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歷史源遠流長,從魏晉南北朝時代起,中國工筆人物畫就有所發展,如梁元帝蕭繹的《職貢圖》,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洛神賦圖》都是當時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顧愷之這三件作品的問世,為當時古代的工筆人物畫增加了一抹絢麗的色彩,成為後人爭相模仿的範本。
此時的工筆人物畫主要以線為主,在線描的基礎上略施色彩,人物儀表形態自然生動,注重骨法用筆,以形寫神,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在何家英的作品中,隱隱約約體現著魏晉時期的繪畫特點,雖然他刻畫的每一個人物形象都是現代人物,但看起來都古味充足。
中國繪畫源遠流長,其中中國工筆人物畫從古代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了很長的歷史,經過一代一代人的努力,中國的工筆人物畫一直在成長著,發展著,創新著,何家英作為當代重要的工筆人物畫家,為中國工筆人物畫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站在古人的肩膀上認真研習古代繪畫,他將古代的繪畫技法和現代人物形象相結合,繼承和發展了中國的工筆人物畫。
以何家英的作品《魂系馬嵬坡》為例,這幅畫講的是唐明皇和楊貴妃在馬嵬坡的故事,這幅畫氣勢龐大,人物眾多,畫中的主人公楊貴妃更是楚楚可憐,哀婉悽涼。何家英把唐朝女子臉型圓潤飽滿、氣質雍容高貴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
畫面左側的唐明皇身穿黃袍,背對著觀眾,扶鼎而泣,在眾多紅衣武士浩大的氣勢襯託下,唐明皇顯得軟弱而無奈,此幅作品氣勢龐大,色彩對比強烈,對人物的形態氣質和心理活動的刻畫極為細緻。
這幅畫中的用線、用色和構圖都繼承了晉唐以來的畫風,人物刻畫更為細膩,在這浩大的場面當中,每個人物的面部表情都不一樣,體現了作者深厚的繪畫功底,也凸顯出了何家英對中國古代人物畫的用心研磨和勤學苦練,才能使他的作品達到如此的境地。
何家英喜歡秋天,他常常感受到「秋天的憂傷與悲涼」。何家英的出山之作是《秋冥》。這幅畫講述了一個安靜的女孩,在人物塑造和神態上非常出色。在畫面中,女孩坐在金色的草地上,胳膊放在她的膝蓋上,她的頭靠在她的胳膊上面。
女孩的頭髮是黑色和有光澤的,在角落裡有一個髮夾和一些蓬鬆的絨毛。這個女孩的膚色白皙,臉色溫柔,顯示出女孩純潔的美麗。她上身穿著一件大毛衣很樸素,下身穿著有流動感的白色連衣裙和一雙深色鞋。女孩的衣服充分表達了女孩的年齡,身份和情感。
何家英用他細膩的手法和超群的技藝來描述女孩如痴的夢……何家英在表達毛衣的質感方面可是煞費苦心。他用刷子在琺瑯上編織了白色油漆。這種毛衣的壓花以生動的方式表達,開闢了一種新的繪畫方式。畫面的配色也值得研究。
天空是一種微妙的紫色藍色,與金色的秋葉形成明顯的呼應,在秋天營造出清新和悽涼的心情。精緻的形狀和精緻的情感表達恰好在藍色圓頂和秋天的顏色下。這是一部難得的傑作。
何家英注重繼承傳統與開拓創新,不僅崇尚以顧愷之、張萱、周昉為代表的中國晉唐人物畫風,而且崇尚以提香、拉斐爾、德拉克洛瓦等為代表的西方古典畫派所體現的人文主義精神。他認為傳統與創新「哪一個都不能丟,丟了一個也就丟了另一個,真有傳統者總想為創新開路,真求創新者不會拿傳統祭刀」,他力求在東西方不同的傳統中探求彼此的契合點,認為「西畫的觀察、審視、理解和提煉,與晉唐傳統並無二致,可對應、契合」。
在造型理念方面,何家英主張「衡中西以相融」,融寫實精神和東方詩意精神為一體,完成現代工筆人物畫形態的構建。在創作方面,他提倡「創作的靈感源於生活與藝術的碰撞」。在審美方面,他認為「工筆人物畫不僅要大方,而且要大氣,要味厚、力厚,渾然有勢」。
他筆下的對象富有畫家的思想、情感、格調,以感性的形式喚起人們的生命精神,具有人學的深度,這是對人的表現在語言結構意義上的超越。在教學方面,何家英主張在時代、藝術與生活中挖掘主題,注重形象與形式的研究,追求藝術感受與藝術形式、語言的完美結合。
他在教學中堅持以中國古典藝術的人文精神為價值核心,堅持美學思想與藝術精神在教學中的核心作用,倡導學術儲備與藝術積累的深層次和高品質,反對繪畫的概念化與空泛化。何家英為我國培養出許多優秀的中青年畫家,如劉泉義、張見、趙慄暉、徐展、陳治、孫震生、張美中等,他們已成為當代工筆畫壇的中堅力量。
在當代工筆人物畫領域,何家英以獨特的視角和熟練的技法將工筆人物畫引領到一個新的高度,他的畫獨具匠心、細膩自然、色彩溫和,使得其畫面呈現出了一種輕鬆的視覺美感。何家英的畫將中西繪畫融合在一起,在吸收當代人物畫的構圖、造型和色彩這幾個方面的基礎上,開創了當代工筆人物畫的新氣象,他的這種繪畫技法和創作思想對於後人的工筆人物畫創作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值得後人借鑑,更值得人們去學習,這也必將對筆者現在及今後的繪畫創作產生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