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出產的青蠶豆,一直為無錫人所津津樂道,它皮薄粒大,色似碧玉,香糯甜嫩,富有營養,內含多種維生素,是尋常百姓飯桌上的一道美食。
蠶豆不是我國原產,其名又稱胡豆、羅漢豆、倭豆等,無錫人則俗稱豆子。惠山種植蠶豆的歷史約有300多年,其出名於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據傳,惠山蠶豆最早是由惠山寺僧引進栽種的。惠山寺僧先是在惠山南麓山坡上開荒種植茶樹,後來又在茶園內套種蠶豆。每當立夏季節,寺僧把採集的大批青蠶豆分送給城中士紳官僚及施主嘗新。
相傳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皇帝南巡,駐蹕惠山寺,正值青蠶豆上市,方丈海與和尚便以青蠶豆做菜供皇帝品嘗,乾隆吃了這樣的時鮮蔬菜後讚不絕口,譽為珍品。並親自察看了茶園,見到套種在茶樹間的蠶豆鬱鬱蔥蔥,便稱讚僧人們的智慧,當場下旨欽賜良田18畝,免徵該地賦稅。從此惠山青蠶豆聲名大振,身價培增。
這樣,當地農民也紛紛廣為種植。到了清代末年,無錫農村蠶桑事業興起,沿惠山一帶農村廣植桑樹養蠶,農民又把惠山青蠶豆夾種在桑田裡,真正成了名符其實的「蠶」豆了。桑園裡出產的惠山青蠶豆,風味不減當年,而且產量大增。
沿惠山一帶山南山北所產蠶豆都叫惠山青蠶豆,但真正被認為最正宗的,則只有惠山廟巷所產的青蠶豆。廟巷地處惠山與錫山之間,村民皆在山南植桑養蠶,桑園內所產蠶豆具有惠山青蠶豆的全部特色:皮薄、肉嫩、清香、甜糯。山北所產蠶豆的品質就遜色多了,而且上市也遲。現在別說廟巷舊址早已無農田,連山北一帶可種植的山地,也只剩下邊邊角角的零星地方,讓現在閒坐家中的退休「老農民」,去種上幾棵解解厭氣而已。
甚至更遠一點的錢橋、胡埭一帶的沿山蠶豆,也是難得一見了。過去由於這一帶水土適宜,陽光充足,地溫較高,加上選擇良種栽培,所以沿山蠶豆同樣是備受無錫市民青睞的,通稱為「山上本地豆」,比之現在整包運來的外地「客豆」,味道真不知要好吃多少。
惠山青蠶豆的家常吃法是清炒。剝去豆殼後,蔥油起鍋倒入豆子煸炒,然後加清水少許,燒滾後用文火慢燒2分鐘,再加鹽與白糖少許,一分鐘後豆子酥爛,再放蔥花少許入鍋炒幾下,又糯又香的豆子就可端上飯桌了。
考究的人家,還要取一塊蒸熟的火腿肉,切成米粒丁,起鍋時撒入蠶豆中,清翠的豆色與紅色的火腿丁子相映成趣,更添食慾。惠山青蠶豆還能和多種菜餚配合,製成「翡翠瑪瑙」、「豆子炒魚片」、「背絲」等無錫風味菜餚。
嫩豆子上市的時間很短,只有一周左右,待豆價便宜了,豆子也就老了。不過老豆子也自有其吃法,舊時無錫貧苦市民,買來老豆子剝去豆皮,取其豆瓣,與鹹菜一起炒食,其味特別鮮美。也可做成鹹菜豆瓣湯,如放入一些小蝦米,則更佳。
如果捨不得剝去豆皮,老豆子則還可燒「捂沙豆」吃。燒法和炒豆子差不多,只是要先用剪子或刀在豆子上切開一條縫,起油鍋燒滾後多放點水,用慢火煨煮。如實在太老了,還可放入少許鹼水,這樣燒出的豆子,皮色黃中帶紫,豆肉已化為酥鬆,十分下飯,真正是老百姓的家常菜。
(本文系文化學者樂道也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配圖素材來自網絡及歷史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作者簡介:樂道也,本名程勉中,文化學者,江南大學人文學院研究員。
《無錫閒話》記述無錫歷史文化
以文會友,歡迎交流、賜稿
聯繫郵箱:wuxixhua@163.com
長按二維碼 關注無錫閒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