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蝦米音樂或將關閉的傳言,將這家元老級音樂平臺推向輿論中心。從頭部落魄到二線,蝦米十二年的浮浮沉沉背後,給音樂流媒體平臺競爭帶來什麼啟示?
文|晴梔
日前,一則來自認證為NOVA娛樂主理人,前華納音樂/環球音樂中國區市場總監的微博用戶「相徵」的消息稱,「蝦米音樂明年1月份關閉」。在音樂軟體平臺競爭越來越激烈、市場流量池越來越大的環境下,蝦米雖然算不上絕對的頭部,但也是較早創立發展而來的元老級音樂平臺。消息經由不少媒體帳號傳播擴散,一時之間,引起了眾多老用戶對蝦米平臺的惋惜和感嘆。
直到今天,蝦米音樂的官方微博還在發布內容,阿里方面也對關停信息表示不置回應。不論爆料消息是否會成真,身處輿論中心的蝦米音樂十二年來的成長和坎坷,確實可以讓我們看到流媒體音樂平臺的巨大變遷。
11月17日,蝦米音樂官博發布慶祝12周年抽獎活動。
蝦米之於音樂平臺市場:
入局早而發展緩、從頭部到二線
在應用市場的下載頁面上,相較於QQ音樂、網易雲音樂、酷我音樂、酷狗音樂這些下載量十幾億甚至幾十億的頭部競品中,蝦米音樂的3億次下載顯得有些可憐。但其實從早期音樂軟體市場成長之初來看,蝦米曾經站在音樂市場鄙視鏈的頂端,尤其在中文說唱音樂這個領域,蝦米音樂更是一度沒有競爭對手。
從最早的一批數位音樂網站出現開始算起,數位音樂在國內已有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2006年,酷狗音樂、酷我音樂已經成為行業頭部,百度收購的千千靜聽也逐漸成為裝機必備應用,騰訊旗下的的QQ音樂也已經立項一年,而阿里一直沒有將自己的版圖擴張到音樂領域。2016年前後,網易雲音樂憑藉具有特點的評論區社群搭建,異軍突起,在眾多音樂平臺中殺出重圍,迅速成長。
2017年,中國音樂流媒體平臺下載量的市場份額圖顯示,騰訊音樂以65.2%的市佔率排名第一,網易雲音樂排名第二,阿里音樂則以9.2%的市佔率排名第三。
在線音樂平臺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酷狗音樂、QQ音樂、酷我音樂、網易雲音樂四家鼎立的局面,據《2020中國移動音樂行業報告》,騰訊音樂集團和網易雲音樂佔領了超過90%以上的市場,2020年9月中國移動音樂活躍用戶規模Top4之後,有明顯的斷層。
網絡音樂的用戶廣泛,但這並不代表著市場規模大。音樂軟體的基本功能大同小異,不適合太多平臺的共存,再加上平臺大都具有歌單功能、分享功能,用戶的遷移也十分便捷,想要更大程度上吸引新用戶、留存老用戶,就必然需要打出差異化的拳法。
有不少網友對蝦米音樂評價很高,認為「美術、推薦、小眾曲庫、分類流派、各種活動和音樂氛圍的用心程度都不是其他平臺能比的。」蝦米有好的UI設計和獨立專業的運行理念,確實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小而美的音樂平臺。
但情懷救不了一個需要商業化運作的平臺,音樂平臺最基本的競爭力還是在於,音樂平臺能否給觀眾提供足夠的音樂資源。而這一問題的核心也就是版權的競爭,在這方面,蝦米始終沒有突破性的成果。
蝦米之於音樂資源:
版權爭奪落敗、音樂人權益無處落實
2015年,國家版權局發布了《關於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要求在2015年7月31日前,無版權音樂作品全部下線,被稱為「最嚴版權令」。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版權審查中,蝦米主動下架無授權音樂2.6萬首,在所有平臺裡居於之最。
在得到阿里的資本支持後,蝦米在音樂版權方面也曾在一段長達數年時間的資源爭奪,但最終的結果不盡人意。2017年,騰訊音樂繼續在版權方面加重力量,集齊了環球、索尼、華納全球三大唱片公司的獨家版權。
今年9月14日,網易雲音樂宣布與貝塔斯曼音樂集團(BMG:全球最大的音樂版權公司之一)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在音樂版權、音樂IP深度開發、音樂演出、在線K歌等音樂上下遊領域開展深層次、多樣化的合作。
目前國內的音樂版權市場,已經基本形成了寡頭壟斷的格局,勢均力敵的版權爭奪已經成為過去式。而蝦米音樂,似乎也經此一役元氣大傷,逐漸落入二線。
除了與音樂版權集團的合作之外,獨立小眾音樂人手中握著的版權資源也逐漸顯現出價值。大多數音樂人做音樂都希望音樂在給自己帶來精神滿足的同時,也能給自己的錢袋子帶來滿足,在版權之爭下,想要受到音樂人的青睞,就必須要為音樂人鋪好變現的路子。
蝦米音樂創立的初衷,正是為了給一些小眾的獨立音樂人提供賺錢的渠道,蝦米也是業內較早開始實踐音樂付費的平臺,向用戶收取下載費用,將賺取費用回饋給版權所有人。但在當時用戶付費意識尚未形成的條件下,蝦米的「好心」,既沒辦法保證音樂人的收入,也在用戶中逐漸失去民心。
音樂人的權益問題值得重視,小眾獨立音樂已經成為行業下一步發展的膏腴之地,這似乎已經成為了行業共識,騰訊音樂、網易雲在對獨立音樂人的拉攏上也是不遺餘力。而蝦米在版權爭奪勢頭見頹之後,又接連有不少決策失誤,整體發展走了下坡路。
蝦米之於阿里文娛大局:
棄蝦米保網易雲、文娛板塊再起波瀾?
阿里這幾年在文娛領域中的投資,失敗的案例不少,甚至坊間有「收購什麼,什麼就黃」的聲音籠罩在阿里這幾年的版圖擴展。據IT桔子統計,已經明確下線或不復存在的死亡項目近30個,涉及金額超60億美元(僅計算已公開投資金額且阿里參投的輪次,部分輪次為合投)。
雷達財經曾對阿里文娛版圖下的產品進行梳理,發現除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外,包括雅虎中國、口碑網、優酷土豆、餓了麼等阿里系其他產品也曾出現併購後業績滑落、團隊頻繁換帥的現象,甚至有曾經的「獨角獸」如今已完全淡出人們的視線。有行業人士稱,「阿里要的是一個集權制國家,需要的是資源'整合',集中力量辦大事,做戰略卡位。被阿里收購,意味著被'吸血'。」
蝦米創始人之一王皓在2003年——淘寶網上線的同年——成為阿里的資深程式設計師,後來成為系統分析工程師。在國內在線音樂平臺廝殺號角吹響的前夜,王皓揣著自己造福廣大音樂人的夢想,與阿里的同事和一起玩樂隊的大學同學一起創業,在2006年成立了蝦米網的前身——EMUMO。
隨著版權競爭越打越烈,音樂市場開始進入燒錢模式,於是這支從阿里出走的創業團隊重新進入阿里的懷抱。2013年,蝦米音樂被阿里收購,之後與同被收購的天天動聽合併為阿里音樂,成為阿里大文娛建設中的一環。但阿里也沒有把音樂領域的希望放在一個蝦米身上,阿里以20億美金入股網易雲音樂,之後更是把網易雲會員納入了88VIP,意在將網易雲納入阿里文娛的大版圖中。
對於蝦米糰隊的後續發展情況,有媒體報導稱,據知情人士介紹,蝦米音樂將被直接關閉,並不會進行內部整合或者合併,但蝦米音樂留下的資源則可能會遷移到其他有需求的部門。阿里業務繁多,許多部門對音樂內容仍有需求,最後可能會保留一個團隊設置,來服務這方面的訴求。
音樂軟體競爭已從早期的野蠻生長進入到兼併壟斷的階段。酷狗音樂、酷我音樂的母公司中國音樂集團在2016年與QQ音樂合併,由騰訊控股的騰訊音樂集團成立。在音樂領域的集團化上,騰訊明顯更勝一籌。艾瑞諮詢的一份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騰訊系三大音樂平臺版權覆蓋率已經達到90%,而阿里音樂只有20%。
「大文娛」的概念,對於產業中各個領域來說,是能夠相互勾連、相互支持、相互引流的的模式。但近幾年,阿里文娛如今正在向「互娛」方向發展,有了拆分的趨勢,阿里遊戲業務所屬的互動娛樂事業部靈犀互娛,將升級為獨立事業群,與阿里大文娛平行。
今年5月28日,美團創始人王興在飯否上曾發文稱,「阿里放棄大文娛已經是一件可以開始倒計時的事了」。雖然這一言論引起阿里高層的反擊,但阿里文娛模式的逐步轉變趨勢也越來越明晰。阿里本身具有的內容基因在頭部網際網路公司中稍顯弱勢,想要在文娛領域有更成功的建設,其商業模式或許還需要更多探索。
得到最多關注的時刻恰恰是發訃告的時刻,這是在這個大眾關注快速更迭時代下,最殘酷也最現實的規律。蝦米音樂從風生水起到鮮有問津,一路走來經歷的坎坷有的來自於市場、資本,也有來自於用戶和環境。但不管蝦米是否會關停,在線音樂平臺這一領域還將繼續向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