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被確認的少數民族:基諾族有何歷史淵源,有哪些多彩民俗?

2020-12-15 葉三說

坐落於我國西南地區的雲南省,不僅有著彩雲之南的雅稱,而且也是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地。在我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中,僅雲南一省就有二十五個少數民族,可以稱得上是名符其實的少數民族大省。

在雲南地區的眾多少數民族中,有七個起源於當地的原生民族,這其中就包括聚居於基諾山上的基諾族。作為1979年才被確定為,具有單一民族條件的少數民族,在建國之前還尚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由於沒有民族文字所以只能,通過刻木、刻竹等方式記事。

關於基諾族的最早記載始於明末清初,也就是說在清朝建立之後,基諾族才被發現。基諾山位於西雙版納景洪市區域內,相傳基諾山漫山遍野都長滿茶樹。漢族茶商曾深入基諾山腹地,並發現了世居於此地的基諾族。

由於基諾山位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所以基諾族曾與傣族有過密切交往。據說傣族土司曾實際控制過基諾族村寨,並以領主的身份任命過叭、鮓、先等,基諾族內部基層頭人以便於管控基諾族。

作為我國境內最後被確認的少數民族,基諾族就像一顆滄海遺珠一樣,隱匿於方圓600多公裡的基諾山中。正所謂「小隱隱於野」,基諾族人就像熱愛隱逸的文人雅客一樣,千百年來一直棲身於茶香飄逸的基諾山。

隱逸於基諾山中的基諾族

相信去過雲南西雙版納基諾山寨的人,都能夠被這隱逸於深山的民族所吸引。層巒疊嶂的山峰、茂密深邃的原始森林,總會給人一種無盡的神秘之感。歷經歲月滄桑的基諾山中,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傳奇呢?走近基諾族才能掀開這個謎底。

基諾族先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對自然現象並不是特別了解,所以形成了很多比較原始的自然崇拜行為。基諾族認為世間的萬物皆有「靈」,所以天、地、日、月、山、河等,都是基諾族人崇拜的對象。

同時,基諾族人還擁有祖先崇拜,尤其對諸葛孔明更是倍加尊奉。相信提到這一點很多人都會特別疑惑,基諾族是聚居於基諾山上的少數民族。而諸葛亮則是蜀漢丞相,這二者之間到底存在什麼關係呢?

一、基諾族與諸葛亮的傳說

相傳基諾族先民曾是蜀軍麾下的普通士兵,諸葛亮率軍「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時,由於當地氣候過於潮溼且瘴氣特別多,諸葛亮曾下令停軍休整,於是將士們就在森林中席地而坐。但由於過於疲勞所以皆酣睡,當蜀軍開拔之時有一部分人,居然因沒有聽到號令而耽擱於此地。

但大軍已經渡河,他們無法與之匯合,所以就只能長居於此地。並且與當地少數民族結婚,經過千百年的繁衍生息之後,終於形成了一個有認知感的民族,只不過並未形成單一民族而已。這其實就是關於基諾族起源,較為廣泛流傳的傳說之一。

二、女神「阿嫫腰北」創造

在基諾族的傳說中曾有一位女神,她的名字叫「阿嫫腰北」,是她創造了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但是當她把這個個世界被創造出來之後,卻發現這個世界充滿了喋喋不休的爭吵。於是她決心毀掉這個舊世界,重新創造一個安靜、祥和的新世界。

女神阿嫫腰北將一對親兄妹,「瑪黑」、「瑪妞」放入木鼓中,然後就開始了毀滅世界的計劃。當這對兄妹在木鼓裡漂泊了七天七夜之後,整個世界都變得異常安靜。於是他們破鼓而出肩負起了,創造人類的重要歷史任務,這也是基諾族的起源傳說。

可能有很多讀者看到基諾族,是由親生兄妹結婚後形成的民族,都會感到既驚奇又特別詫異。事實上作為少數民族起源傳說,不僅在真實性方面欠缺真憑實據,而且也只是基諾族人的一種想像罷了。

筆者認為關於基諾族的起源,雖然時至今日依然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基諾族是雲南省的土著民族;也有人根據史料猜測基諾族,應該是由普洱、墨江或北方遷徙而來。無論哪一種說法目前都尚未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基諾族在基諾山上,已經聚居了大約兩千年左右。

三、關於基諾族遷徙說

目前,史學界關於基諾族到底是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原生民族,還是由外地遷入當地的遷徙民族,始終都存在著較為激烈的爭論。實際上就算基諾族屬於遷徙民族,但也只是由雲南的普洱遷至基諾山而已。

所以筆者認為關於基諾族的族源問題,實際上根本沒有必要過於較真,畢竟都是雲南地區的特有民族,所以無論基諾族起源於何地,其實都沒有離開過雲南地界。而基諾族的族名中的「基諾」二字,既可以譯為「舅舅的後人」,也可以稱為「尊重舅舅的民族」。

尤其是基諾族聚居的基諾山,曾經又被稱作「攸樂山」,而「基諾」二字則譯為「攸樂」。這其實就已經充分說明了,基諾族應該起源於基諾山,否則也不可能將族名定為「基諾」。所以筆者認為從這一點來看,基諾族應該就是基諾山上的土著民族。

普洱茶山上的基諾族,別具一格的民風民俗

基諾族聚居地基諾山,又被稱作普洱茶山。這主要是因為基諾山上一年四季,都飄逸著令人回味無窮的茶香。雖然基諾族不像阿昌族,將自己稱為「茶樹之子」,但是每天都生活在茶香四溢的基諾山上,也會給人一種猶如人間仙境之感。

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的基諾族同胞,由於在清朝時還依然保留了,原始的母系氏族社會遺風,所以他們的很多民俗文化,其實都蘊含著一股久遠的歷史氣息。

一、崇拜太陽的民族基諾族

基諾族對大自然有一種天然的崇拜心理,這也是基諾族人崇拜太陽的契機。基諾族的衣服、背包以及物品上,一般都會紋繡或雕刻上太陽圖案。基諾族的太陽鼓舞蹈,更是基諾族人熱愛太陽的突出表現。

從正面看太陽鼓仿佛一輪,從東方冉冉升起的太陽。鼓身上插著的17根木管,就像太陽散發出的萬丈光芒。基諾族人每當除夕到來之時,都會敲響太陽鼓祈求幸福與吉祥。實際上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基諾族人的日常生活與習俗,都在處處的彰顯著對太陽的虔誠與崇拜。

但是也有人認為基諾族在衣服上,或者是其他器物上刺繡的太陽,仔細看起來有點像諸葛亮使用的八卦,這一點也比較符合基諾族源自蜀軍的說法。當然,這只是人們的一種美好猜想,而且與諸葛亮的八卦也有一點牽強附會。

二、實行「一夫一妻」制

基諾族先民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夫一妻制的婚俗。正常情況下基諾族青年男女,在舉行「成年禮」之後就會開始談戀愛。實際上基諾族的戀愛方式也比較特殊,他們會在勞動的過程中通過對歌的方式,表達對彼此的愛慕之情。

而且還會將司空見慣的樹葉作為定情信物,雖然看起來有一點過於隨意,但是卻彰顯出了基諾族人簡單的愛情觀。一般情況下如果兩個人情投意合,就可以在家長的允許下同居,而且只有在生完孩子之後才能舉行婚禮。

這種驚世駭俗的婚戀習俗,在基諾族卻顯得習以為常。基諾族人在舉辦婚禮的時候,雙方父母一定要親臨婚禮現場,只有這樣還能顯出結婚典禮的隆重。一對新人在結婚之後新娘子會在,婚後第五天足有回娘家,這一點與漢族人的「回門」習俗一樣。

三、基諾族的文化習俗

相比較於其他少數民族來說,基諾族幾乎人人都有文化。這一點與其崇拜諸葛孔明息息相關,因為在基諾族的起源傳說中。基諾族先民曾是諸葛亮麾下的軍士,所以他們對諸葛亮的才學十分崇敬,所以才會讓每一個族人都學習文化知識。

筆者認為基諾族被稱為少數民族中的文化明燈,主要與基諾族中幾乎沒有文盲有關係。作為一個處於雲南基諾山的少數民族,能夠在吃飽穿暖的前提下學習文化,但從這一點來看,這個民族就具有其先進性。

四、基諾族建築習俗

基諾族村寨中坐落著很多大房子,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最大的房子群落,至少可以居住三四百人,而相對較小的房子群落也至少有十餘戶。這其實也是基諾族的一種建築習俗,據說基諾族房屋形制是按照,諸葛亮的冠帽形狀設計而成。

一般情況下基諾族村寨,都會建築在向陽的山坡上。村寨中的每一個房子,都是使用竹子或茅草等材料建築,簡而言之就是基諾族的傳統房屋,主體都是由竹木結構組成,而房頂上則覆蓋著較厚的茅草。

每一個家庭都會有一個竹樓,而竹樓則呈長方體形制,建築樣式屬「幹欄」式樣。正常情況下每一個竹樓的面積都非常大,高度至少在10-12米左右,而跨度也不會低於10米,長度最多可以達35米,這種高大而又雄偉的建築,時至今日,依然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筆者認為在歷經了千百年的風雨之後,基諾族竹樓依然屹立於山坡之上。這種極具民族民族色彩的建築特色,實際上也是基諾族的一種歷史風採。作為基諾族世代居住的龐然大物,在現代社會中,竹樓依然是基諾族人重要的居住場所之一。

五、基諾族飲食習俗

基諾族聚居地除了盛產茶葉之外,其實也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比如,大家比較熟知的大米、玉米,就是基諾族人的日常主食。同時,基諾族人也特別喜歡吃糯米,他們的早餐基本上就是糯米糰。

基諾族人特別喜歡吃辣、吃鹹,所以他們的菜品一般都以鹹辣味為主。酸筍就是基諾族人餐桌上的必備食物,同時,火燒飛螞蟻、烤蜘蛛、竹鼠煮稀飯,以及竹筒烤飯、酸筍煮狗肉等,也都是基諾族人的特色美食。

筆者認為每一個民族的飲食習俗,其實都與聚居地的氣候現象,以及大自然的饋贈息息相關。居住在基諾山的基諾族人的飲食風俗,其實與當地的實際情況有關係。尤其是他們喜歡吃鹹、辣食物,更與當地潮溼的氣候條件,以及瘴氣繁多息息相關。

結 語

基諾族作為我國眾多少數民族中,世代聚居於基諾山中的茶農,從清朝初期被漢族人發現之後,就一直與漢族人有著比較和諧的相處關係。作為我國最後一個被確認的少數民族,基諾族正在以濃鬱的歷史神韻,以及嶄新的民族面貌迎接新時代。

【參考文獻】

趙雲豔《基諾族大鼓舞的形態與流變》

戴慶廈《基諾族語言使用現狀及其演變》

陳紅偉《布朗族與基諾族茶文化比較研究》

相關焦點

  • 他們手握「密碼」守護第56個民族——基諾族
    守護第56個民族——基諾族。供圖基諾族,是生活在雲南景洪市偏遠深山裡的一個「直過民族」,是雲南8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隨著1979年6月6日,國務院正式將基諾族認定為中國第56個民族,景洪市公安局基諾派出所也相伴而生。從此,翻開了「民族團結示範派出所」歷史新篇章。守護第56個民族——基諾族。
  • 上刀山下火海下油鍋走釘板,「雷人」畲族民俗,背後有何淵源
    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中國是一個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每個民族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留存。1956年國務院正式確認其為我國的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少數民族。畲是刀耕火種的意思,從這可以反映出古代畲族人的一種生活狀態,也可以看出畲族是一個"善田"的民族。雖然是"善田"的民族,但由於是在我國南部的山區,當中原大地開始鐵器牛耕的時候,他們仍然依靠原始的刀耕火種來生活。
  • 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州(30-6)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基諾"是民族自稱, 過去漢語多音譯為"攸樂",意為"跟在舅舅後邊", 加以引伸即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 年6月經民族確認,成為中國的第56個民族。基諾族崇尚大鼓,又以大鼓民族自稱,民族傳統節日為「特懋克」節,(每年2月6—8日)。民族傳統歌舞主要有:大鼓舞、竹竿舞、播種舞。民族傳統技藝主要是紡織、刺繡、編織。
  • 我國最後一個少數民族基諾族聚集地——基諾山寨遊玩兒感受
    基諾族是雲南省人口較少的幾個個特有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基諾語,沒有文字,過去多以刻木、刻竹,記數、記事,通用漢語。基諾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民族鄉及四鄰的勐旺、勐養、勐罕等地。1979年,基諾族被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基諾族總人口數為23143人。
  • 多彩魅力民俗:怒族為何以「怒」為族名?其有哪些特色民俗風情?
    在數千年以前,有一個古老而又神秘的民族,它的先民曾被中原大國稱為南蠻。歷經歲月洗禮與滄桑變化之後,終於由南蠻族群分立單一民族。時至今日這個民族的人口也僅有七萬人左右,他們世居於怒江和瀾滄江兩岸,這個充滿神奇色彩的民族就是怒族。相信大家聽到「怒族」的族名時,都會有一種莫名奇妙的感覺。
  • 帶你揭開20世紀最後一個被確認的單一少數民族的神秘面紗
    遠在我國雲南省景洪市基諾山鄉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穿著藍紅色相間的服飾,佩戴耳環和手鐲,常年穿梭在山間小路,雅致美觀且顏色協調的服飾色彩,成為了這個民族特殊的文化符號。他們是一群單一少數民族,更是20世紀最後一個被確認的民族,這支發源於氐羌族系分支且由西北遷徙而來的族源,也有著屬於自己的民族神話,這個民族就是基諾族。
  • 雲南少數民族 你不能不知道的那些事
    雲南的布依族約有5.47萬人,主要分布於羅平多依河畔。羅平布依族沒有自己的語言,但有獨立的民族語言。布依族古稱」僚「。
  • 我國最後被認定的少數民族:女孩13歲舉行成人禮,舅舅是一家之主
    我國最後被認定的少數民族:女孩13歲舉行成人禮,舅舅是一家之主雲南省位於中國西南地區,這裡地理環境獨特、地形複雜,層層疊疊的大山造成了交通不便,所以各地居民都生活在一個相對於"封閉"的狀態,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家開始有了自己的語言、服飾、生活方式
  • 火一樣的民族:彝族的歷史起源是什麼?有哪些獨具特色的文化習俗
    彝族有哪些歷史淵源?風俗習慣是什麼?從彝族年和美食說起彝族作為我國人口位列第六的少數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韻味和古老的文化氣息。彝族是上古時期分布於西部地區古羌人後裔,其民族構成中絕大多數都為古羌族。隨著歲月流逝與朝代更迭彝族人,始終保持著古樸的民族本色。
  • 北方現存唯一漁獵民族:赫哲族聚居三江匯聚之地,都有哪些民俗?
    隨著歷史變遷與東北少數民族群體壯大,尤其是在十七世紀建州女真強大起來之後,曾一度戰勝以正統自詡的中原王朝,並於明崇禎十七年進入山海關入主紫禁城,至此掀開了東北少數民族長達296年的統治,這其實也是東北少數民族最高光的時刻。據史料記載,建州女真是上古時期肅慎人後裔,而與其同宗同源的另外一個少數民族赫哲族,則主要聚居於黑龍江境內的三江平原和完達山餘脈。
  • 從原始刀耕火種氏族部落直接跨到現代社會的少數民族——基諾族
    在西雙版納景洪市東北部有一處峰巒疊障、綠蔭蒼翠、群山環抱的原生態山區,那就是版納的六大古茶山之首——攸樂山,又稱基諾山。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最全面集中展示中國56個民族之一的基諾族文化為主題的文化體驗地——「基諾山寨」就在這裡。
  • 中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羯族】
    關鍵詞:中國民族、中國歷史、新疆民族、新疆歷史、民族歷史、少數民族、匈奴、東胡、烏桓、鮮卑、柔然、契丹、蒙古、突厥、回鶻、女真、党項、羌、氐、吐蕃、羯、丁零、敕勒。 入塞後的羯人保留著部落組織﹐部有大﹑小酋帥。
  • 第五屆湖南省少數民族文藝調演今日啟幕
    華聲在線12月16日訊(記者 胡杏子 李焱燕 通訊員 劉昆)今日,五年一屆的湖南省少數民族文藝調演在長沙梅溪湖大劇院啟幕。自建舞團秀出瑤寨幸福家園在湖南,有個有著「世外桃源」之美譽的瑤族祖居地——勾藍瑤寨。瑤寨至今保留明代、清代的民居300多棟,隨處可見社壇土地、舞榭歌臺、涼亭橋梁。近年,勾藍瑤寨鄉村旅遊發展迅速,民俗民演成為重頭戲。
  • 起源於金帳汗國,元朝稱其「月即別」,烏孜別克族有何歷史淵源
    無論是久居中原地區的漢族,還是被稱為西戎、東夷,以及北狄、南蠻的少數民族群體。在悠悠歷史歲月中的發展與變遷,也都存在著分裂與融合的局面。 這也導致烏孜別克人逐漸被同化,但在當時最有影響力的還是蒙古族人。所以筆者認為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烏孜別克人、哈薩克人的主體,其實依然是蒙古人的後裔。 如果按照烏孜別克族的起源,以及民族發展歷史來看,這個民族之所以會從中亞遷入我國,其中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那便是與蒙古族遷徙民族運動有關係。
  • 去北回歸線以南,熱帶北部的版納,逛民族風情園,遊動植物王國
    西雙版納以其神奇的熱帶雨林自然景觀和少數民族風情而聞名於世,是中國的熱點旅遊區域之一。傣族是這裡的主體民族,並同時世居著13個民族,是我國少數民族分布最多的地區之一。西雙版納,在古傣語中意為「理想而神奇的樂土」。在傣語中「西雙」是十二的意思;「版納」是千畝之意,是古時徵收賦役的單位。
  • 創意雲南2020雲上文博會|展位上的基諾族明星:何桂英
    何桂英的展位布置獨具基諾族特色,傳統服飾、民族與時尚融合的創意新裝,基諾族傳統織錦、刺繡製作的茶席、茶墊吸引了不少參觀者駐足欣賞。她向遊人們認真講解基諾族傳說,或在展位安靜泡茶、刺繡。她說,基諾族是雲南特有的少數民族,1979年才被列為中國第56個民族,解放前生活在重山密林中,解放後從原始社會一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感謝黨的好領導,基諾山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年的雲上文博會,組委會特意安排主播們走進展區帶貨,把我們來自大山的文創產品帶進大都市,我們自豪地為新農村「新時代、新文創、新賦能」代言,對守住文化本真充滿了信心。
  • 魅力民俗大賞:我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有哪些特色民俗和文化?
    久遠的歷史就像一壺陳年老酒,越是陳釀越有月歲的味道。古老的民族就像一部塵封已久的書籍,每當翻開扉頁時都有一種歷史厚重感。在我國西南邊陲海濱城市,有一個古駱越部落後裔。他們世代居住於「京族三島」,感受著來自大海的饋贈。京族是一支聚居於西南邊疆的跨境民族,大約在公元十六世紀初左右,從越南塗山來到我國巫頭島附近的寨頭村。
  • 黃龍光|論西南少數民族水文化的社會功能
    西南少數民族對水災害的歷史記憶與防災敘事的最大集成,當屬西南少數民族洪水神話中滔天洪水對人類的滅絕性場景的敘事及其記憶。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是活形態神話的王國,彝、白、哈尼、納西、傈僳、景頗、土家、羌族、怒、獨龍、基諾、拉祜族(苦聰)、苗、瑤、壯、侗、傣、布依、水、畲、佤、布朗、阿昌等23個民族均有古老的洪水神話流傳,其分布之廣在其他區域實屬罕見。
  • 是哪個民族的?火把節的寓意和由來
    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除了漢族以外,還有很多少數民族,在眾多的少數民族節日當中,有一些非常好玩的節日,比如即將要到來的火把節,在我國很多的民族都有火把節,彝族、白族、納西族等都有慶祝火把節的傳統,不少人都不知道火把節是哪一天,那麼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2020年火把節是幾月幾號,2020年火把節是哪一天,2020年火把節放假安排時間表。
  • 它有何歷史意義,在當時有什麼作用?
    它有何歷史意義,在當時有什麼作用?邊塞詩是中國古代詩壇中的一朵奇葩,是古典詩歌題材中不容忽視的一類,從它在文學殿堂中薪露頭角開始,歷來對它的關注便連綿不斷。邊塞詩也歷來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邊塞詩指和邊塞相關的詩歌。它包括邊塞戰爭、邊塞生活、邊塞風光等。在不同時期,對邊塞詩的時空界限也有一定的限制;狹義的邊塞詩則特指唐代,甚至是盛唐邊塞詩,對邊塞詩涵義有更嚴格的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