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現存唯一漁獵民族:赫哲族聚居三江匯聚之地,都有哪些民俗?

2021-03-01 天朝王國

肅慎後裔赫哲族,為何是北方唯一漁獵民族?「魚皮服」很有特色

東北地區自古以來就有「天下糧倉」的美譽,其糧食產量粗略估計能養活大半個中國。尤其是曾被稱為「北大荒」的 三江平原地帶,更是擁有「百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的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

在滿清王朝建立之前廣袤的東北地區,一直都是荒涼、野蠻、愚昧、粗俗的代名詞。早在西周時期生活在東北的少數民族族群,就曾被冠以「東夷」的蔑稱。種種跡象表明古代時的東北一直都處於,尚未開化、不知禮數、荒蠻無知的狀態。

但筆者認為這只是中原王朝的一廂情願,每個民族在誕生、發展、成熟的過程中,都一定會有比較獨特的民族文化或習俗。而這些獨特的文化習俗其實就是,少數民族發展過程中創造的文明。只不過相比較於中原漢族政權來說,並沒有達到一定高度而已。

隨著歷史變遷與東北少數民族群體壯大,尤其是在十七世紀建州女真強大起來之後,曾一度戰勝以正統自詡的中原王朝,並於明崇禎十七年進入山海關入主紫禁城,至此掀開了東北少數民族長達296年的統治,這其實也是東北少數民族最高光的時刻。

據史料記載,建州女真是上古時期肅慎人後裔,而與其同宗同源的另外一個少數民族赫哲族,則主要聚居於黑龍江境內的三江平原和完達山餘脈。雖然同為肅慎人後裔但卻,卻走出了兩次不一樣的民族發展之路。

聚居於三江匯聚之地的赫哲族

赫哲族是廣袤的東北大地上的原生民族之一,據學者考證,這個民族起源於舜、禹時代,其先民曾是東北三大基本民族之一肅慎。相信很多人聽到這個古老的民族,第一印象都會想到它是滿族人的祖先,但赫哲族先民也曾是肅慎族群中的一個支系。

一、起源於舜、禹二帝時期

大約在先秦時期之前,赫哲族先民、亦或稱肅慎族群成員,就已經在這片充滿神奇力量的白山黑水之間聚居生活。採集、狩獵、漁獵、農耕,是赫哲族先民在不同歷史時期所表現出來的生活方式。

而每一種生活方式,也代表了赫哲族先民的不同發展歷程和階段。起源於上古舜、禹二帝統治時期的赫哲族先民,在「禹定九州」之時就曾前來納貢,而當時被稱為東夷的族群中,僅有赫哲族祖先肅一支。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早在遙遠的上古時期,生活在東北地區的「東夷」就曾與當時的中原王朝,有過交往並稱臣納貢。也就是說當時的「東夷」只是臣服,但是卻並未被納入中原政權版圖之內。這其實也是古代社會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的一種共處方式。

二、赫哲族的民族構成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赫哲族其實也屬於,一個多民族融合之後的民族共同體。赫哲族先民作為肅慎族群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際上在發展過程中,也經歷了很多次民族分裂與融合。

按照民俗專家的說法,赫哲族在尚未成為單一民族之前,曾隱沒於肅慎、挹婁、勿吉等古代民族之中,並一直生活於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三江流域就是赫哲族繁衍生息的福地。由於在古代社會中這個地域還有其他民族雜劇,所以很多人也認為赫哲族應該與黑水靺鞨、野人女真族等都有一定關聯。

三、赫哲族名稱變化中的民族淵源

1.源於東夷始於肅慎

這一點其實可以通過赫哲族在不同時期的族名中可見一斑,由於東北地區地域廣闊、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所以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曾是東夷族群最主要的聚居地。而赫哲族祖先肅慎人,就曾是這片黑土地上的主要族群之一。

由於東北地區幅員遼闊,所以肅慎族群的居住地相對來說也比較分散。而分布於不同的確的赫哲族先民,也都有不同的族名和文化習性。比如「那貝」、「那乃」,指的是居住在富錦市大屯的赫哲族人,而烏蘇里江沿岸的赫哲族人則自稱為「那尼傲」。

按照赫哲語翻譯其實就是「本地」、「當地」的意思,而「乃」、「貝」則有「人」的語義。也就是說赫哲族先民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聚居於此地並不斷繁衍生息。實際上赫哲族人還有很多族名,「赫真」、「奇楞」、「黑斤」、「黑哲」等。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些帶有地域性質的族名,其實都在向世人訴說著赫哲族先民的生活軌跡。按照歷史記載,「赫哲」一詞,最早出現在清朝康熙二年即十七世紀中葉左右,至此赫哲族開始擁有統一族稱,並繼續聚居於他們熱愛的黑土地上。

2.赫哲族民族起源爭論

時至今日,關於赫哲族形成問題,在學術界依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難題。有人認為赫哲族就是東北原生民族肅慎後裔;也有一大部分持不同意見的人,認為赫哲族的形成應該是一個民族融合的過程。

赫哲族是以古赫哲族氏族為核心,然後在不斷發展過程中逐漸,吸納了鄂溫克族、鄂倫春族、滿族,以及黑龍江流域沿岸土生土長的土著族群。尤其是在清朝民族大融合歷史階段,更是融入了蒙古人、漢人等民族成分。

並且赫哲族的形成或者說定型,一般都認為是在清朝初年。這個極具歷史韻味的古老民族,主要依賴於漁獵生產等經濟類型。直到上個世紀中葉赫哲族,還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階段,也正因如此才保留了極為濃鬱的民風民俗、

赫哲族文化信仰及生活習俗

東北在古代時期就曾被稱為「北大荒」,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說法,主要與當時社會東北地區天寒地凍、草木荒蕪息息相關。但是在這片白山黑水之間,卻孕育出了勤勞、勇敢的少數民族群體,他們曾不遺餘力的建設自己的家鄉,並在這片充滿厚愛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是東北地區冬季的一大盛景;「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是東北農牧民族對天賜瑞雪,寄予的豐收希望與收穫喜悅。生活在神秘而又古老的東北地區的赫哲族,早已經將自己的身心融入了這片熱土。

一、北方唯一漁獵民族

1.北方漁獵民族

據古籍記載,赫哲族人「衣魚獸皮,陸行乘舟」,雖然僅有寥寥八個字,但卻是赫哲族人漁獵生活的真實寫照與最原始的自然呼喚。事實上肅慎時期就已經在東北地區,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嫩江流域,制枯矢、石努以及造網詈狩獵捕魚。

這種原生態的民族生存行為,直到現代社會依然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筆者認為赫哲族人在白山黑水之間,創造的別具一格的燦爛文化,為東北地區增添了一抹揮之不去的亮色。他們在這片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並為後人留下了無比珍貴的民族魅力。

在赫哲族生產活動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他們與眾不同的漁獵習俗。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聚居於三江流域沿岸的赫哲族先民,用日積月累的民族智慧不斷與大自然抗爭,最終摸索出了一條適合民族發展之路。

2.漁獵文化

赫哲族作為北方少數民族群體中,唯一以漁獵為主要生存技能的民族,不僅開闢出了一條獨特的民族發展方向,同時也為赫哲族「魚」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礎。每年春、秋、冬三季是捕魚高峰期,尤其是在開江之後的一個月內,是赫哲族最忙碌春季魚汛期。

雖然冬季河水上凍無法正常捕魚,但是赫哲族人卻發明了「冬捕」。言而言之就是在冰面上開鑿冰洞然後下入漁網,相隔一段時間之後再將漁網取出,就可以看到活蹦亂填的鮮魚,這位赫哲族冬季生活增添了很多樂趣。

赫哲族令世人羨豔的「魚」文化

一、赫哲族的圖騰崇拜

作為北方少數民族中唯一的漁獵民族,赫哲族先民早在幾千年之前,就過上了這種以狩獵和捕魚為主的趣味性生活。在赫哲族人的心目中萬物皆有靈性,在這種思想的感召之下赫哲族人,產生了最原始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

他們對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懷有敬畏之心,雖然赫哲族主要以漁獵為生存技能。但是在漁獵之時也有禁忌與懺悔之情,比如,赫哲族對老虎和黑熊就特別崇拜。但是為了生存又不得不將它們殺死,在此之後還要舉行比較隆重的謝罪儀式。

二、赫哲族的「魚」文化

1.食魚習俗

「魚」被赫哲族稱為生命的源頭,赫哲族人與魚有著天然的血緣關係。在漁獵文化習俗的趨勢之下,赫哲族醞釀出了獨具特特色的「魚」文化。赫哲族人的日常主食除了野菜、獸肉之外,就是聞名遐邇的特色「魚宴」。

赫哲族人不僅喜歡吃原汁原味的江水燉江魚,同時還對種類繁多的生魚菜品情有獨鍾。赫哲族的「魚生」被稱為「拉布特喀」;而凍魚片則叫作「蘇日阿克」;用慢火烤魚被他們稱作「達勒格切」,總而言之各式各樣的以「魚」為原料的菜品,在赫哲族聚居地流傳了幾千年。

2.色彩斑斕的「魚皮畫」

「魚皮畫」, 簡而言之就是用魚皮作為畫布,而創作出來的獨具民族特色的繪畫藝術。《付佔祥魚皮畫》系列就是赫哲族「魚皮畫」的巔峰製作。當然,「魚皮畫」也可以直接用乾燥的魚皮作畫,這種特殊的繪畫藝術在東北地區十分流行。

3.魚骨工藝品

作為漁獵民族赫哲族人不僅能製作成種類繁多的魚宴,而且也可以用魚皮以及魚骨製作,外觀大氣、色彩斑斕、精雕細琢的藝術品。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魚皮畫」之外,還有獨具匠心的魚骨工藝品。

魚骨工藝品實際上是在赫哲族傳統技藝基礎上,經過改良之後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形式。主要的原材料就是天然魚骨,作品內涵多以赫哲族歷史傳說為主。赫哲族魚骨工藝品不僅構思巧妙、造型精美,而且還可以體現出赫哲族傳統文化風格。

4.魚皮服

「魚皮服」 顧名思義就是用魚皮縫製的衣服,這種極具民族特色的服飾文化,不僅可以彰顯出赫哲族人獨特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可以體現出赫哲族特殊的文化魅力。赫哲族先民的衣飾形式中除了「魚皮服」之外,其實還有獸皮材質的被褥。

「魚皮服」的主要製作流程其實非常簡單,就是選取大馬哈、蜇羅、狗魚等,然後將魚皮煮熟並縫製成魚皮材質的衣服。烏蘇里江一帶的赫哲人是「魚皮服」的創造者,這種衣服防水、耐熱等特殊功效,而且穿在身上的感覺也特別舒服。

結 語

「五彩雲霞赫哲鄉,烏蘇水裡遊魚鬧,漁歌逸渺韻流長」,是現代人對赫哲族的一個整體印象。筆者認為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雖然以最原始的漁獵作為主要生活方式。但是在漫長的民族發展史中,赫哲族也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口頭文學「依瑪坎」。

尤其是在清朝末年出現的作家文學,更是證實了赫哲族人的民族智慧。赫哲族不僅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習俗,同時,還具有波瀾起伏的歷史軌跡,以及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現代社會中的赫哲族正在散發著勃勃生機。

通知!咳嗽的不用愁了,每天飯前吃一點,潤肺化痰!

口殠的人,嘴巴裡都有這個東西....用它刷牙,連說話都是桂花香!!!

頭髮竟然都長出來了!後退的髮際線,真的還可以再救一下!

鼻塞、流鼻涕、打噴嚏、怎麼辦?用這個方式試試!

【養生之道】一支黑丨防過敏的洗髮露,洗洗自然黑,洗髮既是染髮

含一顆,2秒「爆珠」,5秒解決口臭!

相關焦點

  • 【民俗】赫哲族傳統民族服飾
    饒河縣 葛豔秋(赫哲族)  上學時,媽媽給我帶了一張狍子皮鋪在褥子下面,同學們見了既好奇又害怕,納悶為什麼要用獸皮當褥子,而我並不覺得有什麼稀奇,因為這是我們赫哲族的生活習俗。  赫哲族早年的衣服、被褥多用獸皮和魚皮縫製。
  • 黑龍江畔的風光裡藏著赫哲族漁鄉,街津口,風景絢麗民族文化曼妙
    孫玉民作為赫哲族的作家,目前是我國唯一的一位赫哲族的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他興奮地告訴我和他身邊的遊人說:赫哲族雖然人口少,然而這赫哲族在世界上卻有著很高的影響力呢。坐在黑龍江畔的漁船上,孫玉民為我們唱了一段伊瑪堪《木竹林莫日根》的節選——赫尼那,阿郎哪格給嘎--阿爾哪!
  • 中國赫哲族為何成了跨境民族?在俄羅斯被稱為那乃人,人口約2萬
    唐開元十二年(724),唐於黑水靺鞨之地設黑水軍,唐開元十四(726),在黑水靺鞨設黑水都督,以本地首領為都督、刺史,唐派長史監領,共同管理其地,赫哲族先民歸屬其內。遼代,屬於生女真北支的一部分。遼重熙六年(1037),設五國部節度使,赫哲族先民歸屬其內。金代屬生女真人的一部分。金收國元年(1115),在松花江下遊設置胡裡改路,赫哲族先民歸屬其內。元代為女真水達達人的一部分。
  • 共居 共學 共事 共樂——在廣州生活的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同胞
    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建立了休戚與共、相互依存的親密關係,組成了偉大的中華民族。鄂溫克族就是其中一員,「鄂溫克」是民族的自稱,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以及黑龍江省訥河縣等地。
  • 赫哲族之鄉黑龍江同江市
    2017年12月,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五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4]2019年5月5日,黑龍江省政府批准同江市退出貧困縣序列。[5]2019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2019年11月,入選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同江市是中國「六小」民族之一赫哲族主要聚居地,是貫穿中國南北公路大動脈「同三」公路的北端起點。
  • 樺樹皮製作技藝 || 鷗邊相與清幽地,最是懷柔白樺林
    付佔祥,黑龍江省民族研究學會赫哲族研究分會會員。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樺樹皮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付佔祥從1982年開始跟隨尤連仲老先生學習樺樹皮手工技藝,在掌握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又加以改進,製作出符合現代審美的樺皮製品。他的樺皮粘貼畫,大多以赫哲族傳統漁獵生活為素材。
  • 走近總書記稱讚過的赫哲族傳統文化
    經典歌曲《烏蘇里船歌》飄蕩在建築面積6240平方米的撫遠市烏蘇鎮抓吉赫哲民族風情村的上空,讓人很容易感受到赫哲族人過上幸福生活歡快、甜美的心情。  赫哲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世居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因其生活區域是祖國的東方,赫哲族也被稱為「守望太陽的民族」。
  • 魚,赫哲族人的生命依存密碼
    01、魚,赫哲族人的生命之重2019年初夏時節的一天,我乘坐飛機從青島飛抵三江平原上的建三江機場。然後,便坐上了等在那裡接我的表弟小軍接越野車。越野車載著我穿過一片片成熟的稻田和茁壯的白樺林,最後翻過了額圖山,便抵達了表弟小軍家的魚館,全程只用了3個小時的功夫。
  • 赫哲族第十屆烏日貢大會在我縣盛裝開幕
    詞作者胡小石,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北方土著少數民族協會主席阿佳爾.柳波芙·亞歷山大羅夫娜以及黑龍江省民族研究學會赫哲族研究會各位副會長,佳木斯市、雙鴨山市、同江市、撫遠市領導,雙鴨山市兄弟縣區領導,饒河縣所屬農墾和森工領導參加大會。
  • 文化 漫談中國民族服飾
    巴爾虎、察哈爾、準格爾等蒙古族部落的服飾都較多地保留著古代蒙古服飾的特點,而各部落每一位王妃的服飾,都極具部落特徵。比如,巴爾虎蒙古王妃頭飾,為銀鑲珊瑚牛角形,造型奇特,頗有王者風範;其錦緞袍雙肩高聳,以袖長過膝為美。藏族分布地域極為廣闊,雪域高原造就了特色濃鬱的藏族服飾,其與神秘的高原文化融為一體,華貴而沉重。
  • 【跨境民族】中俄赫哲語瀕危狀況對比研究——兼論跨境瀕危語言保護的啟示
    1989年,同江赫哲族尤秀珍委託前往俄羅斯公幹的經貿委同事尋找本族的同胞,在俄羅斯民族事務部門的幫助下,結合民族歷史、外貌特徵、生活習慣、宗教等方面信息找到居住在阿穆爾河畔特羅伊茨科耶鎮的那乃族,確定赫哲與那乃是同源民族關係,兩地赫哲人受傍水而居的地理條件和生產生活方式影響,其飲食和服飾文化都與魚、獸等相關,至今仍保留著漁獵文化的特點,食「塔拉哈」(赫哲語的烤魚)、拌生魚片、炒魚毛(魚肉鬆),夏季穿清涼的魚皮衣
  • 魅力民俗大賞:我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有哪些特色民俗和文化?
    古老的民族就像一部塵封已久的書籍,每當翻開扉頁時都有一種歷史厚重感。在我國西南邊陲海濱城市,有一個古駱越部落後裔。他們世代居住於「京族三島」,感受著來自大海的饋贈。京族是一支聚居於西南邊疆的跨境民族,大約在公元十六世紀初左右,從越南塗山來到我國巫頭島附近的寨頭村。當時正處於明武宗朱厚照統治時期,由於當時明朝沿海城市較為發達,所以曾有很多境外民族,前往廣西沿海城市居住。
  • 總有一種理由,讓你愛上佳木斯!
    來源:《航拍中國·黑龍江》赫哲族是一個古老民族也是中國人數較少的六小民族之一他們大部分都在佳木斯市境內在敖其灣赫哲族旅遊區可以感受濃鬱的赫哲族文史氣息是休閒度假的首選之地來源:佳木斯市文旅局▲除了赫哲族樺川縣星火鄉是黑龍江省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區至今仍完整地保留著朝鮮族傳統的禮儀 飲食 服飾和民俗等特色民族文化是「沿松黑兩江少數民族
  • 生活在門隅的人,世代聚居藏東之南的門巴族,有哪些特色民俗?
    五十五個少數民族所呈現出的文化盛景,讓華夏文明之樹更為繁茂壯觀。每一個少數民族的發展歷史,以及文化、習俗等都各有特色,再加上人口數量也有多有少,所以才會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華夏文明。他們的主要聚居地就是門隅和墨脫,所以其族人自稱為「門巴」,漢語譯為「生活在門隅的人」。世代聚居藏東之南的門巴族門巴族先民世代聚居於西藏邊陲地區,但在十七世紀之前一直處於原始公社階段。大約在十七世紀之後,才逐漸步入封建農奴制社會,並成為西藏地區的一部分。
  • 同江市赫哲族研究會正式掛牌成立
    11月22日,同江市赫哲族研究會正式掛牌成立 同江市是我國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有著悠久的民族歷史和文化傳承,是研究和挖掘赫哲文化的主戰場。
  • 最後被確認的少數民族:基諾族有何歷史淵源,有哪些多彩民俗?
    一、基諾族與諸葛亮的傳說相傳基諾族先民曾是蜀軍麾下的普通士兵,諸葛亮率軍「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時,由於當地氣候過於潮溼且瘴氣特別多,諸葛亮曾下令停軍休整,於是將士們就在森林中席地而坐。但由於過於疲勞所以皆酣睡,當蜀軍開拔之時有一部分人,居然因沒有聽到號令而耽擱於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