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秦始皇帝陵之風水

2021-02-10 法於陰陽合於術數

千古一帝秦始皇帝陵之風水

易道人撰

秦始皇對於中國得貢獻之大可能找不出第二個來。大一統之後是一個短命得王朝,這也是始皇帝未曾想到得。圍繞著秦王朝得崛起有一系列得風水之謎。從一個邊緣得不入流得西戎到一統華夏,關鍵是基本奠定了華夏的格局。圍繞著秦始皇的帝陵有一系列的爭論。從易道人目前能看到的資料來看,秦帝陵非一般意義上的帝陵。以下的信息可能超乎普通人的理解能力,各位看官做好了,不喜勿噴。要噴的話請先想好反駁的理由。

首先談的第一個問題是做風水的層次問題。在前面的文章中易道人已經多多少少的提到了風水起源於連山易,本質上說是一門順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技術。當然這門技術被發現後很多人自然而然的就想利用這門技術達到個人的某些目的,這個應該是人之常情。人類最偉大的地方在於認識規律之後利用規律改造自然而為我所用。那麼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風水術能達到什麼程度?因為只有技術成熟了才可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看相關典籍的記載:

樗里子是秦的宗室,比秦始皇早大概七十年左右,其堪輿技術可以預測百年之後的事情,在技術上堪輿應該是成熟的。秦統一中國之後,這方面的人才必將大力發掘和提拔。包括《史記》中對秦始皇身邊方士的介紹,理論上秦始皇身邊應該匯集著全國堪輿的頂尖級高手。

堪輿分兩個層次,一個是順應自然利用好大自然天造地設進行尋龍點穴,這個層次是絕大多數人的層次,另外一個層次是利用此項技術人為的造風水而達到特定的目的。比如最開始的青銅冶煉技術,掌握了這項技術後,才能根據自己的需要製造出所需的器具,這個層次不知道要比第一個層次高多少級。類似於現在工業生產的個性化定製。從秦始皇破壞南京的風水來看,秦統一後身邊的方士集團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的風水改造活動。

再看秦始皇的意願,既然是始皇帝,那麼肯定是要傳位千秋萬代的。這裡面有個很現實的問題,如何保證自己的江山永固?作為雄才大略的帝王,作為一個統一六國務實的帝王,不可能只是思想上想想,肯定在行動上有所動作。

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秦始皇的帝陵是人為的一個風水陣,只有理解了這,才能理解從目前風水界拿到的資料來看,為何秦始皇陵墓與祖先的不太一致以及圍繞著秦始皇帝陵的一系列之謎。既然是風水陣,那就是大手筆,需要有陣眼,引陣等等一系列的舉措。這個涉及到行業機密,也是核心機密,不再贅述。

秦始皇奠定的風水格局有沒有影響後代。看中國歷史就知道了。秦之後是東西兩漢,隋朝之後是強大的唐朝然後是南北兩宋,到現代的短暫的民國之後,由於歷史周期過長,我們似乎只能隱隱感覺好像有些規律在裡面,東西線條上的西安洛陽,南北線條上的南京北京,中國的歷史就是這麼有意思,完全符合中國的先後天太極圖。

附  秦始皇帝陵之謎

謎團一:幽幽地宮深幾許? 

據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通過考古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儘管這一推斷懸殊太大,但卻首開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秘的先河。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深。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這個數據應當說不會有大的誤差,這是依據目前勘探結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賴於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謎團二:地宮設有幾道門?

秦陵地宮門道數量問題,其實《史記》中似乎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學者們的重視罷了。《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無復出者」,也成了陪葬品。這裡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辨駁。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羨門則有了個「下」字,說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下放置的。中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是一道無法開啟的大石門。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相似。三道羨門很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謎團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釋?

秦陵地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記載出自《史記》,其含義是什麼?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曾推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可能仍保存在今日臨潼始皇陵中。」近年來,西安交大漢墓發現了類似於「天文」「地理」的壁畫。上部是象徵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則是代表山川的壁畫。由此推斷,秦陵地宮上部可能繪有更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下部則是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在這座有著象徵天、地的地下「王國」裡,秦始皇的靈魂照樣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統治著這裡的一切。

謎團四:地宮埋「水銀」之謎

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於《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沒有水銀始終是一個謎。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驗證秦陵地宮埋水銀這一千古懸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題條件。地質學專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後兩次來始皇陵採樣。經過反覆測試,發現始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汞異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樣品幾乎沒有汞含量。科學家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史記》中關於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現代科技終於解開了地宮埋「水銀」的千古謎案。至於地宮為何要埋入大量水銀?北魏學者酈道元的解釋是「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原來是以水銀象徵山川地理,與「上具天文」相對應。

謎團五:地宮珍寶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一語出自司馬遷筆下。早於司馬遷的大學者劉向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深切感嘆:「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麼,這座神奇的地宮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寶呢?《史記》明文記載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還有什麼稀世之寶誰也不清楚。不過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準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之前,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除車馬、御官俑為木質外,其餘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地宮外側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那麼,地宮內隨葬品之豐富、藏品之精緻是可想而知的。

謎團六:秦陵地宮有無飛雁之謎

據《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有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一直朝南飛去。鬥轉星移過了幾百年,有一位三國太守張善還見到了這隻金雁。瀏覽史書,我們發現司馬遷和班固都留下「黃金為鳧雁」之說。至於說金雁製作精巧,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魯班已經能製造出木雁,能飛到天空,一直飛到宋國城牆上。不過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要像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都成問題。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製作會飛的金雁,那麼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如果這個奇聞不是傳說,那麼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

 

謎團七:秦始皇使用銅棺還是木槨?

秦始皇使用什麼樣的棺槨?《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司馬遷只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含糊記錄。於是有學者據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銅棺。但從文獻記載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銅棺。《史記》、《漢書》明文記載:「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披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這裡「漆塗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了。如果是銅棺或石棺肯定用不著土漆塗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從先秦及西漢的棺槨制度考察,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是當時天子的特權。自命功勞大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棄「黃腸題湊」的木槨而改用其它棺槨。

謎團八:地宮有沒有空間?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宮為豎穴式。墓內或有「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如果是豎穴木槨墓,墓道及木槨上部都以夯土密封。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則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李斯這段話如果記載無誤,那地宮明顯有個外殼。按理這段話不會有假。因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親自主持過陵墓工程,對地宮的構造了如指掌。加之這段話是當面向聖上匯報的,應該說不會有摻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斷秦陵當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宮。不然,怎麼會「叩之空空」?又怎麼會「燒之不燃」?按文獻記載推理地宮是空的,且有較大的空間,但由於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究竟是虛是實目前還是個謎。

謎團九:秦始皇遺體完好嗎?

20世紀70年代中期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的發現震驚中外。其屍骨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由此,有人推測秦始皇的遺體也會完好地保存下來。雖然客觀上具備保護遺體條件,但秦始皇遺體是否完好地保存下來還不得而知!如果單從遺體保護技術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女屍能很好地保護下來,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問題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時節,「屍體」未運多遠,便發出了燻人的腥味,經過50餘天的長途顛簸,屍骨才運回鹹陽發喪。根據當代遺體保護經驗,一般遺體保護須在死者死後即刻著手處理。如若稍有延誤,屍體本身已開始變化,恐怕再先進的技術也無能為力。秦始皇遺體途中就開始腐敗,屍體運回鹹陽等不到處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據此推測秦始皇遺體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謎團十:自動發射器?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人們就開始在墓穴中設置一些主動防衛的設施,既起到射殺盜墓者的目的,又能殺一儆百,嚇唬有盜墓企圖的人。而秦始皇在防止盜墓方面也苦費心機。

謎團十一:兵馬俑坑被焚之謎

考古人員在清理兵馬俑坑時發現,一、二號坑中有很多火燒的痕跡,陵區有大面積的火燒土分布,同樣考古人員在對秦陵陪葬坑的挖掘中也發現了大量火燒土和殘餘焦木,坑中的棚木基本上都被化為灰燼。究竟是誰對兵馬俑坑進行了如此巨大的破壞?從文獻資料推測,破壞兵馬俑的人應當是項羽。由於項羽的祖父項燕在秦滅楚時被秦將王翦所殺,叔父項梁亦死於秦將手下,因此與秦始皇結下深仇大恨。但如果是項羽火燒了秦陵,陪葬坑裡完好保存著精美的銅鶴、銅鵝、銅鴨子等珍寶一件都沒有被運走卻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謎團十二:兵馬俑詛咒之謎

在秦末亂世,秦始皇兵馬俑軍團原型的秦京師軍下落不明,至今無從解答。另據野史記載,曾經擊垮了秦帝國的楚霸王項羽最後卻死於「兵馬俑」之手。最後在烏江邊斬殺項羽的5位騎兵將士,都是關中地區出身的秦人,也都是舊秦軍將士,都是秦兵馬俑的原型。垓下之戰,漢軍60萬,楊喜、楊武、呂勝、王翳、呂馬童這5名騎士能夠留下名字,已經是奇蹟了。在十二萬分之一的機率中脫穎而出的5人,卻是百分之百的舊秦軍的將士,而且官職都合於秦京師軍,更是決非偶然了。所謂史事鎖鏈一環緊扣一環,最後竟然在項羽之死和兵馬俑之間找到歷史連結點,引出「兵馬俑」殺死了項羽一事來,使人感到了歷史的深沉和神奇。

謎團十三:九層之臺

坐在飛機俯視秦陵封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一個正方形錐體,所以美國人叫它「黃土金字塔」。其實美國人錯了,秦始皇陵不是三層臺階式「覆鬥形封土」,而是建造在九層夯土之上的中華土木大金字塔,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更大。還不僅如此,秦陵地宮也是一個同等規模的「倒金字塔」。更讓人難解的是,封土臺九層夯土似乎暗合了「九層妖塔」之說,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九層妖塔」雖是小說之言,但並不是空穴來風。《老子》講哲學以建築作比喻,有「九層之臺,始於壘土」之說,可見在春秋就有「九層之臺」建築了,可惜還沒有發現東周「九層之臺」遺蹟。

謎團十四:秦陵封土取自何處?

眾所周知,皇陵的封土,是用方夯白灰、砂土、黃土摻合成的三合土,又用糯米湯澆固,加了鐵釘。不怕風吹雨打,十分的堅固。當時盜墓,一鑿子下去就一白點,用炸藥都炸不開。體積龐大的秦始皇陵封土堆堪稱國內之最,封土堆呈覆鬥形,高76米,長和寬各約350米,如此大規模的封土堆在國內堪稱之最。但它的土究竟是取自秦始皇墓中,還是挖自魚池一帶?《史記・秦始皇本紀》:「復土驪山」。《正義》曰:「謂出土為陵,即成,還復其土,故言復土。」意思是說把原來從墓穴中挖出來的土,再回填到墓上去。而在臨潼地區長期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封土堆的土是從鹹陽運來的,因經過燒炒,所以陵上寸草不生。現在在秦始皇陵也看到,封土堆上石榴樹密布,灌木叢生。秦始皇陵封土堆的土究竟來自何方?這個謎團還有待考古學家們進一步查證。

謎團十五:「旁行三百丈」究竟何意?

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修建秦陵地宮的介紹: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說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科技人員運用遙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別進行了探測,證實地宮就在封土堆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地宮雖然被定位,但史料記載「旁行三百丈」究竟何意?地質調查人員在秦陵區進行探測時,發現在封土堆南約700米處出現了重力異常的現象,按地質理論說明該異常區與周圍土質存有差異。因此可以猜測,秦始皇陵地宮最初挖掘點可能位於這個異常區,因土中含有大量礫石,修陵人無法挖掘,最後不得不順著礫石層改向挖掘,即所謂的『旁行三百丈』。

謎團十六:長生不老

傳言一說秦始皇曾多次派人四處求取仙丹,而且令人驚奇的是,仙丹最終找到了!但是,秦始皇發現,他必須在繼續當皇帝與長生不老之間做出選擇。於是,他以出巡為藉口詐死,其實,他至今依然生活在華夏大地之上。傳言二說秦始皇死後躺在純金打就的棺材裡,在水銀的河上飄來飄去,並且秦始皇遺體完好無損,用靈魂統治著一切。

(圖片據網絡,如果這個能理解,史記上記載的漢武帝陵墓的奇異之事也就好理解了)

相關焦點

  • 走進秦始皇帝陵,《國家寶藏》勁吹大秦雄風~
    秦始皇帝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的陵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最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同時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1974年的一次偶然發現,秦始皇嬴政的萬世不朽之夢重見天日。時光和歷史被層層剝離,嚴陣以待的大秦軍團經受住了萬千目光的洗禮。
  • 陝西省政協文化教育委員會調研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10月25日,陝西省政協文化教育委員會一行在省政協常委、省政協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李宗奇和省政協常委、省政協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省廣播電影電視局副局長王福豹帶領下,由省文物局副局長劉雲輝、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處副處長賈強、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領導吳永琪、段志長、曹瑋、楊延臨等陪同,就該省「古遺址保護」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進行了實地專題調研。
  • 秦始皇和漢武帝誰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從中華文明的角度來看,唯有秦始皇才當得住「千古一帝」的稱號。
  • 西安交響樂團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奇蹟之夜」音樂會震撼登場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千名觀眾在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前,跟隨著西安交響樂團,在音樂裡完成了對先祖遺產的訴說。在陝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西安交響樂團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聯合舉辦「奇蹟之夜」音樂會。這是西安交響樂團的首次,也是秦始皇兵馬俑的首次,自然,也是整個世界的首次。2019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將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確定為「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強調博物館作為社區、社群、社會活躍參與者的角色定位。在秦始皇兵馬俑前,西安交響樂團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奇蹟之夜」音樂會在夜色中莊重地拉開帷幕。
  • 秦始皇陵長明燈為何千年不滅?千年之謎被美國學者破解,令人信服
    歷史上,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兩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奠基者。但由於他在統治後期讓人民賦稅過重、還實行焚書坑儒等錯誤政策,讓他在後世人的評價一直都是有褒有貶的。但是這些並不能阻止大家對這位「千古一帝」的探索之心。
  • 皇帝的樂隊:秦始皇帝陵青銅水禽坑
    導言:K0007號陪葬坑是2000年在秦始皇帝陵發現的第7座陪葬坑,俗稱青銅水禽陪葬坑,位於秦始皇帝陵陵園外城之外東北處,以青銅水禽、陶俑為主要內涵。發掘者認為其功能是為秦始皇的靈魂提供特殊音樂娛樂服務:音樂家通過演奏弦樂和打擊樂器,以節奏分明的曲調馴化水禽,使水禽能隨著樂曲的變化起舞悅人,類似於唐代宮廷中流行的舞馬。
  • 千古一帝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真相
    焚書坑儒讓秦始皇得壞名聲。(網絡圖片)後世很多人一提及秦始皇,便想到「焚書坑儒」,並將其當作秦始皇殘暴,毀壞歷史、文化之所謂依據,不知真正準確史實。為正視聽,還原歷史真貌,本節將細述「焚書坑儒」史實、原委及意義。「焚書坑儒」實是秦始皇滅六國後為統一思想、保護神傳正統文化、正道修煉而採取之兩項重大措施。
  • 都說秦始皇陵墓的風水最好,那麼,為什麼他的子孫後代如此悽慘?
    然而,驪山除了是秦始皇陵墓的所在地之外,還以其特有的風景和溫泉聞名於世。在西周末年的時候,周幽王和他的愛妃褒姒,曾在這裡上演了一出烽火戲諸侯的鬧劇,間接導致了西周滅亡。傳說,秦始皇生前,曾在驪山上見到了一個神女。秦始皇見神女美貌,便欲戲神女,神女惱怒之極,向秦始皇的臉上吐了一口吐沫。之後不久,秦始皇的身上便長了一身爛瘡。
  • 走進秦始皇帝陵,領略大秦雄風
    上期阿陝帶大家走進了華清宮國家寶藏的前世今生今天,阿陝將再次走進擁有輝煌秦文化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領略一統天下的大秦雄風秦始皇13歲即位那年,就開始修建皇陵,一直修建了39年。司馬遷在《始皇本記》中記載,為秦始皇修建陵墓時,工匠們修造宮室,設置百官位次,搬進大批珍物寶物。
  • 秦始皇陵的風水那麼好,為什麼秦國卻二世而亡了?一個原因最關鍵
    然而,驪山除了是秦始皇陵墓的所在地之外,還以其特有的風景和溫泉聞名於世。在西周末年的時候,周幽王和他的愛妃褒姒,曾在這裡上演了一出烽火戲諸侯的鬧劇,間接導致了西周滅亡。傳說,秦始皇生前,曾在驪山上見到了一個神女。秦始皇見神女美貌,便欲戲神女,神女惱怒之極,向秦始皇的臉上吐了一口吐沫。之後不久,秦始皇的身上便長了一身爛瘡。
  • 千古一帝秦始皇究竟有幾個好爸爸?
    這部劇的開播,也帶我們將目光頭像秦始皇,這個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是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秦始皇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毛澤東多次說到「秦皇漢武之業」。毛澤東的秦始皇評價,有不同的側重點。」毛澤東既主張「反對暴秦」,又說「秦始皇是個好皇帝」;既認為秦始皇「耽於泆樂」、「無聊得很」,又提出「焚坑事業待商量」。歸根結底,秦始皇是「一個涵義複雜的政治符號」。
  • 《大秦賦》千古一帝秦始皇,縱橫天下莫敢擋。順者昌,逆者亡!
    李贄對秦始皇的評價,評曰:「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然而能被稱之為千古一帝的,僅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了83個王朝,共有559個帝王。登基之初,權力卻牢牢掌握在母親趙姬與相國呂不韋手中,空有本領卻沒法施展。十八歲時,他遭遇了由楚國牽頭,楚、趙、魏、韓、衛等國組織了最後一次合縱發兵攻秦,國難當頭,烏雲密布在大秦國天空之中。此時的他,還並不能完全獨當一面,還需仰仗相國呂不韋以及其他秦國戰將。
  • 唐皇李世民,千古一帝的陵墓是否真的被盜過?
    有道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四位「千古一帝」生前功業赫赫,死後也是隆重奢華,他們四人的陵墓,那是一個比一個壯觀。只可惜的是,最後卻都免不了被毀被盜的命運,其中最慘的當屬漢武帝和宋太祖,不僅陵墓被毀,屍體都被人給挖了出來;秦始皇陵墓雖然被毀的一無所有,但至少地宮至今還未被找到;至於唐太宗的呢,卻著實有點特殊。這是在貞觀十年時,唐太宗的皇后長孫氏病危,臨終之時遺言薄葬。唐太宗遵照長孫皇后的遺言,在她死後,把她臨時安置在九嵕山新鑿之石窟中。
  • 為什麼說秦始皇是暴君?為什麼說他是華夏第一英雄千古一帝?
    秦始皇秦始皇,嬴姓,名政。13歲時即王位,39歲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死於公元前210年。為什麼說秦始皇是暴君?為了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實行嚴厲之統制。2、嚴刑峻法,民怨沸騰。商鞅變法之後,法令十分嚴苛,一人死罪誅三族。3、徽斂無度,賦稅奇重。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與工程建設,滿足窮奢極欲的生活,對民眾課以重稅。4、好大喜功,濫用民力。
  • 秦始皇陵地宮究竟是什麼樣?
    公元前210年七月,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出遊途中身患重病,在沙丘平臺身亡。
  • 歷史上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一個女人,一生不立後
    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其功績不可否認,但他在個人生活上為後世的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未解之謎,按理說秦始皇統一六國,身邊應該有很多的美人陪伴在側,應該不難選一個心儀的女子作為皇后,但是事實上他一生都沒有立後,又是為什麼呢?難道他身為帝王就不需要一個可以母儀天下的女子為他打理後宮嗎?
  •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這個人,歷史上大家爭議比較多的。現在許多人還是這位皇帝,是一個殘酷的暴君和瘋狂的帝王。但事實究竟是怎樣?當時究竟過著怎樣的生活?為何他成為了統一華夏的千古一帝,他的故事卻始終籠罩著神秘的色彩。    公元前三百年。在這片土地上,和平已經遠離人們很長時間了。
  • 千古一帝秦始皇做了什麼,足以青史留名,得到後代皇帝敬仰?
    「秦始皇的殘酷無道達到離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譴責?可是他統一中國的工作,用這樣長遠的眼光設計,又用這樣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這句話是黃仁宇對秦始皇的評價。秦始皇姓贏名政,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是秦莊襄王與趙姬之子,他十三歲即位,後平定叛亂統一六國,完成了中國的統一,自稱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秦始皇一生貢獻很多,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巨大貢獻的傑出歷史人物,雖然他的暴政被大家所斥責,但是他為後世所做的貢獻也是不可磨滅的。
  • 千古一帝秦始皇,登基稱帝後恩威並施,創不世功勳
    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這句話可以說完美的概括了秦始皇——嬴政前半生,其作為我國封建王朝以來第一個皇帝,創立了我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結束了自周幽王以來的春秋戰國的多年徵戰,使得百姓迎來了短暫的和平時期,但是光靠建立秦王朝視乎不足以讓秦始皇能夠真正的名流千古成為千古一帝,所以對於秦始皇而言其稱帝之後為了統一作出的一系列政策才是讓其真正能夠名流千古的重要原因,所以下面小編我就與大家好好的聊一聊秦始皇嬴政登基之後為後世作出的貢獻
  • 這就是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國
    驪山帝陵驪山,秦嶺的支脈之一,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之地。西周末年,周幽王在此上演「烽火戲諸侯」;盛唐時,這裡見證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此恨綿綿無絕期」;到了近代,驪山還是「西安事變」的發生地。秦始皇的陵寢,正位於驪山腳下。公元前247年,13歲的嬴政繼承了父親秦莊襄王的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