些行動很必要,也很重要,」Napper說。不過,「解決方案應該考慮使用更先進的技術手段。」

Napper說,雖然我們每天都經常接觸微塑料,但高海拔地區的發現還是令我們感到驚詫。「我們已經從深海底部發現了微塑料,一直到接近地球最高峰的頂峰上也發現了它們的蹤跡。」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地理學者Alex Tait使用雷射雷達(一種雷射掃描技術)以極高的解析度測量珠峰大本營周圍地區的地形。

攝影:BRITTANY MUMMA,NATIONAL GEOGRAPHIC

在前往珠峰大本營的過程中,測繪團隊在尼泊爾波切村的一座佛塔上完善雷射雷達掃描方法。同樣的方法後來被用於測繪珠峰大本營和附近的昆布冰川。

攝影:DIRK COLLINS,NATIONAL GEOGRAPHIC

冰川傳送帶

當Potocki在珠峰上坡採集積雪樣本時,其他人則在珠峰腳下辛勤工作。國家地理學會的地理學者Alex Tait 帶領一個團隊對珠峰大本營和附近的昆布冰川進行了最精確的調查。研究團隊使用雷射雷達(一種雷射掃描技術)和攝影測量法(多角度攝影)製作了一個三維模型,幾乎能捕捉到帳篷、巖石等所有物體的細節。

「科學家們強烈要求獲取雷射雷達數據集,」 Tait說。「儘管只是一張快照,但還是為認識珠峰冰川的歷史提供了背景資料。」

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的冰川學者Owen King是其中這樣一位研究人員,他將新圖像與航空測量和經過解密的間諜衛星拍攝的歷史照片進行了比較。之後,他創建了昆布冰川表面的數字重構,以及珠峰附近的其他78個冰川的數字重構,最早可以追溯到1962年的數據。

這些數據不僅可以作為衡量珠峰地區未來冰量減少的基準,還描繪出了目前嚴峻的形勢。自1962年以來,整個喜馬拉雅山脈地區的冰川一直在不斷融化,現在這些冰川正在以比60年前快50%的速度減少。不斷上升的溫度可能是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從1962年到如今,喜馬拉雅山南坡的氣溫上升了近1℃。

或許最令人擔憂的是,科學家們發現,在海拔6000米以上的地方,冰層正在融化。King說:「我不得不說,這令我感到吃驚。」他解釋說,在海拔如此高的地方,冰應該全年保持冰凍狀態,雪應該不斷累積,為冰川系統增加冰雪。

King的研究進一步揭示了喜馬拉雅山區的冰川後退並沒有融化變薄嚴重,更多的是從頂部向下不斷融化,而不是往山谷裡後退。「你可以把冰川想像成一條傳送帶,」 King說。雪在冰川的上部不斷堆積,並壓縮成冰,進入冰川的下部。不過,隨著氣溫的升高和降雪的減少,傳送帶的速度變慢,冰川開始變薄。

反常的是,在許多大型喜馬拉雅冰川的底部區域,冰川變薄並不明顯,那裡的溫度較高,但冰川傳送帶早已帶來一層厚厚的巖石碎片,使太陽無法直接照射冰雪。冰川變薄在海拔較高的地區最為嚴重,因為那裡的巖石碎片較少,冰層很容易在氣溫上升時融化。

然而,即使是巖石覆蓋層也不總能保護冰川的底部。傳送帶作用還會導致冰川末端形成堆積物,稱為終磧。這個巖石屏障可以容納冰川融水,形成常常加速冰川融化的湖泊。

珠峰和喜馬拉雅山脈的未來會怎樣?研究團隊希望他們的工作可以成為一個跳板,幫助未來的研究者確定最佳的行動方案。

有一件事是肯定的,Mayewski說:「無論人們走到何處,都會對環境造成影響,而且並不總是積極的影響。」

(譯者:流浪狗)

相關焦點

  • 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意味什麼?被稱隱形殺手的微塑料有哪些危害?
    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意味什麼?被稱隱形殺手的微塑料有哪些危害?時間:2020-11-24 15:32   來源:贏家財富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意味什麼?被稱隱形殺手的微塑料有哪些危害?
  • 世界最高的珠峰出現微塑料和草地,這是什麼信號?
    微塑料現身8440米的珠峰近日,發表在《Cell》的One Earth上的科學報告指出,來自國家地理和勞力士Perpetual Planet珠峰探險隊的一個研究小組,在2019年收集的珠峰雪水樣本中,檢測出了微塑料。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所處位置最高的塑料微粒。
  • 塑料將反噬人類?科學家在93%的飲用水樣品中,發現了微塑料
    在1分鐘內,全球就能賣出100 萬個塑料瓶,200萬個塑膠袋,人類 平均每年製造800萬噸塑料廢物。這 些急速增加的塑料要等1000多年才能降解。儘管人類知道塑料對於地球的危害,卻不知道微塑料也在侵蝕地球。國際上針對微塑料的研究最早始於 20 世紀 70 年代,但引起重視是在 2000 年之後。
  • 珠穆朗瑪峰山頂發現新事物,它本不該出現,不是一件好事!
    ,珠穆朗瑪峰的山頂竟然出現了塑料和塑料微顆粒。我們不得不感嘆一下,塑料製品的出現方便了,人類生活尤其是進入21世紀後,幾乎遍地都是塑料製品的使用,隨著人類對塑料的使用,它已逐漸滲透到人類的生活中,如今白色汙染成為了科學家們關注的主要話題之一,白色汙染讓地球的環境越來越差,就連馬裡亞納海溝深處,發現了塑料微顆粒存在,在一些偏遠的山區內,我們時常會看到有塑料製品堆積的垃圾山,堆積在路邊看起來有點讓人嘔吐的感覺
  • 珠峰頂部現微塑料汙染;日本發生5.5級地震丨科技早新聞
    1993年,珠峰頂部留下的垃圾。圖片來源:PIERRE ROYER / AFP●繼太平洋最深處的馬裡亞納海溝檢測到微塑料之後,人們又在珠穆朗瑪峰上發現了微塑料的蹤跡,微塑料個體寬度小於5毫米,據推測可能是由於較大的物品破裂而引起的。研究者稱,目前還不完全了解這些微塑料可能對生態系統或生物體、乃至人類健康產生的潛在影響。但微塑料過於細小的體積使得清除工作非常困難。
  • 塑料的危害:塑料可給地球帶來的10大可怕的危害
    人類發明塑料之後,一開始並沒有想到它會對地球生態帶來如此巨大的危害。大量的塑料被遺棄在了大自然當中,為整個生態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只不過,大多數時候,生活在人類社會的人們,根本就不會真正地意識到塑料所造成的危害都有哪些。從被塑料圈困住的海龜到大量進食塑料的鯨魚,今天,小編就要分享,塑料的危害:塑料可給地球帶來的10大可怕的危害。
  • 人體內發現塑料微顆粒,短時間無法清除,被霍金說對了?
    隨後讓大家聯想到了霍金曾經留下的預言,正是今年科學家們發現,人體內出現了原本不該出現的東西,並且短時間內難以從人體內去除。塑料的使用相信大家能感受到地球環境一直惡化,實際上很多科學家們在今年宣布了環境惡化,只有依靠大家才能變得越來越好,很多人卻為了自己的利益,忽略了地球環境,這增加了對地球環境的破壞,正是這個過程中霍金提前留下了自己的預言,一開始他提出這條預言後,我們非常的驚訝,可是如今他的這條預言已經慢慢成真了,一切似乎在他的意料之中。
  • 微塑料對我們的影響你了解多少?
    因為這兩天有兩件事讓我關注到微塑料。第一件事是我在洗菜時,發現有小泡沫顆粒,而且洗了幾遍之後偶爾還有,現在很懷疑我以前吃了很多進去;第二件事情是在桶裝水內發現白色絮狀物質。跟大家分享下(見下圖)。最後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產生的微塑料會通過河流流向海岸帶,這三點原因決定了有關的研究都在海岸帶。有研究者做過調查:在長江口岸水體表面漂浮的微塑料豐度為4137.3±2461.5個/m3,到了長江口岸附近海域這個數就變成了0.167±0.138個/m3,你看,微塑料被海水稀釋了。我們來看看一些對比數據—全球海岸區海面上漂浮微塑料的粒徑和豐度。下圖來自周倩等在《科學通報》上文章的數據。
  • 微塑料入侵人體!嬰兒每天喝下160萬粒微塑料,連大腦都有塑料
    塑料,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糟糕的發明之一,如果時間可以倒流,或者是人類有機會發明出時光機器,可以回到塑料發明之前,那麼,或許未來人類會阻止塑料的發明,因為它的出現,已經讓地球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糟糕。 塑料是如何被發明出來的呢?其實這與人類進入工業時代有關。
  • 塑料汙染多嚴重?全球一半的人體內都有微塑料!
    早在2018年,歐洲聯合胃腸病學周曾發布了一項研究,就首次確認了在人體內發現了多達9種不同種類的微塑料。之後,奧地利維也納醫藥大學和奧地利聯邦環境局表示,科學家在參與研究的8位實驗對象的糞便中同樣發現了塑料微粒,且平均每10克糞便中就含有約20個微塑料顆粒。
  • 未生胎兒胎盤中首次發現微塑料顆粒,專家:就像半機械嬰兒
    據《衛報》22日報導,國外科學家們首次在未出生嬰兒的胎盤中發現了微型塑料顆粒,研究人員稱,這個問題「非常令人擔憂」。這項研究已發表在《國際環境》雜誌上。據報導,國外科學家們尚不清楚人體中的微塑料對健康有何具體影響。
  • 科學研究證明:一次性紙杯含有微塑料、有毒重金屬,或可導致疾病風險
    近日,印度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使用塑料塗層做為內襯的一次性紙杯,在盛放熱液體 15 分鐘內,內襯材料會發生一定程度的降解,從而向液體中釋放出微塑料顆粒、有害離子和重金屬。檢測出了微塑料和有毒重金屬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全球塑料產量逐年遞增,不可降解的塑料製品釋放了無數的微塑料在環境中,微塑料汙染早已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
  • 什麼是珠峰
    形成北美大陸和歐亞大陸岡瓦納大陸徹底解體其中的羌塘、拉薩地塊漸漸漂移跨過赤道最終加入北半球形成今天青藏高原的核心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測 量 相比珠峰的年齡人類發現珠峰的歷史要短許多已故著名地理學家林超曾在論文《珠穆朗瑪峰的發現與命名》中寫道「最先發現珠穆朗瑪峰的,是居住在西藏南部的藏族同胞,他們給予這個峰以名稱。
  • 人體內發現微塑料?不僅侵入血液、肝臟等,它還有哪些危害?
    一些研究發現,金槍魚和龍蝦等海洋生物的體內有大量微塑料,全世界83%自來水樣品中也有它們的身影。因此,人類很有可能通過食物鏈或者其他途徑攝入微塑料。根據參與這項研究的8位不同國家的被試者提供的日誌,他們都吃了塑料包裝的食物,飲用了瓶裝水,其中六位還吃過海鮮。
  • 距離南極洲僅120公裡,科學家意外發現塑料汙染,正被加速擴散
    大量海豹、企鵝在這裡繁衍棲息,如果塑料汙染已經影響到當地,那麼可以說地表幾乎所有生態系統都已經被微塑料入侵。入侵到南極的微塑料微塑料這個概念最早也是英國科學家提出,他們在進行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料碎片研究時,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定為「微塑料」。
  • 海底萬米深處發現塑料垃圾,科學家找到解決辦法,資金是個問題!
    中國「奮鬥者號」已經潛入了海底深處,進入海底深處後,大家才知道原來海底是這般景象,同時科學家意外發現,海底1萬米深處,竟然發現了人類生活垃圾,原來在海底也有人類的生活垃圾,可是這些魚類為了生存下去,仍然在垃圾堆裡生活,同時在提醒著人類,今年科學家們在人類體內發現了塑料微顆粒,並且在短時間內難以從人類的體內排出
  • 吃海鮮等於吃塑料?因為吃海鮮,人體每年或攝入5.5萬微塑料!
    ,並發現亞洲沿海的軟體動物汙染最為嚴重,其中貽貝、牡蠣和扇貝的微塑料含量最高。結果發現,微塑料存在於海洋動物的腸道、肝臟等各個部位中,軟體動物(如貽貝、牡蠣、扇貝和烏賊)中的微塑料含量為0-10.5MPs/g,甲殼類動物為0.1-8.6MPs/g,魚類為0-2.9MPs/g。其中,大型魚類和哺乳動物只消化了一部分塑料,大部分被排出;而牡蠣、貽貝和扇貝等軟體動物則消化掉了所有吞食的塑料。
  • 這些微塑料都是從哪兒來的?
    結果讓他意外:每份糞便樣本都檢測到了微塑料成分。  涉及的塑料有:聚乙烯(塑膠袋的主要成分)、聚丙烯(塑料瓶蓋的主要成分)、聚氯乙烯(即PVC,塑料管的主要成分)等。在研究人員測試的十種塑料中,有九種都在人體中被檢測到。研究人員發現每10克的糞便中就含有20個塑料微粒。  飲食日記表明,所有志願者都不是素食主義者。有六人在採集樣品前一周食用過魚類。
  • 海洋汙染嚴重 日本東京灣及衝繩海岸貝類體內發現大量「微塑料」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日本東京農工大學教授高田秀重等的團隊日前確認,成為全球規模海洋汙染問題的「微塑料」在東京灣和衝繩縣座間味島海岸的雙殼綱生物體內大量積蓄。據日本共同社6月19日報導,該團隊稱,過去曾在東京灣的鯷魚體內發現,而貝類僅在海外有過檢出微塑料的先例。
  • 人類胎盤首現微塑料顆粒,嬰兒或成生物和無機物混合體
    12月24日消息,21世紀,人類出生在一個被塑料垃圾包圍的世界。儘管此前的各項研究發現,微塑料顆粒早已遍及人類及其他生物的日常活動中。然而,一項最新研究揭示,塑料微粒與人類的聯繫甚至可以追溯到子宮中。據「科學警告」網站(ScienceAlert)23日報導,科學家們首次在人類嬰兒胎盤中發現了微型塑料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