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正值暮春初夏,芹菜、蒿菜已老,番茄、茄子還是苗兒,正是蠶豆上市的時節。蠶豆又稱胡豆、羅漢豆、蘭花豆,寧波人稱「倭豆」,老家又稱「川豆」。按習俗,立夏當天除了「撞蛋」,還要「稱人」,要吃上一碗「倭豆飯」 。
綠油油的蠶豆外面是一層厚厚的豆莢,豆莢裡面裹夾著數顆綠豆仁,多至四顆,少則一顆。取出豆仁後的豆莢像一艘彎彎小船,剝去豆莢後的豆仁則像幼兒的小腳板。豆仁的外面還包著一層薄薄外衣,頂端長有一節可愛的小月牙(學名「胚根」),藏在外衣裡面的才是兩片鮮翠欲滴的豆瓣。包裝的如此嚴密,豆瓣不鮮美才怪。
用豆仁(豆瓣)做成的美味多多,常吃的有蔥油蠶豆,蠶豆炒韭菜、炒鹹菜,蠶豆羹,韭菜豆瓣鱔魚絲等等,用其為主料的郫縣豆瓣醬則是名揚天下,一招制鮮。蠶豆曬乾後鍋裡炒熟或者油炸則是小時候令人愛不釋手的美味閒食,一顆一顆咬起來嘎嘣脆,那陣「索索」聲耐人回味。
今天,不用蠶豆做菜或者羹,而用來做飯。清涼的春風拂來時日剩下不多,炎炎的熱浪即將撲面而來,讓我們製作一鍋鮮香的蠶豆飯迎接火熱的夏天吧。
食 材:
蠶豆 500g(含豆莢),大米450g(三人份),五花肉、臘腸、胡蘿蔔、蔥蒜末各少許。
做 法:
大米淘淨後,浸泡半小時……
厚厚的豆莢就像給豆仁穿上了一件護身的保暖內衣,不再擔心風吹雨打,鳥啄蟲咬。每一顆豆莢長短不一,長一些的裡面孕育了四顆豆寶寶,短一些只有一顆豆寶寶,二、三顆的居多。
剝去豆莢的豆仁一個個綠澄澄,頂端長有一截彎彎小月牙,甚是可愛。500g蠶豆剝去豆莢後,僅剩下約140g的蠶豆仁。
豆仁的外面還包裹著一層外衣,剝下外衣後才露出兩片鮮嫩的豆瓣。當下蠶豆嫩的很,外衣特別薄,不剝也行。
熱鍋少油,蔥蒜末爆香,五花肉炒斷色,淋少許料酒,放入臘腸、胡蘿蔔粒、蠶豆仁略炒,放入兩勺生抽,一勺耗油,半勺芝麻油,少許鹽,拌勻炒香即可。
經過炒香的食材倒入事先浸泡過的大米,水量略沒過食材,水量應比平時煮飯稍微少一點,煮熟後的米飯顆粒分明,口感比較好。按下煮飯鍵後愛幹嘛幹嘛,看看書,看看電視,或者翻翻朋友圈,坐等美妙的陣陣香味從廚房裡飄出來。
一般45分鐘左右,飯熟。用鏟子稍微攪拌幾下,繼續燜三四分鐘讓各類食材的味道充分融合。嘗一下鹹淡,如果不夠鹹,加點鹽。特別喜歡底下一層薄薄的淡黃的鍋巴,不硬,有嚼勁,很香。
小女很喜歡這個擺式,之前做過類似的燜飯,她經過幾次操練動作很嫻熟了。拿一隻小碗,盛飯入碗後壓實,再拿一個盤子倒扣在碗口,最後將碗和盤子一起翻過來。這個樣子吃起來儀式感很強有沒有。
我和她媽已經沒等不及了,兩勺三勺盛滿白瓷碗,迫不期待地大口吞咽起來,不必山珍海味作菜,很利索地兩碗下肚,話說這個味確實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