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鎮館之寶|銅車馬:震古爍今的「青銅之冠」

2021-01-19 騰訊網

2019

樂 住Enjoy

搜集地圖上的每一次風和日麗

生活在美好之中

它,曾深埋地下2000多年,一出土就獲得了世界的關注。

它,曾親歷了大秦帝國統一六國的恢宏,陪伴秦始皇在地下沉睡千年。

它,就是被譽為「青銅之冠」的秦之重器——秦始皇帝陵銅車馬。

號角齊鳴,戰馬奔騰,秦有銳士,誰與爭雄。2000多年前,秦國以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之勢橫掃六國。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車轔轔,馬蕭蕭,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徵戰中,車馬之功居其半,已出土的秦兵馬俑和秦始皇帝陵銅車馬可為一證。秦兵馬俑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而兩乘精美絕倫的秦始皇帝陵銅車馬,更將秦國高超的青銅製造工藝表現得淋漓盡致。

姓名:秦始皇帝陵銅車馬

年齡:2200多歲

職稱:國寶級

戶籍登記時間:1980年

籍貫: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

出生日期:秦朝

現住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1 沉睡千年的「皇家專車」

歲月更迭,流光飛舞。時間回到1974年,當年秦兵馬俑坑的發現震驚了世界。誰也沒想到,在4年之後,秦始皇帝陵園的又一個新的發現再次讓世界轟動。1978年,為了更加全面了解秦始皇帝陵園的布局和地下文物埋藏情況,陝西省秦俑考古隊開始對陵園周邊進行大規模的普查與勘探。就在這次考古勘探中,考古隊發現了讓世人再次驚嘆的文物——銅車馬。

1978年6月的一天,考古隊員們正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側約20米的地方周密細緻地進行著日常的勘探工作。突然,一位隊員在探鏟所帶出的泥土中發現了一個金光閃閃的物體,小心清理掉上面的泥土,一個小小的金飾出現在他的眼前。就是這個不起眼的金飾,拉開了秦始皇帝陵銅車馬陪葬坑的發掘序幕。

這非同尋常的發現,立刻引起了考古隊鑽探領隊程學華的注意。他再次拿起探鏟對發現金飾的區域進行了探查,又在探鏟帶出的泥土中發現了一個銀泡和一塊黃金碎片。程學華激動地雙手開始顫抖,憑著多年的考古經驗,他判斷地下一定埋有用金銀裝飾過的馬車。他知道有可能發現了一直在尋覓的秦始皇陪葬車馬坑。

這一發現讓所有人都興奮了,大家奔走相告,希望儘快開始挖掘工作。1980年10月,經國家文物局同意,陪葬車馬坑發掘清理工作正式開始。

前期的勘探表明,陪葬車馬坑由並肩排列的5條東西向的耳室組成。1980年11月至12月底,考古隊員們在銅車馬陪葬坑最北邊的一個耳室裡,發現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

雖然我們現在看到的銅車馬十分精美,但剛剛發現時它們卻是支離破碎。經歷兩千多年的封藏,因地層的坍塌、擠壓,兩乘銅車馬破碎成3000多塊。但值得慶幸的是,該陪葬坑未遭盜掘,破碎的銅車馬部件齊全,並且沒有大的移位,從而為銅車馬的修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為後來的研究提供了清晰、可信的證據。

小心清理掉層層泥土後,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出現在考古隊員面前。整套車馬鞍轡齊全,銀質飾品仍然色澤鮮亮,金質器物閃閃發光,所呈現出的高超的製作工藝讓人驚嘆。

如何把它們從泥土中清理出來,這件事讓考古人員頗費心思。破碎的銅車馬處於深達8米的坑下,清理工作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考古現場根本不具備進行清理工作的基本條件。加上正值冬天,考古現場暴露在露天環境中,如果遇到大雪和冰凍消融,極有可能造成坑壁垮塌,那樣就會對文物和考古人員造成重大傷害。經過討論,考古人員想出了一個將銅車馬連同周圍土層「整體搬遷」的好辦法。

考古隊員們根據銅車馬被壓碎時的斷裂情況,將兩乘銅車馬分作4塊,先用木板對其四周進行加固,然後沿著四周向下挖成槽溝,再把邊緣打磨成刀刃狀的厚鋼板用手動的千斤頂從槽溝底部水平插進銅車馬底部的土層。鋼板完全切入後,在鋼板四周預先加工的鑽孔上安裝鋼柱,沿著鋼柱裝上木板,構成一個方形的木箱。最後在箱內填充上一米多高的木屑,對裝入的銅車馬進行加固,再用木板封箱。

最讓考古隊員們緊張的就是將4個木箱從坑裡吊出的過程,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對文物造成重大破壞。當吊車將木箱一點一點從坑裡吊出時,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大家屏住呼吸,緊緊盯著緩緩移動的木箱,生怕有任何差池。在4個木箱都安全平穩地放在卡車上運回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後,所有人都長出了一口氣。

2 歷時8年的精心修復

結構極其複雜、破碎極為嚴重而且表面遍布彩繪紋飾的青銅器,在世界考古史上尚屬首現。如何成功修復,當時對於陝西乃至全國文物界來說都是個棘手的難題。

銅車馬的結構非常複雜,破碎的情況也非常嚴重。出土時,一號銅車馬破碎為1360多塊,二號銅車馬破碎為1650多塊,其中大部分殘件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形,所有連接的關節和銷鎖的部分都已經鏽死不能活動,一些細小部件鏽蝕嚴重。

修復之前必須做好萬全準備,絕不可以倉促開始,以免對文物造成無法挽回的破壞。為此,從1981年起,陝西省文物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和秦俑考古隊的相關人員與專家組成技術小組,圍繞修複方案與修複方法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調研論證。

專家們從修復技術的策劃、彩繪的保護、黏結劑的選擇、焊接材料的確定、焊接工具的選取、矯形方法的制訂、矯形工具的設計等關鍵問題出發,開展了充分的研究以及近千次的測試、實驗與論證。直至1982年4月,銅車馬的修複方案和實施細則終於通過專家論證,並獲得國家文物局的認可。修復工作正式拉開了序幕。

修復專家們根據兩乘銅車馬的結構和破損情況的不同,決定先修復二號銅車馬。隨之,一支由考古專家、技術工人、科研專家組成的文物修復「夢之隊」開始了漫長而又細緻的修復工作。

他們按照零件大小、所處位置、殘破程度、有無彩繪等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修復技法進行修復。修複方法以黏結為主、中低溫焊為輔,不能焊接的地方,採用銷釘加膠接或打孔用螺絲連接加膠固化的辦法進行修復。

在修復過程中,最大的難題就是青銅殘片的矯形問題。因為長年受土層擠壓,很多零部件發生了形變,所以先要對其進行矯形「正骨」手術,使其恢復原樣,才能進行修復。青銅本來就易碎,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滄桑,這些長年掩埋在地下的青銅殘片更加脆弱。為此,修復人員專門設計、製作了矯形用的專用工具機,先製作出模具,再將青銅殘片放在兩層模具之間,用工具機一點一點地進行矯形,一片殘片往往需要四五個小時才能矯形完成。有人感嘆地說:「這種修複比造一輛新車還難。」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3年6月,二號銅車馬修復完成。1988年4月,一號銅車馬修復完成。最終,經過8年的艱辛努力,兩乘銅車馬以美輪美奐、光彩照人的形象重現於世,其複雜的製作工藝讓世人嘆為觀止,被學界譽為「青銅之冠」。

3 青銅製造的巔峰之作

銅車馬模擬秦始皇法駕車隊中的副車製作而成。兩乘銅車馬均為單轅、雙輪、四馬系駕,主體是青銅鑄造,通體彩繪,配有大量金銀飾件。

一號銅車馬為立車,用於視察、狩獵或觀景;二號銅車馬是安車,用於旅途坐臥休息。兩乘銅車馬上的金銀飾品重達14公斤,顯示了銅車馬高貴的等級。駿馬整裝就位,馭手執轡待命,仿佛只要一聲令下,馬車就會立即飛馳而去。其結構、系駕方法、天子乘輿制度和金屬製造工藝等,是秦代技術發展、禮儀制度的具體表現,可謂是青銅製造的巔峰之作。

銅車馬的製作工藝極其複雜。為了表現車馬與鞍轡之間的關係及其靈活性,整輛馬車被分解成上百個大小不同的組件,其中多數組件又由眾多的零部件連接組裝而成。每套車馬根據各個部位的性能,採用不同的合金配比和多種鑄造工藝,分鑄了大大小小3000多個零部件;按照各個零部件的功能、形狀和大小,運用了焊接、鑲嵌、銷釘連接、活鉸連接、轉軸連接、子母扣連接等十幾種工藝技術,將其組合成完美的整體。歷經2000多年,車輪還能轉動,馬的絡頭、韁繩仍柔軟靈活、彎曲自如。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員黨士學告訴記者:「銅車馬作為陪葬的明器,秦代工匠運用高超的鑄造技術,忠實模擬秦代真實馬車的製造,逼真再現了秦始皇御用馬車的全貌。銅車馬中包含的信息資料和物質證據,對中國古代車馬文化的研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正是基於此,它們被考古學家稱為『人類古代文明史上一大奇蹟』。」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春秋時期,對於一個諸侯國來說,祭祀和戰事是國家最重要的大事。在中國古代,馬車既是用於祭祀的重要祭品,也是戰事中的重要工具。秦人善於養馬御車,在秦立國之後,這種善牧、善御的傳統得以發揚光大。到了戰國末年,秦國成為「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的軍事大國,為秦始皇橫掃六合、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銅車馬的出土,為研究古代車馬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駟驖孔阜,六轡在手。公之媚子,從公於狩」詩句中所描寫的「六轡在手」的駕馭方式,曾經讓許多史學家困惑。四匹駿馬,每匹兩條韁繩,應該共有八轡才對呀,怎麼會是六轡在手?對於四馬六轡的馬車連接方式,學者們一直無法統一認識。在銅車馬出土之前,學者們在探討轡的連接問題時,對於「六轡」具體為哪六條轡、餘下的是哪兩條轡以及這兩條轡是如何與車輛連接的、如何駕馭等問題一直爭論不休。

銅車馬以青銅材質將轡的連接和持握關係清楚地呈現在人們面前。銅車馬每乘車均由四馬駕曳,每匹馬各有二轡:兩側的兩匹驂馬共四轡,均執於御者手中;中間兩匹服馬的兩條內轡繫於車軾前的「觼環」上,兩條外轡執於御者手中。所以,御者是每隻手各執三轡、兩手共執六轡來操縱馬車的。銅車馬清晰明了地展示了「六轡在手」的駕馭方式,為研究古代車馬的駕馭方式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從而為「六轡」的爭議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 End -

相關焦點

  • 中國這些國寶級文物,都是博物館鎮館之寶,快來看看你認識幾個?
    后母戊鼎是「世界出土青銅器之冠」,高達133釐米,口長79.2釐米,重達875公斤,鼎呈長方形,腹、立耳、柱足、器的腹邊裝飾有饕餮紋,耳廓飾虎咬人頭紋,外觀莊重,腹內壁鑄有「司母戊」三字銘文。商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中國青銅器文化中的瑰寶,享有「鎮國之寶」之美譽。
  • 中國30 個知名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漲知識!
    本文來源於 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視頻來源:央視《鎮館之寶這種感覺在看完紀錄片《鎮館之寶》後,感受更加清晰。 《鎮館之寶》是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國寶檔案》欄目製作的10集大型系列紀錄片,該紀錄片在全國範圍內精選十座最具有影響力的博物館,並從中選取十件代表不同器物類別、不同朝代的鎮館之寶作為展示對象。用現代人的視角去感受鎮館之寶的歷史傳承。讓觀眾通過文物完成一次歷史與現代的穿越。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
    中新網武漢12月13日電 (梁婷 孫夏)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13日正式揭曉,除現有的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瑰寶新晉為「鎮館之寶」。
  • 秦始皇陵的一件文物,令整個考古工地沸騰了,被譽為「青銅之冠」
    銅車馬的出土如此複雜,怎麼樣才能確保文物的萬無一失呢?銅車馬因為零件太多,不可能一次性全部出土,所以採用整體提取方案,就是先將一塊大鋼板從銅車馬的底部土層中穿過,四周再用木板釘成一個密封的盒狀,將銅車馬連同周圍的土層一起包裹到木箱裡面,再用吊車將其吊出,運到安全可靠的室內後再慢慢進行修復。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
    為更好地發揮文物瑰寶代言荊楚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作用,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湖北日報開展了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對原有四大「鎮館之寶」進行擴容。本次評選活動,自11月11日啟動,線上線下反響強烈,公眾通過博物館網站、微信,湖北日報微信為心儀的「鎮館之寶」投票。活動還走進中南民族大學、湖北美術學院等多所高校,廣大學子踴躍投票。
  • 省博十大「鎮館之寶」揭曉!其中一個寶貝來自十堰
    鄖縣人頭骨化石入選十大「鎮館之寶」! 新當選十大「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
  • 山西博物院鎮館之寶
    圈足飾相對的夔龍紋,更增穩定之感。特別是鼉紋在青銅器中極為少見,鼉即鱷魚。是商代晚期「方國」青銅文化的代表作品。 整個器物可轉動的部位共計15處,共有猴、虎、鳥等14個動物,形象刻畫了西周貴族「域養禽獸」的苑囿之景,與《周禮》「刖人使守囿」的記載相吻合。西周晚期青銅藝術精品。
  • 姜松點評世界五十大博物館及其鎮館之寶
    鎮館之寶:薩爾貢大帝(Sargon of Akkad)的青銅頭像。  姜松評寶:4300年前的青銅像,塑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有歷史記載的君王阿卡德的薩爾貢,橫跨中亞的大帝國阿卡德王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締造者。
  • 陳建斌飾演「劉邦」守護「青銅之...
    本期節目中,國寶守護人沈騰、陳建斌、富大龍將帶領觀眾走進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解讀跪射武士俑、秦陵銅車馬,以及青銅仙鶴的前世今生。從嚴陣以待的大秦軍團,到敦厚儒雅的文官系統,再到爐火純青的製造工藝,究竟這座埋葬宏富的陵墓有著哪些未知的秘密?沈騰夢回大秦演繹鹹陽御手老趙秦陵兵馬俑竟也要做「人口普查」?
  • 誰是「鎮館之寶」?你來定!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湖北省博物館 三期預計2021年全新開放,擴建後的博物館建築面積達11.3萬平方米,展陳面積2.8萬平方米,比現在大一倍,「鎮館之寶」也將隨之擴容。省博聯合湖北日報 推出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以更好地發揮明星文物代言博物館、推介荊楚文化的作用。
  • 中國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第一個就亮了
    那麼這些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都是什麼,你了解嗎? 今天小編帶你看看這些珍品中的珍品!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 (請把手機橫過來欣賞)
  • 北京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后母戊大方鼎,河南安陽出土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班簋,西周中期穆王時毛班所作,為清宮舊藏——首都博物館鎮館之寶瓷塑天鵝,一共燒制2件,一件留在美國,一件1972年尼克森贈送給毛主席——國際友誼博物館鎮館之寶「武士飲獸圖」門墩
  •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到底是哪幾件?
    而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官方網站中,並沒有列出「鎮館之寶」的名目。國家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以及北京故宮博物院,這些收藏大戶的「主事」館(院)長,曾在不同場合上說過,他們那裡沒有所謂的「鎮館之寶」,因為精品太多,難以抉擇。陝西歷史博物館,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 荊州這件珍寶入選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12月13日經廣大網友和專家委員會歷時一個月的評選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剛剛當選的省博十大「鎮館之寶」都是啥來頭?一起來看看!曾侯乙編鐘:改寫世界音樂史
  • 博物院,我要把你的「鎮館之寶」吃掉啦!!
    打開盒子,用小錘錘開巧克力外層,用小鏟子不斷「挖掘」,用小刷子掃開可可粉,就能在黑巧克力下挖出一把精巧的、白巧克力做成的「王者之劍」。    5月21日,湖北省博物館攜手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仟吉,三者跨界,穿越2500年的歷史塵埃,將國家寶藏、湖北省博物館四大鎮館之寶之一——越王勾踐劍打造成可以吃的「國寶」。
  • 專家談「鎮館之寶」: 長江畔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
    為保證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評選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本次活動特邀請多位文博界專家學者組成專家委員會,全程進行學術把關。12月13日,聞訊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專家委員會成員、「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對活動的成功舉辦表示祝賀。
  • 如數家珍,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娓娓道來
    《國家寶藏》節目截圖除了上面這三件國寶,陝歷博還有一些重量級的鎮館之寶鑲金獸首瑪瑙杯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6.5 釐米,長15.6釐米,口徑5.6釐米,屬唐代文物。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為喜歡逛博物館的朋友劃重點哦~西安博物院鎮館之寶秦代玉高足杯該杯於1976年在西安市東張村的秦阿房宮遺址出土。杯本是青玉材質,因千年置身地下受沁,現在呈焦黃色。專家評價此杯器形規整、雕琢精細,氣派莊重,為秦代玉器精品。
  • 湖北省博物館發布十大「鎮館之寶」 記者對話專家解讀背後的故事
    央廣網武漢12月27日消息(記者彭照 黃炎秋 通訊員劉成璐)據中國之聲《朝花夕拾》報導,前不久,備受期待的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除曾侯乙邊鍾、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現有的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六件文物入選。
  • 國博七大鎮館之寶,全都禁止出境展覽,兩件曾被當成雞食盆和馬槽
    不論是大博物館也好,還是小博物館也罷,幾乎每個博物館都有屬於自己的鎮館之寶,當然,雖然同樣是鎮館之寶,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無論如何也無法跟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相提並論的。比如說縣市級的博物館,能有一件二級文物都算是很了不起了,而對於那些省級以上的大型博物館來說,能被稱作鎮館之寶的文物,最起碼都是國寶級別的。
  • 中國國家博物館六大鎮館之寶
    中國國家博物館六大鎮館之寶6、人面魚紋彩圖陶盆新石器新石器時代前期仰韶文化,1955年陝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高16.5釐米、口徑39.8釐米。子龍鼎造型雄偉,在商代圓鼎中體積最大,而且鑄造精細,是中國古代青銅鑄造技術的經典之作。1、后母戊鼎商後期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禮器,1939年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高133釐米、口長112釐米、口寬79.2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