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馬車的驚天出世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附近,繼兵馬俑被發現之後,考古工作者又發現了另一處世人矚目、譽滿全球的國寶級文物,這就是人們熟知的銅車車馬。
為什麼它剛一露頭,就受到各方人士的關注和青睞呢?這是因為它的形象完全震撼了整個世界,尤其是那八匹栩栩如生的銅馬,即便是當代最卓越的雕塑家們也佩服得五體投地,認為這是古今雕塑史上的驚天之作。
據後來修復時的統計,前車由3064個零部件組成,後車由3462個零部件組裝面成,兩乘銅車馬共重2.3噸,全部的零部件加在一起近7000個,最大的零件是車篷蓋,面積約2.3平方米,最小的零件還不到黃金製件737個,白銀0.5平方釐米。
銅車馬的出土如此複雜,怎麼樣才能確保文物的萬無一失呢?
銅車馬因為零件太多,不可能一次性全部出土,所以採用整體提取方案,就是先將一塊大鋼板從銅車馬的底部土層中穿過,四周再用木板釘成一個密封的盒狀,將銅車馬連同周圍的土層一起包裹到木箱裡面,再用吊車將其吊出,運到安全可靠的室內後再慢慢進行修復。
12月28日,整整4大箱銅車馬的部件,在當地駐軍部隊的協助下終於安全運抵了秦俑博物館。歷時八年,1988年5月1日,兩輛修復一新的銅車馬終於站在了世人的面前。
銅車馬設計獨特,為帝王車
這兩輛銅車馬被人們譽為「青銅之冠」,專家們把前面的一輛稱為一號車(或高車),後面的一輛則稱為二號車(或安車)。
秦陵出土的二號銅車(安車)正是一輛帶有篷蓋,裝飾極其豪華的馬車,它也是單轅雙輪車,前駕四馬。二號車之所以成為帝王乘坐用專用車,最大的好處就是因為它的」開之則涼,閉之則溫」的獨持設計。
如果把二號車的圍門全打並,氣流暢通,車內也就顯得涼而為快;而如果把圍門全部關閉,僅從網窗眼裡透氣,車內就可以保溫,同時乘車人還不會覺得氣悶。
不管制風還是下雨,冬手還是夏季,二號車既有封閉式的篷蓋,又有可以調節溫度,難怪會成為帝王出行時的首選專車。
銅車馬做工精細,無與倫比
銅車馬的馬的造型惟妙惟肖,好像可以看到肌肉的紋絡,更讓人驚嘆的是,這些銅馬的服毛鑄造得十分逼真,清晰可見,更不用說馬腿內側皮膚角質塊(俗稱「夜眼」的附蟬),在匠人們的巧手下,活靈活現地呈一橢圓形凸塊浮於皮上,獨具匠心的設計,以假亂真的造型,完全可以與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相媲美。
經過2200多年的歲月洗禮,銅車馬的腐蝕深度不超過萬分之一毫米,秦陵銅車馬無疑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科技和工藝製造技術,2200年前的秦朝工匠僅靠手工勞動竟能創造出這樣的奇蹟,著實讓世界為之折服,也當之無愧地成為那個時代的「青銅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