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的一件文物,令整個考古工地沸騰了,被譽為「青銅之冠」

2021-01-08 瀟湘讀史

銅馬車的驚天出世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附近,繼兵馬俑被發現之後,考古工作者又發現了另一處世人矚目、譽滿全球的國寶級文物,這就是人們熟知的銅車車馬。

為什麼它剛一露頭,就受到各方人士的關注和青睞呢?這是因為它的形象完全震撼了整個世界,尤其是那八匹栩栩如生的銅馬,即便是當代最卓越的雕塑家們也佩服得五體投地,認為這是古今雕塑史上的驚天之作。

據後來修復時的統計,前車由3064個零部件組成,後車由3462個零部件組裝面成,兩乘銅車馬共重2.3噸,全部的零部件加在一起近7000個,最大的零件是車篷蓋,面積約2.3平方米,最小的零件還不到黃金製件737個,白銀0.5平方釐米。

銅車馬的出土如此複雜,怎麼樣才能確保文物的萬無一失呢?

銅車馬因為零件太多,不可能一次性全部出土,所以採用整體提取方案,就是先將一塊大鋼板從銅車馬的底部土層中穿過,四周再用木板釘成一個密封的盒狀,將銅車馬連同周圍的土層一起包裹到木箱裡面,再用吊車將其吊出,運到安全可靠的室內後再慢慢進行修復。

12月28日,整整4大箱銅車馬的部件,在當地駐軍部隊的協助下終於安全運抵了秦俑博物館。歷時八年,1988年5月1日,兩輛修復一新的銅車馬終於站在了世人的面前。

銅車馬設計獨特,為帝王車

這兩輛銅車馬被人們譽為「青銅之冠」,專家們把前面的一輛稱為一號車(或高車),後面的一輛則稱為二號車(或安車)。

秦陵出土的二號銅車(安車)正是一輛帶有篷蓋,裝飾極其豪華的馬車,它也是單轅雙輪車,前駕四馬。二號車之所以成為帝王乘坐用專用車,最大的好處就是因為它的」開之則涼,閉之則溫」的獨持設計。

如果把二號車的圍門全打並,氣流暢通,車內也就顯得涼而為快;而如果把圍門全部關閉,僅從網窗眼裡透氣,車內就可以保溫,同時乘車人還不會覺得氣悶。

不管制風還是下雨,冬手還是夏季,二號車既有封閉式的篷蓋,又有可以調節溫度,難怪會成為帝王出行時的首選專車。

銅車馬做工精細,無與倫比

銅車馬的馬的造型惟妙惟肖,好像可以看到肌肉的紋絡,更讓人驚嘆的是,這些銅馬的服毛鑄造得十分逼真,清晰可見,更不用說馬腿內側皮膚角質塊(俗稱「夜眼」的附蟬),在匠人們的巧手下,活靈活現地呈一橢圓形凸塊浮於皮上,獨具匠心的設計,以假亂真的造型,完全可以與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相媲美。

經過2200多年的歲月洗禮,銅車馬的腐蝕深度不超過萬分之一毫米,秦陵銅車馬無疑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科技和工藝製造技術,2200年前的秦朝工匠僅靠手工勞動竟能創造出這樣的奇蹟,著實讓世界為之折服,也當之無愧地成為那個時代的「青銅之冠」。

相關焦點

  • 直擊秦始皇陵出土的文物:每一件都價值連城,圖四專家也難以置信
    直擊秦始皇陵出土的文物:每一件都價值連城,圖四專家也難以置信秦陵二號銅馬車;按照真人車馬的二分之一比例,整體採用青銅製作,是我國目前出土的體型最大、結構最複雜的馬車,被譽為「青銅之冠」。秦始皇陵出土的珍貴文物:件件都價值連城,圖十的「骰子」有14面秦石甲冑;鎧甲上共有甲片612片,石胄共有胄片72片,質地細密,色澤均勻;這件文物反應了秦朝時期手工業之發達,也展現了秦軍的真實防護裝備。 專家經過測算後,按照每人工作八小時計算,製作這樣一件600片的石鎧甲最快也得一年,可見難度之大,連專家都難以置信!
  • 陳建斌飾演「劉邦」守護「青銅之...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基礎,以秦始皇帝陵遺址公園為依託的一座大型遺址博物院。其中,最為人熟知的秦兵馬俑坑發現於1974年3月,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此次秦始皇陵博物院的首件國寶,便選擇了秦俑中的跪射武士俑。
  • 秦始皇陵銅車馬,先進技術專家無法解釋,最驚豔的當屬車上那把傘
    秦始皇的功過是非非寥寥數語能夠概括得清,那我們不如聚焦一下有實物可證的秦始皇陵,讓真是的文物來證明一下那段歷史。1980年末,秦始皇陵的發掘工作正在有條不紊的開展當中。這座陵墓是考古界的瑰寶,是歷史學家們夢寐以求的偉大遺蹟。在陵墓發掘之初,專家們幾乎每天都會被新出土的文物給震撼到,而這天,考古工作者們又發掘出了一項的神奇文物,那就是秦始皇陵銅車馬。
  • 探訪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墓——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裡的驪山北麓。北臨渭河,南依驪山。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小山,山上栽滿了石榴樹和柿樹,四周環繞著兩重白楊林帶,其形勢異常雄偉,景色也十分優美。
  • 大巧不工-秦始皇陵的探索
    秦始皇帝陵就位於驪山北麓由河流形成的洪積扇上。這一帶有著優美的自然環境,整個驪山唯有臨潼縣東至馬額這一段山脈海拔較高。這段山脈左右對稱,林木蔥鬱,谷峰相間,山體在陵南略作弧形展布,狀似盛開的蓮花,帝陵位於驪山峰巒環抱之中,與整個驪山渾然一體,猶如蓮蕊居於正中。以當時的實用角度和後代的風水觀念來看,此處均為設置陵園的理想之地。
  • 千年來不被破壞的秦始皇陵隱藏了什麼?
    但是這麼大的一個工程,卻沒有人見過裡面是什麼樣,人們對秦始皇陵的全部了解都來自於《史記》的記載,由於從來沒有對秦陵地宮進行過考古發掘,不清楚裡面到底是什麼狀況。關於秦始皇陵是否被盜,《史記》中記載「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務,罪四」。《水經注》中記載「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三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
  • 秦始皇估計都懵了
    這組銅車馬是按照秦朝時期的車馬以1/2的比例等比縮放而成,整體用青銅打造,並金銀飾品做裝飾,共有一組兩乘,兩乘均為古代單轅雙輪車。由於這套銅車馬是中國考古歷史上出土的最完整古代車馬,因此被專家譽為「青銅之冠」。看看樣子,重大博物館的銅車馬跟它好像呀,難道是失散多年的兄弟不成?
  • 他們在秦陵修文物
    70 多萬人耗費數十年,其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長都是前所未有的。直到秦始皇公元前210 年去世時,秦陵仍未完工,但人已死,只能入土為安。更駭人聽聞的是,始皇入陵後,秦二世擔心築陵工匠洩密,竟下令「閉中羨, 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以至「無復出者」。
  • 秦始皇陵被數次破壞,為何至今不開挖?周圍有「五爪金龍」是主因
    如果說長城的修築是為了抵禦遊牧民族,焚書坑儒殺掉的是坑蒙拐騙之輩,還是情有可原的話,無比豪華的秦始皇陵卻實在是空耗人力物力之舉。01秦始皇陵始建於公元前247年,至公元前208年才徹底修築完成,總共耗時38年,其耗時之長在帝王陵墓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 秦始皇陵已經被盜過了?關於它,你不知道的五件事情!
    在「863秦陵考古」計劃中,考古學家們經過多次取樣分析,發現位於秦陵地宮之上的封土堆汞含量是其他土壤的280倍。你們想想看,連地宮之上的封土堆汞含量都如此之高,那地宮內部的實際汞含量簡直就不敢想像了。據專家們估計,地宮內部的水銀也許在數百噸以上。
  • 秦陵博物院推出「國家寶藏」文物特展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趙爭耀 )12月13日,《國家寶藏》第三季「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專場」為觀眾展帶來一場立體式的秦文化盛宴,節目播出後反響熱烈。為全方位展現秦文化的魅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文物陳列廳推出了《國家寶藏》節目文物特展,展品包括秦陵銅車馬以及高分辨3D列印製作的跪射武士俑和青銅仙鶴。
  • 解密鎮館之寶|銅車馬:震古爍今的「青銅之冠」
    它,曾親歷了大秦帝國統一六國的恢宏,陪伴秦始皇在地下沉睡千年。它,就是被譽為「青銅之冠」的秦之重器——秦始皇帝陵銅車馬。號角齊鳴,戰馬奔騰,秦有銳士,誰與爭雄。2000多年前,秦國以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之勢橫掃六國。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 英國爆兵馬俑青銅劍新成果,《復活的兵團》說對,秦始皇壕無人性
    因為根據英國學者的最新發現,兵馬俑的青銅長劍,雖然可能是冥器,卻是擁有著超高科技實力的實戰用品。一直以來,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長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馬俑考古隊隊長王學理為代表的「挺劍派」認為秦兵馬俑青銅劍既堅且韌,長度驚人,利於實戰,甚至採用了鍍鉻等先進工藝,能「千年不腐」「記憶金屬」「遠勝六國鐵劍」。
  • 秦始皇陵在什麼條件下才會被考古挖掘?答:需要滿足兩個條件
    秦始皇陵的誘惑太多作為中國歷史上第1位皇帝嬴政,他本身就有著很多的謎題,而秦始皇陵是中國第1批世界文化遺產,第1批國家4a級旅遊景區,毫不誇張的說,在過去的數10年時間裡面,數不清的考古人員對秦始皇陵展現出來了莫大興趣。
  • 秦始皇陵18大不解之謎震驚國人 秦始皇墓懸案
    秦始皇陵墓從公元前247年開始修建,到公元前208年秦末農民起義,秦王朝危在旦夕時,才由他的兒子秦二世草草完工,前後修了39年。秦始皇陵整個陵園佔地面積為56.25平方公裡。封土原高50丈,合今天的115米。封土下面就是地宮。地宮呈方形,秦始皇陵的一切建築都是以地宮為中心,地宮牆外便是陵園的內外城垣。內城附近有賠葬墓,西側還有一處地下建築,即珍禽坑。北內城以內,是皇帝的寢陵。
  • 考古挖掘秦始皇祖墳,出土一隻黃金啄木鳥,考古家:極度怪異
    說到有關於秦朝或者秦國的古墓,都與「村民打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先是村民打井發現了秦始皇陵陪葬坑的兵馬俑,後來村民打井時又意外的發現了秦始皇的祖墳
  • 秦始皇陵到底有多麼複雜?到現在都不能打開,源於四個條件的制約
    陵、墓、墳、冢都是下葬逝者遺體的建築,下葬平民的稱作墳,下葬有一定名望和身份之人的稱作墓,冢用來埋葬諸侯將相等身份地位較高的人,或者埋葬他們的遺物,陵則是專門用來埋葬帝王,為了彰顯帝王的身份,所以建造得非常氣派。
  • 從發掘秦始皇陵看考古多有意思 || 貞觀TALK
    在上一期的「貞觀TALK」中,我們與大家共同探討了陝西的民間藝術,本期「貞觀TALK」,我們試圖將目光扭轉至考古領域,領略這座擁有深厚歷史積澱和珍貴文物遺存的城市中,那些遺落在歷史長河中的人和物背後的故事。  在全國考古界,陝西省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視。
  • 中國這些國寶級文物,都是博物館鎮館之寶,快來看看你認識幾個?
    后母戊鼎是「世界出土青銅器之冠」,高達133釐米,口長79.2釐米,重達875公斤,鼎呈長方形,腹、立耳、柱足、器的腹邊裝飾有饕餮紋,耳廓飾虎咬人頭紋,外觀莊重,腹內壁鑄有「司母戊」三字銘文。商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中國青銅器文化中的瑰寶,享有「鎮國之寶」之美譽。
  • 這3件青銅文物證明西周馬車的先進工藝,原來中國古人已造車4千年
    秦始皇銅車馬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馬車便是秦始皇陵出土的銅車馬了,它採用先進的青銅冶煉和模塊化鑄造工藝,不僅是中國古代馬車的巔峰之作,也是整個人類歷史文明的奇觀。而這僅僅是秦始皇陵陪葬坑的普通文物,秦始皇陵墓內部可能存在更精美和珍貴的車製品。下面,讓我們從3件不起眼的西周文物,來了解中國古代的造車史,看看古人的車輛製造工藝如何。1.西周鑾鈴這件文物是一枚1999年陝西扶風縣出土的,西周時期馬車上的鑾鈴,目前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鑾鈴是西周時期馬車上裝飾品,近似於後來的鈴鐺,到戰國時期的幾百年間都比較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