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之鄉黑龍江同江市

2020-12-26 丁班大哥眼中的世界

同江市,隸屬於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地處黑龍江省東北部松花江與黑龍江兩江交匯處南岸。東接撫遠市,南與富錦市、饒河縣為鄰,西臨松花江與綏濱縣相連,北隔黑龍江與俄羅斯猶太自治州相望,邊境線長170公裡。總面積6300平方公裡,轄6鎮2鄉2民族鄉,設有6個國營農場。

2017年12月,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五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4]2019年5月5日,黑龍江省政府批准同江市退出貧困縣序列。[5]2019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2019年11月,入選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同江市是中國「六小」民族之一赫哲族主要聚居地,是貫穿中國南北公路大動脈「同三」公路的北端起點。境內有八岔島和洪河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一個街津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還有國家一類口岸——同江口岸。 2015年11月,列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同江市原名「臨江」,土名「拉哈蘇蘇」,赫哲語,「廢墟」或「老屋」之意。 在西周時代屬肅慎部內地,秦漢時稱挹婁,南北朝又稱勿吉,隋唐時代勿吉一名消失,演變為黑水部落。

公元726年,唐在黑水部落設立了黑水州都督府,後經過遼金時代和元明的統治。因其「瀕臨松花江南岸,北即黑河口,實為扼要咽喉」,1906年2月15日(清光緒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吉林將軍奏準,於「富克錦東北之拉哈蘇蘇」(今同江市政府駐地)設置臨江州,隸屬依蘭府。知州吳士澄於同年9月18日(農曆八月初一日)啟用關防「視事」。1909年6月2日(清宣統元年四月十五日)奏準升改臨江府,隸屬東北路道。

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3月,改臨江府為臨江縣。1914年2月,因與奉天省臨江縣重名,奉令改為同江縣。同年6月,隸屬依蘭道(由東北路道改稱)。1929年2月,撤銷道制,改由吉林省直轄,時為三等縣。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1934年12月,劃歸三江省管轄。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劃歸合江省管轄。

1949年1月6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撤銷同江縣,併入富錦縣。同年6月,劃為第十區。 1955年,改為同江區。 1959年4月24日,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將富錦縣的同江區(包括同江、三村、樂業鄉)劃歸撫遠縣管轄,並將同江區改為同江鎮,撫遠縣人民委員會遷駐同江鎮。

1965年8月23日,國務院決定,設置同江縣,以撫遠縣西部地區,即同江鎮和樂業、三村、街津口、八岔公社及勤得利農場鄉為同江縣的行政區域。縣址設於同江鎮。歸合江專區管轄。同時,撫遠縣址遷至撫遠鎮。 1985年1月,合江地區正式撤銷,劃歸佳木斯市領導。 1987年2月24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同江縣,設立縣級同江市。

同江市地形屬古老衝積沉降的沼澤平原,同時有外興安嶺零星餘脈形成的少量山地,總的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平均海拔45米至65米,坡降1/5000~1/8000,地貌組合差異不大。 同江市土壤多屬黑土、草甸土和白漿土,其中草甸土佔全市土壤總面積的61.2%,黑土佔21.1%,白漿土佔5.3%。

同江市屬森林面積7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18.2%,有樺樹、實生柞、落葉松、黃菠蘿、水曲柳等20餘個樹種,有榛子、核桃、葡萄等乾果與漿果,有蕨菜、蘑菇、木耳、猴頭等菌類,有刺五加、黃芪、黨參、穿地龍等山藥材229種,總貯量近300萬公斤。 同江市境內野生動物有熊、野豬、狍子、野雞等。魚16類73種。魚類主要有黑龍江野鯉、大白魚、草魚、鯽魚等,還有比較名貴的鱘鰉魚、鮭魚。

同江口岸位於佳木斯市東北部松花江與黑龍江匯流處的三江南岸,同俄羅斯猶太自治洲隔江相對,國境線長165公裡。同江口岸對外開放較早,1986年3月18日國務院批准恢復同江口岸。

同江口岸由東、西兩個港口作業區組成,有12個泊位,可停靠3000噸級船舶。其中東港位於同江市區東北38公裡的哈魚島西北端,距俄下列港最近運距1公裡,設有旅客查驗通道8條,車輛和貨物查驗通道多條,進港鐵路已通車,是佳木斯至俄比羅比詹國際汽車運輸的唯一進出港口。[2] [12]

同江市較為獨具特色的有三江口、街津口、拉哈蘇蘇海關遺址、中俄間旅遊等。1992年被國家林業部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拉哈蘇蘇海關遺址在市區北側,有磚基鐵瓦結構建築500平方米,是一座中西合壁的古老建築,系1910年英國人所建。1989年同江市人民政府把這裡建成中國唯一的一座赫哲族博物館。同江市還開通了對俄羅斯的下列寧斯闊耶、比羅比詹、哈巴羅夫克、共青城等城的旅遊業務。

同江市三江口風景區是松花江與黑龍江的匯合處,位於同江城東北4公裡處,匯合後俗稱「混同江」,故名為「三江口」,是東北地區著名的自然奇觀之一。

黑龍江、松花江兩江流到同江形成三汊口,人們習慣稱「三江口」,河段長度為102公裡,水面寬度1200米,水位差22.3米,最大流量16.600立方米。兩江匯合後水勢驟增,江面開闊,放眼望去,水天一色,浪濤光湧,氣象萬千。站在三江口岸邊放眼遠眺,江中的小島在茫茫的水波中時隱時現,使人有如臨仙境,虛無縹緲之感。

三江口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我國的赫哲、滿漢軍民曾多次在此痛擊沙俄對我國的侵略,故有「古戰場」之稱。三江口已成為風景獨特的旅遊觀光寶地。

傳說很早的時候,黑龍江裡的黑龍和松花江裡黃龍,曾是一對兒冤家。他們各霸一條江,又都想把自己的地盤兒往對方那邊擴展,這樣就經常引起一些糾葛和爭鬥。

他們一個從西北往東南,一個從西南往東北不斷的蠶食,終於在一個叫「拉哈蘇蘇」的地方,兩個撕破臉皮,把相隔的荒原田野一古腦地吞進肚裡,來了面對面的針尖對麥芒。 兩條龍在水裡一見面就吵。開始是你往我這擠擠,接著是我往你那蹭蹭,雙方吵架不斷,各自嚇兵蟹將的爭鬥更是家常便飯。

後來天庭玉皇大帝知道了,派遣龍王進行調節。,不叫你松花江,也不叫他黑龍江,既是你們合流入海,就把它叫做混同江,這塊兒就叫三江口,你們看如何啊」?玉皇大帝的差官把話都說到這份兒上了,還有啥話可說,黑龍和黃龍互相看了看,又看了一眼捋著鬍鬚的東海老龍王,兩雙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 從此,有了三江口這個地名。黑龍江和松花江兩江的流水,在混同江裡是一半黑一半黃,多少年間都一直相安無事、浩浩蕩蕩的流淌向遠方。

赫哲族民俗文化村

赫哲族民俗屋

赫哲族民俗屋

樺樹皮小屋

赫哲族飲食習慣喜歡吃生魚。

一帶一路,中俄跨江(黑龍江)鐵路大橋

相關焦點

  • 同江市赫哲族研究會正式掛牌成立
    11月22日,同江市赫哲族研究會正式掛牌成立 同江市是我國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有著悠久的民族歷史和文化傳承,是研究和挖掘赫哲文化的主戰場。
  • 中國鰉魚之鄉
    黑龍江省同江市位於松花江與黑龍江交匯處南岸三江平原腹地,東接撫遠市,南鄰富錦市、饒河縣,西隔松花江與綏濱縣相連,北隔黑龍江與俄羅斯相望,邊境線長170公裡,是國家一類口岸城市。轄區總面積6300平方公裡,轄4鎮6鄉、6個國營農場,耕地面積210萬畝,總人口21萬,是我國人口較少民族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是國家第二輪扶貧開發和「興邊富民」行動重點縣和全國雙擁模範城。
  • 黑龍江畔的風光裡藏著赫哲族漁鄉,街津口,風景絢麗民族文化曼妙
    街津口赫哲族漁鄉是黑龍江省邊城同江市的一個赫哲族漁鄉,作為全國僅有的4個赫哲族漁鄉,這裡因為風光旖旎,赫哲族風情濃鬱,被人們親切地譽為「赫哲族之窗」,意思很簡單明了——這裡是人們了解赫哲人生活和民族文化的窗口。其實,作為三江平原風光帶上的璀璨明珠,街津口赫哲族漁鄉引人入勝的,既有它的「高顏值」,也有它的獨特氣質。
  • 走近總書記稱讚過的赫哲族傳統文化
    經典歌曲《烏蘇里船歌》飄蕩在建築面積6240平方米的撫遠市烏蘇鎮抓吉赫哲民族風情村的上空,讓人很容易感受到赫哲族人過上幸福生活歡快、甜美的心情。  赫哲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世居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因其生活區域是祖國的東方,赫哲族也被稱為「守望太陽的民族」。
  • 魚,赫哲族人的生命依存密碼
    額圖漁村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漁村的北面是浩浩蕩蕩的黑龍江;漁村的南面,是連綿逶迤的群山……電視劇《闖關東》、《魂系北大荒》等多部電視劇在這裡拍攝。可以說,這是一個宛如世外桃源的地方,江上漁船點點,岸上漁歌蕩漾,鄉親們的生活靜謐安然。額圖隸屬於黑龍江省同江市勤得利農場,這裡既保留著赫哲族人捕魚的習慣,同時又與外界保持著密切的聯繫。
  • 赫哲族匠人製作魚皮畫 成旅遊熱銷品
    【小康中國】赫哲族匠人製作魚皮畫 成旅遊熱銷品  【解說】今年62歲的孫玉林是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自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發展旅遊業起,孫玉林開始學習製作魚皮畫,從最初只能剪幾釐米的魚皮小動物到現在繪製一平方米的虎豹龍蛇鷹、山水園林風景,已製成上百款作品。
  • 赫哲族第十屆烏日貢大會在我縣盛裝開幕
    詞作者胡小石,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北方土著少數民族協會主席阿佳爾.柳波芙·亞歷山大羅夫娜以及黑龍江省民族研究學會赫哲族研究會各位副會長,佳木斯市、雙鴨山市、同江市、撫遠市領導,雙鴨山市兄弟縣區領導,饒河縣所屬農墾和森工領導參加大會。
  • 赫哲族百姓臉上洋溢著「穩穩的幸福」
    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學文化」到「講文明」,理論宣講、政策解讀、公益便民、環境提升、關愛老人等系列服務項目走進村居、走進家庭,實踐之花遍地開,人民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不斷提升,赫哲人臉上洋溢著「穩穩的幸福」,一幅幅新時代文明實踐畫卷在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次第開啟。
  • 中國赫哲族為何成了跨境民族?在俄羅斯被稱為那乃人,人口約2萬
    主要分布於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交匯構成的三江平原和完達山餘脈,集中居住於三鄉兩村,即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八岔赫哲族鄉、雙鴨山市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和佳木斯市敖其鎮敖其赫哲族村、撫遠縣抓吉鎮抓吉赫哲族村。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赫哲族人口數為5354人。
  • 北方現存唯一漁獵民族:赫哲族聚居三江匯聚之地,都有哪些民俗?
    據史料記載,建州女真是上古時期肅慎人後裔,而與其同宗同源的另外一個少數民族赫哲族,則主要聚居於黑龍江境內的三江平原和完達山餘脈。雖然同為肅慎人後裔但卻,卻走出了兩次不一樣的民族發展之路。按照民俗專家的說法,赫哲族在尚未成為單一民族之前,曾隱沒於肅慎、挹婁、勿吉等古代民族之中,並一直生活於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三江流域就是赫哲族繁衍生息的福地。由於在古代社會中這個地域還有其他民族雜劇,所以很多人也認為赫哲族應該與黑水靺鞨、野人女真族等都有一定關聯。
  • 共居 共學 共事 共樂——在廣州生活的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同胞
    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根河市最北部的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人們至今延續著300多年來的放養馴鹿的遊獵生活。馴鹿被稱為「森林之舟」,鄂溫克族同胞搬遷、幹活都依靠馴鹿。在冬天,馴鹿還可以拉雪橇、爬犁。同樣生活在內蒙古呼倫貝爾以及黑龍江等地的,還有鄂倫春族同胞。鄂倫春族的民俗文化與鄂溫克族相似。鄂倫春族同胞對生存環境的適應能力強,善於創造美好生活。在廣東工業大學,有一位來自鄂倫春族的小夥子,他在老師同學的幫助下,適應廣州生活,喜愛廣府文化,逐漸融入多民族大家庭中。
  • 黑龍江遊玩自駕線路推薦,幾大水系風景壯麗而輝煌
    黑龍江這一趟經歷了松花江、黑龍江、島蘇裡江、牡丹江,這幾大水系養育了整個東北平原,讓黑龍江成為富饒開闊之地,風景壯麗而輝煌,同時更是養育了熱情洋溢的東北人,這趟旅途中遇到的每一個人無不是開朗熱情,以後有機會還是會再來和再來!
  • 大師訓練營|跟著中央聖馬丁印花系主任Elisa,解鎖神秘的赫哲族魚皮衣製作工藝
    除了延續去年廣受好評的藏地行,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學院印花系主任、迪奧印花設計師Elisa  Palomino又瞄準了位於黑龍江省佳木斯地區同江市,這裡居住著少數民族赫哲族——他們保存著一項歷史悠久且神奇的傳統手工藝——魚皮衣製作。Elisa今夏將帶領優秀服裝學生開啟一場與魚皮衣親密接觸的體驗設計之旅。本項目更將有藝盟服裝工作室資深導師陳禹含老師、及優秀設計師Joe Boon全程參與!