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官商文結合的梁園,果木成蔭,雅淡自然,一派嶺南水鄉特色。那麼順德的清暉園則兼容並蓄,集嶺南特色,江南風情,西方元素於一身,像一首流淌的詩,與世長存。
清暉園,位於廣東省順德區大良鎮清暉路,始建於明代。最初是明末狀元黃士俊的府邸,後來被大良進士龍應時所購,修葺擴建,植花蒔草。龍應時之子翰林龍庭槐於嘉慶五年辭官回鄉,建園侍奉母親,並請同榜進士,江蘇書法家李兆洛題寫園名。此後經歷龍氏子孫幾代人的修繕,清暉園漸成規模。
因嶺南氣候炎熱,所以清暉園在造園之時,並以前疏後密,前低後高的獨特布局,使得園內通風與採光都甚是良好,實用性也是非常的強。由於構築精巧,布局緊湊,建築藝術頗高,建築物形式的輕巧靈活,雅讀樸素與庭院空間主次分明,結構清晰,吸引了不少建築家與文人墨客的到來。利用碧水、綠樹、古牆、漏窗、石山、小橋、曲廊等與亭臺樓閣交互融合,集中國古代建築、園林、雕刻、詩書、灰雕等藝術於一身。
漫漫走進清暉園,古色古香的氣息撲面而來,位於荷花方池西南角的碧溪草堂,是園內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它建於清道光年間,最初是龍廷槐母親的住處,綠竹木雕的圓門兩側還刻有「百壽圖」與園內歸寂廬中的「百壽桃」,彩繪木雕遙相輝映。因孝而園起,但園裡不止一個孝字,還凝聚了造園人更多的巧思與心血。
園內的《白木棉九魚圖》灰塑,芭蕉葉做背景的楹聯,鏤空木雕,蠔殼窗等,極富嶺南特色。上百種嶺南花卉果木鬱鬱蔥蔥,蘇杭園林特有的紫藤,枸骨等點綴其間,江南元素與嶺南風光和諧相融,相映成趣。穿行於廊橋水榭,看外廊式陽臺,別具一格的門洞,窗洞等,外來文化元素隨處可見。在沐英澗入門的上方,有一套清代乾隆年間評定的「羊城八景」,這八塊蝕刻金片玻璃,是中國目前僅存於世的清代套色雕刻玻璃珍品,透過玻璃你就可以看見時光的荏苒,以及那段詩書傳家的歷史。
龍氏一族本是書香門第,因崇文重教的傳統,在清暉園的真硯齋,惜陰書屋和筆生花館中可見一斑。龍是一門也不負眾望,出了六進士,十二舉人。散發著縷縷書香的清暉園,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遊廊上的「綠雲深處」匾額,為乾隆帝十一子成親王所書。「小蓬瀛」牌匾為乾隆年間著名詩人宋湘手筆,「歸寂爐」廬匾則出自清代書法家李文田之手。這些名人題寫的匾楹匾額,令滿園生輝。
經過400年的歲月洗禮,清暉園內部分建築年久失修,日趨殘破。近幾十年來,人們在清暉園舊址上進行恢復擴建,增加了八表來香亭、狀元堂、鳳來峰、讀雲軒、留芬閣、沐英澗,紅蕖書屋等建築,面積也由原來的70多平方千米擴至2.2萬平方米。
清暉園不斷吸收兼容各種建築風格,這些新的建築既與原來的風格協調統一,既保留了它以前的面貌,又符合了現代人的審美情趣。通過傳統的「禮樂」文化,以地形、山水、建築、花木等作為載體襯託出人類主體的精神文化,清暉園以它樣貌表達出傳統中國文化中的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