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樂隊:秦始皇帝陵青銅水禽坑

2020-12-14 考古系秦漢逢鍇

導言:K0007號陪葬坑是2000年在秦始皇帝陵發現的第7座陪葬坑,俗稱青銅水禽陪葬坑,位於秦始皇帝陵陵園外城之外東北處,以青銅水禽、陶俑為主要內涵。發掘者認為其功能是為秦始皇的靈魂提供特殊音樂娛樂服務:音樂家通過演奏弦樂和打擊樂器,以節奏分明的曲調馴化水禽,使水禽能隨著樂曲的變化起舞悅人,類似於唐代宮廷中流行的舞馬。

青銅水禽(共三種)

一、青銅水禽坑的內涵和性質

青銅水禽坑中出土的文物有三種:青銅水禽、陶俑、小件骨器和小件金屬器物。

青銅水禽坑局部

現留存下來的青銅水禽有46件,有三大類別:仙鶴、天鵝、鳬雁(野鴨)。所有青銅水禽展示的都是動態過程中的瞬間姿勢,雖然各類銅禽軀體姿態各不相同,但差異不大,最能顯示出它們各自特徵的是絕不雷同的脖頸。這些出土的青銅水禽姿態閒散,動作不一,水禽的眾生態像說明它們可能屬於集中管理但還沒有被主人召集起來從事某種活動的場景。

青銅水禽坑局部

陶俑共15件,只修復了5件,分箕踞姿和跽姿。而箕踞坐姿被認為是禮儀所不容的、極為嚴重的非禮行為,因表現出仇視、鄙視、傲慢等心態,嚴重時可能會帶來極為可怕的後果。

跽姿陶俑
箕踞姿陶俑

這裡例舉四個故事:1.(漢)韓嬰:《韓詩外傳集釋》記載:「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戶視之。白其母曰:『婦無禮,請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親見之。』母曰:『乃汝無禮也,非婦無禮。禮不云乎:將入門,問熟存;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不掩人不備也。今汝往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汝之無禮也,非婦無禮也。』於是孟子自責,不敢出婦。」可見孟子曾因偶遇自己的妻子在室內獨處時呈踞狀,認為無禮,向母親提出休妻的請求。2.《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荊軻刺秦王中,被秦王砍斷腿後「箕踞以罵」。3.《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記載,漢初劉邦在他的女婿張敖家小住,雖然張敖「自上食,禮甚卑,有子婿禮」,但常遭到劉邦「箕踞詈,甚慢易之」的待遇,引得張敖部下大為不滿,憤憤不平,「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無禮,請為王殺之」。4.《史記·遊俠列傳》記載:「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獨箕踞視之。解遣人問其名姓,客欲殺之」,可見僅僅因為遇見客人沒有起身行禮而繼續箕踞,也會為自己帶來殺身之禍。那麼秦始皇的陵區內陪葬坑中出現這樣的陶俑就顯得很突兀。從兩種陶俑都只穿著襪子而不穿鞋,判斷他們應是席地而坐,活動範圍僅限室內,屬於室內勞作的狀態;反觀孟子妻踞坐的故事,古人在獨處或休閒時,不會過分講究禮儀,那麼很可能秦始皇帝陵箕踞陶俑表現的瞬間場景是一種休閒狀態,也就是說這些陶俑所從事的工作還沒有正式開始,應是處於一種準備狀態,而這點和青銅水禽的眾生太像具有一致性。

只穿襪子、未穿鞋的陶俑

在破碎的陶俑下、鋪地木間的縫隙內,發現一些骨質、銀質和青銅小件器物。從它們的形體辨識判斷,這些小件文物首先不可能以單體面貌獨立出現在該陪葬坑,以用它們來表達陪葬坑的某種主題,它們必然是屬於其他物體的附屬物。又因為這些小件器物和陶俑碎塊之間密切的關聯性,並且只和陶俑共出,判斷它們只有可能和陶俑有關,是從屬於陶俑的某種器物的附件。最早被我們辨識出來的小件器物是銀義甲,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金屬義甲,銀義甲是樂器附件的判斷,為我們研究陶俑的屬性帶來明確的指向,也就是這些陶俑和樂器相關,是執掌不同樂器的演奏家。

小件器物

通過分析,得出青銅水禽坑的性質是:為秦始皇的靈魂提供娛樂服務,通過音樂家演奏弦樂和打擊樂,以節奏分明的曲調馴化水禽,使之隨樂曲的變化起舞悅人,類似唐玄宗時期宮廷中風行的舞馬。

二、以音樂馴化水禽的可能性

以音樂馴化水禽,使它們能夠按照人的意願作出各種整齊劃一的舞蹈動作,必須具備音樂(樂器和樂工)、人工馴化的水禽兩大條件,這種可能性在秦始皇時期存在嗎?

事實上,從秦國到秦帝國,秦地音樂發展水準和東方六國幾乎可以說是並駕齊驅、各有所長的。《史記·秦本紀》記載:「女樂二八遺戎王,戎王受而悅之」,春秋秦穆公能向戎人輸出音樂人才,可見秦地音樂水準一斑。豐富多彩的樂器和技巧嫻熟的演奏者,在秦帝國時期自然應是煌煌大觀,《西京雜記》記載,秦末劉邦進駐鹹陽,看到宮中「復鑄銅人十二枚坐皆高三尺。列在一筵。上琴、築、笙、竽各有所執。……筵下有二銅管,上口高數尺,出筵後,其一管空,一管內有繩大如指,使一人吹空管,一人紐繩,則眾樂皆作,與真樂不異焉。有琴長六尺,安十三弦,二十六徽,皆用七寶飾之,銘曰璠璵之樂。玉管長二尺三寸,二十六孔,吹之則見車馬山林,隱轔相次,吹息亦不復見。銘曰:昭華之琯」。這進一步說明了秦帝國時期是音樂大師輩出的時代,有創作並演奏出節奏分明的馴鳥樂曲的條件。

在仙鶴、天鵝、鴻雁三類水禽中,沒有見到天鵝和鴻雁被馴化的記載,而鶴不僅有被馴化的記載,更有被音樂馴化翩翩起舞的文獻資料。有確鑿的證據表明,至遲在春秋早期,鶴就已經被完全馴化了,《左傳·閔公二年》記載:「狄人伐衛,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餘焉能戰。』」可見衛懿公喜鶴成癖,甚至專門為他養的鶴配備了專用的轎子,他應當也是一位馴鶴的大師。由於過於溺愛自己馴化的仙鶴,引起國人極大的不滿。《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記載了春秋末期「……乃舞白鶴於吳市中,令萬民隨而觀之……」說明春秋末期能「舞白鶴」於大庭廣眾之下,參加表演的白鶴肯定訓練有素,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揮灑自如,聽從主人的口令指揮。此外,有確切文獻記載表明,春秋時期對鶴的馴化不僅能做到使之聽從人們的指揮,並且能在音樂的伴奏下做到翩翩起舞。晉平公對音樂有執迷的愛好,他有一位著名的琴師,據說是《陽春》、《白雪》的作曲者和演奏者師曠,在一次聚會時,應平公的邀請,「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道南方來,集於廊門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音中宮商之聲,聲聞於天」。《相鶴經》中說馴鶴過程並不簡單,「七年飛薄雲漢,復七年學舞,又七年應節」。

恰好在河南博物院藏有一塊漢畫像磚,可能屬於馴馬、馴鶴的圖像,說明秦漢之際馴鶴已成為可能。

河南博物館藏畫像磚上的馴獸、馴禽圖

可以佐證秦代有以音樂馴化禽鳥技術的,還有唐代的舞馬銜杯銀壺。這件銀壺上刻畫了一匹口銜酒杯的舞馬,這證實了文獻中有關「舞馬」的記載。據《明皇雜錄》記載,唐玄宗時,宮中養了上百匹舞馬,玄宗常常觀看並親自訓練它們。每逢玄宗生日,都要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並且以舞馬助興。此時的舞馬在樂曲中翩翩起舞,一曲結束,舞馬會銜著地上乘滿酒的酒杯到皇帝面前祝壽。唐朝文人寫下許多與舞馬有關的詩詞,如:「屈膝銜杯赴節,傾心獻壽無疆」「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都是對舞馬的真實描述。銀壺上的舞馬銜杯造型正是對當時祝壽情景的再現。但這些舞馬最終的結局卻很可憐。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外逃,宮廷舞馬就散落民間。後來有一些舞馬被安祿山的部下田承嗣得到,有一天軍中有宴樂,舞馬聽到宴會上的音樂後就開始跳舞,士兵誤以為這些舞馬是妖馬,竟把它們用鞭子活活抽死了。自此之後,舞馬銜杯祝壽這種宮廷娛樂形式在歷史舞臺上銷聲匿跡,永遠定格在了這件銀壺之上。

舞馬銜杯銀壺

小結:秦始皇帝陵青銅水禽坑通過樂器演奏者、水禽等的和諧統一與內在聯繫,表現出演奏者正準備彈奏弦樂和敲打鐘鼓,人工馴化的一組組天鵝、仙鶴、鴻雁等水禽也已經集合待命,展現了帝國皇帝的水禽秀即將登場的情景。這是一個為秦代最高統治者提供特殊音樂娛樂活動的機構。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秦始皇在煩惱之餘,在這個地方,有音樂家組成小型樂隊演奏音樂,讓青銅水禽隨著音樂節奏起舞表演,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場景,而這件事情也能反映出秦始皇的音樂素養,原來秦始皇也有文藝和溫柔的一面。

參考文獻: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秦始皇帝陵園K0007陪葬坑發掘簡報》,《文物》2005年6期。段清波:《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相關焦點

  • 走進秦始皇帝陵,《國家寶藏》勁吹大秦雄風~
    秦始皇帝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的陵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最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同時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1974年的一次偶然發現,秦始皇嬴政的萬世不朽之夢重見天日。時光和歷史被層層剝離,嚴陣以待的大秦軍團經受住了萬千目光的洗禮。
  • 陳建斌飾演「劉邦」守護「青銅之...
    本期節目中,國寶守護人沈騰、陳建斌、富大龍將帶領觀眾走進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解讀跪射武士俑、秦陵銅車馬,以及青銅仙鶴的前世今生。從嚴陣以待的大秦軍團,到敦厚儒雅的文官系統,再到爐火純青的製造工藝,究竟這座埋葬宏富的陵墓有著哪些未知的秘密?沈騰夢回大秦演繹鹹陽御手老趙秦陵兵馬俑竟也要做「人口普查」?
  • 走進秦始皇帝陵,領略大秦雄風
    上期阿陝帶大家走進了華清宮國家寶藏的前世今生今天,阿陝將再次走進擁有輝煌秦文化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領略一統天下的大秦雄風秦始皇13歲即位那年,就開始修建皇陵,一直修建了39年。司馬遷在《始皇本記》中記載,為秦始皇修建陵墓時,工匠們修造宮室,設置百官位次,搬進大批珍物寶物。
  • 西安開建帝陵旅遊公路網
    全志分為先秦帝王陵、秦代帝陵、漢代帝陵、十六國北朝帝王陵、隋代帝陵、唐代帝陵和明代藩王墓共7章50節38萬字及照片200餘幅,全面、客觀、系統地展現了陝西帝王陵墓的歷史和現狀。西漢11位皇帝的陵墓,除漢文帝劉恆霸陵和漢宣帝劉詢杜陵位於渭河以南西安東郊的白鹿原北端及南郊的少陵塬上,其餘九位均安葬在渭河北岸的鹹陽塬上。
  • 千古一帝秦始皇帝陵之風水
    圍繞著秦始皇的帝陵有一系列的爭論。從易道人目前能看到的資料來看,秦帝陵非一般意義上的帝陵。以下的信息可能超乎普通人的理解能力,各位看官做好了,不喜勿噴。要噴的話請先想好反駁的理由。首先談的第一個問題是做風水的層次問題。在前面的文章中易道人已經多多少少的提到了風水起源於連山易,本質上說是一門順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技術。
  • 陝西省政協文化教育委員會調研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10月25日,陝西省政協文化教育委員會一行在省政協常委、省政協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李宗奇和省政協常委、省政協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省廣播電影電視局副局長王福豹帶領下,由省文物局副局長劉雲輝、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處副處長賈強、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領導吳永琪、段志長、曹瑋、楊延臨等陪同,就該省「古遺址保護」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進行了實地專題調研。
  • 解密鎮館之寶|銅車馬:震古爍今的「青銅之冠」
    它,曾親歷了大秦帝國統一六國的恢宏,陪伴秦始皇在地下沉睡千年。它,就是被譽為「青銅之冠」的秦之重器——秦始皇帝陵銅車馬。號角齊鳴,戰馬奔騰,秦有銳士,誰與爭雄。2000多年前,秦國以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之勢橫掃六國。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 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兵馬俑簡介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  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 從軟馬鞍到高橋鞍:秦始皇帝陵的騎兵鞍馬,為什麼沒有馬鐙?
    導言:秦始皇帝陵兵馬俑陪葬坑中的秦俑是寫實風格的雕塑藝術,陶馬也不例外。秦俑坑中的馬,有拉戰車的馬和騎兵鞍馬兩種。拉戰車的馬,它們四匹一組,後面拖一輛戰車,在一、二、三號兵馬俑坑中都有出土,無馬鞍。騎兵鞍馬,主要集中在二號坑的騎兵陣和車、步、騎混編陣,馬背上塑有馬鞍,四匹一列排列在俑坑的過洞內。
  • 西安交響樂團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奇蹟之夜」音樂會震撼登場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千名觀眾在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前,跟隨著西安交響樂團,在音樂裡完成了對先祖遺產的訴說。在陝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西安交響樂團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聯合舉辦「奇蹟之夜」音樂會。這是西安交響樂團的首次,也是秦始皇兵馬俑的首次,自然,也是整個世界的首次。2019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將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確定為「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強調博物館作為社區、社群、社會活躍參與者的角色定位。在秦始皇兵馬俑前,西安交響樂團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奇蹟之夜」音樂會在夜色中莊重地拉開帷幕。
  • 秦始皇陵中,竟然還有個「動物園」,很多動物極有可能已經絕跡了
    自從秦始皇陵發現以來,大家對這位始皇帝的興趣有增無減。《潛夫論·浮侈篇》中有言:「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時。」但從春秋開始,墓葬便興起了厚葬之風,而且,講究「以生者飾死者也」(《荀子·禮論》)。之後,秦始皇陵園一號坑、二號坑的發現情況,再現了當年嬴政徵服天下的奢華場景。
  • ​段清波:秦始皇陵所見帝國文明宇宙觀
    秦東陵陪葬坑數量不多,從勘探出來的包含物和坑體的尺寸看[7],應該和東方六國諸侯墓葬陪葬坑一樣,都是車馬坑,這一現象到秦始皇陵時期發生了質的變化。秦始皇陵園中仍然使用陪葬坑這種埋葬形式,但數量和內容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目前已經發現將近200座形狀大小各不相同的陪葬坑,他們分布在陵墓墓壙之外,內城之內、內外城之間和外城之外均有分布,面積大的有1.4萬多平方米,面積小的僅幾平方米。
  • 英國爆兵馬俑青銅劍新成果,《復活的兵團》說對,秦始皇壕無人性
    因為根據英國學者的最新發現,兵馬俑的青銅長劍,雖然可能是冥器,卻是擁有著超高科技實力的實戰用品。一直以來,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長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馬俑考古隊隊長王學理為代表的「挺劍派」認為秦兵馬俑青銅劍既堅且韌,長度驚人,利於實戰,甚至採用了鍍鉻等先進工藝,能「千年不腐」「記憶金屬」「遠勝六國鐵劍」。
  • 歷史上給皇帝修建陵墓的工匠,結局如何?
    那參與皇帝陵墓建設的人最後下場如何呢?是不是都被皇帝殺了呢? 帝陵,斥巨資打造的地下王國 皇帝在登基稱帝後,一般就會開始著手建造自己的帝王陵墓,這是漫長的工程,更是一筆不小的花費,即使是歷史上以節儉著稱的皇帝也難以脫俗。
  • 直擊秦始皇陵出土的文物:每一件都價值連城,圖四專家也難以置信
    秦始皇陵是秦始皇嬴政的陵墓,早在嬴政十幾歲時就開始修建,直至他去世後都未能完全竣工;根據現在的資料顯示,秦始皇陵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 1974年3月,兵馬俑被幾個農民意外發現,成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並出土了許多秦朝時期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