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江市,隸屬於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地處黑龍江省東北部松花江與黑龍江兩江交匯處南岸。東接撫遠市,南與富錦市、饒河縣為鄰,西臨松花江與綏濱縣相連,北隔黑龍江與俄羅斯猶太自治州相望,邊境線長170公裡。總面積6300平方公裡,轄6鎮2鄉2民族鄉,設有6個國營農場。
2017年12月,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五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4]2019年5月5日,黑龍江省政府批准同江市退出貧困縣序列。[5]2019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2019年11月,入選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同江市是中國「六小」民族之一赫哲族主要聚居地,是貫穿中國南北公路大動脈「同三」公路的北端起點。境內有八岔島和洪河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一個街津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還有國家一類口岸——同江口岸。 2015年11月,列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同江市原名「臨江」,土名「拉哈蘇蘇」,赫哲語,「廢墟」或「老屋」之意。 在西周時代屬肅慎部內地,秦漢時稱挹婁,南北朝又稱勿吉,隋唐時代勿吉一名消失,演變為黑水部落。
公元726年,唐在黑水部落設立了黑水州都督府,後經過遼金時代和元明的統治。因其「瀕臨松花江南岸,北即黑河口,實為扼要咽喉」,1906年2月15日(清光緒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吉林將軍奏準,於「富克錦東北之拉哈蘇蘇」(今同江市政府駐地)設置臨江州,隸屬依蘭府。知州吳士澄於同年9月18日(農曆八月初一日)啟用關防「視事」。1909年6月2日(清宣統元年四月十五日)奏準升改臨江府,隸屬東北路道。
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3月,改臨江府為臨江縣。1914年2月,因與奉天省臨江縣重名,奉令改為同江縣。同年6月,隸屬依蘭道(由東北路道改稱)。1929年2月,撤銷道制,改由吉林省直轄,時為三等縣。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1934年12月,劃歸三江省管轄。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劃歸合江省管轄。
1949年1月6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撤銷同江縣,併入富錦縣。同年6月,劃為第十區。 1955年,改為同江區。 1959年4月24日,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將富錦縣的同江區(包括同江、三村、樂業鄉)劃歸撫遠縣管轄,並將同江區改為同江鎮,撫遠縣人民委員會遷駐同江鎮。
1965年8月23日,國務院決定,設置同江縣,以撫遠縣西部地區,即同江鎮和樂業、三村、街津口、八岔公社及勤得利農場鄉為同江縣的行政區域。縣址設於同江鎮。歸合江專區管轄。同時,撫遠縣址遷至撫遠鎮。 1985年1月,合江地區正式撤銷,劃歸佳木斯市領導。 1987年2月24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同江縣,設立縣級同江市。
同江市地形屬古老衝積沉降的沼澤平原,同時有外興安嶺零星餘脈形成的少量山地,總的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平均海拔45米至65米,坡降1/5000~1/8000,地貌組合差異不大。 同江市土壤多屬黑土、草甸土和白漿土,其中草甸土佔全市土壤總面積的61.2%,黑土佔21.1%,白漿土佔5.3%。
同江市屬森林面積7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18.2%,有樺樹、實生柞、落葉松、黃菠蘿、水曲柳等20餘個樹種,有榛子、核桃、葡萄等乾果與漿果,有蕨菜、蘑菇、木耳、猴頭等菌類,有刺五加、黃芪、黨參、穿地龍等山藥材229種,總貯量近300萬公斤。 同江市境內野生動物有熊、野豬、狍子、野雞等。魚16類73種。魚類主要有黑龍江野鯉、大白魚、草魚、鯽魚等,還有比較名貴的鱘鰉魚、鮭魚。
同江口岸位於佳木斯市東北部松花江與黑龍江匯流處的三江南岸,同俄羅斯猶太自治洲隔江相對,國境線長165公裡。同江口岸對外開放較早,1986年3月18日國務院批准恢復同江口岸。
同江口岸由東、西兩個港口作業區組成,有12個泊位,可停靠3000噸級船舶。其中東港位於同江市區東北38公裡的哈魚島西北端,距俄下列港最近運距1公裡,設有旅客查驗通道8條,車輛和貨物查驗通道多條,進港鐵路已通車,是佳木斯至俄比羅比詹國際汽車運輸的唯一進出港口。[2] [12]
同江市較為獨具特色的有三江口、街津口、拉哈蘇蘇海關遺址、中俄間旅遊等。1992年被國家林業部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拉哈蘇蘇海關遺址在市區北側,有磚基鐵瓦結構建築500平方米,是一座中西合壁的古老建築,系1910年英國人所建。1989年同江市人民政府把這裡建成中國唯一的一座赫哲族博物館。同江市還開通了對俄羅斯的下列寧斯闊耶、比羅比詹、哈巴羅夫克、共青城等城的旅遊業務。
同江市三江口風景區是松花江與黑龍江的匯合處,位於同江城東北4公裡處,匯合後俗稱「混同江」,故名為「三江口」,是東北地區著名的自然奇觀之一。
黑龍江、松花江兩江流到同江形成三汊口,人們習慣稱「三江口」,河段長度為102公裡,水面寬度1200米,水位差22.3米,最大流量16.600立方米。兩江匯合後水勢驟增,江面開闊,放眼望去,水天一色,浪濤光湧,氣象萬千。站在三江口岸邊放眼遠眺,江中的小島在茫茫的水波中時隱時現,使人有如臨仙境,虛無縹緲之感。
三江口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我國的赫哲、滿漢軍民曾多次在此痛擊沙俄對我國的侵略,故有「古戰場」之稱。三江口已成為風景獨特的旅遊觀光寶地。
傳說很早的時候,黑龍江裡的黑龍和松花江裡黃龍,曾是一對兒冤家。他們各霸一條江,又都想把自己的地盤兒往對方那邊擴展,這樣就經常引起一些糾葛和爭鬥。
他們一個從西北往東南,一個從西南往東北不斷的蠶食,終於在一個叫「拉哈蘇蘇」的地方,兩個撕破臉皮,把相隔的荒原田野一古腦地吞進肚裡,來了面對面的針尖對麥芒。 兩條龍在水裡一見面就吵。開始是你往我這擠擠,接著是我往你那蹭蹭,雙方吵架不斷,各自嚇兵蟹將的爭鬥更是家常便飯。
後來天庭玉皇大帝知道了,派遣龍王進行調節。,不叫你松花江,也不叫他黑龍江,既是你們合流入海,就把它叫做混同江,這塊兒就叫三江口,你們看如何啊」?玉皇大帝的差官把話都說到這份兒上了,還有啥話可說,黑龍和黃龍互相看了看,又看了一眼捋著鬍鬚的東海老龍王,兩雙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 從此,有了三江口這個地名。黑龍江和松花江兩江的流水,在混同江裡是一半黑一半黃,多少年間都一直相安無事、浩浩蕩蕩的流淌向遠方。
赫哲族民俗文化村
赫哲族民俗屋
赫哲族民俗屋
樺樹皮小屋
赫哲族飲食習慣喜歡吃生魚。
一帶一路,中俄跨江(黑龍江)鐵路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