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胡劍芳 李星 通訊員胡航
「汪工,堤下打的樁被土推歪了,怎麼辦呀!」「別著急,我馬上到。」
21日凌晨1點,一接到向陽湖鎮打來的求助電話,剛在向陽湖圍垸指揮部躺下休息的汪工,一骨碌起床,抓起手電筒,披上衣服,急匆匆地向斧頭湖堤北嶺村段脫坡處小跑過去。
「這裡有裂縫的位置再加打兩根樁,兩排樁中間再填兩包寸口石……」一到脫坡現場,汪工便開始指揮處置險情。
半小時過去了、三小時過去了、直至凌晨6點,汪工一直跟著現場幹部群眾一起,或查看、或研判、或處置,險情基本控制。
「暫時沒問題了,大家回去休息一下吧。」隨著汪工一句話,神經緊繃忙碌了一夜的群眾,一屁股坐在地上,全然不顧泥巴裹腿。
原來,大家嘴上的這個汪工,是鹹安區水利和湖泊局副局長,區防汛抗旱指揮部專家組副組長。只見他削瘦,幹練,遇事沉著冷靜。
這個有著30多年水利工作經驗的年近花甲的老人,工作起來也是一個「拼命三郎」。鹹安大大小小的河湖庫堤塘堰他不知跑了多少遍,哪處有險情,哪裡要整修,不用到現場他心中都有一本明細帳。
自6月下旬以來,鹹安區遭受多輪強降雨,斧頭湖水位迅速上漲,高水位運行下的堤防險情頻發,7月20日下午5時許,斧頭湖堤北嶺村段附近發現一處壓浸臺脫坡險情,脫坡長度30餘米,滲水點十餘處。一接到通知,汪鑫立即帶著搶險隊打樁、填築反濾料、開挖導濾溝,對脫坡處進行處置,連續作戰熬通宵,一刻也不馬虎。
「汪工,您這天天頂著烈日,來回步行巡查近8公裡,凌晨還來湖堤上指導搶險工作,扛得住嗎?」認識汪鑫的鄉鎮幹部群眾善意提醒道。
「我沒事,謝謝!要加密巡查,有險情立即匯報。」面對大家的關心,汪鑫善意一笑,完全不顧及前年胃癌手術需要休息的醫生囑咐。隨後,在簡單洗漱一下後,又去現場與區防辦的專家緊急會商,討論後續的處置方案。
為了從長遠解決問題,確保萬無一失,在汪鑫的建議下,區指揮部決定投入30萬元共填入450餘車3000方袋料土,在脫坡位置外側填築14米寬壓浸臺,徹底消除安全隱患。
說幹就幹。3天來,汪鑫戴著一頂草帽站在堤壩上,白天頂著烈日指揮,晚上披著星輝巡查,衣服溼了又乾乾了又溼,指導著一車車土料填入堤腳,帶領著群眾開挖著一條條排水溝,直到23日晚險情全部處理完畢。
「寧可人變形,不可堤變形。」望著向陽湖圍垸內萬畝荷塘深處人民群眾的美麗家園,汪鑫暗暗起誓。
責任編輯 華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